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丁巴达吉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时候,只有两个隆起的土堆,一个是爷爷的,一个是父亲的,这一次,却多了奶奶的。去上坟的那一天,天气异常的好,哥哥,老婆,还有老婆的妹妹以及我,一共四个人去。由于车到了半路的时候,哥哥记不清坟具体的位置了,于是早下了车。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样子,才终于赶到
坟墓所在的地方。在路上,我们看见了蝴蝶,蛐蛐等好久不曾见到的动物。尤其是老婆和她的妹妹,一直在城市里生活,很少见到这些玩意,感觉格外的新鲜。这一次上坟的经历,与她们而言,到更像是一次郊游。
9月份,我和老婆赶到了南京,开始了我们在南京的学习和工作。离开大学校园已久,这一次,又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重新回到这熟悉而亲切的校园,顿时感觉到先前的挣扎都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天空又一次显得如此的辽阔而高远,世界又一次显现出了它可爱而鲜活的一面。我们开始了一次新的生活经历。
我的专业本来是理工科,可是在闲暇的时间,也是喜欢看一些人文类的书籍,算是消遣,又是爱好。我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年我碰到了几本值得一读的书,可能很大的程度上又一次为我的头脑,输进了新鲜而坚实的力量。
必须放在第一位提到的则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实际上,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先后看完了他的其他几本书。诸如黄河青山,中国大历史,赫逊河边谈中国历史等等。这几本书对于我的冲击是相当大。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终于发现了一种我喜欢的风格。黄仁宇并不是文学家,尽管约翰。厄普代克也曾经夸奖他的黄河青山中的文字,具有相当高的水准。他终究是一个历史学家。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对于我特别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们有可能写出我们对于事情,对于问题,对于世界的看法,或者微不足道的见解,却不必太多的考虑所采用的文字。我们尽可以不必把一个文本描写的神乎其神,也不必大张旗鼓的宣扬我们的感情。感情永远都不可能消失,即使在最平和最客观的叙述之中,感情总是要在字里行间无意的流露。可是当我们一再的把感情放到文本的第一线,这感情,反倒失去了让人体味的价值。实质上这会使感情变得苍白无力。这给予了我在写作上莫大的信心。文字的粗糙和繁琐,始终是我最大的毛病。可是看到黄仁宇的书籍,总算是给了我一些信心,让我知道,怎么写也许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无可回避的问题,可是写什么,却永远是我们作为一个写字的人所最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只要知道写什么,一切之后的步骤,总算是有了一个最大的方向。
黄仁宇带给我这一段人生的影响,或许超过了任何人的估计。他所提出的关于人性之中阴阳的见解,久久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忽然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许在形式上是新鲜的,可是在基本的机理上,却好像不能脱离一个最基本的判断。简单的说,我觉得对于人性的探讨,也许在很长时间内,不可能消失。实际上令我感到自豪,但是并不为其他人注意到的一点是,我得出了一个我自己的结论。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我的说法或许曾经被别人说过,但是我不知道。或者这说法太过于粗糙,会贻笑大方。可是我心中坚信的一点则是,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最大的帮助还是要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于是我还是冒着被耻笑的危险,在这里把我的认识说出来:我以为人性是具有无穷弹性的,无论其中的哪一个特质,均是不可被穷尽的。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人性才可以被得到彻底的发挥。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于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处境,以及我们可能所达到的未来。
也是万历十五年这么一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于书籍的热爱。自从出了大学的校园,我就好久没有看过几本书了。想起曾经大学里传唱的一个故事,说是大学的老师给毕业生们说:只要你们离开大学校园以后,还能保持一年读一本书,你们将来的一生,必将有所成就。大多在校的学生都不以为然,觉得这简直是一件不足一提的事情。可是等到将来走到了社会上,才知道了,原来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已经是如此困难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许是对的。上班之后,到了社会中,各种琐碎的事务对于一个青年的影响,是一个在校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估计不到的。多少人,自从出了大学校园,就一本书也不看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而我,几乎就成为了这面目可憎的青年中间的一个,如果今年我没有碰见黄仁宇。
碰到黄仁宇,还提醒了我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忽然觉察到,在流传于市面上的无数书籍中,竟然有那么多的,不值一读。我忽然知道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书籍的作用,并非为一个目的而存在,那就是澄清事实。很多的书籍在做相反意义上的工作,那就是混淆是非,让事实进一步变的更加的面目不堪。语言不仅是在纠正和陈述,语言还在背叛和歪曲,这一点让人觉得心惊。在写作一本书的过程中,很多的因素被牵扯到了书籍的述说和动机当中,比如写作者的野心,以及市场的需求(可以说是集体无意识),这让事情的面目变得更加的复杂,但是同时或许让再次可能得出的真理,具有更加的说服力和信任感,以及最大的穿透力。这一切,让我对于书籍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信心,我也重新走上了读书的道路。
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事情,可能就是在这段时间,我读了一些关于毛的书籍。这和早年读到他的一些事迹不同,这一次读书的我,已经年近三十,我更多的是希望看到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让自己的一些激情或者已经拥有的理由,得到盲目的支持。或许还与中国现今愈来愈自由的言论有关,我看到了一些以前不容易看到的资料。我愈加的认为,历史或许永远不会消失,至少历史的内核,将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之中,坚强的存在。一时的言论,一时的看法,总是会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得到公正的批判和整理,到一定的程度,历史的真实面貌总会再次显示在世人的面前。或许那时候我们将不再人世,可是真理将会胜利,并且为将来的人类,做出最有效的指导。
在我写下这些字的时候,我又从书店里里带回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就是闻名已久却始终没有兴趣读下去的动物庄园。我几乎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无可扼制的热情,把这些书放在我的床边。我知道,这一次,我不会半途而废,我将会读完这些书。而且同时我在告诉自己,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人们逐渐回归到自己内心的年代,除了读书,一个对于人文精神还抱有一些兴趣的人,几乎别无选择。
6电影
南京的冬天其实很冷。我和老婆在夜间,一般都是吃完了饭,在广州路的音像店买些碟片回来,然后吃零食,看电影。几个月的功夫,也着实看了不少片子。
许多片子看过就忘记了。它们对于我的作用,就是消磨了一段时间而已。我都懒得跟别人提起我曾经看过这些片子。然而有那么一部分片子,身在其中的那两个小时是令人震撼的,而之后我也怀疑,这片子中具有的一种力量,或许已经悄悄的植入了我的体内,并将永远储存在我思想的某一个角落,在我之后不经意的行为当中,这些因素就会冒出来,左右我的举止。
可是有一个不可不提的感觉就是:我怎么觉得好片子越来越少了。很多人说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结果,比如人民群众审美水品的提升,比如艺术工作者们的黔驴技穷。我总觉得这不是一个很让人信服的理由。怎么会这样,也不可能是这样。艺术家就是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他们也是人民群众中间的一分子,怎么可能出现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而他们反倒堕落的事情呢。黔驴技穷也不足以信,这些艺术家们其实是站在群众的第一线,对于生活的感受或者对于时代的把握,应该更是高瞻远瞩,细致入微的。何况我相信在电影这么一个既可以给制作者带来利益又带来荣誉的行当里,竞争肯定比在任何一个行业里,还要残酷而激烈。从业人员必然也会付出超出其他人的百倍努力去求得生存,所以低估了他们的艺术水准,似乎也是不可靠的。可是我做这一切的陈述,还是无法打消我心中最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好电影这么少。是不是机制上有问题,在电影制作和市场的发行,推销方面存在某些严重的脱节行为。或者说我们的市场的运营模式,无法使得让一些好的片子浮现出来,到达人民群众的面前。
我无法消除这些怀疑。实质上我在揣摩,假如一个真正富有天才的导演,获得了一笔相当丰富的资金,并且把一大批出色的演员召集到了一起,并且还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已经打造出了一个成熟的本子,那么究竟这中间会出现什么原因,最后让这个片子不会成为一个深受观众喜欢的东西,不能让观众被深深的打动,甚至流下泪水。(哪怕不流下泪水也罢,留下一段可贵的笑声或者两个小时的愉快经历也行啊)
我在想,是不是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这些电影制作者们犯了一个最大的忌讳,那就是艺术的最高原则应该是朴素的,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这个朴素并不和其他的要求所冲突,这个朴素无非是有一个朴素的故事,有一些朴素的情感,还有一些朴素的生活原则。我当然可以隐约的想见,作为真正的电影制作人,他们还有着更复杂的考虑,或者在众多的考虑因素之中进行取舍,主次的排序:他们既要服从市场的规律,给投资方事先给出一个乐观的期望,事后给与一个满意的答卷;他们还要服从观众的需求,考虑到哪些层次哪些部分的人群才是他们应该追逐的对象,并且要摸透他们的心思;当然电影人也是人,最后他们还要在其他的一切都被考虑到的情况下,把自己的野心放进去。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某种艺术理念,某种对于艺术本身的看法。可是就算作为观众的我们,把这一切都理解并且包涵了,我们还是要不依不饶的问那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给我们一个朴素的故事。而且这个要求并不与影片的题材,类型,一切一切的分门别类冲突。玄幻,就拍的象我们熟知的童话,或者给我们创造一个新的打动我们的童话;爱情,就拍的如同在我们生活之中所耳濡目染的一样亲切,或者带领我们干脆走到乌托邦憧憬一把,感慨一把,失落一回;生活,就拍的有血有肉,深入到血肉和情感的最深处,把我们平时所藏匿起来的龌龊抖落,把我们平时默默无闻坚持着的高贵和伟大歌颂,把我们千姿百态的人生,做一次更朴素的呈现或者解析。这个要求有什么过分吗。而且我还可以想见,电影必然是一个牵涉到技术的艺术,必然不能和文学艺术相提并论,可是我同时要说明的一点是,如果电影仅仅剩下了技术,失去了人文生活的气息,电影将不再是一种艺术,只能变成一种玩具。
或许我对于电影的要求太高,或许我对于电影还认识的浅薄,才导致我说出了这些严厉的话语。我也无法最后得出一个明晰的结论,而且我也没于专门的功夫和精力去从事一个详实的研究,去给我最早的问题,为什么好电影这么少,给出一个值得信赖的答案。我唯一可以提出的一点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抱怨,就是是否我们可以朴素一点,再朴素一点,直到我们的生活在丰富之前,先呈现出一种清澈的面目来。
值得我在最后说的是,我在这段时间内,看到了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为之写了一个影评。之后我看了李安在卧虎藏龙之前的几部片子,写了几个关于它们的影评。关于卧虎藏龙,在再次的观看当中,我又一次的为之倾倒。我甚至得出了一个结论:我觉得一个好电影自从诞生一天起,依然在不断的成长当中。卧虎藏龙就是这样一步依然在不断成长中的片子,它的价值,还在沉淀当中。
看了几个好莱坞的大片,无可置疑的是,这些片子依然非常好看。至少和国内那些牙牙学语的跟屁虫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不知道,这个局面还能够维持多久。
7生活
说起整个2005年的生活,其实到此已经完全结束。我唯一感到高兴的是,我得出了一个也许只对于我有价值的公式,来总结我的2005。
这个公式是:生活=生存+爱情+理想。
这个公式对于我的重要意义在于,我终于知道了在生活的一切事务当中,生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这生存具体的意味着工作和琐事,这些东西看起来和一个人的价值并不重合,但是我终于知道了,这些才是构成生活的主体部分,也是这些,才可以让理想或者爱情之类的希望,得以小心翼翼的实现。爱情放在第二位也无可质疑,因为我至少要在物质上,让爱情得到健康的呼吸。而把理想放在最后,对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我,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理想纵然高贵,但是哪怕庸俗的活着,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或许在我三十岁的时候,让理想靠边站,多多少少的有一点伤感的气息在内。但是如果这样的安排,能够在未来的一天,纵使我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我还可以做一个平凡的,快乐的人,也未尝不可。当然我还有窃喜,因为毕竟,我还没有将理想一词,从我对于人生的希望之中,彻底的抹掉。
2005。11。22
时候,只有两个隆起的土堆,一个是爷爷的,一个是父亲的,这一次,却多了奶奶的。去上坟的那一天,天气异常的好,哥哥,老婆,还有老婆的妹妹以及我,一共四个人去。由于车到了半路的时候,哥哥记不清坟具体的位置了,于是早下了车。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样子,才终于赶到
坟墓所在的地方。在路上,我们看见了蝴蝶,蛐蛐等好久不曾见到的动物。尤其是老婆和她的妹妹,一直在城市里生活,很少见到这些玩意,感觉格外的新鲜。这一次上坟的经历,与她们而言,到更像是一次郊游。
9月份,我和老婆赶到了南京,开始了我们在南京的学习和工作。离开大学校园已久,这一次,又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重新回到这熟悉而亲切的校园,顿时感觉到先前的挣扎都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天空又一次显得如此的辽阔而高远,世界又一次显现出了它可爱而鲜活的一面。我们开始了一次新的生活经历。
我的专业本来是理工科,可是在闲暇的时间,也是喜欢看一些人文类的书籍,算是消遣,又是爱好。我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年我碰到了几本值得一读的书,可能很大的程度上又一次为我的头脑,输进了新鲜而坚实的力量。
必须放在第一位提到的则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实际上,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先后看完了他的其他几本书。诸如黄河青山,中国大历史,赫逊河边谈中国历史等等。这几本书对于我的冲击是相当大。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终于发现了一种我喜欢的风格。黄仁宇并不是文学家,尽管约翰。厄普代克也曾经夸奖他的黄河青山中的文字,具有相当高的水准。他终究是一个历史学家。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对于我特别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们有可能写出我们对于事情,对于问题,对于世界的看法,或者微不足道的见解,却不必太多的考虑所采用的文字。我们尽可以不必把一个文本描写的神乎其神,也不必大张旗鼓的宣扬我们的感情。感情永远都不可能消失,即使在最平和最客观的叙述之中,感情总是要在字里行间无意的流露。可是当我们一再的把感情放到文本的第一线,这感情,反倒失去了让人体味的价值。实质上这会使感情变得苍白无力。这给予了我在写作上莫大的信心。文字的粗糙和繁琐,始终是我最大的毛病。可是看到黄仁宇的书籍,总算是给了我一些信心,让我知道,怎么写也许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无可回避的问题,可是写什么,却永远是我们作为一个写字的人所最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只要知道写什么,一切之后的步骤,总算是有了一个最大的方向。
黄仁宇带给我这一段人生的影响,或许超过了任何人的估计。他所提出的关于人性之中阴阳的见解,久久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忽然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许在形式上是新鲜的,可是在基本的机理上,却好像不能脱离一个最基本的判断。简单的说,我觉得对于人性的探讨,也许在很长时间内,不可能消失。实际上令我感到自豪,但是并不为其他人注意到的一点是,我得出了一个我自己的结论。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我的说法或许曾经被别人说过,但是我不知道。或者这说法太过于粗糙,会贻笑大方。可是我心中坚信的一点则是,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最大的帮助还是要发生在这个人的身上。于是我还是冒着被耻笑的危险,在这里把我的认识说出来:我以为人性是具有无穷弹性的,无论其中的哪一个特质,均是不可被穷尽的。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人性才可以被得到彻底的发挥。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于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处境,以及我们可能所达到的未来。
也是万历十五年这么一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于书籍的热爱。自从出了大学的校园,我就好久没有看过几本书了。想起曾经大学里传唱的一个故事,说是大学的老师给毕业生们说:只要你们离开大学校园以后,还能保持一年读一本书,你们将来的一生,必将有所成就。大多在校的学生都不以为然,觉得这简直是一件不足一提的事情。可是等到将来走到了社会上,才知道了,原来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已经是如此困难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许是对的。上班之后,到了社会中,各种琐碎的事务对于一个青年的影响,是一个在校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估计不到的。多少人,自从出了大学校园,就一本书也不看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而我,几乎就成为了这面目可憎的青年中间的一个,如果今年我没有碰见黄仁宇。
碰到黄仁宇,还提醒了我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忽然觉察到,在流传于市面上的无数书籍中,竟然有那么多的,不值一读。我忽然知道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书籍的作用,并非为一个目的而存在,那就是澄清事实。很多的书籍在做相反意义上的工作,那就是混淆是非,让事实进一步变的更加的面目不堪。语言不仅是在纠正和陈述,语言还在背叛和歪曲,这一点让人觉得心惊。在写作一本书的过程中,很多的因素被牵扯到了书籍的述说和动机当中,比如写作者的野心,以及市场的需求(可以说是集体无意识),这让事情的面目变得更加的复杂,但是同时或许让再次可能得出的真理,具有更加的说服力和信任感,以及最大的穿透力。这一切,让我对于书籍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信心,我也重新走上了读书的道路。
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事情,可能就是在这段时间,我读了一些关于毛的书籍。这和早年读到他的一些事迹不同,这一次读书的我,已经年近三十,我更多的是希望看到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让自己的一些激情或者已经拥有的理由,得到盲目的支持。或许还与中国现今愈来愈自由的言论有关,我看到了一些以前不容易看到的资料。我愈加的认为,历史或许永远不会消失,至少历史的内核,将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之中,坚强的存在。一时的言论,一时的看法,总是会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得到公正的批判和整理,到一定的程度,历史的真实面貌总会再次显示在世人的面前。或许那时候我们将不再人世,可是真理将会胜利,并且为将来的人类,做出最有效的指导。
在我写下这些字的时候,我又从书店里里带回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就是闻名已久却始终没有兴趣读下去的动物庄园。我几乎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无可扼制的热情,把这些书放在我的床边。我知道,这一次,我不会半途而废,我将会读完这些书。而且同时我在告诉自己,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人们逐渐回归到自己内心的年代,除了读书,一个对于人文精神还抱有一些兴趣的人,几乎别无选择。
6电影
南京的冬天其实很冷。我和老婆在夜间,一般都是吃完了饭,在广州路的音像店买些碟片回来,然后吃零食,看电影。几个月的功夫,也着实看了不少片子。
许多片子看过就忘记了。它们对于我的作用,就是消磨了一段时间而已。我都懒得跟别人提起我曾经看过这些片子。然而有那么一部分片子,身在其中的那两个小时是令人震撼的,而之后我也怀疑,这片子中具有的一种力量,或许已经悄悄的植入了我的体内,并将永远储存在我思想的某一个角落,在我之后不经意的行为当中,这些因素就会冒出来,左右我的举止。
可是有一个不可不提的感觉就是:我怎么觉得好片子越来越少了。很多人说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结果,比如人民群众审美水品的提升,比如艺术工作者们的黔驴技穷。我总觉得这不是一个很让人信服的理由。怎么会这样,也不可能是这样。艺术家就是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他们也是人民群众中间的一分子,怎么可能出现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而他们反倒堕落的事情呢。黔驴技穷也不足以信,这些艺术家们其实是站在群众的第一线,对于生活的感受或者对于时代的把握,应该更是高瞻远瞩,细致入微的。何况我相信在电影这么一个既可以给制作者带来利益又带来荣誉的行当里,竞争肯定比在任何一个行业里,还要残酷而激烈。从业人员必然也会付出超出其他人的百倍努力去求得生存,所以低估了他们的艺术水准,似乎也是不可靠的。可是我做这一切的陈述,还是无法打消我心中最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好电影这么少。是不是机制上有问题,在电影制作和市场的发行,推销方面存在某些严重的脱节行为。或者说我们的市场的运营模式,无法使得让一些好的片子浮现出来,到达人民群众的面前。
我无法消除这些怀疑。实质上我在揣摩,假如一个真正富有天才的导演,获得了一笔相当丰富的资金,并且把一大批出色的演员召集到了一起,并且还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已经打造出了一个成熟的本子,那么究竟这中间会出现什么原因,最后让这个片子不会成为一个深受观众喜欢的东西,不能让观众被深深的打动,甚至流下泪水。(哪怕不流下泪水也罢,留下一段可贵的笑声或者两个小时的愉快经历也行啊)
我在想,是不是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这些电影制作者们犯了一个最大的忌讳,那就是艺术的最高原则应该是朴素的,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这个朴素并不和其他的要求所冲突,这个朴素无非是有一个朴素的故事,有一些朴素的情感,还有一些朴素的生活原则。我当然可以隐约的想见,作为真正的电影制作人,他们还有着更复杂的考虑,或者在众多的考虑因素之中进行取舍,主次的排序:他们既要服从市场的规律,给投资方事先给出一个乐观的期望,事后给与一个满意的答卷;他们还要服从观众的需求,考虑到哪些层次哪些部分的人群才是他们应该追逐的对象,并且要摸透他们的心思;当然电影人也是人,最后他们还要在其他的一切都被考虑到的情况下,把自己的野心放进去。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某种艺术理念,某种对于艺术本身的看法。可是就算作为观众的我们,把这一切都理解并且包涵了,我们还是要不依不饶的问那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给我们一个朴素的故事。而且这个要求并不与影片的题材,类型,一切一切的分门别类冲突。玄幻,就拍的象我们熟知的童话,或者给我们创造一个新的打动我们的童话;爱情,就拍的如同在我们生活之中所耳濡目染的一样亲切,或者带领我们干脆走到乌托邦憧憬一把,感慨一把,失落一回;生活,就拍的有血有肉,深入到血肉和情感的最深处,把我们平时所藏匿起来的龌龊抖落,把我们平时默默无闻坚持着的高贵和伟大歌颂,把我们千姿百态的人生,做一次更朴素的呈现或者解析。这个要求有什么过分吗。而且我还可以想见,电影必然是一个牵涉到技术的艺术,必然不能和文学艺术相提并论,可是我同时要说明的一点是,如果电影仅仅剩下了技术,失去了人文生活的气息,电影将不再是一种艺术,只能变成一种玩具。
或许我对于电影的要求太高,或许我对于电影还认识的浅薄,才导致我说出了这些严厉的话语。我也无法最后得出一个明晰的结论,而且我也没于专门的功夫和精力去从事一个详实的研究,去给我最早的问题,为什么好电影这么少,给出一个值得信赖的答案。我唯一可以提出的一点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抱怨,就是是否我们可以朴素一点,再朴素一点,直到我们的生活在丰富之前,先呈现出一种清澈的面目来。
值得我在最后说的是,我在这段时间内,看到了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为之写了一个影评。之后我看了李安在卧虎藏龙之前的几部片子,写了几个关于它们的影评。关于卧虎藏龙,在再次的观看当中,我又一次的为之倾倒。我甚至得出了一个结论:我觉得一个好电影自从诞生一天起,依然在不断的成长当中。卧虎藏龙就是这样一步依然在不断成长中的片子,它的价值,还在沉淀当中。
看了几个好莱坞的大片,无可置疑的是,这些片子依然非常好看。至少和国内那些牙牙学语的跟屁虫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不知道,这个局面还能够维持多久。
7生活
说起整个2005年的生活,其实到此已经完全结束。我唯一感到高兴的是,我得出了一个也许只对于我有价值的公式,来总结我的2005。
这个公式是:生活=生存+爱情+理想。
这个公式对于我的重要意义在于,我终于知道了在生活的一切事务当中,生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这生存具体的意味着工作和琐事,这些东西看起来和一个人的价值并不重合,但是我终于知道了,这些才是构成生活的主体部分,也是这些,才可以让理想或者爱情之类的希望,得以小心翼翼的实现。爱情放在第二位也无可质疑,因为我至少要在物质上,让爱情得到健康的呼吸。而把理想放在最后,对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我,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理想纵然高贵,但是哪怕庸俗的活着,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或许在我三十岁的时候,让理想靠边站,多多少少的有一点伤感的气息在内。但是如果这样的安排,能够在未来的一天,纵使我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我还可以做一个平凡的,快乐的人,也未尝不可。当然我还有窃喜,因为毕竟,我还没有将理想一词,从我对于人生的希望之中,彻底的抹掉。
2005。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