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春秋小领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三十八章 叛乱是种传染病
司法官这么一说,公子咎叛乱的原因,许君这次切身领教到了。
国君尚且要尊崇法律,依法从事,这在晋国是平常事,而且这也是晋国得以以守秩序著名,得以称霸天下的根本基础。但在许国,这就是“西化”……众所周知,他们的国相恰好来自“西方”的晋国。
但许国国君毕竟还有理智,所以他忍下了这口气。三日后,等赵武赶到,许君亲自恳求:“寡人只有这个弟弟,虽然他发动了一场小叛乱,可这叛乱并没有给国内造成什么损失,大家不是该干什么,依旧在干什么吗?公子咎叛乱,只是小孩子闹一点小脾气,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还请国相予以宽恕。”
赵武笑着反问:“我听说公子咎叛乱之后,只想着驱逐我这位国相——你以为我这位国相走了,他还会做什么,准备自己担任国相,继续仿照我那样治理许国吗?……噢,他叫公子咎,凡是被称为‘公子’的人,都是有资格继承君主位置的人啊。”
许君哑然,紧接着,他一头冷汗。
赵武继续不客气的说:“我如今把许国治理的仅仅有条,许国朝野之间全是我的势力,公子咎驱逐了我,不再把我的势力驱逐干净,他能放心吗?等我的势力驱逐干净了,他会只甘心做一位国相吗?”
许国国君明白了,但他还是说:“虽然是这样,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够赦免公子咎,他毕竟是我的弟弟。”
赵武摇头:“不经审判,谁都没有权力判别人的罪,或者赦免。公子咎有没有罪,我说了不算,法庭说了算,他该不该赦免,法官说了算。”
许国国君瞪大眼睛反驳:“刑不上大夫——自古以来,贵族不接受审判,我的弟弟不能上法庭出丑。”
赵武毫不在意的回答:“那就审判他的车右,审判他的御戎,审判时要求公子咎旁听,等确定车右御戎罪行后,再由法官做出裁决。”
贵族有罪,不惩罚贵族而惩罚贵族的家臣,这是春秋时代的惯例,比如悼公的弟弟杨干驾车在军营里乱走,当时的军司马魏绛处死了杨干的车夫。
赵武的理由充足,许国国君勉强接受了赵武的说法。稍后,赵武的这番谈话传播出去,听到的人不免同时揣测:所谓清除国相的势力,是不是还包括变更国相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呢?
这个想法一出来,就像瘟疫一样立刻扩散到许国全国,原本没引起什么动静的公子咎叛乱事件,立刻引起许国国民的同仇敌忾。
在这种浓厚的仇视气氛下,许国的审判开庭了,公子咎作为指定旁听者,旁听审判全过程,赵武与许国国君虽然回避了审判,但他俩都各自在距法庭不远的地方租下了一间房子,不时的派人打探审判情况。
不一会儿,审判结果出来了,公子咎被判有罪,驱逐出许国,并且永远不准归国。他的御戎与车右则没尽到劝谏作用,被判斩首……法庭对面,赵武拿着这份审判结果,自言自语:“这将是一场世纪审判,历史必将会记录下这一刻,因为连国君的弟弟也必须走上法庭,接受法官的质询,而且法官并不因为他的身份而有所顾忌,就直接宣判了,今后,这将是后世人仰望的春秋典范。
不过,典范不应该有瑕疵,虽然这份判决符合春秋惯例,但它惩罚了忠诚——忠诚不应该受到惩罚。公子咎的车右与御戎忠实地执行了主君的命令,他们俩没有罪……我已国相的名义赦免他们,容许他们继续留在国内……当然,如果他们想继续追随公子咎流亡,那就是执迷不悟——杀了他们!”
赵武说“御戎与车右无罪”,那么,有罪的是何人,昭然若揭。
审判结果被赵武这么一干涉,虽然公子咎依据春秋习惯并没有做到被告席上,但其实,满许国的人都知道,唯一坐在被告席上的是国君的弟弟,贵族公子、咎。
赵武是用预言家的口吻说出这番话的,这是春秋时代第一次让贵族受审,赵武寓言这一判决结果将影响后人……当时,没人知道赵武的话是否能应验,但与此同时,卫国的预言家,定姜夫人的预言应验了——
晋国大军解散后,孙林父带领大军回国,卫献公——就是曾经叫嚷着“刺啊,刺啊”,怂恿赵武刺杀胥童的那位许国国君,也是前任国君夫人定姜预言“这个人是要败坏卫国”的家伙——按规定,他要犒赏出征归国的统帅,于是,孙林父与大臣宁殖(宁惠子,在卫国素有贤能的名声),穿好朝服在朝堂待命。
不幸,两位国家功臣一直到太阳落山,也不见国君传膳。
宁殖非常纳闷,转身问孙林父:“你我二人坐在此处一天,君上不是说犒赏我们吗?有何等重要的大事,让君上忘了招待你我?”
孙林父也很纳闷:“你我二人坐在此处,有什么重要的国事不告诉我们,需要国君亲自处理……唔,看来这事很棘手,君上处理了一天都没处理好,以至于忘记了你我在此枯坐——你我既为正副执政,君上的烦恼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去帮帮君上吧。”
宁殖招手唤过一名寺人(太监),问:“君上在哪里?”
寺人脸上的表情很古怪,他犹犹豫豫不想说,孙林父与宁殖两大功臣只想着找点领取奖励,不以为然地催促:“快说!”
寺人很古怪地回答:“在后院!”
孙林父站起身,掸了掸身上的土,吩咐:“头前带路。”
一路上,寺人的动作都很小心,俩正副执政才进入献公的后园,立刻明白寺人表情古怪的原因——献公不是在处理难以解决的国家大事,因此把俩位功臣凉在空无一人的朝堂上,他故意的。只见献公带着猎帽,悠悠闲闲地在园中射雁,见二人来了,也不摘下猎帽就与二人说话:“二位执政,看看寡人的战绩如何——寡人射了两只雁。”
献公身边,一名手持弓箭的武士咳嗽一身,难堪地向两位执政点点头,此人是卫国神社手,与南方养由基齐名的卫国神箭手公孙丁,他现在担任国君的御戎。
一股热血涌上俩位执政脸庞,孙林父嘴唇哆嗦,宁殖手在发抖,与此同时,满院子的寺人,以及国君身边武士都低下了头,回避两位执政的目光——满院子人都知道,按春秋规矩,臣子穿着正式的朝服,君主也应该穿正式点,至少要脱下不正式的皮猎冠,与臣子交谈,才能显示出应有的尊重。
身为老板,你不能穿着拖鞋,光着膀子,跟一身西装革履的办公室主人说话吧?那就农民,不叫君主!
满院子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都感觉到羞愧,感觉难以面对二位国家执政。但卫献公不知道,见到二位正副执政不回答,他继续嘲笑:“二位执政在前线鏖战数月,寡人也没闲着,寡人在公孙丁的教导下,在院中收获了许多战利品,来,分给二位执政一点……”
孙林父暴怒,他生怕自己一发火,当场撕了面前这小孩。为了防止失礼,他赶紧一转身,冲出宫城。
宁殖一直在喘气,他喘着粗气,冷眼看着依旧笑嘻嘻的卫献公,勉强让自己行了个礼,默默走出宫城,而后在宫城门口仰天长叹,随即回家召集武士,闭门自守。
孙林父怒气大,他出了宫城,没有回家,直接奔回自己的封地戚邑,但想一想又觉得不安心,再派儿子孙蒯到都城探风。卫献公像没事人一样,怀着玩闹的心理招待孙蒯喝酒,酒喝到一半,孙蒯觉得气氛足够了,便想开口打探国君的态度,谁知卫献公放下酒杯,嬉皮笑脸的说:“光是饮酒,有点乏味,不如来点音乐吧。乐师,上前来奏乐。”
乐师刚敲了个调子,卫献公摇头:“不好听,不好听,换一个。”
太师(首席乐师)上前来询问:“君上想听什么调子?”
卫献公咽下嘴里的酒,回答:“《巧言》。”
稍停了一下,卫献公补充:“不用演奏全部章节,就演奏《巧言》的末章。”
卫国乐师瞥了一眼旁边的孙蒯,惶恐的回答:“请君上收回这个命令,臣不能演奏这个。”
《诗经?巧言》的末章内有“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这句,用现代话就是说:你孙林父没啥本事,干涉了我行使职权,超越了自己的本分。
卫献公这是抱怨孙林父执政过于霸道,把自己完全架空了,把自己完全“代表”了。
乐师的恐慌并没有让卫献公觉悟,他不以为然的、笑嘻嘻,反问:“为啥?凭啥你不演奏《巧言》,难道寡人连这个权力都没有了?”
乐师低下了头,保持沉默。
稍停,另一位卫国乐师——师曹马上跳出来,冷笑着说:“太师(首席乐师)不愿意演奏《巧言》,臣愿意代替他演奏。”
师曹跳出来不是想帮助卫献公,他是想陷害这位爱玩闹的国君——原来,献公曾让师曹教自己的一个爱妾弹琴,师曹因为这爱... -->>
第一百三十八章 叛乱是种传染病
司法官这么一说,公子咎叛乱的原因,许君这次切身领教到了。
国君尚且要尊崇法律,依法从事,这在晋国是平常事,而且这也是晋国得以以守秩序著名,得以称霸天下的根本基础。但在许国,这就是“西化”……众所周知,他们的国相恰好来自“西方”的晋国。
但许国国君毕竟还有理智,所以他忍下了这口气。三日后,等赵武赶到,许君亲自恳求:“寡人只有这个弟弟,虽然他发动了一场小叛乱,可这叛乱并没有给国内造成什么损失,大家不是该干什么,依旧在干什么吗?公子咎叛乱,只是小孩子闹一点小脾气,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还请国相予以宽恕。”
赵武笑着反问:“我听说公子咎叛乱之后,只想着驱逐我这位国相——你以为我这位国相走了,他还会做什么,准备自己担任国相,继续仿照我那样治理许国吗?……噢,他叫公子咎,凡是被称为‘公子’的人,都是有资格继承君主位置的人啊。”
许君哑然,紧接着,他一头冷汗。
赵武继续不客气的说:“我如今把许国治理的仅仅有条,许国朝野之间全是我的势力,公子咎驱逐了我,不再把我的势力驱逐干净,他能放心吗?等我的势力驱逐干净了,他会只甘心做一位国相吗?”
许国国君明白了,但他还是说:“虽然是这样,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够赦免公子咎,他毕竟是我的弟弟。”
赵武摇头:“不经审判,谁都没有权力判别人的罪,或者赦免。公子咎有没有罪,我说了不算,法庭说了算,他该不该赦免,法官说了算。”
许国国君瞪大眼睛反驳:“刑不上大夫——自古以来,贵族不接受审判,我的弟弟不能上法庭出丑。”
赵武毫不在意的回答:“那就审判他的车右,审判他的御戎,审判时要求公子咎旁听,等确定车右御戎罪行后,再由法官做出裁决。”
贵族有罪,不惩罚贵族而惩罚贵族的家臣,这是春秋时代的惯例,比如悼公的弟弟杨干驾车在军营里乱走,当时的军司马魏绛处死了杨干的车夫。
赵武的理由充足,许国国君勉强接受了赵武的说法。稍后,赵武的这番谈话传播出去,听到的人不免同时揣测:所谓清除国相的势力,是不是还包括变更国相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呢?
这个想法一出来,就像瘟疫一样立刻扩散到许国全国,原本没引起什么动静的公子咎叛乱事件,立刻引起许国国民的同仇敌忾。
在这种浓厚的仇视气氛下,许国的审判开庭了,公子咎作为指定旁听者,旁听审判全过程,赵武与许国国君虽然回避了审判,但他俩都各自在距法庭不远的地方租下了一间房子,不时的派人打探审判情况。
不一会儿,审判结果出来了,公子咎被判有罪,驱逐出许国,并且永远不准归国。他的御戎与车右则没尽到劝谏作用,被判斩首……法庭对面,赵武拿着这份审判结果,自言自语:“这将是一场世纪审判,历史必将会记录下这一刻,因为连国君的弟弟也必须走上法庭,接受法官的质询,而且法官并不因为他的身份而有所顾忌,就直接宣判了,今后,这将是后世人仰望的春秋典范。
不过,典范不应该有瑕疵,虽然这份判决符合春秋惯例,但它惩罚了忠诚——忠诚不应该受到惩罚。公子咎的车右与御戎忠实地执行了主君的命令,他们俩没有罪……我已国相的名义赦免他们,容许他们继续留在国内……当然,如果他们想继续追随公子咎流亡,那就是执迷不悟——杀了他们!”
赵武说“御戎与车右无罪”,那么,有罪的是何人,昭然若揭。
审判结果被赵武这么一干涉,虽然公子咎依据春秋习惯并没有做到被告席上,但其实,满许国的人都知道,唯一坐在被告席上的是国君的弟弟,贵族公子、咎。
赵武是用预言家的口吻说出这番话的,这是春秋时代第一次让贵族受审,赵武寓言这一判决结果将影响后人……当时,没人知道赵武的话是否能应验,但与此同时,卫国的预言家,定姜夫人的预言应验了——
晋国大军解散后,孙林父带领大军回国,卫献公——就是曾经叫嚷着“刺啊,刺啊”,怂恿赵武刺杀胥童的那位许国国君,也是前任国君夫人定姜预言“这个人是要败坏卫国”的家伙——按规定,他要犒赏出征归国的统帅,于是,孙林父与大臣宁殖(宁惠子,在卫国素有贤能的名声),穿好朝服在朝堂待命。
不幸,两位国家功臣一直到太阳落山,也不见国君传膳。
宁殖非常纳闷,转身问孙林父:“你我二人坐在此处一天,君上不是说犒赏我们吗?有何等重要的大事,让君上忘了招待你我?”
孙林父也很纳闷:“你我二人坐在此处,有什么重要的国事不告诉我们,需要国君亲自处理……唔,看来这事很棘手,君上处理了一天都没处理好,以至于忘记了你我在此枯坐——你我既为正副执政,君上的烦恼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去帮帮君上吧。”
宁殖招手唤过一名寺人(太监),问:“君上在哪里?”
寺人脸上的表情很古怪,他犹犹豫豫不想说,孙林父与宁殖两大功臣只想着找点领取奖励,不以为然地催促:“快说!”
寺人很古怪地回答:“在后院!”
孙林父站起身,掸了掸身上的土,吩咐:“头前带路。”
一路上,寺人的动作都很小心,俩正副执政才进入献公的后园,立刻明白寺人表情古怪的原因——献公不是在处理难以解决的国家大事,因此把俩位功臣凉在空无一人的朝堂上,他故意的。只见献公带着猎帽,悠悠闲闲地在园中射雁,见二人来了,也不摘下猎帽就与二人说话:“二位执政,看看寡人的战绩如何——寡人射了两只雁。”
献公身边,一名手持弓箭的武士咳嗽一身,难堪地向两位执政点点头,此人是卫国神社手,与南方养由基齐名的卫国神箭手公孙丁,他现在担任国君的御戎。
一股热血涌上俩位执政脸庞,孙林父嘴唇哆嗦,宁殖手在发抖,与此同时,满院子的寺人,以及国君身边武士都低下了头,回避两位执政的目光——满院子人都知道,按春秋规矩,臣子穿着正式的朝服,君主也应该穿正式点,至少要脱下不正式的皮猎冠,与臣子交谈,才能显示出应有的尊重。
身为老板,你不能穿着拖鞋,光着膀子,跟一身西装革履的办公室主人说话吧?那就农民,不叫君主!
满院子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都感觉到羞愧,感觉难以面对二位国家执政。但卫献公不知道,见到二位正副执政不回答,他继续嘲笑:“二位执政在前线鏖战数月,寡人也没闲着,寡人在公孙丁的教导下,在院中收获了许多战利品,来,分给二位执政一点……”
孙林父暴怒,他生怕自己一发火,当场撕了面前这小孩。为了防止失礼,他赶紧一转身,冲出宫城。
宁殖一直在喘气,他喘着粗气,冷眼看着依旧笑嘻嘻的卫献公,勉强让自己行了个礼,默默走出宫城,而后在宫城门口仰天长叹,随即回家召集武士,闭门自守。
孙林父怒气大,他出了宫城,没有回家,直接奔回自己的封地戚邑,但想一想又觉得不安心,再派儿子孙蒯到都城探风。卫献公像没事人一样,怀着玩闹的心理招待孙蒯喝酒,酒喝到一半,孙蒯觉得气氛足够了,便想开口打探国君的态度,谁知卫献公放下酒杯,嬉皮笑脸的说:“光是饮酒,有点乏味,不如来点音乐吧。乐师,上前来奏乐。”
乐师刚敲了个调子,卫献公摇头:“不好听,不好听,换一个。”
太师(首席乐师)上前来询问:“君上想听什么调子?”
卫献公咽下嘴里的酒,回答:“《巧言》。”
稍停了一下,卫献公补充:“不用演奏全部章节,就演奏《巧言》的末章。”
卫国乐师瞥了一眼旁边的孙蒯,惶恐的回答:“请君上收回这个命令,臣不能演奏这个。”
《诗经?巧言》的末章内有“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这句,用现代话就是说:你孙林父没啥本事,干涉了我行使职权,超越了自己的本分。
卫献公这是抱怨孙林父执政过于霸道,把自己完全架空了,把自己完全“代表”了。
乐师的恐慌并没有让卫献公觉悟,他不以为然的、笑嘻嘻,反问:“为啥?凭啥你不演奏《巧言》,难道寡人连这个权力都没有了?”
乐师低下了头,保持沉默。
稍停,另一位卫国乐师——师曹马上跳出来,冷笑着说:“太师(首席乐师)不愿意演奏《巧言》,臣愿意代替他演奏。”
师曹跳出来不是想帮助卫献公,他是想陷害这位爱玩闹的国君——原来,献公曾让师曹教自己的一个爱妾弹琴,师曹因为这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