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有的是期待、压力和负担
……
它制造了内疚、怨恨,甚至仇恨
……
爱自己不是自私
牺牲自己并不是爱的表达方式
……
我觉得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些人就很好,他们去帮助别人,却没有忘记帮助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他们清楚哪些人应该得到帮助,哪些人不应该得到帮助,如果帮助他人会让对方变得懒惰和贪婪,那么,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他们也拒绝伸出援手。
巴菲特说,给孩子们留下钱,是要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让他们无所事事。他号召富人捐出一半的家产,其实很有智慧。捐出一半,是为了满足自己被社会需要的感觉,留下一半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只有需要和被需要的感觉都满足了,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是符合人性的。守财奴不符合人性,因为他们没有满足自己内心被需要的感觉。裸捐也不符合人性,因为他们剥夺了自己的需要。所以,不管裸捐的行为最初多么轰轰烈烈,最终都会以一场闹剧而收场。
佛教中有“自渡”和“渡人”的说法。“自渡”出于自私的心理;“渡人”是一种无私的行为。佛教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将“自渡”与“渡人”、自私与无私统一了起来。
如果我告诉你,佛陀是一个最自私的人,你信不信?
如果我告诉你,他又是一个最无私的人,你信不信?
如果我再告诉你,佛陀是一个最自私又最无私的人,你信不信?
实际上,佛教一直在宣扬,从根本上来讲,极端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利他主义是一致的。例如,佛陀最初寻求佛法的动力来自于“自渡”。佛陀在皇宫里,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却也感受到了人生的痛苦,于是便想寻求解脱之道。这时,他的动机是“自渡”,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这一动机与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后来,他却在菩提树下发现:要想“自渡”必须“渡人”;要想“渡人”则必须“自渡”。“自渡”,是一种最自私的行为,“渡人”又是一种最无私的行为。
为了自渡而去渡人,所以,他是一个最自私又最无私的人。
在《楞严经》中,佛陀很明确地提出:“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意思是说,自渡之后,自己觉悟了,修行达到圆满的境界,才可以去帮助别人,这就是现在的佛。在《金刚经》中又说,一个人要想自渡,就必须在内心深处许下诺言,这个诺言就是帮助别人、救人于危难,即大慈大悲的菩萨心。意思是,要想“自渡”就必须怀有“渡人”之心。
看到了吗?学佛并没有那么难:一要好好照顾自己;二要好好照顾别人。照顾好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好好照顾自己;而只有照顾好了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些话很熟悉呀?好像在哪儿听到过。是的,每次乘坐飞机的时候,空乘人员都会在广播里说: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请先将自己的氧气面罩戴好,然后再去帮助别人。”
一个自身难保的人,怎么可能去保护别人?
然而,生活中常常就有这样的人:一个连帮自己父母洗碗都不愿意的人,却一心想去拯救世界;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控制的人,居然想去管理别人;一个连夫妻关系都处理不好的人,却梦想去当人生规划师。
一个没有“自渡”的人,怎么可以“渡人”?
每次在飞机上,听到这个安全须知时,我都会想,虽然这些漂亮的空姐没有穿袈裟,没有双手合十,没有对我们说“阿弥陀佛”,但是她们宣讲的却是佛法最根本的东西。把佛法搞得很神秘的人,是对佛法的蔑视和羞辱。分析这些人的动机,我们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把佛法搞得很神秘,也许是自己想成为神秘的人。
02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不是深山老林,而是人群
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人是很麻烦的。”
这是一句大实话。一方面我们必须与人交往,这样才能满足爱与被爱的需求,满足对尊重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人又像地狱,当你一步踏入,便会深陷进去。你本想亲近别人却遭到了疏远;你本想得到肯定却招致了否定;你本想获得尊重却自取其辱……当这种情形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你还敢相信别人吗?你还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吗?你还知道自己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吗?你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坚守?你是选择压抑自己、迎合别人,还是勇敢地接纳真实的自己?你是放弃真实的自己,活给别人看,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他们的呢?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
一滴水是清晰可见的,但是,当它融入到水中,你还能找到那滴水在哪里吗?同样,即使你是一个有个性、有棱角、有爱好、有思想、有情感、有自我的人,如果迫切希望被别人接纳,渴望合群,常常也会磨灭自己的棱角,隐藏自己的个性,屏蔽自己内心的声音。马克·吐温说:“跟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我所暴露给世人的只是修剪过的、洒过香水的、精心美容过的公开意见,而把我私底下的意见谨慎小心地、聪明地遮盖了起来。”因为,只有当你变得与人群中的其他人没有多大区别的时候,这个群体才会接纳你。没有哪个群体会接纳一个异类。
人们总是喜欢接纳与自己相同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同的人。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为铁哥们儿?就是那些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他们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犯过共同的错误,有着许多相同的秘密。
人们渴望被什么样的人群接纳,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
一个警察要去卧底,渴望被流氓团伙接纳,就必须变得流里流气,甚至还需要干出一些流氓的事情。
但需要警惕的是,渴望被人群接纳的心理常常会让我们削尖脑袋,扭曲自己的个性,压抑自己,甚至做出违心的事情。最后,我们虽然被人群接纳了,但我们的自我却消失了。
在人群中消失了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愿也不敢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人人都在说假话,说违心的话,都在恭维皇帝的新装,结果就会导致巨大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检阅部队,旁边的一位将军拍马屁说:“元首,您瞧,下面的人真多呀!”
希特勒说:“不!我一个人也没看见,我看见的只是人群!”
希特勒一语道破天机。要想让人疯狂,先要让每个真实的自己消失在人群里。只有当每个人的自我都消失在人群中,没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意志,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没有了自己的灵魂之后,希特勒才能驱使他们去干令人发指的事情。
人与人群有什么区别呢?
人是有“我”的人,这个“我”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梦想……
人群是什么?
人群就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为了获得别人的接纳,每个人都磨灭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意愿、个性和自我。
一个人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这是一个“人”。
很多人聚集在一个社交场合,推杯换盏,彬彬有礼地交谈,这就是“人群”。
这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人,他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和目光,不用考虑自己的姿态和着装。他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放屁,就放屁。而在社交场合交谈的人,特别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很在乎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根本不敢随便放屁。他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按照别人喜欢的方式行动。
正如张爱玲说的那样:“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
sp; 有的是期待、压力和负担
……
它制造了内疚、怨恨,甚至仇恨
……
爱自己不是自私
牺牲自己并不是爱的表达方式
……
我觉得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些人就很好,他们去帮助别人,却没有忘记帮助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他们清楚哪些人应该得到帮助,哪些人不应该得到帮助,如果帮助他人会让对方变得懒惰和贪婪,那么,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他们也拒绝伸出援手。
巴菲特说,给孩子们留下钱,是要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让他们无所事事。他号召富人捐出一半的家产,其实很有智慧。捐出一半,是为了满足自己被社会需要的感觉,留下一半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只有需要和被需要的感觉都满足了,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是符合人性的。守财奴不符合人性,因为他们没有满足自己内心被需要的感觉。裸捐也不符合人性,因为他们剥夺了自己的需要。所以,不管裸捐的行为最初多么轰轰烈烈,最终都会以一场闹剧而收场。
佛教中有“自渡”和“渡人”的说法。“自渡”出于自私的心理;“渡人”是一种无私的行为。佛教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将“自渡”与“渡人”、自私与无私统一了起来。
如果我告诉你,佛陀是一个最自私的人,你信不信?
如果我告诉你,他又是一个最无私的人,你信不信?
如果我再告诉你,佛陀是一个最自私又最无私的人,你信不信?
实际上,佛教一直在宣扬,从根本上来讲,极端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利他主义是一致的。例如,佛陀最初寻求佛法的动力来自于“自渡”。佛陀在皇宫里,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却也感受到了人生的痛苦,于是便想寻求解脱之道。这时,他的动机是“自渡”,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这一动机与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后来,他却在菩提树下发现:要想“自渡”必须“渡人”;要想“渡人”则必须“自渡”。“自渡”,是一种最自私的行为,“渡人”又是一种最无私的行为。
为了自渡而去渡人,所以,他是一个最自私又最无私的人。
在《楞严经》中,佛陀很明确地提出:“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意思是说,自渡之后,自己觉悟了,修行达到圆满的境界,才可以去帮助别人,这就是现在的佛。在《金刚经》中又说,一个人要想自渡,就必须在内心深处许下诺言,这个诺言就是帮助别人、救人于危难,即大慈大悲的菩萨心。意思是,要想“自渡”就必须怀有“渡人”之心。
看到了吗?学佛并没有那么难:一要好好照顾自己;二要好好照顾别人。照顾好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好好照顾自己;而只有照顾好了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些话很熟悉呀?好像在哪儿听到过。是的,每次乘坐飞机的时候,空乘人员都会在广播里说: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请先将自己的氧气面罩戴好,然后再去帮助别人。”
一个自身难保的人,怎么可能去保护别人?
然而,生活中常常就有这样的人:一个连帮自己父母洗碗都不愿意的人,却一心想去拯救世界;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控制的人,居然想去管理别人;一个连夫妻关系都处理不好的人,却梦想去当人生规划师。
一个没有“自渡”的人,怎么可以“渡人”?
每次在飞机上,听到这个安全须知时,我都会想,虽然这些漂亮的空姐没有穿袈裟,没有双手合十,没有对我们说“阿弥陀佛”,但是她们宣讲的却是佛法最根本的东西。把佛法搞得很神秘的人,是对佛法的蔑视和羞辱。分析这些人的动机,我们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把佛法搞得很神秘,也许是自己想成为神秘的人。
02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不是深山老林,而是人群
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人是很麻烦的。”
这是一句大实话。一方面我们必须与人交往,这样才能满足爱与被爱的需求,满足对尊重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人又像地狱,当你一步踏入,便会深陷进去。你本想亲近别人却遭到了疏远;你本想得到肯定却招致了否定;你本想获得尊重却自取其辱……当这种情形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你还敢相信别人吗?你还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吗?你还知道自己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吗?你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坚守?你是选择压抑自己、迎合别人,还是勇敢地接纳真实的自己?你是放弃真实的自己,活给别人看,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他们的呢?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
一滴水是清晰可见的,但是,当它融入到水中,你还能找到那滴水在哪里吗?同样,即使你是一个有个性、有棱角、有爱好、有思想、有情感、有自我的人,如果迫切希望被别人接纳,渴望合群,常常也会磨灭自己的棱角,隐藏自己的个性,屏蔽自己内心的声音。马克·吐温说:“跟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我所暴露给世人的只是修剪过的、洒过香水的、精心美容过的公开意见,而把我私底下的意见谨慎小心地、聪明地遮盖了起来。”因为,只有当你变得与人群中的其他人没有多大区别的时候,这个群体才会接纳你。没有哪个群体会接纳一个异类。
人们总是喜欢接纳与自己相同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同的人。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为铁哥们儿?就是那些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他们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犯过共同的错误,有着许多相同的秘密。
人们渴望被什么样的人群接纳,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
一个警察要去卧底,渴望被流氓团伙接纳,就必须变得流里流气,甚至还需要干出一些流氓的事情。
但需要警惕的是,渴望被人群接纳的心理常常会让我们削尖脑袋,扭曲自己的个性,压抑自己,甚至做出违心的事情。最后,我们虽然被人群接纳了,但我们的自我却消失了。
在人群中消失了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愿也不敢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人人都在说假话,说违心的话,都在恭维皇帝的新装,结果就会导致巨大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检阅部队,旁边的一位将军拍马屁说:“元首,您瞧,下面的人真多呀!”
希特勒说:“不!我一个人也没看见,我看见的只是人群!”
希特勒一语道破天机。要想让人疯狂,先要让每个真实的自己消失在人群里。只有当每个人的自我都消失在人群中,没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意志,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没有了自己的灵魂之后,希特勒才能驱使他们去干令人发指的事情。
人与人群有什么区别呢?
人是有“我”的人,这个“我”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梦想……
人群是什么?
人群就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为了获得别人的接纳,每个人都磨灭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意愿、个性和自我。
一个人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这是一个“人”。
很多人聚集在一个社交场合,推杯换盏,彬彬有礼地交谈,这就是“人群”。
这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人,他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和目光,不用考虑自己的姿态和着装。他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放屁,就放屁。而在社交场合交谈的人,特别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很在乎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根本不敢随便放屁。他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按照别人喜欢的方式行动。
正如张爱玲说的那样:“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