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死亡女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第七空间中类似伏魔记这样的大型系列任务有很多,其中不少都很艰难,这个“明朝内阁之路”,算是其中之一。据菲菲说,这个任务在最鼎盛的时候,有二分之一的试炼者都必须要走这么一遭,以至于那段时间第七空间中的高阶强者,每个人都会写一手的景秀文章,其厚黑之学,党争之术,无一不精通,每个试炼者都被空间逼成了老狐狸,算计,陷害别人最是熟练。这个任务甚至影响了当时试炼者之中的风气,那时候,如果一个试炼者,是凭借强大的力量,而不是智慧通过任务,会遭到鄙视的,那时候的试炼者讲究的是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时菲菲说到这里,神秘兮兮的凑到夜宸的耳边,说道:“据说这个任务还惊动了上面。”说着还用猫爪指了指上面。夜宸表示理解,显然,第七空间是在做一种选拔,虽然没被选上的惨了点儿,直接命就没有了,但还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是一种选拔。而从任务的内容来看,选拔目的,应该是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战士,这种战士不但需要有武力,还需要有智慧,后者甚至更重要。但现在,因为空间发布的任务有些不合理,选出来了一大堆擅长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政客,这绝对不会让第七空间背后的存在感到愉悦的。虽说如此,但听菲菲说,这个“明朝内阁之路”这个任务并没有被取消,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试炼者必须要经过这个系列任务才能提升位阶了,这就看谁的运气差了。
ps:下面的内容和主线剧情无关,大家没兴趣可以不看的。
这一章提到了明朝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科举考试采用的文体,这种文体对字数(注意是每句话的字数),押韵,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对八股文很不喜欢,但其实,越是严格的标准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所以在古代,老师考你学写诗写的怎么样,会让你写一首律诗来,而不是一首古风,因为律诗对格律的要求最为严格,只有这样,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来。同样,一个人字写得好不好,看楷书,楷书最是严苛,但也最难写,一个练习过几年书法的人就敢写草书,但却不一定敢写楷书。因为草书没有规定,我觉得怎么舒服怎么来,只要照顾到整体的结构就可以了,但楷书不一样,不但要照顾到整体的结构是否美观,每句话,每个字,每个笔画都需要照顾到,写好楷书,其他的类似行书,草书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八股文也是一样,当时就有人说过,学会写八股了,一般的诗词歌赋之类的就都会写了。
总的来说,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方式来说,还是不错的,之所以出现八股文让读书人思想僵化,就要扯得远一点了,有个根源性的因素:明朝,是历代贵族势力最为薄弱的朝代了。
大家经常会说到唐朝时期科举形式有多么丰富多彩,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唐朝时期活字印刷还未发明,书籍是很珍贵的,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未必能拥有一本书。唐朝丰富多彩的科举,只是为了能从贵族子弟中择优选取,唐朝的官员,大部分都是有贵族背景的。而且唐朝也是贵族势力极其强大的朝代,到了最后,唐朝就是毁于军阀割据,能做军阀的,大都也是累世贵族。
经过元朝的粗暴统治,把中国很多传承数百年的贵族彻底毁了,但没关系,一个新的朝代诞生就会拥有一批新的贵族,例如汉朝。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他心狠手辣的将开国功臣杀了个大半。
很多人会说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喜欢杀功臣,其实是不准确的。楚汉相争的时候,除了项羽和刘邦,其实还是很多其他势力,他们不具有争霸天下的能力,但其实力也不容小视,刘邦是用高官厚禄把他们拉到自己这边的。我们都知道,这种承诺是毫不靠谱的,所以刘邦建国后,就开始清理这些异姓王了。对于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伙计,老部下,刘邦还是颇为照顾的,直接证据就是当刘邦死后,吕后一手遮天,但她对开国功臣集团,还是很忌惮的。甚至经过了文帝,景帝,直到武帝时期,开国功臣都还活跃在朝廷之中,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前期,汉朝的宰相都是由这些开国功臣担当的。所以说在汉朝,开国功臣的势力并没有得到怎么打压,他们始终是汉初政坛上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和朱元璋有着明显的不同,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孙子建文帝可以收揽大权,将开国功臣杀了大半,那些人可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呀,几个漏网之鱼又被朱棣给杀了,所以整个明朝,贵族势力是相当薄弱的。这就导致了,所有人想要做官,就必须参加科举,这是唯一一条途径,而科举面对的不再是拥有很多资源的贵族子弟,而是一般的寒门士子,就算活字印刷已经很成熟了,但书籍在那时候仍然是很珍贵的,因此科举考试的范围就不能太大,你要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考一句庄子里的话,可能大部分的都没听说过,也没机会听说。最后,朝廷选定了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出题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四书作为儒家经典,流传的还是比较广的,而且字数也不算太多。大部分读书人家里都会有本论语,但要找本道德经,就只能去道观里找了。
在这种背景下,八股取士也可以称之为比较合适的方法了,但这种方法有个很大的弊端,会让天下大部分的读书人思维僵化。明朝出的名臣不少,那些名臣也都是经过科举考试出来的,包括中国最后一位圣贤,王守仁,明朝最著名的大臣,张居正。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科举并不是问题,但不是说所有的读书人都拥有这样的天资的,他们为了能够考上哪怕一个秀才,都只能废寝忘食,死读四书。历来都是如此,出类拔萃者少,平庸无识者多,但后者,却往往能够构成巨大的基数。这就是八股取士最大的弊端。
; 第七空间中类似伏魔记这样的大型系列任务有很多,其中不少都很艰难,这个“明朝内阁之路”,算是其中之一。据菲菲说,这个任务在最鼎盛的时候,有二分之一的试炼者都必须要走这么一遭,以至于那段时间第七空间中的高阶强者,每个人都会写一手的景秀文章,其厚黑之学,党争之术,无一不精通,每个试炼者都被空间逼成了老狐狸,算计,陷害别人最是熟练。这个任务甚至影响了当时试炼者之中的风气,那时候,如果一个试炼者,是凭借强大的力量,而不是智慧通过任务,会遭到鄙视的,那时候的试炼者讲究的是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时菲菲说到这里,神秘兮兮的凑到夜宸的耳边,说道:“据说这个任务还惊动了上面。”说着还用猫爪指了指上面。夜宸表示理解,显然,第七空间是在做一种选拔,虽然没被选上的惨了点儿,直接命就没有了,但还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是一种选拔。而从任务的内容来看,选拔目的,应该是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战士,这种战士不但需要有武力,还需要有智慧,后者甚至更重要。但现在,因为空间发布的任务有些不合理,选出来了一大堆擅长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政客,这绝对不会让第七空间背后的存在感到愉悦的。虽说如此,但听菲菲说,这个“明朝内阁之路”这个任务并没有被取消,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试炼者必须要经过这个系列任务才能提升位阶了,这就看谁的运气差了。
ps:下面的内容和主线剧情无关,大家没兴趣可以不看的。
这一章提到了明朝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科举考试采用的文体,这种文体对字数(注意是每句话的字数),押韵,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对八股文很不喜欢,但其实,越是严格的标准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所以在古代,老师考你学写诗写的怎么样,会让你写一首律诗来,而不是一首古风,因为律诗对格律的要求最为严格,只有这样,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来。同样,一个人字写得好不好,看楷书,楷书最是严苛,但也最难写,一个练习过几年书法的人就敢写草书,但却不一定敢写楷书。因为草书没有规定,我觉得怎么舒服怎么来,只要照顾到整体的结构就可以了,但楷书不一样,不但要照顾到整体的结构是否美观,每句话,每个字,每个笔画都需要照顾到,写好楷书,其他的类似行书,草书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八股文也是一样,当时就有人说过,学会写八股了,一般的诗词歌赋之类的就都会写了。
总的来说,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方式来说,还是不错的,之所以出现八股文让读书人思想僵化,就要扯得远一点了,有个根源性的因素:明朝,是历代贵族势力最为薄弱的朝代了。
大家经常会说到唐朝时期科举形式有多么丰富多彩,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唐朝时期活字印刷还未发明,书籍是很珍贵的,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未必能拥有一本书。唐朝丰富多彩的科举,只是为了能从贵族子弟中择优选取,唐朝的官员,大部分都是有贵族背景的。而且唐朝也是贵族势力极其强大的朝代,到了最后,唐朝就是毁于军阀割据,能做军阀的,大都也是累世贵族。
经过元朝的粗暴统治,把中国很多传承数百年的贵族彻底毁了,但没关系,一个新的朝代诞生就会拥有一批新的贵族,例如汉朝。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他心狠手辣的将开国功臣杀了个大半。
很多人会说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喜欢杀功臣,其实是不准确的。楚汉相争的时候,除了项羽和刘邦,其实还是很多其他势力,他们不具有争霸天下的能力,但其实力也不容小视,刘邦是用高官厚禄把他们拉到自己这边的。我们都知道,这种承诺是毫不靠谱的,所以刘邦建国后,就开始清理这些异姓王了。对于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伙计,老部下,刘邦还是颇为照顾的,直接证据就是当刘邦死后,吕后一手遮天,但她对开国功臣集团,还是很忌惮的。甚至经过了文帝,景帝,直到武帝时期,开国功臣都还活跃在朝廷之中,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前期,汉朝的宰相都是由这些开国功臣担当的。所以说在汉朝,开国功臣的势力并没有得到怎么打压,他们始终是汉初政坛上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和朱元璋有着明显的不同,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孙子建文帝可以收揽大权,将开国功臣杀了大半,那些人可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呀,几个漏网之鱼又被朱棣给杀了,所以整个明朝,贵族势力是相当薄弱的。这就导致了,所有人想要做官,就必须参加科举,这是唯一一条途径,而科举面对的不再是拥有很多资源的贵族子弟,而是一般的寒门士子,就算活字印刷已经很成熟了,但书籍在那时候仍然是很珍贵的,因此科举考试的范围就不能太大,你要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考一句庄子里的话,可能大部分的都没听说过,也没机会听说。最后,朝廷选定了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出题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四书作为儒家经典,流传的还是比较广的,而且字数也不算太多。大部分读书人家里都会有本论语,但要找本道德经,就只能去道观里找了。
在这种背景下,八股取士也可以称之为比较合适的方法了,但这种方法有个很大的弊端,会让天下大部分的读书人思维僵化。明朝出的名臣不少,那些名臣也都是经过科举考试出来的,包括中国最后一位圣贤,王守仁,明朝最著名的大臣,张居正。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科举并不是问题,但不是说所有的读书人都拥有这样的天资的,他们为了能够考上哪怕一个秀才,都只能废寝忘食,死读四书。历来都是如此,出类拔萃者少,平庸无识者多,但后者,却往往能够构成巨大的基数。这就是八股取士最大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