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我的邻居是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手,才谈到整理财政,继而谈到富国强兵,同大周抗衡,保守江南,进而逐鹿中原。
然而自先帝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以成兼并之私。结果造成了可怕的情况:私家曰富,公室曰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韩熙载不但看出了问题,也提出了方案:臣窃以为贿政之弊易治也,姑息之弊难治也。何也?政之贿,惟惩贪而已,至于姑息之政,依法为私,割上为己,据臣所知,豪家田占天下七成,又不以时纳。黎庶以三成之田,奉文武、禄宗室、饷边军、供国用,民焉能不疲?国焉能不贫?!
今明天子垂拱而御,诸贤臣倾力相辅。假令仲尼为相,由、求佐之,恐亦无以逾此矣。所以刷新政治,壮根本之图,设安攘之策,倡节俭之风,兴礼义之教,正在此时。
臣也不才,斗胆奏请整理天下田赋。其首重约己敦素、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所以救贿政之弊也;查刷宿弊,清理通欠,严治侵渔揽纳之歼,所以砭姑息之政也。上损则下益,私门闭则公室强。故惩贪吏者所以足民也,理逋负者所以足国也。则官民两足,上下俱益!
……
韩熙载认为江南的兼并非常严重,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要想真正强国,就必须抑制兼并,清理历年的积欠,充实国库。对那些侵占田地,拖欠税赋的大户,要严惩不贷,绝不手软。
说起来讽刺,这是李弘冀刚刚登基称帝,韩熙载就提出来的治国方略,当时他是信心十足,觉得皇帝陛下一定会同意的。
可韩熙载哪里料想,他被泼了一盆冷水,李弘冀根本没有兴趣。
相比抑制兼并,他更喜欢对外用兵,欺负吴越,染指荆湖,把得来的钱财,用来募兵,造船,增强军力。
韩熙载觉得,虽然练兵很重要,但是国之根本还在于民,如果老百姓民不聊生,纵然拥有百万雄兵,最后也难免败亡的命运。
他还举出了楚霸王的例子。
项羽打了一辈子胜仗,所向无敌,就因为败了一次,不但丢了江山,还丢了性命。汉高祖数次战败,损兵折将,可每一次打败仗都能迅速恢复过来,并且集中更多的人马,重新逐鹿天下。
项羽败就败在了没有稳固的后方,没有坚实的基础。
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的士人百姓南迁,江南人口繁衍生息,已经超过了中原,人多地少,土地兼并又严重。
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南唐就像楚霸王一样,随时有败亡倾覆的危险!
他的这番见解,堪称肺腑之言,可等来等去,李弘冀一直留中不发,足足过了半个月,皇帝突然降旨,把他从吏部侍郎调为兵部侍郎。
虽然是平调,但是吏部和兵部的权柄完全不一样。
李弘冀的意思太明白了,他不喜欢韩熙载的主张!
被当头棒喝,韩熙载选择了沉默闭嘴。
可渐渐地,他没法沉默了!
因为他的主张被中原的皇帝给采用了,而且更加彻底。他只说抑制兼并,打击豪强,而柴荣推行的新法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清丈田亩,均分土地,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这每一项,都是他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做这些事情,要跟全天下的士绅做对,大周的天子,你哪来的魄力啊?
没人的时候,韩熙载对着苍天,发出如是疑问!
他很嫉妒李谷,嫉妒到发疯!
我要是能在大周天子的手下,保证比你做得更好!
瞧瞧吧,你还畏手畏脚,不敢全力施为,对士人总是纵容退让……你可知道,我多希望南唐的天子,能支持我,给我这个机会啊!
韩熙载关心着中原的情况,新法的推动,任何一点消息传来,他都如饥似渴,反复琢磨,探究里面的深意。
几个月下来,韩熙载是彻底被柴荣的魄力征服了。
他现在比任何人都清楚,大周选择了一条非常困难的道路,可是这条困难的道路,一旦走通了,就能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
很显然,大周已经走在了成功的路上。
可相比之下呢?
李弘冀不但没有跟进的想法,还在接受大周甩出来的垃圾,沉醉在一群人的歌功颂德之中,真是不知死之将至!
身为一个有抱负的政治人物,最期盼的是有人理解,有人支持……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就是这个道理!
韩熙载面对着昔日倾注无数心血的奏疏,突然伸出双手,将奏疏撕扯粉碎!
不够,太不够了!
光是抑制兼并,如何能胜得过大周?
必须有更激烈的手段才行!
韩熙载沉心静气,提笔写下了新的一份奏疏,洋洋洒洒,写着写着,他就把大周最近施行的变法,全都给写了进去。
千言万语一句话,韩熙载希望李弘冀能立刻效仿大周,在南唐境内,推动清丈田亩,推动摊丁入亩。
不只是为了扩充财源,更是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让那些游手好闲的壮劳力,能够回乡耕田,不至于在城市当中游荡,无所事事。
写完之后,韩熙载沉吟了许久,终于咬了咬牙,送了上去!
这是他对李弘冀最后的期盼!
这次韩熙载没有等太久,只是三天时间,李弘冀就在他的奏疏上写了一条血红色的批语:汝欲朕效法昏君,残害士人,坏江山根基,是何居心?
是何居心?
我是怕你当亡国之君啊!
韩熙载彻底死心了,南唐已经不值得留恋了,我要回中原……
手,才谈到整理财政,继而谈到富国强兵,同大周抗衡,保守江南,进而逐鹿中原。
然而自先帝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以成兼并之私。结果造成了可怕的情况:私家曰富,公室曰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韩熙载不但看出了问题,也提出了方案:臣窃以为贿政之弊易治也,姑息之弊难治也。何也?政之贿,惟惩贪而已,至于姑息之政,依法为私,割上为己,据臣所知,豪家田占天下七成,又不以时纳。黎庶以三成之田,奉文武、禄宗室、饷边军、供国用,民焉能不疲?国焉能不贫?!
今明天子垂拱而御,诸贤臣倾力相辅。假令仲尼为相,由、求佐之,恐亦无以逾此矣。所以刷新政治,壮根本之图,设安攘之策,倡节俭之风,兴礼义之教,正在此时。
臣也不才,斗胆奏请整理天下田赋。其首重约己敦素、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所以救贿政之弊也;查刷宿弊,清理通欠,严治侵渔揽纳之歼,所以砭姑息之政也。上损则下益,私门闭则公室强。故惩贪吏者所以足民也,理逋负者所以足国也。则官民两足,上下俱益!
……
韩熙载认为江南的兼并非常严重,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要想真正强国,就必须抑制兼并,清理历年的积欠,充实国库。对那些侵占田地,拖欠税赋的大户,要严惩不贷,绝不手软。
说起来讽刺,这是李弘冀刚刚登基称帝,韩熙载就提出来的治国方略,当时他是信心十足,觉得皇帝陛下一定会同意的。
可韩熙载哪里料想,他被泼了一盆冷水,李弘冀根本没有兴趣。
相比抑制兼并,他更喜欢对外用兵,欺负吴越,染指荆湖,把得来的钱财,用来募兵,造船,增强军力。
韩熙载觉得,虽然练兵很重要,但是国之根本还在于民,如果老百姓民不聊生,纵然拥有百万雄兵,最后也难免败亡的命运。
他还举出了楚霸王的例子。
项羽打了一辈子胜仗,所向无敌,就因为败了一次,不但丢了江山,还丢了性命。汉高祖数次战败,损兵折将,可每一次打败仗都能迅速恢复过来,并且集中更多的人马,重新逐鹿天下。
项羽败就败在了没有稳固的后方,没有坚实的基础。
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的士人百姓南迁,江南人口繁衍生息,已经超过了中原,人多地少,土地兼并又严重。
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南唐就像楚霸王一样,随时有败亡倾覆的危险!
他的这番见解,堪称肺腑之言,可等来等去,李弘冀一直留中不发,足足过了半个月,皇帝突然降旨,把他从吏部侍郎调为兵部侍郎。
虽然是平调,但是吏部和兵部的权柄完全不一样。
李弘冀的意思太明白了,他不喜欢韩熙载的主张!
被当头棒喝,韩熙载选择了沉默闭嘴。
可渐渐地,他没法沉默了!
因为他的主张被中原的皇帝给采用了,而且更加彻底。他只说抑制兼并,打击豪强,而柴荣推行的新法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清丈田亩,均分土地,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这每一项,都是他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做这些事情,要跟全天下的士绅做对,大周的天子,你哪来的魄力啊?
没人的时候,韩熙载对着苍天,发出如是疑问!
他很嫉妒李谷,嫉妒到发疯!
我要是能在大周天子的手下,保证比你做得更好!
瞧瞧吧,你还畏手畏脚,不敢全力施为,对士人总是纵容退让……你可知道,我多希望南唐的天子,能支持我,给我这个机会啊!
韩熙载关心着中原的情况,新法的推动,任何一点消息传来,他都如饥似渴,反复琢磨,探究里面的深意。
几个月下来,韩熙载是彻底被柴荣的魄力征服了。
他现在比任何人都清楚,大周选择了一条非常困难的道路,可是这条困难的道路,一旦走通了,就能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
很显然,大周已经走在了成功的路上。
可相比之下呢?
李弘冀不但没有跟进的想法,还在接受大周甩出来的垃圾,沉醉在一群人的歌功颂德之中,真是不知死之将至!
身为一个有抱负的政治人物,最期盼的是有人理解,有人支持……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就是这个道理!
韩熙载面对着昔日倾注无数心血的奏疏,突然伸出双手,将奏疏撕扯粉碎!
不够,太不够了!
光是抑制兼并,如何能胜得过大周?
必须有更激烈的手段才行!
韩熙载沉心静气,提笔写下了新的一份奏疏,洋洋洒洒,写着写着,他就把大周最近施行的变法,全都给写了进去。
千言万语一句话,韩熙载希望李弘冀能立刻效仿大周,在南唐境内,推动清丈田亩,推动摊丁入亩。
不只是为了扩充财源,更是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让那些游手好闲的壮劳力,能够回乡耕田,不至于在城市当中游荡,无所事事。
写完之后,韩熙载沉吟了许久,终于咬了咬牙,送了上去!
这是他对李弘冀最后的期盼!
这次韩熙载没有等太久,只是三天时间,李弘冀就在他的奏疏上写了一条血红色的批语:汝欲朕效法昏君,残害士人,坏江山根基,是何居心?
是何居心?
我是怕你当亡国之君啊!
韩熙载彻底死心了,南唐已经不值得留恋了,我要回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