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些佞臣,施行了什么暴政?”
这话说得诛心,王文忙伏地请罪:“臣断不敢有这样的念头。”
汪舜华摆手让他起来,这不过是当时文官惯用的辞章,跟后代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差不多一个意思。
汪舜华看着群臣:“你们知道,我希望交还给皇帝一个怎样的江山?”
群臣开始恭维太后仁德,自然是想交给皇帝一个太平盛世。
然后把巴啦啦,该怎么做。
隐含的意思很明确,朝政,让女人走开,这些事情交给我们就行啦,您安心回后宫照顾皇帝,伺候太皇太后,就可以垂裳而天下治了。
汪舜华道:“是啊,太平盛世最美,可是什么样的才能叫太平盛世?”
怎么又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去了,不就是百姓所求吗?
看来太后又想瓜拉了,大家闭上嘴,静静地看她能吹出什么花。
果然,汪舜华语气不急不缓:“这其实也就是我之前跟你们提到的三民问题:民族、民生、民心。核心是民生,百姓日子好过了,心气顺了,自然会同仇敌忾。大明是大海大洋,不是小河小溪;蕴藏着无限的力量。只要国内的事情妥当了,把潜藏的能量激发出来了,就天下无敌了。我以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有安宁和平的生存环境,外头没有蛮夷鞑子时不时侵扰边境,国内没有流民草寇隔三差五劫掠;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当然,大家会期盼有好的教育,最好孩子们都能有书念,不会因为家庭贫寒就失去了上升空间;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老有所养,幼有所长,弱有所扶,劳有所得;有更高水平的医疗,不会因为感冒发烧这种小毛病天人永诀,也不用备好棺材再进产房;有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千里万里虽不能朝发夕至,但可以平安出门、顺利回家;做不到隔空实时对话,但不至于望穿秋水、音讯杳无。我想,如果能做到这些,天下也就真的能够太平了。”
群臣怔了一下,这是太平盛世?——这是大同世界好吗?
一直没有发声的于谦终于开口:“这是太后心目中的太平盛世?”
汪舜华道:“我想这应该是百姓心中的太平盛世,虽然还远远不够。”
???!!!
这难道不是最理想最终极的社会?
于谦道:“能做到这些,就不止是太平盛世了。”
商辂道:“三代以下,文景贞观开元,也不能完全做到。”
确实不能完全做到,就生产这一条,医疗技术就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更别说都有书念。
汪舜华道:“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百姓所求不多,丰衣足食而已。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朝廷奋斗的目标。我希望在场的诸位,都能把心思用到这上头来,把精力用到这上头来。多少年后回忆往事的时候,你们能够说自己为了这个目标,耗尽了毕生心力、但无怨无悔。”
李贤有点不明白这和设立科学院有什么关系。
汪舜华道:“自然有关系。刚才你们说,科学院做的都是奇技淫巧之物,我却以为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好东西。当年孟夫子对齐宣王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其实,何止战国时期的百姓如此,几千年来,百姓只要能吃饱穿暖,还能有人规定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便称得上万姓胪欢了。可既然是以民为本,重农抑商,为什么百姓还要为温饱发愁?难道男耕女织,都填不满家里的几张嘴吗?——就像你们刚才说的,天灾频发,课税沉重,以致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那么,面对天灾人祸,该如何纾解?是整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要不多奉养几个道士,立几尊菩萨?荀子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什么天人感应,难道董仲舒的修养能胜过孔孟——四书五经里可没这些!或许是今天的人,比不上两千年前的古人?似这般一代不如一代,就真的是老祖宗们所愿意看到的吗?”
一拨儿言官的脸瞬时间很难看——天象异常、祖宗家法向来是他们攻击政敌的最好手段。现在,居然被太后这样轻飘飘的略过。
汪舜华道:“既然不是和尚道士念经拜佛就能解决的问题,那总要想办法吧?修堤筑坝、修桥建路,哪一样不要钱,难道用你的嘴吗?可这钱从哪里出来——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国家赋税总是要从百姓手里得来的,如果腰缠万贵的富商巨贾不出,就得是衣食无着的农民来出。你们口口声声减负,农业税到底降了多少?又有多少商贾大肆偷税漏税?”
群臣皱着眉头。
汪舜华道:“开国已近百年,但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还是过得很苦,他们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就要面临家破人亡,甚至一场疾病就可能天人永诀,至于有多少人没有栖身的窝棚,大冬天甚至只能穿单衣?读书习字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这些才是真正需要带着感情去体恤的人群。他们很卑微,很渺小,可却是他们用沟壑纵横的双手奉养了你们!你看不见,可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你不去听,可并不代表他们就应该蜷缩在角落里自生自灭!”
群臣怔住了——这应该是以自己为代表的忠良之士去说的,怎么会从太后嘴里说出来?
——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啊,怎么让太后扮演了为国为民的角色,拿错了剧本吧?
汪舜华擦了擦眼泪:“你们想过没有,就算是田税全免,农民生活改善也是有限度的——因为目前的技术下,每亩地的产量只有那么多;要想提高农民收入,就只有提升粮价,可这现实吗?不现实,还得另外想办法。通过推广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量,引导百姓发展多元化种植;但是这还是不够,因为天朝的地形条件决定了可耕地少,加上秦淮以北地区雨热不足,发展农业先天制约因素很大;况且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个农民头上,自然更少,把这么多人绑在土地上,吃不饱、饿不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不是治本之策。”
于谦头脑一阵空灵。
汪舜华道:“你们都以父母官自诩,我却从不以为然;官员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换句话说,百姓才是官员的衣食父母。栽培儿女,是要努力鞭策他们,促使他们不断上进;奉养父母,则恰好相反,是要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甚至要把好的东西给他们。我一直以为,耕者有其田,种地不纳粮,种粮有补贴,这才是朝廷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现阶段,朝廷做不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必须要从三农以外的地方着力,只有国家经济总量提升了,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了,田税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甚至无足轻重,自然就可以取消甚至反哺了。”
——有耕者有其田,种地不纳粮,种粮有补贴,太后您在说梦话吧?
王竑就站出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太后你在痴人说梦。”
汪舜华看着他:“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刚才说的,朝廷主要的赋税来源就是田赋;但是当国家税源充足,而田赋所占无几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取消了。”
——话说的好听,去哪里找钱?
汪舜华道:“解决国家的一切问题,就在于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确切的说,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你们问,科学院能做什么国计民生相关的;我可以说,科学院从始至终,都是立足朝廷需要,着眼百姓关切。——一旦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几样新物件那么简单。”
汪舜华很想拿火车飞机手机举例子,但是没办法,群臣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说了也是白说,反而可能被人当成疯子。
些佞臣,施行了什么暴政?”
这话说得诛心,王文忙伏地请罪:“臣断不敢有这样的念头。”
汪舜华摆手让他起来,这不过是当时文官惯用的辞章,跟后代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差不多一个意思。
汪舜华看着群臣:“你们知道,我希望交还给皇帝一个怎样的江山?”
群臣开始恭维太后仁德,自然是想交给皇帝一个太平盛世。
然后把巴啦啦,该怎么做。
隐含的意思很明确,朝政,让女人走开,这些事情交给我们就行啦,您安心回后宫照顾皇帝,伺候太皇太后,就可以垂裳而天下治了。
汪舜华道:“是啊,太平盛世最美,可是什么样的才能叫太平盛世?”
怎么又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去了,不就是百姓所求吗?
看来太后又想瓜拉了,大家闭上嘴,静静地看她能吹出什么花。
果然,汪舜华语气不急不缓:“这其实也就是我之前跟你们提到的三民问题:民族、民生、民心。核心是民生,百姓日子好过了,心气顺了,自然会同仇敌忾。大明是大海大洋,不是小河小溪;蕴藏着无限的力量。只要国内的事情妥当了,把潜藏的能量激发出来了,就天下无敌了。我以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有安宁和平的生存环境,外头没有蛮夷鞑子时不时侵扰边境,国内没有流民草寇隔三差五劫掠;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当然,大家会期盼有好的教育,最好孩子们都能有书念,不会因为家庭贫寒就失去了上升空间;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老有所养,幼有所长,弱有所扶,劳有所得;有更高水平的医疗,不会因为感冒发烧这种小毛病天人永诀,也不用备好棺材再进产房;有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千里万里虽不能朝发夕至,但可以平安出门、顺利回家;做不到隔空实时对话,但不至于望穿秋水、音讯杳无。我想,如果能做到这些,天下也就真的能够太平了。”
群臣怔了一下,这是太平盛世?——这是大同世界好吗?
一直没有发声的于谦终于开口:“这是太后心目中的太平盛世?”
汪舜华道:“我想这应该是百姓心中的太平盛世,虽然还远远不够。”
???!!!
这难道不是最理想最终极的社会?
于谦道:“能做到这些,就不止是太平盛世了。”
商辂道:“三代以下,文景贞观开元,也不能完全做到。”
确实不能完全做到,就生产这一条,医疗技术就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更别说都有书念。
汪舜华道:“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百姓所求不多,丰衣足食而已。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朝廷奋斗的目标。我希望在场的诸位,都能把心思用到这上头来,把精力用到这上头来。多少年后回忆往事的时候,你们能够说自己为了这个目标,耗尽了毕生心力、但无怨无悔。”
李贤有点不明白这和设立科学院有什么关系。
汪舜华道:“自然有关系。刚才你们说,科学院做的都是奇技淫巧之物,我却以为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好东西。当年孟夫子对齐宣王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其实,何止战国时期的百姓如此,几千年来,百姓只要能吃饱穿暖,还能有人规定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便称得上万姓胪欢了。可既然是以民为本,重农抑商,为什么百姓还要为温饱发愁?难道男耕女织,都填不满家里的几张嘴吗?——就像你们刚才说的,天灾频发,课税沉重,以致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那么,面对天灾人祸,该如何纾解?是整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要不多奉养几个道士,立几尊菩萨?荀子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什么天人感应,难道董仲舒的修养能胜过孔孟——四书五经里可没这些!或许是今天的人,比不上两千年前的古人?似这般一代不如一代,就真的是老祖宗们所愿意看到的吗?”
一拨儿言官的脸瞬时间很难看——天象异常、祖宗家法向来是他们攻击政敌的最好手段。现在,居然被太后这样轻飘飘的略过。
汪舜华道:“既然不是和尚道士念经拜佛就能解决的问题,那总要想办法吧?修堤筑坝、修桥建路,哪一样不要钱,难道用你的嘴吗?可这钱从哪里出来——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国家赋税总是要从百姓手里得来的,如果腰缠万贵的富商巨贾不出,就得是衣食无着的农民来出。你们口口声声减负,农业税到底降了多少?又有多少商贾大肆偷税漏税?”
群臣皱着眉头。
汪舜华道:“开国已近百年,但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还是过得很苦,他们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就要面临家破人亡,甚至一场疾病就可能天人永诀,至于有多少人没有栖身的窝棚,大冬天甚至只能穿单衣?读书习字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这些才是真正需要带着感情去体恤的人群。他们很卑微,很渺小,可却是他们用沟壑纵横的双手奉养了你们!你看不见,可并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你不去听,可并不代表他们就应该蜷缩在角落里自生自灭!”
群臣怔住了——这应该是以自己为代表的忠良之士去说的,怎么会从太后嘴里说出来?
——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啊,怎么让太后扮演了为国为民的角色,拿错了剧本吧?
汪舜华擦了擦眼泪:“你们想过没有,就算是田税全免,农民生活改善也是有限度的——因为目前的技术下,每亩地的产量只有那么多;要想提高农民收入,就只有提升粮价,可这现实吗?不现实,还得另外想办法。通过推广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量,引导百姓发展多元化种植;但是这还是不够,因为天朝的地形条件决定了可耕地少,加上秦淮以北地区雨热不足,发展农业先天制约因素很大;况且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个农民头上,自然更少,把这么多人绑在土地上,吃不饱、饿不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不是治本之策。”
于谦头脑一阵空灵。
汪舜华道:“你们都以父母官自诩,我却从不以为然;官员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换句话说,百姓才是官员的衣食父母。栽培儿女,是要努力鞭策他们,促使他们不断上进;奉养父母,则恰好相反,是要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甚至要把好的东西给他们。我一直以为,耕者有其田,种地不纳粮,种粮有补贴,这才是朝廷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现阶段,朝廷做不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必须要从三农以外的地方着力,只有国家经济总量提升了,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了,田税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甚至无足轻重,自然就可以取消甚至反哺了。”
——有耕者有其田,种地不纳粮,种粮有补贴,太后您在说梦话吧?
王竑就站出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太后你在痴人说梦。”
汪舜华看着他:“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刚才说的,朝廷主要的赋税来源就是田赋;但是当国家税源充足,而田赋所占无几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取消了。”
——话说的好听,去哪里找钱?
汪舜华道:“解决国家的一切问题,就在于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确切的说,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你们问,科学院能做什么国计民生相关的;我可以说,科学院从始至终,都是立足朝廷需要,着眼百姓关切。——一旦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几样新物件那么简单。”
汪舜华很想拿火车飞机手机举例子,但是没办法,群臣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说了也是白说,反而可能被人当成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