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认为电视里也有知识,让小孩子多看电视也能长知识;有的认为孩子没识多少字之前,先看电视,等识字多了再读书;还有的认为孩子就应该活得自由自在的,只要写完了作业,他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他们不知道这是在错失良机,这种想法让孩子与一个好习惯失之交臂。这种损失多半会影响一生。
“读图”取代不了“读字”的作用。“读字”之所以优于“读图”,在于以下原因。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简单陈述。
而漫画、电视和电脑都是以图像来吸引人,尤其电视,这种刺激信号不需要任何转换和互动,孩子只需要坐在电视前被动接受即可。看电视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它的“读图”方式和被动接受性相对于阅读来说,在智力启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学龄前儿童如果把许多时间都消磨在电视前,他的智力启蒙就受到损害。从进入小学开始,他的学习能力就会低于那些经常读书的孩子。
而且,习惯“读图”的孩子,已习惯被动接受,不习惯主动吸收,他在学习上也往往显现出意志力缺乏。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李敖用他一贯激烈的口气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孩子“读字”的时间开始得越早越好。读书和识字量没有必然关系,和年级更没关系,随时都可以开始。儿童最早的阅读就是听家长讲故事,从父母给孩子讲慢慢过渡到孩子自己看,从看简单的连环画慢慢过渡到看文字作品,从内容浅显的童话慢慢过渡到名著等等。只要去做,这些过渡都会非常自然到来。
儿童的天性都喜欢阅读,凡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要么是家中很少买书;要么是买了书懒得给孩子讲;要么是整天用电视机哄孩子,总之,孩子从小与阅读是隔离的。
其实“读字”并不完全反对“读图”,这两种阅读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共存。我的女儿圆圆也非常喜欢各种“读图”活动,她从小到大一直喜欢看动画片,上大学了还经常看,书架里有很多漫画书,但这些不影响她的“读字”活动。她对“读字”的兴趣早就稳定地形成,她知道如何按轻重缓急,按自己的需求分配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那些从小到大,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读图”而不是“读字”的孩子,他的阅读其实仍停留在初期阶段,阅读所带来的一系列智力成长也不可能实现。这种损失源于他早年生活中“读字”活动没有及时出现——这是个很大的遗憾。这样一个遗憾,难道不该归咎于家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对儿童阅读的轻视吗?
此外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让孩子读正版原著,不要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缩写本”指把名著进行大量删节,变成字数、内容和语言都比较简单的改编版。我认为这是把一只新鲜苹果做成果脯的行为,至少我在书店看到的几个所谓“儿童版”《三国演义》这类的书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建议给孩子选择知名度较高出版社出的原版作品。
“缩印本”指总字数不减少,但把文字缩小,每页排得密密麻麻的那种书。这种书可能多半出自一些不知名的小出版社或盗版者手中。比如把一部《红楼梦》做成一本书。这样的书可能仅仅方便携带,但读起来很累,阅读感觉不好,容易使孩子厌倦;此外错别字可能也比较多。所以也不要给孩子读缩印本。
每个人都喜欢“好东西”,不喜欢“坏东西”,孩子更是把好与坏区分得势不两立,他们纯如一张白纸的生命底片上会留下怎样的痕迹,与他们成长中千万个细节的好坏有必然的联系。教育全在细节中,每个看似微小的“好”、“坏”细节,对孩子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好阅读”,避免“坏阅读”,这也是你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好阅读要求孩子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尽量不要让孩子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阅读需要诱惑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圆圆刚上小学二年级时,我感觉她的识字量及阅读水平已具备了再上一个台阶的可能,就建议她读长篇小说。圆圆听到这个建议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
她经常看到我读小说,那么厚的一本,那么多字,基本上没插图。她本能地觉得长篇小说很难读,也没意思,只能是大人读。而她在这之前读的书都是以图为主的儿童读物。我理解她的为难,就没再说什么。
考虑我书架上那些小说当时没有太适合她的,我去买了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以前我从没读过金庸的小说,只看过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从电视剧中猜测小说也是有魅力的,应该能为儿童所喜爱。我没对圆圆说这是为了让她读才买的,像平时拿回任何一本给我自己看的小说一样,干完活就自己去读了。
那本书确实是比较好看,有很多悬念,我每天读完了顺口赞叹一句说这本书很好看,然后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情节讲给圆圆听,讲到引人入胜时就说我正读到这里,后面还不知道呢,等读完了再给你讲。
这样几次,搔得圆圆心里痒痒,看她着急,我就顺水推舟说要么你自己看去吧,妈妈没时间一下子看那么多。圆圆还是顾虑她能不能读得了小说,我就说,你试试,有不认识的字没关系,把大概意思看懂就行,哪些字影响理解,就问妈妈。她听我这样说,就开始试着读起来。
阅读是个并不难进入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无所顾忌地拿起一本书,开始读了。等她读得超过我读的部分,我就经常假装没时间看,又表现出急于知道某个人后来怎样了,让她把看到的情节讲给我听,并和她一起聊这里面有趣的人和事。这让圆圆越读越有兴趣了,到读完这部书,她开始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信心。
认为电视里也有知识,让小孩子多看电视也能长知识;有的认为孩子没识多少字之前,先看电视,等识字多了再读书;还有的认为孩子就应该活得自由自在的,只要写完了作业,他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他们不知道这是在错失良机,这种想法让孩子与一个好习惯失之交臂。这种损失多半会影响一生。
“读图”取代不了“读字”的作用。“读字”之所以优于“读图”,在于以下原因。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简单陈述。
而漫画、电视和电脑都是以图像来吸引人,尤其电视,这种刺激信号不需要任何转换和互动,孩子只需要坐在电视前被动接受即可。看电视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它的“读图”方式和被动接受性相对于阅读来说,在智力启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学龄前儿童如果把许多时间都消磨在电视前,他的智力启蒙就受到损害。从进入小学开始,他的学习能力就会低于那些经常读书的孩子。
而且,习惯“读图”的孩子,已习惯被动接受,不习惯主动吸收,他在学习上也往往显现出意志力缺乏。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李敖用他一贯激烈的口气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孩子“读字”的时间开始得越早越好。读书和识字量没有必然关系,和年级更没关系,随时都可以开始。儿童最早的阅读就是听家长讲故事,从父母给孩子讲慢慢过渡到孩子自己看,从看简单的连环画慢慢过渡到看文字作品,从内容浅显的童话慢慢过渡到名著等等。只要去做,这些过渡都会非常自然到来。
儿童的天性都喜欢阅读,凡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要么是家中很少买书;要么是买了书懒得给孩子讲;要么是整天用电视机哄孩子,总之,孩子从小与阅读是隔离的。
其实“读字”并不完全反对“读图”,这两种阅读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共存。我的女儿圆圆也非常喜欢各种“读图”活动,她从小到大一直喜欢看动画片,上大学了还经常看,书架里有很多漫画书,但这些不影响她的“读字”活动。她对“读字”的兴趣早就稳定地形成,她知道如何按轻重缓急,按自己的需求分配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那些从小到大,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读图”而不是“读字”的孩子,他的阅读其实仍停留在初期阶段,阅读所带来的一系列智力成长也不可能实现。这种损失源于他早年生活中“读字”活动没有及时出现——这是个很大的遗憾。这样一个遗憾,难道不该归咎于家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对儿童阅读的轻视吗?
此外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让孩子读正版原著,不要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缩写本”指把名著进行大量删节,变成字数、内容和语言都比较简单的改编版。我认为这是把一只新鲜苹果做成果脯的行为,至少我在书店看到的几个所谓“儿童版”《三国演义》这类的书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建议给孩子选择知名度较高出版社出的原版作品。
“缩印本”指总字数不减少,但把文字缩小,每页排得密密麻麻的那种书。这种书可能多半出自一些不知名的小出版社或盗版者手中。比如把一部《红楼梦》做成一本书。这样的书可能仅仅方便携带,但读起来很累,阅读感觉不好,容易使孩子厌倦;此外错别字可能也比较多。所以也不要给孩子读缩印本。
每个人都喜欢“好东西”,不喜欢“坏东西”,孩子更是把好与坏区分得势不两立,他们纯如一张白纸的生命底片上会留下怎样的痕迹,与他们成长中千万个细节的好坏有必然的联系。教育全在细节中,每个看似微小的“好”、“坏”细节,对孩子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好阅读”,避免“坏阅读”,这也是你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好阅读要求孩子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尽量不要让孩子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阅读需要诱惑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圆圆刚上小学二年级时,我感觉她的识字量及阅读水平已具备了再上一个台阶的可能,就建议她读长篇小说。圆圆听到这个建议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
她经常看到我读小说,那么厚的一本,那么多字,基本上没插图。她本能地觉得长篇小说很难读,也没意思,只能是大人读。而她在这之前读的书都是以图为主的儿童读物。我理解她的为难,就没再说什么。
考虑我书架上那些小说当时没有太适合她的,我去买了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以前我从没读过金庸的小说,只看过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从电视剧中猜测小说也是有魅力的,应该能为儿童所喜爱。我没对圆圆说这是为了让她读才买的,像平时拿回任何一本给我自己看的小说一样,干完活就自己去读了。
那本书确实是比较好看,有很多悬念,我每天读完了顺口赞叹一句说这本书很好看,然后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情节讲给圆圆听,讲到引人入胜时就说我正读到这里,后面还不知道呢,等读完了再给你讲。
这样几次,搔得圆圆心里痒痒,看她着急,我就顺水推舟说要么你自己看去吧,妈妈没时间一下子看那么多。圆圆还是顾虑她能不能读得了小说,我就说,你试试,有不认识的字没关系,把大概意思看懂就行,哪些字影响理解,就问妈妈。她听我这样说,就开始试着读起来。
阅读是个并不难进入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无所顾忌地拿起一本书,开始读了。等她读得超过我读的部分,我就经常假装没时间看,又表现出急于知道某个人后来怎样了,让她把看到的情节讲给我听,并和她一起聊这里面有趣的人和事。这让圆圆越读越有兴趣了,到读完这部书,她开始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