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7磅炮。可是最出色的液冷战斗机和最出色的坦克的头衔却和他们无缘。这完全是科技树和武器开发理念上出了严重的问题,也是很让人无言的。
其实军工生产,受制于各国的利益群体的私心,这样乌龙的悲剧,美国,英国,甚至苏联都发生过,但问题是,英,美,苏,他们的容错能力比德国强。美苏可以错几次而不致命,而德国毕竟国力资源有限,错一次就变得相当地致命。
1941~1942年,这两年德国坦克的产量,是低得吓人——41年只四千不到,42年也仅仅是六千。德国不能在42年打败毛,最大的罪人就是这个天杀的生产部长。在他的指导下,每当前线取得了某场战役的重大胜利之后,其生产线上的飞机坦克的产量就直线下降。更不要说德国动员晚,没有早早地实行班倒和免休工作制了。苏德战场最关键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德**工生产部门更象是在假而不是战时生产。
等施佩尔上台后,开始总动员时,盟军针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开始了。即使是如此,在后方被炸成一片白地的1944年十月,德国坦克的产量,甚至达到了每月二千的高峰——几乎不输给同期t34的产量了。如果能早点完成总动员,虎豹的产量提升一倍并不是难的事。
关于虎豹产量上不去的问题,讨论后个人总结之后,认为是以当时二战时的生产技术,生产四十五吨以上的坦克,生产难不小,并不是一般的坦克厂可以造的。而生产十吨左右的坦克则对设备的要求要小得多。应当也是虎豹产量上不去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德国内只有几家专门的坦克厂可以生产。一般的小厂因为设备跟不上难以生产。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国工业的布局,有着严重的问题。其工业布局,更类似于小手工作坊的集合,而不适合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
在网上我看过几张美苏德家的坦克工厂的照片,无论是美国还是坦克,坦克工厂都是几十辆甚至上辆坦克排在一起同时生产,而德国,诺大的一个坦克车间,却只看到一两辆坦克孤零零地摆在哪儿,生产速可想而知。
如果说虎豹是因为生产工时比t34高而导致产量不足,那么,四号坦克还有号坦克,这两款生产工时远不如t34的坦克又怎么说,在虎豹投产前的1941年和1942年,德国当时生产的坦克全是号和四号,但平均产量,也只有坑爹的每月五到六。而同一时间苏联坦克的产量是月产量接近两千左右
此外另一个问题就是油料问题,就算是德国生产出海量的坦克,也缺少足够的让他们动起来的燃油。
虎豹的悲剧,真正原因在于战场维护性差,以及德国的战略重点由攻变防。
重复式负重轮设计本就是维护麻烦,而一辆四十五吨到五十余吨的坦克,其重量本身就又决定了维护的麻烦——再怎么样,十吨的坦克总比四十五吨的好维护多了。更要命的是,德国这时已由攻变守,大战过后往往不能控制战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遗弃在战场的坦克变成敌方的战利。这是最要命的,要知道,只要能在战后能掌握战场所有权,前期所损失的坦克,只要不殉爆,都是可以完全修复的。甚至还可以将敌方遗弃的坦克缴获修复。
我看过一篇关于德国装甲师早期做战的维护报告。
一场大战过后,其全师的一十余辆坦克,仅有二十余辆能投入使用。但由于控制住了战场。几天后,能投入使用的坦克的数量恢复到九十八辆。这就很能说明,控制战场对坦克维修的重要性是多大了。
虎豹的不幸之处就在于此了。1943之后,德国由攻转守。在战斗中不断地撤退,大量可修复的战车,就这么白白地扔在了战线上。。。。。。
6:所谓的冬季救了毛军。
事实上,是冬天救了德军才对。事实上,因为补给问题,在大降温之前,前线的德军已经开始由攻转守。而在1941的冬季战役里,因为天气问题造成的兵员损失只有分而已(此分的数据争议很大,仅供参考.网上也分十,甚至分二十之说,但分二十实在有些过夸大了。)。事实上,恶劣的天气对防守的部队更有利。正是恶劣的天气影响了苏军的反击,使其部队的调动受到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莫德尔才有时机稳定防线重创了朱可夫。
德国的后勤一直很有问题,比如波兰的那位总督。有穿越人士云,真回到二战汉斯国,有几个必杀的人物戈胖是一个(作者认为戈林有点冤,原生产部长才应当是第一位。),波兰总督是必杀名单第位,此人正是后勤的关键人物。原生产部长是必杀名单第二位。
乌德特得赶去当飞行校的校长,他的能力完全比不上他的前任,此君自杀也不奇怪。
17磅炮。可是最出色的液冷战斗机和最出色的坦克的头衔却和他们无缘。这完全是科技树和武器开发理念上出了严重的问题,也是很让人无言的。
其实军工生产,受制于各国的利益群体的私心,这样乌龙的悲剧,美国,英国,甚至苏联都发生过,但问题是,英,美,苏,他们的容错能力比德国强。美苏可以错几次而不致命,而德国毕竟国力资源有限,错一次就变得相当地致命。
1941~1942年,这两年德国坦克的产量,是低得吓人——41年只四千不到,42年也仅仅是六千。德国不能在42年打败毛,最大的罪人就是这个天杀的生产部长。在他的指导下,每当前线取得了某场战役的重大胜利之后,其生产线上的飞机坦克的产量就直线下降。更不要说德国动员晚,没有早早地实行班倒和免休工作制了。苏德战场最关键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德**工生产部门更象是在假而不是战时生产。
等施佩尔上台后,开始总动员时,盟军针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开始了。即使是如此,在后方被炸成一片白地的1944年十月,德国坦克的产量,甚至达到了每月二千的高峰——几乎不输给同期t34的产量了。如果能早点完成总动员,虎豹的产量提升一倍并不是难的事。
关于虎豹产量上不去的问题,讨论后个人总结之后,认为是以当时二战时的生产技术,生产四十五吨以上的坦克,生产难不小,并不是一般的坦克厂可以造的。而生产十吨左右的坦克则对设备的要求要小得多。应当也是虎豹产量上不去的一个原因,因为在德国内只有几家专门的坦克厂可以生产。一般的小厂因为设备跟不上难以生产。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国工业的布局,有着严重的问题。其工业布局,更类似于小手工作坊的集合,而不适合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
在网上我看过几张美苏德家的坦克工厂的照片,无论是美国还是坦克,坦克工厂都是几十辆甚至上辆坦克排在一起同时生产,而德国,诺大的一个坦克车间,却只看到一两辆坦克孤零零地摆在哪儿,生产速可想而知。
如果说虎豹是因为生产工时比t34高而导致产量不足,那么,四号坦克还有号坦克,这两款生产工时远不如t34的坦克又怎么说,在虎豹投产前的1941年和1942年,德国当时生产的坦克全是号和四号,但平均产量,也只有坑爹的每月五到六。而同一时间苏联坦克的产量是月产量接近两千左右
此外另一个问题就是油料问题,就算是德国生产出海量的坦克,也缺少足够的让他们动起来的燃油。
虎豹的悲剧,真正原因在于战场维护性差,以及德国的战略重点由攻变防。
重复式负重轮设计本就是维护麻烦,而一辆四十五吨到五十余吨的坦克,其重量本身就又决定了维护的麻烦——再怎么样,十吨的坦克总比四十五吨的好维护多了。更要命的是,德国这时已由攻变守,大战过后往往不能控制战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遗弃在战场的坦克变成敌方的战利。这是最要命的,要知道,只要能在战后能掌握战场所有权,前期所损失的坦克,只要不殉爆,都是可以完全修复的。甚至还可以将敌方遗弃的坦克缴获修复。
我看过一篇关于德国装甲师早期做战的维护报告。
一场大战过后,其全师的一十余辆坦克,仅有二十余辆能投入使用。但由于控制住了战场。几天后,能投入使用的坦克的数量恢复到九十八辆。这就很能说明,控制战场对坦克维修的重要性是多大了。
虎豹的不幸之处就在于此了。1943之后,德国由攻转守。在战斗中不断地撤退,大量可修复的战车,就这么白白地扔在了战线上。。。。。。
6:所谓的冬季救了毛军。
事实上,是冬天救了德军才对。事实上,因为补给问题,在大降温之前,前线的德军已经开始由攻转守。而在1941的冬季战役里,因为天气问题造成的兵员损失只有分而已(此分的数据争议很大,仅供参考.网上也分十,甚至分二十之说,但分二十实在有些过夸大了。)。事实上,恶劣的天气对防守的部队更有利。正是恶劣的天气影响了苏军的反击,使其部队的调动受到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莫德尔才有时机稳定防线重创了朱可夫。
德国的后勤一直很有问题,比如波兰的那位总督。有穿越人士云,真回到二战汉斯国,有几个必杀的人物戈胖是一个(作者认为戈林有点冤,原生产部长才应当是第一位。),波兰总督是必杀名单第位,此人正是后勤的关键人物。原生产部长是必杀名单第二位。
乌德特得赶去当飞行校的校长,他的能力完全比不上他的前任,此君自杀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