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苍生说英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好的,我们继续来讲三保太监郑和的故事。
额,上面讲到。。。。。算了,我也不去翻了,我重新换个角度来讲一下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当然还是讲找朱允炆这个事情啊!这个原因还没有讲完。
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哪个朝代的大臣像明朝这般学士这么变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大明这群学士都是一群反骨仔,当然也不是说他们要造反什么的,他们肯定不会造反的,这群大臣都想证明自己铁骨铮铮,怎么证明呢?那就是骂皇帝,是的!各种上奏折骂朱棣,有看官说了,他们不怕死吗?或者说不怕被打吗?
死。。。。。肯定是死不了的!朱棣自己有心魔,一直在证明自己这个皇帝的正统性,所以这群大学士他肯定不会杀,唯一杀的,也不叫唯一,杀的比较著名的学士,便是大名鼎鼎的方孝孺。
当然方孝孺有些轴,朱棣说你给我写诏书,证明一下我的正统性,好说歹说,方孝孺就是不肯,甚至还一个劲地骂,骂也就算了,他说了朱棣最忌讳的话,朱棣忌讳什么啊?对了!他忌讳别人说他篡位,说这个位置本来应该是朱允炆的,方孝孺便是说了这些,然后舌头被拔了,脑袋被砸了,甚至一门十族全被杀了,可以说是死的惨烈。
不过有小道消息证明,当然这是真是假笔者也不知道,方孝孺十族中有一支方姓逃了出去,然后也不敢再姓方了,改姓了施,施这个字嘛!拆开来意思不就是方人也吗?
不过,笔者不是说所有施姓都是方孝孺的后代,这一只到底有没有,现在还存不存在了,这些笔者都没有保证。
好的,回头继续来说,朱棣这心魔在这呢!于是他便想让人出去找朱允炆,可朝中很多都是原先朱允炆的旧臣,现在虽然降了朱棣,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群大臣都对建文帝心怀愧疚,没有一个愿意去的,朱棣也不能逼他们,这群老家伙也是气势汹汹,怎么说的呢!他们话我当然写不出来,但大体的意思我可以翻译一下:皇上您让我去找可以,但我去了指不定是在建文帝面前自杀,或者就在那陪他老人家了,反正我找到了也不会把他带回来的!您自己看着办吧!
朱棣一听这话,还能怎么办呢?他只能找其他人了,这个时候郑和主动提出愿意下西洋。
所以他便成了下西洋的总指挥,也就是说,这个位置真的是你情我愿,一点点都没有强迫。
那为什么郑和愿意下西洋呢!笔者再和大家讲一些好玩的事情。
在上一文里,笔者说过,郑和的父亲叫马哈之,大家是不是有些奇怪,这太不像中国人的名字了。
其实呢!郑和不是汉人,他是色目人!
什么叫色目人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当初成吉思汗将整个地球的半边搅得惊天动地,他们的元人便不够用了,但是他又不信任汉人,所以便从俄罗斯啊什么地方调来了一批忠诚的外国人,郑和他爸便是这时候到的云南。
他爸来了之后也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军官,所以郑和的出身还算是高贵,官宦之家。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再来看郑和他爸的名字,马哈之,仔细想一下的话这个想不想穆罕默德的英译?马哈默德!
想通了这个,我们便可以试着推测一下郑和想要下西洋的目的了。
他爸是个穆斯林,据说曾经去过麦加圣地。
那时候因为是元朝嘛!那地方都属于一个国家,他爸走着也就去了。
可后来就不一样了,元朝崩塌,这条前往麦加圣地的丝绸之路也被阻断了,这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怎么可能甘心呢?
所以笔者认为郑和之所以愿意下西洋,而且是七下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郑和想要找到前往麦加圣地的道路。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想各位对朱棣为什么想要下西洋,还有郑和为什么愿意下西洋,有了一个自己的认知。
接下来我便和大家讲讲看,这七下西洋发生了多少有趣的事情!
首先从规模上来说,船的规模比起哥伦布来说还要大好多,因为他的船上面不仅仅是有士兵,还有医生、老师、农民等等,几乎包含了当时明朝的所有职业,为什么带这么多这样的人出海呢?自然是去传道授业的,那时候大明朝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小番邦,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很有限的,郑和便让这群人去教授他们种种水稻啊!种种小麦啊!不会搭屋子,就教他们建房屋,比较符合当下的一带一路。而且他们还要去当和平使者,当时有两个比较强大的番邦爪哇和暹罗一直向外扩张,也是郑和带着其他番邦反抗,将这两个国家的侵略意图打压了下去,可以说七下西洋的郑和很忙,因为事无巨细,他都遇上了。
再说这次出海朱棣有多重视,一个呢!是让精兵良将在一年之前,就是出海的一年以前便开始在江阴泉州开始训练,然后又让郑和带了大明朝四分之一的gdp出海了,大明朝当时四分之一的gdp可了不得啊!光金银财宝就装了好几大船。这些钱要是郑和动一点心思,直接出去了不回来可就全拿走了。要知道这些金银财宝在东南亚撒了个遍,最后还带回来不少剩余的,可他依旧没动一点心思,这里便可以看出来,郑和自己心里确实是有目的的,他作为一个穆斯林,真的是想去麦加圣地看一眼。
这里插句题外话,可能有看官不懂,为什么要带那么多钱出去发给别人,怎么说呢!这就是当大哥必须有的魄力,你不给点好处,人家又怎么愿意自称为臣呢?
最终这些钱也是起到效果的,万国来朝,可以说那时候明朝的北京就已经是国际化的都市了。
这里再插一句题外话,其实南... -->>
好的,我们继续来讲三保太监郑和的故事。
额,上面讲到。。。。。算了,我也不去翻了,我重新换个角度来讲一下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当然还是讲找朱允炆这个事情啊!这个原因还没有讲完。
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哪个朝代的大臣像明朝这般学士这么变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大明这群学士都是一群反骨仔,当然也不是说他们要造反什么的,他们肯定不会造反的,这群大臣都想证明自己铁骨铮铮,怎么证明呢?那就是骂皇帝,是的!各种上奏折骂朱棣,有看官说了,他们不怕死吗?或者说不怕被打吗?
死。。。。。肯定是死不了的!朱棣自己有心魔,一直在证明自己这个皇帝的正统性,所以这群大学士他肯定不会杀,唯一杀的,也不叫唯一,杀的比较著名的学士,便是大名鼎鼎的方孝孺。
当然方孝孺有些轴,朱棣说你给我写诏书,证明一下我的正统性,好说歹说,方孝孺就是不肯,甚至还一个劲地骂,骂也就算了,他说了朱棣最忌讳的话,朱棣忌讳什么啊?对了!他忌讳别人说他篡位,说这个位置本来应该是朱允炆的,方孝孺便是说了这些,然后舌头被拔了,脑袋被砸了,甚至一门十族全被杀了,可以说是死的惨烈。
不过有小道消息证明,当然这是真是假笔者也不知道,方孝孺十族中有一支方姓逃了出去,然后也不敢再姓方了,改姓了施,施这个字嘛!拆开来意思不就是方人也吗?
不过,笔者不是说所有施姓都是方孝孺的后代,这一只到底有没有,现在还存不存在了,这些笔者都没有保证。
好的,回头继续来说,朱棣这心魔在这呢!于是他便想让人出去找朱允炆,可朝中很多都是原先朱允炆的旧臣,现在虽然降了朱棣,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群大臣都对建文帝心怀愧疚,没有一个愿意去的,朱棣也不能逼他们,这群老家伙也是气势汹汹,怎么说的呢!他们话我当然写不出来,但大体的意思我可以翻译一下:皇上您让我去找可以,但我去了指不定是在建文帝面前自杀,或者就在那陪他老人家了,反正我找到了也不会把他带回来的!您自己看着办吧!
朱棣一听这话,还能怎么办呢?他只能找其他人了,这个时候郑和主动提出愿意下西洋。
所以他便成了下西洋的总指挥,也就是说,这个位置真的是你情我愿,一点点都没有强迫。
那为什么郑和愿意下西洋呢!笔者再和大家讲一些好玩的事情。
在上一文里,笔者说过,郑和的父亲叫马哈之,大家是不是有些奇怪,这太不像中国人的名字了。
其实呢!郑和不是汉人,他是色目人!
什么叫色目人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当初成吉思汗将整个地球的半边搅得惊天动地,他们的元人便不够用了,但是他又不信任汉人,所以便从俄罗斯啊什么地方调来了一批忠诚的外国人,郑和他爸便是这时候到的云南。
他爸来了之后也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军官,所以郑和的出身还算是高贵,官宦之家。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再来看郑和他爸的名字,马哈之,仔细想一下的话这个想不想穆罕默德的英译?马哈默德!
想通了这个,我们便可以试着推测一下郑和想要下西洋的目的了。
他爸是个穆斯林,据说曾经去过麦加圣地。
那时候因为是元朝嘛!那地方都属于一个国家,他爸走着也就去了。
可后来就不一样了,元朝崩塌,这条前往麦加圣地的丝绸之路也被阻断了,这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怎么可能甘心呢?
所以笔者认为郑和之所以愿意下西洋,而且是七下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郑和想要找到前往麦加圣地的道路。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想各位对朱棣为什么想要下西洋,还有郑和为什么愿意下西洋,有了一个自己的认知。
接下来我便和大家讲讲看,这七下西洋发生了多少有趣的事情!
首先从规模上来说,船的规模比起哥伦布来说还要大好多,因为他的船上面不仅仅是有士兵,还有医生、老师、农民等等,几乎包含了当时明朝的所有职业,为什么带这么多这样的人出海呢?自然是去传道授业的,那时候大明朝周边的国家尤其是小番邦,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很有限的,郑和便让这群人去教授他们种种水稻啊!种种小麦啊!不会搭屋子,就教他们建房屋,比较符合当下的一带一路。而且他们还要去当和平使者,当时有两个比较强大的番邦爪哇和暹罗一直向外扩张,也是郑和带着其他番邦反抗,将这两个国家的侵略意图打压了下去,可以说七下西洋的郑和很忙,因为事无巨细,他都遇上了。
再说这次出海朱棣有多重视,一个呢!是让精兵良将在一年之前,就是出海的一年以前便开始在江阴泉州开始训练,然后又让郑和带了大明朝四分之一的gdp出海了,大明朝当时四分之一的gdp可了不得啊!光金银财宝就装了好几大船。这些钱要是郑和动一点心思,直接出去了不回来可就全拿走了。要知道这些金银财宝在东南亚撒了个遍,最后还带回来不少剩余的,可他依旧没动一点心思,这里便可以看出来,郑和自己心里确实是有目的的,他作为一个穆斯林,真的是想去麦加圣地看一眼。
这里插句题外话,可能有看官不懂,为什么要带那么多钱出去发给别人,怎么说呢!这就是当大哥必须有的魄力,你不给点好处,人家又怎么愿意自称为臣呢?
最终这些钱也是起到效果的,万国来朝,可以说那时候明朝的北京就已经是国际化的都市了。
这里再插一句题外话,其实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