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首楞严经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文显可见 二约见验其相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具云兜沙罗。此云霜。佛手柔软如兜罗绵。三十二相中一相也。眼属身分。心若离者合不分别。若分别者。应不离身。以不离故名为相知。故此责云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可知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一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二
长水沙门子璇集
三破潜根二。一立三。一述前所破泛立一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双叙别立。文显易知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知外而不知内。非根而何。此即妄计识心潜五根里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一举喻合法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琉璃喻根。眼喻于识。眼根色净不能碍心。同琉璃碗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若此成立。乍观可尔。洎乎推破。同喻不成 二据理成立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但知妄计。不觉随语过生。下文即破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蹑喻定其俱见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 略牒语简可以意知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远观物像。近见琉璃。问答极成。故云如是 二据法责其独观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喻则近远俱见。法则唯见山河。既失近观。何成同喻。法喻不等。潜根理亏。下更纵破令无所据 三纵见不见咸失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设使见眼。即成敌对。云何前言随即分别。此有自语相违过也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以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结成法喻不齐过也。二过既彰。潜根理丧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四破见内二。一约见暗以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闇。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中立意。复宗归内。最先所计心在身中。佛即推征不合在内。以不能见身中物故。由此转计身外潜根。及至穷研。二俱不当。再思理道。在内义长。遂立藏暗窍明。责无不见内过。七窍明露五藏黯然。开窍缘明。合眼对暗。明暗若见。内外俱缘。由是在内决无所惑 二约对眼以推破二。一难破二。一破前计二。一双征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征讫 二双破二。一破对二。一对眼不属内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对眼在前前岂成内 二外室成焦腑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谓不论前后但是见暗便即内者。汝处幽室。无三光时。比室黯然。应是汝内。以同暗故。焦腑即内也。应立量云。汝处幽室。应汝焦腑。以是暗故。同汝见暗 二破不对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未曾见有 境不对眼而称见物 二破转计二。一牒计夺破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牒转计也。此计。由前以暗室暗例眼前暗。不合成内。恐彼计云。我所见暗与暗室暗二体不同。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为外见。以是开眼之所缘故。我所见暗是身内境。名为内对。以是合眼之所缘故。今取合眼所对之暗名为见内。非同所见室中暗尔。如何不得见暗名内。故此牒也。然诸师叙计殊不分明。盖译人巧略。但牒而已有智请详。无执麻矣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夺破也。设许合眼对暗名见身中。亦应开眼对明而见自面。内属于暗。尚许返见。面属于明。岂无返见。一成则俱成。一破则俱破。故云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二展转纵破四。一在空非内同他破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设汝执言能见面者。汝心及眼应处虚空。以根境相对方成见故。若许处空。显是在外。如何复执心居身内。又若在空即同他人。自然不是汝之心体。此之二过。应立量云。汝之心灵。定不在内。见汝面故。犹如他人。破次过者。但改宗云定非汝体。因喻如前 二他见还同己体破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或执言。虽见我面。定是我体。即复破云。佛亦见汝。应是汝身。应立量云。如来之身定是汝体。见汝面故。如汝心眼。设或不许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便同前文。自非汝体也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又若汝心能见面者。本分身处应无知觉。以在眼根处虚空故。身若有觉。眼必无知。在一不在一。经文巧。略故不言也 四二觉应成两佛破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必 汝现今眼根自知身处自觉非互阙者。须有二心。知即心也。凡是有心。皆当作佛。岂汝一身成两佛耶。此之四段。展转破逐。皆由前文内对所成见面之执妄情纷扰执计多端。故尽破之令无所救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破随合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引教也。第八本识变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界风动能起识浪。故云法生心生。今虽通举。要取后句法生心生以为据也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现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牒前计也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既言因法有心。应知心本无体。无体言合。理必不然。一法云何合。斯之谓矣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汝坚执无体能合。十九界第七尘。体毕竟无。亦应有合。世间学者谁信有之。故云不然 二破有体二。一内外出入不成破二。一正夺破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挃(陟栗切)犹触也。以手触身。必先知觉。既言有体。不无所止。内外二处必从一缘。故今双诘。难同前破 二破转救二。初救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转救也。若如前难。令见面等。理恐不然。以心能鉴觉。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若将心知。为眼见者。必无此理。故云非义 二破
文显可见 二约见验其相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具云兜沙罗。此云霜。佛手柔软如兜罗绵。三十二相中一相也。眼属身分。心若离者合不分别。若分别者。应不离身。以不离故名为相知。故此责云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可知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一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二
长水沙门子璇集
三破潜根二。一立三。一述前所破泛立一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双叙别立。文显易知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知外而不知内。非根而何。此即妄计识心潜五根里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一举喻合法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琉璃喻根。眼喻于识。眼根色净不能碍心。同琉璃碗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若此成立。乍观可尔。洎乎推破。同喻不成 二据理成立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但知妄计。不觉随语过生。下文即破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蹑喻定其俱见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 略牒语简可以意知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远观物像。近见琉璃。问答极成。故云如是 二据法责其独观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喻则近远俱见。法则唯见山河。既失近观。何成同喻。法喻不等。潜根理亏。下更纵破令无所据 三纵见不见咸失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设使见眼。即成敌对。云何前言随即分别。此有自语相违过也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以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结成法喻不齐过也。二过既彰。潜根理丧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四破见内二。一约见暗以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闇。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中立意。复宗归内。最先所计心在身中。佛即推征不合在内。以不能见身中物故。由此转计身外潜根。及至穷研。二俱不当。再思理道。在内义长。遂立藏暗窍明。责无不见内过。七窍明露五藏黯然。开窍缘明。合眼对暗。明暗若见。内外俱缘。由是在内决无所惑 二约对眼以推破二。一难破二。一破前计二。一双征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征讫 二双破二。一破对二。一对眼不属内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对眼在前前岂成内 二外室成焦腑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谓不论前后但是见暗便即内者。汝处幽室。无三光时。比室黯然。应是汝内。以同暗故。焦腑即内也。应立量云。汝处幽室。应汝焦腑。以是暗故。同汝见暗 二破不对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未曾见有 境不对眼而称见物 二破转计二。一牒计夺破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牒转计也。此计。由前以暗室暗例眼前暗。不合成内。恐彼计云。我所见暗与暗室暗二体不同。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为外见。以是开眼之所缘故。我所见暗是身内境。名为内对。以是合眼之所缘故。今取合眼所对之暗名为见内。非同所见室中暗尔。如何不得见暗名内。故此牒也。然诸师叙计殊不分明。盖译人巧略。但牒而已有智请详。无执麻矣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夺破也。设许合眼对暗名见身中。亦应开眼对明而见自面。内属于暗。尚许返见。面属于明。岂无返见。一成则俱成。一破则俱破。故云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二展转纵破四。一在空非内同他破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设汝执言能见面者。汝心及眼应处虚空。以根境相对方成见故。若许处空。显是在外。如何复执心居身内。又若在空即同他人。自然不是汝之心体。此之二过。应立量云。汝之心灵。定不在内。见汝面故。犹如他人。破次过者。但改宗云定非汝体。因喻如前 二他见还同己体破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或执言。虽见我面。定是我体。即复破云。佛亦见汝。应是汝身。应立量云。如来之身定是汝体。见汝面故。如汝心眼。设或不许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便同前文。自非汝体也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又若汝心能见面者。本分身处应无知觉。以在眼根处虚空故。身若有觉。眼必无知。在一不在一。经文巧。略故不言也 四二觉应成两佛破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必 汝现今眼根自知身处自觉非互阙者。须有二心。知即心也。凡是有心。皆当作佛。岂汝一身成两佛耶。此之四段。展转破逐。皆由前文内对所成见面之执妄情纷扰执计多端。故尽破之令无所救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破随合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引教也。第八本识变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界风动能起识浪。故云法生心生。今虽通举。要取后句法生心生以为据也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现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牒前计也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既言因法有心。应知心本无体。无体言合。理必不然。一法云何合。斯之谓矣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汝坚执无体能合。十九界第七尘。体毕竟无。亦应有合。世间学者谁信有之。故云不然 二破有体二。一内外出入不成破二。一正夺破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挃(陟栗切)犹触也。以手触身。必先知觉。既言有体。不无所止。内外二处必从一缘。故今双诘。难同前破 二破转救二。初救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转救也。若如前难。令见面等。理恐不然。以心能鉴觉。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若将心知。为眼见者。必无此理。故云非义 二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