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回到明朝当王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63章刘瑾变法
刘瑾见杨凌目瞪口呆的模样,心中更是得意。凭心而论,奸臣只是别人对他所作所为的评价,奸臣本人可不这么想,刘瑾何尝不想做出一番事业来?只是......
杨凌接过刘瑾那本厚厚的奏折打开来一瞧,还别说,刘瑾的奏折绝对没有那种又臭又长、拐弯抹脚的毛病,奏折中开门见山便提出朝廷机构臃肿、政令不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情形十分严重,既而针对时弊,提出变法。
比如任用私人、裙带升官现象极为严重,官员不在原省任职的旧制早已无人遵循,正德即位后曾按照刘瑾和杨凌的建议重申此事,发付吏部执行,刘瑾对这一措施极为得意,此次旧调新弹,建议列为朝廷律条,作为考核官员的一项制度。
再比如,朝廷对地方钱粮的查盘一直不怎么详细,以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大明税赋极轻,国库收入极少,但下层的百姓却苦不堪言,盖因朝廷监管不力,下边层层盘剥加码,是以瑾决定改变户部官员临时抽查各地库存钱粮为经常性制度,且每年盘查达十二次之多。
其外,重新丈量屯田、打击走私商人、整顿盐法、酷刑治贪、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文官治军等等林林总总,不但提出了问题,而且每条都有相应的办法。
杨凌细细看来,不觉大是惊奇,这其中许多观点都是针贬实弊、一针见血,或许是因为刘瑾自已就出身贫穷,他那个智囊又是个小小的落第秀才,许多到了朝廷上就被遮掩住的问题却瞒不过他们的眼睛。
刘瑾笑眯眯地抿了口茶,耐心地待杨凌读完。才问道:“杨大人,你觉得咱家这些政策可行么?”
他虽问着杨凌,却已得志意满等着杨凌夸奖了,他的策略中许多都是正确的,但真要执行起来,执行的官员本身就是个大问题。
比如那条峻刑酷法制贪,杨凌看到那儿就有些想笑,刘瑾做了内相后。自已就没少收礼,而且同外廷猜忌内廷一样,刘瑾也信不过外廷,将此事在条阵中明确注明有东厂执行,试问一堆敲诈勒索地痞子执法肃贪会有什么效果呢?
重新丈量田亩、依田地数量纳税这一条杨凌是赞同的,他在鸡鸣驿时就遇到过这种怪事,大明建国初的地主,如今已沦落成贫农。可是官方记载的田亩数还是一百多年前的,依此纳税差点儿没把那户人家逼的上吊。
至于文官领兵,杨凌是坚决反对的,不过刘瑾这么做,是从维护君权出发。杨凌现在已不是初入京时的毛头小子,不会在官面文章上和别人幼稚地争个你死我活,听了刘瑾询问,杨凌沉吟一下。叹道:“公公这番理论,实是大有道理,不过......实行起来大有难度呀”。
刘瑾见他赞同,心中大乐,至于难度......刘瑾乐观的很。他笑眯眯地道:“大人,你觉得我这般呈于皇上,可行吗?”
杨凌赶紧道:“呃......有些小问题,比如说。公公认为户部应该每个月盘查一次各地钱粮,这个......就过于频繁了,舟车鞍马不胜劳顿呀,这一拨官员出了京,还没等回来呢,第二拨就得下去了,再说粮赋大多按年收成,临检频繁。地方官员迎来送往哪还有时间处理政务?”
刘瑾听了连连点头道:“是了是了。咱家倒忘了那各地的官仓不在京里,这个要改。改为一年两次”。
他拿过奏折了标注了一下,又问道:“还有何处不妥?请杨大人多多指教”。
杨凌指着那条文官领兵的条文道:“在鸡鸣驿时,那位御使大人身为文人,不懂军事,对行军布阵却处处干涉,害得大军被困葫芦谷,最后葬身乱军之中,公公也是深受其害呀。
你看这里,这里说设文官总制九边,镇、巡以下皆受节制,如果鞑子再来袭边,让一个文臣在上边胡言乱语一番,岂不坏了大事?”
刘瑾听的脸一红,当初他也是胡言乱语的人之一,最后却只让何参将背了黑锅,他心中也知道外行瞎指挥有很多坏处,这一条本是为了表示忠心,那个秀才公自作主张替他加上的。
刘瑾提起笔来,将这一条重重涂去,问道:“大人说的是,还有么?”
杨凌指着那条“罚米例”,说道:“这个罚米,杨某担心......”。
刘瑾不以为然地道:“这个还是必要地,洪武年间,贪污六十两就剥皮塞草,咱家以米银代刑,已经算是轻的了,吏治之腐败,必以重刑酷典嘛”。
杨凌似笑非笑地道:“其他的么,就没有了,不过......公公还是不应操之过急”。
刘瑾以为杨凌有与他争功之意,怕自已治政有了成效,所以只是笑笑,心下不以为然。杨凌知道刘瑾新官上任,那番热忱自已是劝不住的,再者他现在掌着内廷中枢,实权比自已要大得多,要不是自已在皇上面前说的上话,恐怕刘瑾会更加不以为然。
杨凌想起当初黄奇胤进谏裁减官员落得地可怜下场,不禁怜悯地望了刘瑾一眼,此人虽不可与黄奇胤一个小小御使相提并论,可是他这般激进的搞法,势必要得罪无数的官员,那些人纵然不敢当面反抗,时日久了,散沙就会凝成砾石,到时候......杨凌轻轻摇了摇头。
刘瑾又欣赏地看了看手中的奏折,这才问道:“对了,大人来寻咱家可是有甚么要事?”
杨凌笑道:“正是,杨某寻得两种异国作物,比起大明现有地物种,抗旱高产,病虫害也轻的多。只是......要推广种植,势必要先在各地试种,同时培养出一批种粮、教会一批会栽种的农夫。
我已在湖南、苏杭和京师三地选择了一县之地试种,其实这作物的效果本官是知道的,此举不过是给朝中百官一颗定心丸吃。目前玉米种子暂时只够各地试种,不过那蕃薯藤极易繁殖,一块蕃薯可培植栽种数目地薯藤。
陕西荒芜,且十年九旱。年年皆有灾荒饿死的百姓,所以本官想与刘公公商议,先在陕西一省之地全面播种,除了那些一二等的良田继续栽种原有庄稼外,可在瘠地、山坡和新开垦地生田栽种,到时百姓不再忍饥挨饿,必然感激公公的恩德,不知公公意下如何?”
刘瑾听的怦然心动。要是真有这等奇效,救活家乡无数百姓,我姓谈的还不成了万家生佛?这要是回乡省亲......
刘瑾想了一想,却又谨慎地道:“杨大人,这作物真的适宜栽种么?若是颗粒不收。那时再栽种其他庄稼已经错过了节气,陕西一省地乡亲......咱们何不也择一地试种,等确有效果再推广也不迟呀”。
杨凌解释道:“这话原也不差,不过这作物本官是了解的清清楚楚。要眼睁睁等到后年,不但还要有许多百姓受苦,咱们解禁通商的大计就要受到影响了。
况且我们只是挑选些收成极少地贫脊土地和原本不栽种粮食地坡地、生地,对陕西一省影响极少,我已估算过这些换种新作物的土地去年地收成,如果公公应允,我可以从其他各地购买相应的粮食运往陕西,先交付给种地地百姓。这样他们没了后顾之忧,就没有人会反对了,等来年丰收后再折粮还来,你看如何?”
刘瑾一听有这样旱涝保收的办法,立即道:“好,一言为定,既如此,就请大人早作准备吧。我回头知会陕西布政使曹元。大人送去粮种和栽种师傅后叫他全力配合便是”。
两个人正在那儿商议着,外边一个小太监叫道:“这是哪座宫里的姐姐。怎么随便儿往里闯......。哎哟,我的妈呀,奴才参见皇上!”
外边“噗嗵”一声,紧跟着门帘儿挑开,一个红衣女子大步闯了进来,往堂中一站,双手掐腰挺着酥胸道:“气死朕了,这皇宫真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了,谁瞧着朕都不顺眼,... -->>
第163章刘瑾变法
刘瑾见杨凌目瞪口呆的模样,心中更是得意。凭心而论,奸臣只是别人对他所作所为的评价,奸臣本人可不这么想,刘瑾何尝不想做出一番事业来?只是......
杨凌接过刘瑾那本厚厚的奏折打开来一瞧,还别说,刘瑾的奏折绝对没有那种又臭又长、拐弯抹脚的毛病,奏折中开门见山便提出朝廷机构臃肿、政令不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情形十分严重,既而针对时弊,提出变法。
比如任用私人、裙带升官现象极为严重,官员不在原省任职的旧制早已无人遵循,正德即位后曾按照刘瑾和杨凌的建议重申此事,发付吏部执行,刘瑾对这一措施极为得意,此次旧调新弹,建议列为朝廷律条,作为考核官员的一项制度。
再比如,朝廷对地方钱粮的查盘一直不怎么详细,以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大明税赋极轻,国库收入极少,但下层的百姓却苦不堪言,盖因朝廷监管不力,下边层层盘剥加码,是以瑾决定改变户部官员临时抽查各地库存钱粮为经常性制度,且每年盘查达十二次之多。
其外,重新丈量屯田、打击走私商人、整顿盐法、酷刑治贪、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文官治军等等林林总总,不但提出了问题,而且每条都有相应的办法。
杨凌细细看来,不觉大是惊奇,这其中许多观点都是针贬实弊、一针见血,或许是因为刘瑾自已就出身贫穷,他那个智囊又是个小小的落第秀才,许多到了朝廷上就被遮掩住的问题却瞒不过他们的眼睛。
刘瑾笑眯眯地抿了口茶,耐心地待杨凌读完。才问道:“杨大人,你觉得咱家这些政策可行么?”
他虽问着杨凌,却已得志意满等着杨凌夸奖了,他的策略中许多都是正确的,但真要执行起来,执行的官员本身就是个大问题。
比如那条峻刑酷法制贪,杨凌看到那儿就有些想笑,刘瑾做了内相后。自已就没少收礼,而且同外廷猜忌内廷一样,刘瑾也信不过外廷,将此事在条阵中明确注明有东厂执行,试问一堆敲诈勒索地痞子执法肃贪会有什么效果呢?
重新丈量田亩、依田地数量纳税这一条杨凌是赞同的,他在鸡鸣驿时就遇到过这种怪事,大明建国初的地主,如今已沦落成贫农。可是官方记载的田亩数还是一百多年前的,依此纳税差点儿没把那户人家逼的上吊。
至于文官领兵,杨凌是坚决反对的,不过刘瑾这么做,是从维护君权出发。杨凌现在已不是初入京时的毛头小子,不会在官面文章上和别人幼稚地争个你死我活,听了刘瑾询问,杨凌沉吟一下。叹道:“公公这番理论,实是大有道理,不过......实行起来大有难度呀”。
刘瑾见他赞同,心中大乐,至于难度......刘瑾乐观的很。他笑眯眯地道:“大人,你觉得我这般呈于皇上,可行吗?”
杨凌赶紧道:“呃......有些小问题,比如说。公公认为户部应该每个月盘查一次各地钱粮,这个......就过于频繁了,舟车鞍马不胜劳顿呀,这一拨官员出了京,还没等回来呢,第二拨就得下去了,再说粮赋大多按年收成,临检频繁。地方官员迎来送往哪还有时间处理政务?”
刘瑾听了连连点头道:“是了是了。咱家倒忘了那各地的官仓不在京里,这个要改。改为一年两次”。
他拿过奏折了标注了一下,又问道:“还有何处不妥?请杨大人多多指教”。
杨凌指着那条文官领兵的条文道:“在鸡鸣驿时,那位御使大人身为文人,不懂军事,对行军布阵却处处干涉,害得大军被困葫芦谷,最后葬身乱军之中,公公也是深受其害呀。
你看这里,这里说设文官总制九边,镇、巡以下皆受节制,如果鞑子再来袭边,让一个文臣在上边胡言乱语一番,岂不坏了大事?”
刘瑾听的脸一红,当初他也是胡言乱语的人之一,最后却只让何参将背了黑锅,他心中也知道外行瞎指挥有很多坏处,这一条本是为了表示忠心,那个秀才公自作主张替他加上的。
刘瑾提起笔来,将这一条重重涂去,问道:“大人说的是,还有么?”
杨凌指着那条“罚米例”,说道:“这个罚米,杨某担心......”。
刘瑾不以为然地道:“这个还是必要地,洪武年间,贪污六十两就剥皮塞草,咱家以米银代刑,已经算是轻的了,吏治之腐败,必以重刑酷典嘛”。
杨凌似笑非笑地道:“其他的么,就没有了,不过......公公还是不应操之过急”。
刘瑾以为杨凌有与他争功之意,怕自已治政有了成效,所以只是笑笑,心下不以为然。杨凌知道刘瑾新官上任,那番热忱自已是劝不住的,再者他现在掌着内廷中枢,实权比自已要大得多,要不是自已在皇上面前说的上话,恐怕刘瑾会更加不以为然。
杨凌想起当初黄奇胤进谏裁减官员落得地可怜下场,不禁怜悯地望了刘瑾一眼,此人虽不可与黄奇胤一个小小御使相提并论,可是他这般激进的搞法,势必要得罪无数的官员,那些人纵然不敢当面反抗,时日久了,散沙就会凝成砾石,到时候......杨凌轻轻摇了摇头。
刘瑾又欣赏地看了看手中的奏折,这才问道:“对了,大人来寻咱家可是有甚么要事?”
杨凌笑道:“正是,杨某寻得两种异国作物,比起大明现有地物种,抗旱高产,病虫害也轻的多。只是......要推广种植,势必要先在各地试种,同时培养出一批种粮、教会一批会栽种的农夫。
我已在湖南、苏杭和京师三地选择了一县之地试种,其实这作物的效果本官是知道的,此举不过是给朝中百官一颗定心丸吃。目前玉米种子暂时只够各地试种,不过那蕃薯藤极易繁殖,一块蕃薯可培植栽种数目地薯藤。
陕西荒芜,且十年九旱。年年皆有灾荒饿死的百姓,所以本官想与刘公公商议,先在陕西一省之地全面播种,除了那些一二等的良田继续栽种原有庄稼外,可在瘠地、山坡和新开垦地生田栽种,到时百姓不再忍饥挨饿,必然感激公公的恩德,不知公公意下如何?”
刘瑾听的怦然心动。要是真有这等奇效,救活家乡无数百姓,我姓谈的还不成了万家生佛?这要是回乡省亲......
刘瑾想了一想,却又谨慎地道:“杨大人,这作物真的适宜栽种么?若是颗粒不收。那时再栽种其他庄稼已经错过了节气,陕西一省地乡亲......咱们何不也择一地试种,等确有效果再推广也不迟呀”。
杨凌解释道:“这话原也不差,不过这作物本官是了解的清清楚楚。要眼睁睁等到后年,不但还要有许多百姓受苦,咱们解禁通商的大计就要受到影响了。
况且我们只是挑选些收成极少地贫脊土地和原本不栽种粮食地坡地、生地,对陕西一省影响极少,我已估算过这些换种新作物的土地去年地收成,如果公公应允,我可以从其他各地购买相应的粮食运往陕西,先交付给种地地百姓。这样他们没了后顾之忧,就没有人会反对了,等来年丰收后再折粮还来,你看如何?”
刘瑾一听有这样旱涝保收的办法,立即道:“好,一言为定,既如此,就请大人早作准备吧。我回头知会陕西布政使曹元。大人送去粮种和栽种师傅后叫他全力配合便是”。
两个人正在那儿商议着,外边一个小太监叫道:“这是哪座宫里的姐姐。怎么随便儿往里闯......。哎哟,我的妈呀,奴才参见皇上!”
外边“噗嗵”一声,紧跟着门帘儿挑开,一个红衣女子大步闯了进来,往堂中一站,双手掐腰挺着酥胸道:“气死朕了,这皇宫真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了,谁瞧着朕都不顺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