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东汉好姐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羞布了,姜盛受封晋王后,大汉朝算是走到了尽头。
孙权自封为吴侯,虽然表面上喊着忠于大汉,实际上已经不在乎朝廷的诏令。
刘备也不甘落后,更是打着皇族后裔的旗号,自封为蜀王。
姜盛知道无法阻止这种事,干脆也不理他们,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统一大业,刘备和孙权爱干啥就干啥,等着慢慢收拾他们。
刘协知道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怒,下诏责骂孙权和刘备,并让他们进京领罪。
这分明就是自取其辱,刘备和孙权根本就不搭理,姜盛也暗骂刘协傻叉。
丢了面子的刘协派人去找姜盛,希望姜盛好好惩罚他们一下,姜盛就找各种理由推脱,刘协着急上火也没用,这是就这么搁置了。
而天下三分的态势已经形成,诸葛亮的判断得到了证实,刘备愈发重视诸葛亮,事事都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
刘协只知道姜盛统一了长江以北,又控制了荆州,肯定实力强大,刘备孙权根本无力抗衡。可姜盛自己知道自己的麻烦。
太史慈海军从组建以来,用的都是统一式样的舰船,发展已经遇到了问题,姜盛多次下令发展海军舰队,但收效不明显。
面对江东舰队的越来越强大,姜盛召集海军的高级将领和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开会。
蒸汽机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姜盛提出了发展火轮船的方案。
用蒸汽机驱动舰船非同小可,解放了人力,提高了舰船的机动性,更重要的是载重直接翻倍增加。
原本木质为主、铁皮外包的舰船可以淘汰了,改成了铁甲舰,全钢结构,防御更好,而且不惧火攻,同时还能搭载很多火龙箭发射器。
海军装备的升级改造成为军事科学院的重头戏,这个乱世让姜盛这么一折腾,出现了超越时代极限的技术革命!
铁路的规划已经得到了姜盛的批准,雒阳至昌黎的线路首先施工,原本建设洛阳城的工匠们又投投入紧张的工作中,这些已经脱离了农耕生活的人发展成为专门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
乌桓部落自从多年前姜盛控制之后就一直与汉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田豫奉行姜盛的民族融合政策,乌汉通婚,混杂居住,已经实现了同化,整个乌桓地区已经纳入大汉的统治,姜盛设立北地校尉部,正式划为大汉的行政区,让管理草原多年的褚燕担任乌桓校尉。
负责草原采矿工作的邓茂也升官了,姜盛把矿业基地整合为北方工业基地,成为大汉的工业特区,邓茂官升三品,为首任特区太守。
经济发展才是正道,姜盛让百姓吃饱穿好,生活好起来,人口也迅速膨胀起来。
考虑到连年征战,大汉人口锐减,姜盛的政策是鼓励每家至少要生三个孩子,不论男女。超出三个孩子的,各级官府要发补助;夫妻二人到二十五岁还不足三个孩子的,要额外缴纳沉重的赋税。
当时的社会,家里男丁多的就地位超然,现在有官府帮着养孩子,那还不多生?这一定程度上虽然加重了官府负担,但从长远发展来说,确实是正确的路子。
羞布了,姜盛受封晋王后,大汉朝算是走到了尽头。
孙权自封为吴侯,虽然表面上喊着忠于大汉,实际上已经不在乎朝廷的诏令。
刘备也不甘落后,更是打着皇族后裔的旗号,自封为蜀王。
姜盛知道无法阻止这种事,干脆也不理他们,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统一大业,刘备和孙权爱干啥就干啥,等着慢慢收拾他们。
刘协知道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怒,下诏责骂孙权和刘备,并让他们进京领罪。
这分明就是自取其辱,刘备和孙权根本就不搭理,姜盛也暗骂刘协傻叉。
丢了面子的刘协派人去找姜盛,希望姜盛好好惩罚他们一下,姜盛就找各种理由推脱,刘协着急上火也没用,这是就这么搁置了。
而天下三分的态势已经形成,诸葛亮的判断得到了证实,刘备愈发重视诸葛亮,事事都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
刘协只知道姜盛统一了长江以北,又控制了荆州,肯定实力强大,刘备孙权根本无力抗衡。可姜盛自己知道自己的麻烦。
太史慈海军从组建以来,用的都是统一式样的舰船,发展已经遇到了问题,姜盛多次下令发展海军舰队,但收效不明显。
面对江东舰队的越来越强大,姜盛召集海军的高级将领和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开会。
蒸汽机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姜盛提出了发展火轮船的方案。
用蒸汽机驱动舰船非同小可,解放了人力,提高了舰船的机动性,更重要的是载重直接翻倍增加。
原本木质为主、铁皮外包的舰船可以淘汰了,改成了铁甲舰,全钢结构,防御更好,而且不惧火攻,同时还能搭载很多火龙箭发射器。
海军装备的升级改造成为军事科学院的重头戏,这个乱世让姜盛这么一折腾,出现了超越时代极限的技术革命!
铁路的规划已经得到了姜盛的批准,雒阳至昌黎的线路首先施工,原本建设洛阳城的工匠们又投投入紧张的工作中,这些已经脱离了农耕生活的人发展成为专门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
乌桓部落自从多年前姜盛控制之后就一直与汉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田豫奉行姜盛的民族融合政策,乌汉通婚,混杂居住,已经实现了同化,整个乌桓地区已经纳入大汉的统治,姜盛设立北地校尉部,正式划为大汉的行政区,让管理草原多年的褚燕担任乌桓校尉。
负责草原采矿工作的邓茂也升官了,姜盛把矿业基地整合为北方工业基地,成为大汉的工业特区,邓茂官升三品,为首任特区太守。
经济发展才是正道,姜盛让百姓吃饱穿好,生活好起来,人口也迅速膨胀起来。
考虑到连年征战,大汉人口锐减,姜盛的政策是鼓励每家至少要生三个孩子,不论男女。超出三个孩子的,各级官府要发补助;夫妻二人到二十五岁还不足三个孩子的,要额外缴纳沉重的赋税。
当时的社会,家里男丁多的就地位超然,现在有官府帮着养孩子,那还不多生?这一定程度上虽然加重了官府负担,但从长远发展来说,确实是正确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