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俗人回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随着外面走红毯环节进入尾声,斯台普斯中心(staples-center)内第51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会场进入了社交时间,热闹得不得了。
大多数歌手、明星、名流都没有急着找自己座位,而是跟相熟的朋友和同行打招呼、拥抱、贴脸、互夸对方衣服好看、互夸对方人精神(漂亮)。
总之社交嘛,都是先夸别人一句,再等着别人夸回来。
会场中排有几个女歌手本来是坐在座位上的,可是一会儿过来一个人贴脸;一会儿过来一个人拥抱;一会儿过来一个人夸“你这件衣服真棒”,然后示意自己座位在里面,麻烦她站起来一下;刚重新坐下,又走过来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资历,就又站起来了。
如此折腾几次,几位姐干脆不坐,拎着礼服下摆找人唠嗑去了。
一眼望去,整个典礼现场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人进场后老老实实地按照票上的座位号找到位子坐下。
这些人要么是媒体票,要么是合作伙伴票,要么是友情票,要么是从黄牛手里买的票,他们不加入热聊,完全是因为跟那些明星名流既不在一个圈子、也不在一个层次、还没有共同话题,所以就算脸皮再厚,也没得聊。
然而脸皮薄厚是相对的,身穿蓝色礼服的贾如意拿着爱马仕手包,从东边跑到西边,从西边跑回东边,从后排冲到前排贵宾区,各种自我介绍,各种混脸熟。
几个外国歌手得知贾如意是中国人后,问道:“你认识沈馥吗?”
贾如意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自傲,微微仰头说:“当然认识。沈馥的老师跟我的老师师出同源,算起来,我们是师姐妹。”
“哦……你们是同门!”
老外思维相对单纯一些,在他们看来,凡是能来到格莱美颁奖礼现场的音乐人,就算没得到提名,肯定也是业内翘楚。特别是再加上“沈馥师妹”这个头衔,更让他们觉得这个ja也应该是个了不起的歌手。
聊了几句,其中一个白人女歌手问贾如意:“这次你是跟沈馥一起来的?”
贾如意先是扭捏了一下,然后用特别谦虚的语气说:“我参与了一张跨界专辑的制作,这张专辑获得了‘最佳古典跨界专辑’的提名。”
哦……
也获得了提名?!
跟奥斯卡一样,格莱美办了这么多年,因为一些拿奖专业户的存在,拿到“金唱机”的人是少数,真正的中坚是获得过提名的群体。
而因为奖项的权威性比较强,间接使得“提名”变成一种含金量比较高的资历,导致在音乐圈里,拿到过“金唱机”的音乐人是一档,获得过提名的音乐人是一档,剩下的音乐人统统归为一档。
所以,贾如意这句话一出,几个外国歌手再看向贾如意的目光又有了一点点不同。
与此同时……
站在中排过道处跟几个作曲家朋友聊天的美籍华裔作曲家董世仁远远看了一眼在前排跟人侃侃而谈的贾如意,微微有点头疼。
让这个贾如意参与自己专辑的制作,是最近几年董世仁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一张近200位音乐家合力完成的专辑,贾如意不过在其中一首曲子里清唱了一小段,结果董世仁就被这个女人缠上了。
董世仁回家,这个女人打电话威胁说要上门。
董世仁躲到外地,这个女人如影随形地跟到酒店,然后穿着性感衣服站在走廊里不停敲门。
要问贾如意怎么能从酒店前台拿到董世仁的房间号,因为贾如意手里有她跟董世仁一起拍的比较亲密的照片。
一看两人都是华人,贾如意手里的照片不像ps的,而且还不止一张,加上女人眼泪汪汪一副遇到负心男的模样,前台就人性化处理了。
前台这么一人性化,董世仁就倒了霉。
最后实在无奈,董世仁答应贾如意狒她弄一张格莱美的门票,过后彼此两清。
作为专辑的作曲者和制作人,获得提名的董世仁手里有两张邀请函,可是多出来的一张邀请函已经给了妻子。
无奈之下,董世仁以自己“作曲家学会”会员的身份,花300美元买了一张门票给贾如意。
这张票只能证明贾如意是业内人士,跟格莱美奖完全无关。
因为按照格莱美官方的评奖规则,专辑类奖项的提名者其贡献率必须占提名专辑的50%及以上,换言之,一张专辑最多只可能有两位提名者,因此,董世仁这张专辑的实际提名者是专辑作曲兼制作人董世仁本人和专辑指挥卢卡斯。
至于贾如意,对整张专辑的贡献率别说50%,就是5%也没有,所以说她根本就是一个蹭红毯的。
看着贾如意在前排跟一众欧美歌手谈笑风生,董世仁头疼得越发厉害,他在心里告诫自己:以后再遇见这个女人,一定有多远躲多远。
半分钟后,看见贾如意移步朝自己这边走来,董世仁下意识地想躲,可是身体却没有动,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浮起:她的票是我帮着买的,连钱都没还我,过来打个招呼也是正常的。
结果……
已经做好打招呼准备的董世仁眼睁睁看着贾如意从自己身边走过,连看都没看自己一眼,直接朝入口处走去。
回身一看,原来是沈馥到了。
沈馥一到,会场里的华人不论国籍,不论是音乐人还是媒体人,不论位置多远,有一个算一个,全迎了过去。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出于尊重,出于身属同一族群的与有荣焉,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心怀蹭关注的小心思。
在场华人这么一动,立刻引得全场瞩目。
很多没跟沈馥打过交道的欧美音乐人见此情景,瞬间明白了一件事:这个沈馥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是个实力派。
&... -->>
随着外面走红毯环节进入尾声,斯台普斯中心(staples-center)内第51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会场进入了社交时间,热闹得不得了。
大多数歌手、明星、名流都没有急着找自己座位,而是跟相熟的朋友和同行打招呼、拥抱、贴脸、互夸对方衣服好看、互夸对方人精神(漂亮)。
总之社交嘛,都是先夸别人一句,再等着别人夸回来。
会场中排有几个女歌手本来是坐在座位上的,可是一会儿过来一个人贴脸;一会儿过来一个人拥抱;一会儿过来一个人夸“你这件衣服真棒”,然后示意自己座位在里面,麻烦她站起来一下;刚重新坐下,又走过来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资历,就又站起来了。
如此折腾几次,几位姐干脆不坐,拎着礼服下摆找人唠嗑去了。
一眼望去,整个典礼现场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人进场后老老实实地按照票上的座位号找到位子坐下。
这些人要么是媒体票,要么是合作伙伴票,要么是友情票,要么是从黄牛手里买的票,他们不加入热聊,完全是因为跟那些明星名流既不在一个圈子、也不在一个层次、还没有共同话题,所以就算脸皮再厚,也没得聊。
然而脸皮薄厚是相对的,身穿蓝色礼服的贾如意拿着爱马仕手包,从东边跑到西边,从西边跑回东边,从后排冲到前排贵宾区,各种自我介绍,各种混脸熟。
几个外国歌手得知贾如意是中国人后,问道:“你认识沈馥吗?”
贾如意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自傲,微微仰头说:“当然认识。沈馥的老师跟我的老师师出同源,算起来,我们是师姐妹。”
“哦……你们是同门!”
老外思维相对单纯一些,在他们看来,凡是能来到格莱美颁奖礼现场的音乐人,就算没得到提名,肯定也是业内翘楚。特别是再加上“沈馥师妹”这个头衔,更让他们觉得这个ja也应该是个了不起的歌手。
聊了几句,其中一个白人女歌手问贾如意:“这次你是跟沈馥一起来的?”
贾如意先是扭捏了一下,然后用特别谦虚的语气说:“我参与了一张跨界专辑的制作,这张专辑获得了‘最佳古典跨界专辑’的提名。”
哦……
也获得了提名?!
跟奥斯卡一样,格莱美办了这么多年,因为一些拿奖专业户的存在,拿到“金唱机”的人是少数,真正的中坚是获得过提名的群体。
而因为奖项的权威性比较强,间接使得“提名”变成一种含金量比较高的资历,导致在音乐圈里,拿到过“金唱机”的音乐人是一档,获得过提名的音乐人是一档,剩下的音乐人统统归为一档。
所以,贾如意这句话一出,几个外国歌手再看向贾如意的目光又有了一点点不同。
与此同时……
站在中排过道处跟几个作曲家朋友聊天的美籍华裔作曲家董世仁远远看了一眼在前排跟人侃侃而谈的贾如意,微微有点头疼。
让这个贾如意参与自己专辑的制作,是最近几年董世仁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一张近200位音乐家合力完成的专辑,贾如意不过在其中一首曲子里清唱了一小段,结果董世仁就被这个女人缠上了。
董世仁回家,这个女人打电话威胁说要上门。
董世仁躲到外地,这个女人如影随形地跟到酒店,然后穿着性感衣服站在走廊里不停敲门。
要问贾如意怎么能从酒店前台拿到董世仁的房间号,因为贾如意手里有她跟董世仁一起拍的比较亲密的照片。
一看两人都是华人,贾如意手里的照片不像ps的,而且还不止一张,加上女人眼泪汪汪一副遇到负心男的模样,前台就人性化处理了。
前台这么一人性化,董世仁就倒了霉。
最后实在无奈,董世仁答应贾如意狒她弄一张格莱美的门票,过后彼此两清。
作为专辑的作曲者和制作人,获得提名的董世仁手里有两张邀请函,可是多出来的一张邀请函已经给了妻子。
无奈之下,董世仁以自己“作曲家学会”会员的身份,花300美元买了一张门票给贾如意。
这张票只能证明贾如意是业内人士,跟格莱美奖完全无关。
因为按照格莱美官方的评奖规则,专辑类奖项的提名者其贡献率必须占提名专辑的50%及以上,换言之,一张专辑最多只可能有两位提名者,因此,董世仁这张专辑的实际提名者是专辑作曲兼制作人董世仁本人和专辑指挥卢卡斯。
至于贾如意,对整张专辑的贡献率别说50%,就是5%也没有,所以说她根本就是一个蹭红毯的。
看着贾如意在前排跟一众欧美歌手谈笑风生,董世仁头疼得越发厉害,他在心里告诫自己:以后再遇见这个女人,一定有多远躲多远。
半分钟后,看见贾如意移步朝自己这边走来,董世仁下意识地想躲,可是身体却没有动,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浮起:她的票是我帮着买的,连钱都没还我,过来打个招呼也是正常的。
结果……
已经做好打招呼准备的董世仁眼睁睁看着贾如意从自己身边走过,连看都没看自己一眼,直接朝入口处走去。
回身一看,原来是沈馥到了。
沈馥一到,会场里的华人不论国籍,不论是音乐人还是媒体人,不论位置多远,有一个算一个,全迎了过去。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出于尊重,出于身属同一族群的与有荣焉,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心怀蹭关注的小心思。
在场华人这么一动,立刻引得全场瞩目。
很多没跟沈馥打过交道的欧美音乐人见此情景,瞬间明白了一件事:这个沈馥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是个实力派。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