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三国之最强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关系,就好比父与子的关系,这样一来,就把后天形成的君臣关系,转化为了有先天血缘联系的父子关系。
正因为父子关系是先天的,因此,孝道也就是天然而生的,不证自明的,换而言之,儿女孝敬父母,跟父母疼爱儿女一样,那是天经地义的,需要拿什么东西来证明之后,才能施行吗?显然不是。
因此,当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联系到一起后,忠便也从一种社会责任,变成了天然的、无可置辩、毋须证明的道德责任。这正是统治阶层,或者说君王所最愿意看到的。
若是刘照敢参与废黜自己父亲的政变,那他在天下人的心目当中,就失去了道德上的认同感,同时,也会失去人们或自觉或不自觉的拥护。这就会使刘照的统治基础,变得极为脆弱。
认同感是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它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会不会有一种“他是自己人”的感觉。这种认同感,或许在平常的时候,并不会表现的那么明显,可是,在十分关键的“选边站”的时刻,它往往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在人们心中发挥作用,让实力的天平悄悄的偏向某一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发挥作用的,就是这种认同感。而道,正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
总之,刘照是坚决不会让自己背负上“不孝”的罪名的。
“更何况,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若是在我手里开了这个先例,以武力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那我的子孙,会不会有样学样,有朝一日,也来逼迫于我呢?如此一来,我大汉恐怕会永无宁日了!每一次皇位的更迭,都将会是一场腥风血雨,父子相疑,手足相残,只怕我刘氏子孙,会在这永无休止的仇杀当中,落得个了无遗孓的下场。”刘照道。
见刘照说得郑重,何咸也不由得拧起了眉头,有些后悔今天在刘照面前提起这件事了。早知如此,他就该悄悄劝说自己的父亲,打消这个念头,而不是公诸众人面前。
看到何咸表情尴尬,刘照劝慰道:“伯熙,你也不必自责,我相信,舅舅,乃至于刘景升,他们的本意都是好的,只是手段太过激烈和操切了。此事也不必再向皇后禀告,阿兄你回去后,直接告诉舅舅,这种事,我绝不会同意。若是有人敢背着我私下行事,即便成功,我也将披发入山,从此遁世隐居,绝不敢背负此等骂名。”
何咸哪敢继续呆下去?赶忙向刘照告辞,回去向何进转达刘照的意思去了。
何咸走后,卢恺叹道:“但愿大将军日后能恪守人臣之道,不被人言所惑,别再有这种危险的想法了!”
“有些人太过急功近利了。”王景道:“他们觉得殿下年纪太小,继位还为时过早,又想尽快涤荡朝局,还天下一个清平,所以才找上了大将军,怂恿其行此悖逆之举。”
“殿下,今日你持论甚正,我等不胜欢喜。只是,朝政正在日益败坏下去,大汉的根基也正在被蠹虫们慢慢的蚀空。如果殿下一直这么旁观下去的话,真不怕天下有倾覆的一日吗?”裴潜问道。
刘照苦笑一声,道:“子以人不间其父母为孝,臣以下不非其君上为忠。今后,天子若有过错,我会尽力当面劝谏的,但是在背后,我们还是别再讨论这些了。”
“殿下!”卢恺等人不由得惊呼一声,他们之所以惊呼,是因为听到刘照准备日后尽力劝谏刘宏的所作所为,这可与当初定下的“韬光养晦”的策略,背道而驰啊!
“几位师兄,如今天下的情势,的确已经不容我再继续韬光养晦了。好歹我说的话,天子多少还能听得进去几分。不过,几位师兄大可以放心,我一定会小心行事,绝不会贸然冲犯天子的。”刘照安慰道。
再说何咸,回到大将军府后,他立刻向何进转述了刘照的意见。何进听罢后,虽然知道刘照对此事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何进却不大能理解。
“莫非是弘农王书读的太多,以至于行事太过迂腐了?”何进暗道。
反倒是随后前来打探消息的刘表,再听了刘照所说的那些话后,赞叹道:“弘农王不愧是聪明、仁孝之主也!”
何进闻言,还以为刘表这是有意恭维刘照,便也没有再细问。其实,刘表的话中,聪明、仁孝,是各有所指的,可是何进的注意力,却全部集中在了“仁孝”一词上,疏忽了刘表夸赞刘照“聪明”这一条。
刘表之所以夸刘照聪明,就是因为刘照可以抵御住眼前的利益诱惑,从远处着想,从根本处着想,这可是真聪明,大智慧。
不过,刘表也无意向何进详加解释,因为一旦解释清楚的话,恐怕何进就要反过来怨恨他了——你出的这个所谓的妙计,原来有这么大的副作用?你这是拿我当枪使呢吧?
一场差点就得以付诸行动的政变,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平息了下去。而荥阳那边的黄巾叛乱,却正闹得如火如荼。
袁绍退守成皋后,荥阳的黄巾军,立刻席卷了周边的数县,虽然没能攻破太多的城池,但却裹挟到了不少的百姓,声势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张邈剿匪不力,致使黄巾余党窜入河南,攻破中牟的消息,也传到了朝堂之上。对此,刘宏自然十分生气,下令将张邈撤职,槛车征还朝中,交付有司定罪。
袁绍自然恰到好处的递上了一封奏疏,为张邈辩解,大意是,张邈到了陈留之后,安抚民众,甚得民心,因此,陈留境内才没有发生响应黄巾贼的叛乱,从这点来讲,张邈是有功绩在身的。至于马浮云所部的黄巾贼,那是从外郡逃窜进来的,他们人多势众,又据守在险山峻川之中,深得地利之便,张邈率军讨伐却接连失利,也是情有可原的。眼下,河南东部已经乱成了一团,为了防止叛军窜入周边地区,招聚更多的乱民,陈留等地就更需要加强警备。而张邈在陈留深得民心,若是突然撤换的话,难保陈留那边不会有什么疏漏。
袁绍的这封奏疏,可谓是既有恐吓,又有威胁,拿准了刘宏害怕荥阳叛军坐大的心理。果然,刘宏见了奏疏后,便只下诏斥责张邈,命他戴罪立功,守好陈留,除此之外,再没有半点惩罚。
张邈不知就里,还以为是袁绍仗义出言,为他辩解,心中十分感激,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去道谢。
不过,眼前的情势的确不很乐观,周边诸郡国的兵力,最快也要十余天才能集结完毕,而外地的募兵,就来的更迟了,像丹阳那边的募兵,只怕没有月余,根本到不了洛阳。
本来,临近的河内、魏郡,在黄巾之乱被平定后,是保留了一支常备军的,可以快速调到河南来平叛。然而,这一地区之所以会复置都尉官,重设常备军,为的就是防备冀州黄巾的残部,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太行贼”。
也许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最近这段时间,本来已经近乎销声匿迹的太行贼,复又猖獗起来,他们频频出动,袭扰附近的郡县,将周边的汉军牢牢的牵制在了本郡,动弹不得,自然也就无法支援河南了。
而荥阳的叛军,也不会坐视汉廷调集兵力,还不等汉军的援兵到来,他们就已经率先攻向了成皋。
的关系,就好比父与子的关系,这样一来,就把后天形成的君臣关系,转化为了有先天血缘联系的父子关系。
正因为父子关系是先天的,因此,孝道也就是天然而生的,不证自明的,换而言之,儿女孝敬父母,跟父母疼爱儿女一样,那是天经地义的,需要拿什么东西来证明之后,才能施行吗?显然不是。
因此,当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联系到一起后,忠便也从一种社会责任,变成了天然的、无可置辩、毋须证明的道德责任。这正是统治阶层,或者说君王所最愿意看到的。
若是刘照敢参与废黜自己父亲的政变,那他在天下人的心目当中,就失去了道德上的认同感,同时,也会失去人们或自觉或不自觉的拥护。这就会使刘照的统治基础,变得极为脆弱。
认同感是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它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会不会有一种“他是自己人”的感觉。这种认同感,或许在平常的时候,并不会表现的那么明显,可是,在十分关键的“选边站”的时刻,它往往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在人们心中发挥作用,让实力的天平悄悄的偏向某一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发挥作用的,就是这种认同感。而道,正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
总之,刘照是坚决不会让自己背负上“不孝”的罪名的。
“更何况,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若是在我手里开了这个先例,以武力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那我的子孙,会不会有样学样,有朝一日,也来逼迫于我呢?如此一来,我大汉恐怕会永无宁日了!每一次皇位的更迭,都将会是一场腥风血雨,父子相疑,手足相残,只怕我刘氏子孙,会在这永无休止的仇杀当中,落得个了无遗孓的下场。”刘照道。
见刘照说得郑重,何咸也不由得拧起了眉头,有些后悔今天在刘照面前提起这件事了。早知如此,他就该悄悄劝说自己的父亲,打消这个念头,而不是公诸众人面前。
看到何咸表情尴尬,刘照劝慰道:“伯熙,你也不必自责,我相信,舅舅,乃至于刘景升,他们的本意都是好的,只是手段太过激烈和操切了。此事也不必再向皇后禀告,阿兄你回去后,直接告诉舅舅,这种事,我绝不会同意。若是有人敢背着我私下行事,即便成功,我也将披发入山,从此遁世隐居,绝不敢背负此等骂名。”
何咸哪敢继续呆下去?赶忙向刘照告辞,回去向何进转达刘照的意思去了。
何咸走后,卢恺叹道:“但愿大将军日后能恪守人臣之道,不被人言所惑,别再有这种危险的想法了!”
“有些人太过急功近利了。”王景道:“他们觉得殿下年纪太小,继位还为时过早,又想尽快涤荡朝局,还天下一个清平,所以才找上了大将军,怂恿其行此悖逆之举。”
“殿下,今日你持论甚正,我等不胜欢喜。只是,朝政正在日益败坏下去,大汉的根基也正在被蠹虫们慢慢的蚀空。如果殿下一直这么旁观下去的话,真不怕天下有倾覆的一日吗?”裴潜问道。
刘照苦笑一声,道:“子以人不间其父母为孝,臣以下不非其君上为忠。今后,天子若有过错,我会尽力当面劝谏的,但是在背后,我们还是别再讨论这些了。”
“殿下!”卢恺等人不由得惊呼一声,他们之所以惊呼,是因为听到刘照准备日后尽力劝谏刘宏的所作所为,这可与当初定下的“韬光养晦”的策略,背道而驰啊!
“几位师兄,如今天下的情势,的确已经不容我再继续韬光养晦了。好歹我说的话,天子多少还能听得进去几分。不过,几位师兄大可以放心,我一定会小心行事,绝不会贸然冲犯天子的。”刘照安慰道。
再说何咸,回到大将军府后,他立刻向何进转述了刘照的意见。何进听罢后,虽然知道刘照对此事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何进却不大能理解。
“莫非是弘农王书读的太多,以至于行事太过迂腐了?”何进暗道。
反倒是随后前来打探消息的刘表,再听了刘照所说的那些话后,赞叹道:“弘农王不愧是聪明、仁孝之主也!”
何进闻言,还以为刘表这是有意恭维刘照,便也没有再细问。其实,刘表的话中,聪明、仁孝,是各有所指的,可是何进的注意力,却全部集中在了“仁孝”一词上,疏忽了刘表夸赞刘照“聪明”这一条。
刘表之所以夸刘照聪明,就是因为刘照可以抵御住眼前的利益诱惑,从远处着想,从根本处着想,这可是真聪明,大智慧。
不过,刘表也无意向何进详加解释,因为一旦解释清楚的话,恐怕何进就要反过来怨恨他了——你出的这个所谓的妙计,原来有这么大的副作用?你这是拿我当枪使呢吧?
一场差点就得以付诸行动的政变,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平息了下去。而荥阳那边的黄巾叛乱,却正闹得如火如荼。
袁绍退守成皋后,荥阳的黄巾军,立刻席卷了周边的数县,虽然没能攻破太多的城池,但却裹挟到了不少的百姓,声势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张邈剿匪不力,致使黄巾余党窜入河南,攻破中牟的消息,也传到了朝堂之上。对此,刘宏自然十分生气,下令将张邈撤职,槛车征还朝中,交付有司定罪。
袁绍自然恰到好处的递上了一封奏疏,为张邈辩解,大意是,张邈到了陈留之后,安抚民众,甚得民心,因此,陈留境内才没有发生响应黄巾贼的叛乱,从这点来讲,张邈是有功绩在身的。至于马浮云所部的黄巾贼,那是从外郡逃窜进来的,他们人多势众,又据守在险山峻川之中,深得地利之便,张邈率军讨伐却接连失利,也是情有可原的。眼下,河南东部已经乱成了一团,为了防止叛军窜入周边地区,招聚更多的乱民,陈留等地就更需要加强警备。而张邈在陈留深得民心,若是突然撤换的话,难保陈留那边不会有什么疏漏。
袁绍的这封奏疏,可谓是既有恐吓,又有威胁,拿准了刘宏害怕荥阳叛军坐大的心理。果然,刘宏见了奏疏后,便只下诏斥责张邈,命他戴罪立功,守好陈留,除此之外,再没有半点惩罚。
张邈不知就里,还以为是袁绍仗义出言,为他辩解,心中十分感激,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去道谢。
不过,眼前的情势的确不很乐观,周边诸郡国的兵力,最快也要十余天才能集结完毕,而外地的募兵,就来的更迟了,像丹阳那边的募兵,只怕没有月余,根本到不了洛阳。
本来,临近的河内、魏郡,在黄巾之乱被平定后,是保留了一支常备军的,可以快速调到河南来平叛。然而,这一地区之所以会复置都尉官,重设常备军,为的就是防备冀州黄巾的残部,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太行贼”。
也许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最近这段时间,本来已经近乎销声匿迹的太行贼,复又猖獗起来,他们频频出动,袭扰附近的郡县,将周边的汉军牢牢的牵制在了本郡,动弹不得,自然也就无法支援河南了。
而荥阳的叛军,也不会坐视汉廷调集兵力,还不等汉军的援兵到来,他们就已经率先攻向了成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