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一本书读懂日本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阿国,不是一个国,而是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在她32岁的时候,在京都四条河原进行了一场被后人称为“歌舞伎”的表演,这种表演似梦似幻,窈窕缥渺,令人如痴如醉,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过阿国不会想到,自己开创的这种舞蹈形式会对“艺伎”的产生造成影响。也许她并不希望这种事情的发生,因为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为纯粹,然而,历史,或说事物本身的发展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
1603年,也就是德川家康在江户城设立幕府的同一年,一个来自出云国的铁匠之女阿国来到古城京都,以边跳舞边歌唱的形式进行艺术表演,极受当地人的欢迎。这种表演形式经过长期发展,成为了被日本人称为“国剧”的歌舞伎。1607年,阿国将这种表演形式带到了因幕府的设立而逐渐繁华起来的江户,一时间满城轰动,歌舞伎因此也就在江户流行开来,欣赏歌舞伎成了当时的高官显贵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
歌舞伎的广受欢迎,引起了当时在各地巡回表演各类杂耍的流浪艺人的注意,为了吸引观众,一些流浪艺人开始模仿起歌舞伎这种表演形式,这些模仿者多为女性,因此被称为女歌舞伎。由于流浪艺人的特殊性质,这些女歌舞伎从业者的主要表演场所是“茶屋”。“茶屋”原先只是供统治阶层专门饮茶的场所,后来随着女歌舞伎的加入,逐渐演变成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娱乐场所,喝茶倒成了其次。
1617年,德川幕府在江户的日本桥附近的吉原专门划出一块土地,将当时已经公开化的私娼迁入其中,形成幕府控制并垄断的卖淫区,称为“廊”。随着“廊”的发展,幕府还将以经营歌舞伎为主的茶屋迁入吉原,纳入德川幕府统一管理。虽然如此,仍有许多从事女歌舞伎的流浪艺人在吉原之外活动,但是失去了茶屋的依托,这些女歌舞伎从业者的生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这一局面,这些流浪艺人以表演女歌舞伎的形式,卖艺又卖身,逐渐形成了暗娼群体。
为了增加“廊”的收入,充盈幕府的税赋收入,德川幕府于1629年下令禁止吉原之外女歌舞伎的表演。女歌舞伎遭到禁止后,由年轻男子为表演者的男歌舞伎逐渐流行开来,且暗地的女歌舞伎表演依然在进行。1651年,江户町奉行石谷贞清下令禁止男歌舞伎表演,随着男歌舞伎的没落,一直处于“地下活动”的女歌舞伎又再度兴盛起来。
此时的江户,已不像幕府设立之初那样只有茶屋一种消费娱乐之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在江户城里,旅店、剧场相继出现,为女歌舞伎从业者提供了新的表演舞台。为了配合新的环境,女歌舞伎从业者的表演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为了增加表演情趣,激发客人的兴趣,表演者也往往陪客人玩闹游戏,逐步演变成了艺伎。这时的表演者大都已是只卖艺不卖身了。
艺伎最初被称为“女舞伎”,在1736年到1741年间,艺伎与女舞伎并称,直到1750年以后,才统称为“艺伎”。艺伎的受业传道来自艺伎馆,艺伎馆相当于艺伎的家,“家长”被称为“妈妈”,大多也是艺伎出身。“妈妈”不仅要负责传授有关艺伎的各种经验和行规,还要负担她们的生活开支,而艺伎馆的收入则来自艺伎表演所得。
在二战之前,艺伎主要来自贫苦人家,她们十来岁就被卖到艺伎馆,称为雏伎。这些雏伎很大一部分时间需要用来照顾成年艺伎的生活,艺伎馆的日常打扫也由她们负责,起得比谁都要早,睡得比谁都要晚,对于成年艺伎的打骂责怪不能有任何抱怨,久而久之,这些雏伎养成了比一般女性更温柔顺从的脾性。雏伎到了13岁,便可以在正式艺伎的带领下,走出艺伎馆为客人进行表演,这时候的艺伎被称为“半玉”。“半玉”的收入只有正式艺伎的一半。旧时艺伎的收入是以表演次数来计算的,燃一炷香为一次,一次的费用叫做一枝花。近代以后,艺伎的收入则按小时来计算。
“半玉”的收入要全数交给艺伎馆,即使成为正式艺伎后,也是如此,有所不同的是,“半玉”不能收取客人的小费,而正式艺伎则可以,这也是正式艺伎的主要经济来源。只有当艺伎全数还清了艺伎馆为培养她而付出的包括吃、住、衣服在内的费用后,她们的收入才能全部归自己。这时的艺伎可以继续留在艺伎馆,也可以出去自己开设艺伎馆,当然,也可以从此脱离这个行业。
艺伎表演时所用的乐器,主要以三味线和鼓为主。三味线是一种弹拨乐器,约在16世纪后期从中国传到日本。日本艺伎所使用的三味线长一米,用猫皮或狗皮制成。艺伎使用的鼓分为大鼓和小鼓,大鼓用槌敲击,小鼓用手拍打,相传是唐末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 -->>
阿国,不是一个国,而是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在她32岁的时候,在京都四条河原进行了一场被后人称为“歌舞伎”的表演,这种表演似梦似幻,窈窕缥渺,令人如痴如醉,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过阿国不会想到,自己开创的这种舞蹈形式会对“艺伎”的产生造成影响。也许她并不希望这种事情的发生,因为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为纯粹,然而,历史,或说事物本身的发展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
1603年,也就是德川家康在江户城设立幕府的同一年,一个来自出云国的铁匠之女阿国来到古城京都,以边跳舞边歌唱的形式进行艺术表演,极受当地人的欢迎。这种表演形式经过长期发展,成为了被日本人称为“国剧”的歌舞伎。1607年,阿国将这种表演形式带到了因幕府的设立而逐渐繁华起来的江户,一时间满城轰动,歌舞伎因此也就在江户流行开来,欣赏歌舞伎成了当时的高官显贵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
歌舞伎的广受欢迎,引起了当时在各地巡回表演各类杂耍的流浪艺人的注意,为了吸引观众,一些流浪艺人开始模仿起歌舞伎这种表演形式,这些模仿者多为女性,因此被称为女歌舞伎。由于流浪艺人的特殊性质,这些女歌舞伎从业者的主要表演场所是“茶屋”。“茶屋”原先只是供统治阶层专门饮茶的场所,后来随着女歌舞伎的加入,逐渐演变成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娱乐场所,喝茶倒成了其次。
1617年,德川幕府在江户的日本桥附近的吉原专门划出一块土地,将当时已经公开化的私娼迁入其中,形成幕府控制并垄断的卖淫区,称为“廊”。随着“廊”的发展,幕府还将以经营歌舞伎为主的茶屋迁入吉原,纳入德川幕府统一管理。虽然如此,仍有许多从事女歌舞伎的流浪艺人在吉原之外活动,但是失去了茶屋的依托,这些女歌舞伎从业者的生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这一局面,这些流浪艺人以表演女歌舞伎的形式,卖艺又卖身,逐渐形成了暗娼群体。
为了增加“廊”的收入,充盈幕府的税赋收入,德川幕府于1629年下令禁止吉原之外女歌舞伎的表演。女歌舞伎遭到禁止后,由年轻男子为表演者的男歌舞伎逐渐流行开来,且暗地的女歌舞伎表演依然在进行。1651年,江户町奉行石谷贞清下令禁止男歌舞伎表演,随着男歌舞伎的没落,一直处于“地下活动”的女歌舞伎又再度兴盛起来。
此时的江户,已不像幕府设立之初那样只有茶屋一种消费娱乐之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在江户城里,旅店、剧场相继出现,为女歌舞伎从业者提供了新的表演舞台。为了配合新的环境,女歌舞伎从业者的表演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为了增加表演情趣,激发客人的兴趣,表演者也往往陪客人玩闹游戏,逐步演变成了艺伎。这时的表演者大都已是只卖艺不卖身了。
艺伎最初被称为“女舞伎”,在1736年到1741年间,艺伎与女舞伎并称,直到1750年以后,才统称为“艺伎”。艺伎的受业传道来自艺伎馆,艺伎馆相当于艺伎的家,“家长”被称为“妈妈”,大多也是艺伎出身。“妈妈”不仅要负责传授有关艺伎的各种经验和行规,还要负担她们的生活开支,而艺伎馆的收入则来自艺伎表演所得。
在二战之前,艺伎主要来自贫苦人家,她们十来岁就被卖到艺伎馆,称为雏伎。这些雏伎很大一部分时间需要用来照顾成年艺伎的生活,艺伎馆的日常打扫也由她们负责,起得比谁都要早,睡得比谁都要晚,对于成年艺伎的打骂责怪不能有任何抱怨,久而久之,这些雏伎养成了比一般女性更温柔顺从的脾性。雏伎到了13岁,便可以在正式艺伎的带领下,走出艺伎馆为客人进行表演,这时候的艺伎被称为“半玉”。“半玉”的收入只有正式艺伎的一半。旧时艺伎的收入是以表演次数来计算的,燃一炷香为一次,一次的费用叫做一枝花。近代以后,艺伎的收入则按小时来计算。
“半玉”的收入要全数交给艺伎馆,即使成为正式艺伎后,也是如此,有所不同的是,“半玉”不能收取客人的小费,而正式艺伎则可以,这也是正式艺伎的主要经济来源。只有当艺伎全数还清了艺伎馆为培养她而付出的包括吃、住、衣服在内的费用后,她们的收入才能全部归自己。这时的艺伎可以继续留在艺伎馆,也可以出去自己开设艺伎馆,当然,也可以从此脱离这个行业。
艺伎表演时所用的乐器,主要以三味线和鼓为主。三味线是一种弹拨乐器,约在16世纪后期从中国传到日本。日本艺伎所使用的三味线长一米,用猫皮或狗皮制成。艺伎使用的鼓分为大鼓和小鼓,大鼓用槌敲击,小鼓用手拍打,相传是唐末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