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回到明朝做塞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的种种蛛丝马迹中做出推测,按照史料记载,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大概下辖有三十多个卫,还有一些独立的千户所,按照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来算,朱棣大概可以指挥近二十万部队。
这还不包括他的护卫,后来,朱棣在北方表现的很好,朱元璋又给了他节制沿边兵马的特权,这样以来,理论上,明军在北方长城沿线的八十万边防军就都成了朱棣的部下,这也是他敢如此嚣张的本钱。
没有这个本钱,他敢造反?开玩笑。就算是他在能打,那也架不住对方碾压他,耿炳文、盛庸、瞿能等人又不是吃干饭的。
虽然朱元璋生前明确规定,藩王只能直接统领自己的护卫,对于边防军的事务平时不能干预,只能在有了大事之后才能指挥。
但是,这个规定往往只是一纸空文,要知道北方在当时可以说是边塞,基本上年年都在打仗,也就是说,年年都有大事,这样,那些藩王们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对他们封国里的军队进行控制。
更何况,所谓的大事的标准是什么?朱元璋的诏书里又没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只能沦为,藩王说这件事是大事,那就是大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最为重要的是,在藩王手底下的那些大小将官们心里也清楚,朝廷远在天边,可谓是鞭长莫及,自己还好糊弄,可是藩王就在眼前,他们可以说是在藩王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因此不敢随便糊弄藩王,所以,在朝廷态度暧昧,事件模棱两可的时候,大多数是从了藩王。
反正朱元璋的诏书里动不动就让他们听王节制,他们按照诏书的要求,听这些个王爷的,是最保险的办法,绝对不会出错。
这也就造成了,那些在外地的藩王可以有形无形地对当地的军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其实也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他就是想将国家的资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皇帝,一部分给藩王,以防止朝中出现司马懿、杨坚这样的人物。
一旦朝中出现了奸臣想要篡权,藩王可以利用他们对军队的影响力起兵靖难,不至于任人宰割,那些个奸臣们看到这一点,大多也会收敛一番。
朱棣就是很好的利用了朝廷的政策的藩王之一,他利用自己和蒙古人交战的机会,杀伐果断,把那些心念朝廷,不怎么服从他的将领一个个收拾了一遍,最后将他的藩国里的将领们一个个捋的服服帖帖的,再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从而将这近二十万的大军都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不愧是一个枭雄的本色。
朱棣的势力很大,可以说是已经尾大不掉,因此他不像其他的藩王那样畏首畏尾,一见到朝廷的诏书就不敢来了,而是直接带着数万兵马前来奔丧。
他心里对朱允炆是很不服气的,他认为他的哥哥们都死了,他又很能打,朱元璋就应该把皇位传给他,但是朱元璋根本就没有理会他内心的诉求,而是痛痛快快地将储君之位交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让他郁闷了很长时间。
他带着兵马来奔丧到底想干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直接造反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这实在是太招摇了,他大概是想弄清楚朱元璋临死前的两项军事部署。
根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临死之前,一连发了三道诏书,第一道是个辽王朱植的,老朱让他这个一直表现的还不错的第十五子主持辽东的防务。第二道是给武定侯郭英的,让他率领大军做朱植的副手。第三道是给都督杨文的,让他统帅北平的兵马做朱棣的副手。两相制约。
从这三道诏书里,朱棣明显的嗅出了制衡的味道,自从秦王朱樉死后,在北方能一直和朱棣较劲并且一直在较着劲的是晋王朱棡,这个第三子和第四子都是很能打的人,并且是谁也不服谁。
朱元璋都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让他们从中明争暗斗,自己在居中制衡,十分地舒服,可是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也先他一步而去了。这一下子,本分两雄并立的局面,一下子变成了燕王一家独大,这让一向小心谨慎的朱元璋感觉到了一丝丝不安。
他迫切的想找一个人来制衡朱棣,找来找去就找到了十五字辽王朱植,因为秦王、晋王的儿子都还太小了,太嫩了,又是朱棣的侄子,根本玩不过朱棣。而朱植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北方干的也很不错,所以朱元璋就开始扶植他的势力,好让他来制衡燕王。
朱棣明显感觉到了这一点,这次带人进京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到孝陵哭一番,好向天下人显示一下自己的孝顺;第二个就是摸摸朝廷的底,进一步打探朱元璋临死之前都做了什么安排,到底有没有针对自己。
然而,就在他带着手下催马疾驰,快到江边的时候,一名小校打马迎面赶来。
这么小校是他率先派去的斥候,朱棣见他回来后,立即停住了战马,一脸焦急地问道:“前面的情况怎么样?”
那名小校骑在马上行了一个军礼,一脸沉重地说道:“启禀殿下,情况不太好。江边驻满了大军,渡口也被封死了。守将说先帝有遗诏,不让藩王奔丧,让我们回去。”
“岂有此理?”朱棣只感觉一股怒火从胸中升起,气得脸色发紫,瞪着眼睛说道:“本王乃先帝的儿子,父亲死了,岂有不让儿子奔丧的道理?你去告诉江边的人,让他们转告允炆。本王只是想祭奠一下父皇以尽孝道,他不是最讲究孝顺吗?总不能只让他尽孝,不让本王尽孝吧。”
“小人遵命。”那名小校骑在马上行了一个... -->>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的种种蛛丝马迹中做出推测,按照史料记载,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大概下辖有三十多个卫,还有一些独立的千户所,按照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来算,朱棣大概可以指挥近二十万部队。
这还不包括他的护卫,后来,朱棣在北方表现的很好,朱元璋又给了他节制沿边兵马的特权,这样以来,理论上,明军在北方长城沿线的八十万边防军就都成了朱棣的部下,这也是他敢如此嚣张的本钱。
没有这个本钱,他敢造反?开玩笑。就算是他在能打,那也架不住对方碾压他,耿炳文、盛庸、瞿能等人又不是吃干饭的。
虽然朱元璋生前明确规定,藩王只能直接统领自己的护卫,对于边防军的事务平时不能干预,只能在有了大事之后才能指挥。
但是,这个规定往往只是一纸空文,要知道北方在当时可以说是边塞,基本上年年都在打仗,也就是说,年年都有大事,这样,那些藩王们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对他们封国里的军队进行控制。
更何况,所谓的大事的标准是什么?朱元璋的诏书里又没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只能沦为,藩王说这件事是大事,那就是大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最为重要的是,在藩王手底下的那些大小将官们心里也清楚,朝廷远在天边,可谓是鞭长莫及,自己还好糊弄,可是藩王就在眼前,他们可以说是在藩王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因此不敢随便糊弄藩王,所以,在朝廷态度暧昧,事件模棱两可的时候,大多数是从了藩王。
反正朱元璋的诏书里动不动就让他们听王节制,他们按照诏书的要求,听这些个王爷的,是最保险的办法,绝对不会出错。
这也就造成了,那些在外地的藩王可以有形无形地对当地的军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其实也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他就是想将国家的资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皇帝,一部分给藩王,以防止朝中出现司马懿、杨坚这样的人物。
一旦朝中出现了奸臣想要篡权,藩王可以利用他们对军队的影响力起兵靖难,不至于任人宰割,那些个奸臣们看到这一点,大多也会收敛一番。
朱棣就是很好的利用了朝廷的政策的藩王之一,他利用自己和蒙古人交战的机会,杀伐果断,把那些心念朝廷,不怎么服从他的将领一个个收拾了一遍,最后将他的藩国里的将领们一个个捋的服服帖帖的,再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从而将这近二十万的大军都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不愧是一个枭雄的本色。
朱棣的势力很大,可以说是已经尾大不掉,因此他不像其他的藩王那样畏首畏尾,一见到朝廷的诏书就不敢来了,而是直接带着数万兵马前来奔丧。
他心里对朱允炆是很不服气的,他认为他的哥哥们都死了,他又很能打,朱元璋就应该把皇位传给他,但是朱元璋根本就没有理会他内心的诉求,而是痛痛快快地将储君之位交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让他郁闷了很长时间。
他带着兵马来奔丧到底想干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直接造反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这实在是太招摇了,他大概是想弄清楚朱元璋临死前的两项军事部署。
根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临死之前,一连发了三道诏书,第一道是个辽王朱植的,老朱让他这个一直表现的还不错的第十五子主持辽东的防务。第二道是给武定侯郭英的,让他率领大军做朱植的副手。第三道是给都督杨文的,让他统帅北平的兵马做朱棣的副手。两相制约。
从这三道诏书里,朱棣明显的嗅出了制衡的味道,自从秦王朱樉死后,在北方能一直和朱棣较劲并且一直在较着劲的是晋王朱棡,这个第三子和第四子都是很能打的人,并且是谁也不服谁。
朱元璋都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让他们从中明争暗斗,自己在居中制衡,十分地舒服,可是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也先他一步而去了。这一下子,本分两雄并立的局面,一下子变成了燕王一家独大,这让一向小心谨慎的朱元璋感觉到了一丝丝不安。
他迫切的想找一个人来制衡朱棣,找来找去就找到了十五字辽王朱植,因为秦王、晋王的儿子都还太小了,太嫩了,又是朱棣的侄子,根本玩不过朱棣。而朱植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北方干的也很不错,所以朱元璋就开始扶植他的势力,好让他来制衡燕王。
朱棣明显感觉到了这一点,这次带人进京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到孝陵哭一番,好向天下人显示一下自己的孝顺;第二个就是摸摸朝廷的底,进一步打探朱元璋临死之前都做了什么安排,到底有没有针对自己。
然而,就在他带着手下催马疾驰,快到江边的时候,一名小校打马迎面赶来。
这么小校是他率先派去的斥候,朱棣见他回来后,立即停住了战马,一脸焦急地问道:“前面的情况怎么样?”
那名小校骑在马上行了一个军礼,一脸沉重地说道:“启禀殿下,情况不太好。江边驻满了大军,渡口也被封死了。守将说先帝有遗诏,不让藩王奔丧,让我们回去。”
“岂有此理?”朱棣只感觉一股怒火从胸中升起,气得脸色发紫,瞪着眼睛说道:“本王乃先帝的儿子,父亲死了,岂有不让儿子奔丧的道理?你去告诉江边的人,让他们转告允炆。本王只是想祭奠一下父皇以尽孝道,他不是最讲究孝顺吗?总不能只让他尽孝,不让本王尽孝吧。”
“小人遵命。”那名小校骑在马上行了一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