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盛明皇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己还没有退休呢,就敢这么怠慢,将来还得了?!
在朱高煦的推波助澜下,事情开始一边倒,太子受到严厉斥责的同时,***的主要官员如尚书蹇义、学士黄淮、洗马杨溥都被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
杨溥是自从朱高炽成为太子开始就跟随在他身边的东宫辅臣,跟朱高炽的感情非同一般。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那样突出的才能,他辅佐太子十余年,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这样下去,即使将来太子即位,他也不会有什么前途,但这次突发的东宫迎驾事件成为了杨溥政治生涯的一次机会。
由于杨溥的工作单位就是太子东宫,所以他被认定为直接责任者,享受特殊待遇,被关进了特级监狱——锦衣卫的诏狱。
能够关进诏狱的绝对都不是等闲之辈。
但是一旦关进了诏狱,能活着出来的都是少数。比如蓝玉,比如李景隆,当年的秦王朱樉绝对是个例外。
诏狱是真正的人间地狱,阴冷潮湿,环境恶劣,虽然是高等级监狱,却绝不是卫生模范监狱,蚊虫老鼠到处跑,监狱也从来不搞卫生评比,反正这些东西骚扰的也不是自己。
虽然环境恶劣,但锦衣卫们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犯人们的关照,他们秉承着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管理理念,对犯人们严格要求,并坚持抗拒从严,坦白也从严的审讯原则,经常用犯人练习拳脚功夫,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他们还开展各项刑具的科研攻关工作,并无私地在犯人身上试验刑具的实际效果。
这就是诏狱,这里的犯人没有外出放风的机会,没有打牌消遣等娱乐活动,自然更不可能在晚上排队到礼堂看新闻报道。
太子一脉最黑暗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在朱高煦的精心组织策划和挑拨下,朱棣的怒火越烧越旺,太子一脉的重臣几乎被一网打尽。
朱棣已经认定亲近太子的那帮人都想着自己早死,然后拥立太子博一个功名,他对太子的失望情绪也达到了顶点。他不再相信拥护太子的那些东宫文官们,除了一个人外。
这个例外的人就是杨士奇。
说来奇怪,虽然杨士奇一直在太子身边,朱棣却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公正客观的人,于是在两年后,朱棣再次召见他,问了他一个问题。
与两年前一样,这也是一次生死攸关的问答。
当时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由于朱棣公开斥责太子,且把太子的很多亲信都关进了监狱,于是很多大臣们都认为太子已经干不了多久了,倒戈的倒戈,退隐的退隐,太子也朱高炽陷入了孤立之中,现实让他又一次见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原先巴结逢迎的大臣们此时都不见了踪影,唯恐自己和太子扯上什么关系,连累自己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杨士奇开始了他和朱棣的问答较量。
这次朱棣没有遮遮掩掩,他直接了当地问杨士奇,太子是否有二心,不然为何违反礼仪,迟缓接驾?
在此之前,也有人也劝过杨士奇要识时务,太子已经不行了,应该自己早作打算。
杨士奇用自己的答案回复了朱棣,也回复了这些人的建议。
杨士奇答道:“太子对您一直尊敬孝顺,这次的事情是我们臣下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罪责在我们臣下,与太子无关。”
说完,他抬起头,无畏地迎接朱棣锐利的目光。
朱棣终于释然了,既然不是太子的本意,既然太子并不是有意怠慢,自己也就放心了。
就这样,悬崖边上的朱高炽又被杨士奇拉了回来。
杨士奇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在太子势孤的情况下,主动替太子承担责任,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要知道,朱棣不整太子,对他们这些东宫官员们却不会手软。与他一同辅佐太子的人都已经进了监狱,只剩下了他暂时幸免,但他却主动将责任归于自己,宁愿去坐牢,也不愿意牵连太子。
杨士奇用行动告诉了那些左右摇摆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收买,不是所有的人都趋炎附势。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高炽的太子地位被摘掉是迟早的事情,继续跟随他并不明智,还很容易成为朱高煦打击的对象,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坚持支持太子的杨士奇,不是一个投机者。
自己还没有退休呢,就敢这么怠慢,将来还得了?!
在朱高煦的推波助澜下,事情开始一边倒,太子受到严厉斥责的同时,***的主要官员如尚书蹇义、学士黄淮、洗马杨溥都被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
杨溥是自从朱高炽成为太子开始就跟随在他身边的东宫辅臣,跟朱高炽的感情非同一般。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那样突出的才能,他辅佐太子十余年,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这样下去,即使将来太子即位,他也不会有什么前途,但这次突发的东宫迎驾事件成为了杨溥政治生涯的一次机会。
由于杨溥的工作单位就是太子东宫,所以他被认定为直接责任者,享受特殊待遇,被关进了特级监狱——锦衣卫的诏狱。
能够关进诏狱的绝对都不是等闲之辈。
但是一旦关进了诏狱,能活着出来的都是少数。比如蓝玉,比如李景隆,当年的秦王朱樉绝对是个例外。
诏狱是真正的人间地狱,阴冷潮湿,环境恶劣,虽然是高等级监狱,却绝不是卫生模范监狱,蚊虫老鼠到处跑,监狱也从来不搞卫生评比,反正这些东西骚扰的也不是自己。
虽然环境恶劣,但锦衣卫们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犯人们的关照,他们秉承着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管理理念,对犯人们严格要求,并坚持抗拒从严,坦白也从严的审讯原则,经常用犯人练习拳脚功夫,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他们还开展各项刑具的科研攻关工作,并无私地在犯人身上试验刑具的实际效果。
这就是诏狱,这里的犯人没有外出放风的机会,没有打牌消遣等娱乐活动,自然更不可能在晚上排队到礼堂看新闻报道。
太子一脉最黑暗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在朱高煦的精心组织策划和挑拨下,朱棣的怒火越烧越旺,太子一脉的重臣几乎被一网打尽。
朱棣已经认定亲近太子的那帮人都想着自己早死,然后拥立太子博一个功名,他对太子的失望情绪也达到了顶点。他不再相信拥护太子的那些东宫文官们,除了一个人外。
这个例外的人就是杨士奇。
说来奇怪,虽然杨士奇一直在太子身边,朱棣却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公正客观的人,于是在两年后,朱棣再次召见他,问了他一个问题。
与两年前一样,这也是一次生死攸关的问答。
当时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由于朱棣公开斥责太子,且把太子的很多亲信都关进了监狱,于是很多大臣们都认为太子已经干不了多久了,倒戈的倒戈,退隐的退隐,太子也朱高炽陷入了孤立之中,现实让他又一次见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原先巴结逢迎的大臣们此时都不见了踪影,唯恐自己和太子扯上什么关系,连累自己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杨士奇开始了他和朱棣的问答较量。
这次朱棣没有遮遮掩掩,他直接了当地问杨士奇,太子是否有二心,不然为何违反礼仪,迟缓接驾?
在此之前,也有人也劝过杨士奇要识时务,太子已经不行了,应该自己早作打算。
杨士奇用自己的答案回复了朱棣,也回复了这些人的建议。
杨士奇答道:“太子对您一直尊敬孝顺,这次的事情是我们臣下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罪责在我们臣下,与太子无关。”
说完,他抬起头,无畏地迎接朱棣锐利的目光。
朱棣终于释然了,既然不是太子的本意,既然太子并不是有意怠慢,自己也就放心了。
就这样,悬崖边上的朱高炽又被杨士奇拉了回来。
杨士奇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在太子势孤的情况下,主动替太子承担责任,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要知道,朱棣不整太子,对他们这些东宫官员们却不会手软。与他一同辅佐太子的人都已经进了监狱,只剩下了他暂时幸免,但他却主动将责任归于自己,宁愿去坐牢,也不愿意牵连太子。
杨士奇用行动告诉了那些左右摇摆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收买,不是所有的人都趋炎附势。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高炽的太子地位被摘掉是迟早的事情,继续跟随他并不明智,还很容易成为朱高煦打击的对象,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坚持支持太子的杨士奇,不是一个投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