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芯片的战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和段勇平一起吃了个便餐,余子贤变回家了。
打开门,去发现罗守武正在和老爷子聊天看电视,而且还有一个不认识的老爷爷……
“罗厂长,你咋过来了?”
“来,子贤,这是田大爷,以前我的老领导,现在退休在家。”余长福却给余子贤先介绍起他们旁边的人来。
“田爷爷好。”余子贤礼貌问好。
“子贤是吧,这次我听罗厂长说你这边在找人去苏联挖人……”田大爷苍白整齐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田爷爷,你去过苏联?”
“是啊,当时正是苏联支援共和国大搞基础建设的时候。因为我们厂也属于被苏联支援的厂子,而我有幸被派到苏联去学习培训,正是因为这次培训,我才作为技术支援人员随迁到现在的天宏了。”
“哇,想不到田爷爷还是技术专家啊。”
“哈哈,那是曾经,现在不一样喽,电子技术发展的太快,以前的知识都跟不上现在发展了,有心想发挥一下余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是不知道,现在苏联的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怎么样了?想起那时候的生活、想起那个年代,无论是培训时认识的老师教授,还是在一起搞建设的工人同志们,大家都是“认认真真做研究,齐心协力搞建设”,闲暇之余,还能一起喝喝伏特加,还有那美妙的格瓦斯,现在想想真的无比怀念啊……”田大爷似乎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脸上一幅无比陶醉的表情。
“哎,这都过去多少年了,也不知道捷列诺格勒的那帮老头子过得怎么样?”
说起苏联的集成电路工业发展,余子贤脑海里还有一些基本的印象。
苏联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策,企业的产品方向由国家统筹计划安排,企业间分工明确。
电子工业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冷战时期的禁运,苏联一直致力于研究、生产从半导体器件,到集成电路芯片,乃至计算机整机一整套产品,从原材料、设备、设计、制造等一整套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而且这整套工业体系是完整而独立的。
而在当时能做到这一点的,仅有美国和苏联。
等到到后来,美苏两国争相发展集成电路时,苏联在军用电子设备上选择电子管。因为在核战环境下,存在大量的电磁脉冲,电子管基本不受干扰,而晶体管就不行了。
只是最后的事实证明,世界依然爱好和平,或者说是苏联在和平年代爬错了科技树。
在晶体管与电子管的竞争发展中,电子管几乎完败。只是苏联反应过来再去开发集成电路晶体管技术的时候已经晚了,后来就算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直到联盟解体以及继成衣钵的俄罗斯,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再也没有追上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产业技术整体落后美日欧国家10年左右。
苏联错过了集成电路革命,也就错过了计算机革命,错过了互联网革命,更是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终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整个计算机产业乏善可陈,芯片市场份额连共和国都赶不上……
现在这个时候,苏联电子工业在和美国电子工业的竞争中已然落败,同时伴随着苏联人民的是饥寒交迫与水深火热。
在田大爷面前,余子贤不知道该不该将苏联的这些情况讲给他听。之前余子贤给罗守武说的也只是说,苏联情况不好,而自己发展需要人才,就想去挖点人才……也没敢说是苏联要解体啥的。
说实话,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对于苏联还是有着很深的“老大哥”情怀,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经历过苏联援助、参加过苏联培训的老人来说。
这些残酷的现实,不说田大爷知道不知道,就说罗守武也不一定完全清楚。
余子贤真的不想破灭田大爷以及老爸他们这一辈人对于曾经老大哥的最后一丝“敬仰”。
毕竟,人越老越容易怀旧,越发想念那些已经远去却又不曾忘记的情怀。
这个情怀,不属于一个人,而是属于那一代人。
当时,苏联对共和国的援助虽然有联华抗美的战略考量考虑,但是不可否认苏联的全方位援助对当时新生共和国的意义有多么深远。
其实,苏联援华是当时共和国政府根据自身实际国情邀请来的,完全是为了满足共和国新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50年代的时候,苏联应邀并决定在1953年至1959年内,援助共和国建设和改建141个企业。对于这些企业,“从选择厂址、搜集设计基础资料,确定企业的设计任务书,进行设计和供应设备,指导建筑安装和开工运转,一直到新产品的制造,都是全面指导,并且提供制造新产品的技术资料等等,总之是从头到尾全面地给予援助。
同时,为了帮助共和国掌握这些企业,苏联还接受共和国每年派遣1000名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到苏联企业去培训实习。
如果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会遇到不可想像的困难”。
要知道解放初始,且不说全国国民文盲率,就是在千千万万的党员中,近9成是文盲或半文盲。在某些地方的区委以上领导人员中,近50%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
依靠这样一支干部队伍去实现偌大共和国进行的有效管理,肯定不现实。
将近持续“十年”的援助建设,帮助共和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帮助共和国渡过了初期发展阶段,建立了全体系的国家工业化基础。
虽然后来共和国与苏联因为一些政治冲突分道扬镳,但是不可否认苏联援华对共和国的重大意义。
想通这些,自然就不难理解当时老一辈知识分子对与苏联老大哥的复杂情感。
而田大爷就是那个时候赴苏联接受培训的技术人之一。
他所说的“捷列诺格勒”是距莫斯科市中心24英里的一座城市,也就是后来的俄罗斯“硅谷”。
虽然苏联的的电子工业爬错科技树,但是瘦死... -->>
和段勇平一起吃了个便餐,余子贤变回家了。
打开门,去发现罗守武正在和老爷子聊天看电视,而且还有一个不认识的老爷爷……
“罗厂长,你咋过来了?”
“来,子贤,这是田大爷,以前我的老领导,现在退休在家。”余长福却给余子贤先介绍起他们旁边的人来。
“田爷爷好。”余子贤礼貌问好。
“子贤是吧,这次我听罗厂长说你这边在找人去苏联挖人……”田大爷苍白整齐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田爷爷,你去过苏联?”
“是啊,当时正是苏联支援共和国大搞基础建设的时候。因为我们厂也属于被苏联支援的厂子,而我有幸被派到苏联去学习培训,正是因为这次培训,我才作为技术支援人员随迁到现在的天宏了。”
“哇,想不到田爷爷还是技术专家啊。”
“哈哈,那是曾经,现在不一样喽,电子技术发展的太快,以前的知识都跟不上现在发展了,有心想发挥一下余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是不知道,现在苏联的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怎么样了?想起那时候的生活、想起那个年代,无论是培训时认识的老师教授,还是在一起搞建设的工人同志们,大家都是“认认真真做研究,齐心协力搞建设”,闲暇之余,还能一起喝喝伏特加,还有那美妙的格瓦斯,现在想想真的无比怀念啊……”田大爷似乎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脸上一幅无比陶醉的表情。
“哎,这都过去多少年了,也不知道捷列诺格勒的那帮老头子过得怎么样?”
说起苏联的集成电路工业发展,余子贤脑海里还有一些基本的印象。
苏联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策,企业的产品方向由国家统筹计划安排,企业间分工明确。
电子工业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冷战时期的禁运,苏联一直致力于研究、生产从半导体器件,到集成电路芯片,乃至计算机整机一整套产品,从原材料、设备、设计、制造等一整套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而且这整套工业体系是完整而独立的。
而在当时能做到这一点的,仅有美国和苏联。
等到到后来,美苏两国争相发展集成电路时,苏联在军用电子设备上选择电子管。因为在核战环境下,存在大量的电磁脉冲,电子管基本不受干扰,而晶体管就不行了。
只是最后的事实证明,世界依然爱好和平,或者说是苏联在和平年代爬错了科技树。
在晶体管与电子管的竞争发展中,电子管几乎完败。只是苏联反应过来再去开发集成电路晶体管技术的时候已经晚了,后来就算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直到联盟解体以及继成衣钵的俄罗斯,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再也没有追上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产业技术整体落后美日欧国家10年左右。
苏联错过了集成电路革命,也就错过了计算机革命,错过了互联网革命,更是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终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在整个计算机产业乏善可陈,芯片市场份额连共和国都赶不上……
现在这个时候,苏联电子工业在和美国电子工业的竞争中已然落败,同时伴随着苏联人民的是饥寒交迫与水深火热。
在田大爷面前,余子贤不知道该不该将苏联的这些情况讲给他听。之前余子贤给罗守武说的也只是说,苏联情况不好,而自己发展需要人才,就想去挖点人才……也没敢说是苏联要解体啥的。
说实话,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对于苏联还是有着很深的“老大哥”情怀,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经历过苏联援助、参加过苏联培训的老人来说。
这些残酷的现实,不说田大爷知道不知道,就说罗守武也不一定完全清楚。
余子贤真的不想破灭田大爷以及老爸他们这一辈人对于曾经老大哥的最后一丝“敬仰”。
毕竟,人越老越容易怀旧,越发想念那些已经远去却又不曾忘记的情怀。
这个情怀,不属于一个人,而是属于那一代人。
当时,苏联对共和国的援助虽然有联华抗美的战略考量考虑,但是不可否认苏联的全方位援助对当时新生共和国的意义有多么深远。
其实,苏联援华是当时共和国政府根据自身实际国情邀请来的,完全是为了满足共和国新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50年代的时候,苏联应邀并决定在1953年至1959年内,援助共和国建设和改建141个企业。对于这些企业,“从选择厂址、搜集设计基础资料,确定企业的设计任务书,进行设计和供应设备,指导建筑安装和开工运转,一直到新产品的制造,都是全面指导,并且提供制造新产品的技术资料等等,总之是从头到尾全面地给予援助。
同时,为了帮助共和国掌握这些企业,苏联还接受共和国每年派遣1000名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到苏联企业去培训实习。
如果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会遇到不可想像的困难”。
要知道解放初始,且不说全国国民文盲率,就是在千千万万的党员中,近9成是文盲或半文盲。在某些地方的区委以上领导人员中,近50%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
依靠这样一支干部队伍去实现偌大共和国进行的有效管理,肯定不现实。
将近持续“十年”的援助建设,帮助共和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帮助共和国渡过了初期发展阶段,建立了全体系的国家工业化基础。
虽然后来共和国与苏联因为一些政治冲突分道扬镳,但是不可否认苏联援华对共和国的重大意义。
想通这些,自然就不难理解当时老一辈知识分子对与苏联老大哥的复杂情感。
而田大爷就是那个时候赴苏联接受培训的技术人之一。
他所说的“捷列诺格勒”是距莫斯科市中心24英里的一座城市,也就是后来的俄罗斯“硅谷”。
虽然苏联的的电子工业爬错科技树,但是瘦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