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魔国领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二月底的关中平原薄雾氤氤,白霜挂在由干枯的玉米杆堆成的垛子上,快到中午也没有消失,距离冬至还有八天,年关的气息越来越浓,马鸿陵只在西安城里住了一夜,在向父母打听了一些爷爷的生平经历后,不顾的父母对骨折的担心,吊着伤臂坐上出租车,途中买了奶奶爱吃的炒花生和糕点,又称了些土鸡蛋,在马鸿陵眼里,那些华丽包装的营养品是最没有营养的东西。
祖宅位于西安城东二十多里的马家村,紧依着后来鼎鼎大名的白鹿塬,本乡人都把白鹿塬称为狄寨塬,这是因为塬上地域广阔,村庄稠密,甚至有一个乡的建制,叫作狄寨。
马家村是一个在关中随处可见的中等村落,三百多户人大多姓马,村民基本以务农为生。马家村地处黄土台塬与产河冲击平原的分界处,地质学上叫二级台地,贫瘠和干旱是这里最准确的概况,即使在当代,用了良种化肥,小麦的亩产也没有超过五百斤。
据马鸿陵所知,曾祖父以前在西安城内行医,可是爷爷没有继承父业,反而回乡种地,这也是十分罕见的,看来哪个时代都有农转非,非转农的变迁。
祖宅只有一进院子,黑漆的双门扇上钉了几排铁钉,正堂屋较高,上面还有半层阁楼,放些家具粮食,两边土话称作厦子的厢房则低了许多,各有四间依次排列。马鸿陵低头看了看外套,确信没有露出胳膊上的绷带,便提着东西走进院门,院中就能听到堂屋里奶奶和姑妈的说笑声。奶奶已经近九十岁了,耳聪目明,头脑清晰,据她自己说村里的年轻人和她打麻将赢少输多,其实都是后辈在让着她,也难得奶奶心性豁达,而且是越老越安天命,不争不算,有什么散什么,村里人都讲塬上塬下二十多个村子,几十年没有出过的百岁寿星应该落在奶奶身上。
奶奶平时会在城里父母处生活,只是每到春节前后非要到祖宅不可,这也是人老思乡的情结起着作用吧。
奶奶回到祖宅住的这一段时间,除了父母经常来看望外,小姑姑也会一直陪住,小姑姑嫁得不远,加上公婆去逝得早,儿女也早已成家离开西安,春节时便能抽身服侍奶奶。
马鸿陵走进堂屋拐到东房,热腾腾的炕上,小姑姑正在和奶奶说笑,大概讲的是婆家的村中趣事,奶奶也乐得呵呵不止,当看到马鸿陵进来后更加开心了。
马鸿陵把东西放在桌上,脱鞋上了炕,询问了奶奶和姑姑的身体,闲聊了几句便到中午,姑姑跳下炕向厨房走去:“你们先说话,饿给俺陵娃儿扯油泼面去!”
看了看姑姑离开的背景,马鸿陵又向奶奶身边挪了挪,说:“奶奶,我前两天遇到个事情。”为怕老人担心,只说是在青海旅游时,误入一个山洞,发现了爷爷以国民党军人身份留下的字迹。
奶奶听完,默不作声,马鸿陵心中也忐忑起来,这样直接问,万一有什么隐情刺激到奶奶可怎么办?不由得懊恼起来。
这时,奶奶示意马鸿陵帮自己穿鞋,马鸿陵赶快下炕,给奶奶的小脚套上棉鞋,又递上拐杖,扶着奶奶的胳膊,一起走到了后院。
后院偏西侧有一口木板封闭的水井,这口井水是咸的,人不能吃,只能洗衣和喂牲畜,而一街之隔的对门家却是甜水,后来通了自来水十几年没有淘浚就干涸了,奶奶用拐杖指指井口:“你下去寻寻,井底下有你爷爷留下的东西,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马鸿陵回屋找到一个手电筒,揭开木板,忍着左臂的疼痛,踩着井壁上的脚窝,一步步下到了井底,井底全是废砖头和碎土块,多年无水只有一点潮湿,温度要比外面暖和很多,马鸿陵用手电筒在土质的井壁上仔细观察着,很快,便在距离井底一人高的地方发现多出了一个脚窝,脚窝里面塞着一块青砖大小的物件,马鸿陵小心的取出来,这个外面裹着塑料布的东西不算太重,揣进怀里爬到井上,和奶奶一起回到堂屋,取出包裹放在桌上,洗了手拍打了身上的灰尘,正要打开细看,这时姑姑做好了面条端了进来,马鸿陵索性先吃了面。待到奶奶和姑姑开始午休,便带着包裹来到西屋,把包裹放在桌上打开,几层塑料布里面又是几层油布,一一拆开,一本黑色牛皮封面的笔记赫然显露。
马鸿陵轻轻... -->>
十二月底的关中平原薄雾氤氤,白霜挂在由干枯的玉米杆堆成的垛子上,快到中午也没有消失,距离冬至还有八天,年关的气息越来越浓,马鸿陵只在西安城里住了一夜,在向父母打听了一些爷爷的生平经历后,不顾的父母对骨折的担心,吊着伤臂坐上出租车,途中买了奶奶爱吃的炒花生和糕点,又称了些土鸡蛋,在马鸿陵眼里,那些华丽包装的营养品是最没有营养的东西。
祖宅位于西安城东二十多里的马家村,紧依着后来鼎鼎大名的白鹿塬,本乡人都把白鹿塬称为狄寨塬,这是因为塬上地域广阔,村庄稠密,甚至有一个乡的建制,叫作狄寨。
马家村是一个在关中随处可见的中等村落,三百多户人大多姓马,村民基本以务农为生。马家村地处黄土台塬与产河冲击平原的分界处,地质学上叫二级台地,贫瘠和干旱是这里最准确的概况,即使在当代,用了良种化肥,小麦的亩产也没有超过五百斤。
据马鸿陵所知,曾祖父以前在西安城内行医,可是爷爷没有继承父业,反而回乡种地,这也是十分罕见的,看来哪个时代都有农转非,非转农的变迁。
祖宅只有一进院子,黑漆的双门扇上钉了几排铁钉,正堂屋较高,上面还有半层阁楼,放些家具粮食,两边土话称作厦子的厢房则低了许多,各有四间依次排列。马鸿陵低头看了看外套,确信没有露出胳膊上的绷带,便提着东西走进院门,院中就能听到堂屋里奶奶和姑妈的说笑声。奶奶已经近九十岁了,耳聪目明,头脑清晰,据她自己说村里的年轻人和她打麻将赢少输多,其实都是后辈在让着她,也难得奶奶心性豁达,而且是越老越安天命,不争不算,有什么散什么,村里人都讲塬上塬下二十多个村子,几十年没有出过的百岁寿星应该落在奶奶身上。
奶奶平时会在城里父母处生活,只是每到春节前后非要到祖宅不可,这也是人老思乡的情结起着作用吧。
奶奶回到祖宅住的这一段时间,除了父母经常来看望外,小姑姑也会一直陪住,小姑姑嫁得不远,加上公婆去逝得早,儿女也早已成家离开西安,春节时便能抽身服侍奶奶。
马鸿陵走进堂屋拐到东房,热腾腾的炕上,小姑姑正在和奶奶说笑,大概讲的是婆家的村中趣事,奶奶也乐得呵呵不止,当看到马鸿陵进来后更加开心了。
马鸿陵把东西放在桌上,脱鞋上了炕,询问了奶奶和姑姑的身体,闲聊了几句便到中午,姑姑跳下炕向厨房走去:“你们先说话,饿给俺陵娃儿扯油泼面去!”
看了看姑姑离开的背景,马鸿陵又向奶奶身边挪了挪,说:“奶奶,我前两天遇到个事情。”为怕老人担心,只说是在青海旅游时,误入一个山洞,发现了爷爷以国民党军人身份留下的字迹。
奶奶听完,默不作声,马鸿陵心中也忐忑起来,这样直接问,万一有什么隐情刺激到奶奶可怎么办?不由得懊恼起来。
这时,奶奶示意马鸿陵帮自己穿鞋,马鸿陵赶快下炕,给奶奶的小脚套上棉鞋,又递上拐杖,扶着奶奶的胳膊,一起走到了后院。
后院偏西侧有一口木板封闭的水井,这口井水是咸的,人不能吃,只能洗衣和喂牲畜,而一街之隔的对门家却是甜水,后来通了自来水十几年没有淘浚就干涸了,奶奶用拐杖指指井口:“你下去寻寻,井底下有你爷爷留下的东西,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马鸿陵回屋找到一个手电筒,揭开木板,忍着左臂的疼痛,踩着井壁上的脚窝,一步步下到了井底,井底全是废砖头和碎土块,多年无水只有一点潮湿,温度要比外面暖和很多,马鸿陵用手电筒在土质的井壁上仔细观察着,很快,便在距离井底一人高的地方发现多出了一个脚窝,脚窝里面塞着一块青砖大小的物件,马鸿陵小心的取出来,这个外面裹着塑料布的东西不算太重,揣进怀里爬到井上,和奶奶一起回到堂屋,取出包裹放在桌上,洗了手拍打了身上的灰尘,正要打开细看,这时姑姑做好了面条端了进来,马鸿陵索性先吃了面。待到奶奶和姑姑开始午休,便带着包裹来到西屋,把包裹放在桌上打开,几层塑料布里面又是几层油布,一一拆开,一本黑色牛皮封面的笔记赫然显露。
马鸿陵轻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