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首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94章 松江知府李崇的决心
松江府华亭县,知府李崇亲自坐镇于此,主持分田的事。
户部也派了官员来此,这次分田足有十万亩,都是‘无主’的荒田,因此需要全部重新造册,防止出现贪墨和瞒报的情况,造册之后,将来朝廷就能按册征税,整整十万亩地,是一笔不小的税源收入。
“陆少傅不容易埃”
李崇是沈传名的外甥,当然知道从徐阶手里要回这十万亩地有多困难,眼见着面前浩荡荡数万百姓排队登记田契,发自肺腑的感慨。
户部的官员倒不知道其中的事,还当李崇说的是去年陆远主持南直隶各府接纳安置这些松江难民,因此也都点头。
“是啊,去岁如不是陆少傅居中协调,这些松江百姓哪有今日重回故乡的日子。”
“陆少傅为此事呕心沥血埃”
耳听得几人的话,李崇不由侧目。
他是沈传名的外甥,沈传名又是徐阶的大舅哥,他和徐阶是有亲戚关系的,准确来说,李崇应该叫徐阶一声姨父。
这一点李崇很有把握。
十万亩地不是少数,即使有李崇亲自坐镇,效率上快了不少也足足用了十几天才完成,合并造册一万五千户,接近十万百姓分到了田地。
从洪武二十六年到如今的嘉靖三十一年,光一個松江府就有将近八十万亩地由国家的税源变成了私人的隐性财产。
眼下还不到五月,虽然春麦是耽误了,但是可以先种几个月的蔬菜,等到九月份种冬麦。
八十万亩地,松江一年两熟,亩产市秤为三百二十斤,一年要少去五亿多斤粮食,折三百二十万石。
这不该查吗。
沈家是松江府的富绅,李崇打小是在松江长大的,因此和徐阶没有太多走动,感情也谈不上多亲近。
实在是比不上埃
此刻的心中便开始将徐阶和陆远放到一起来比较。
也就是这个时期黄浦江还没有完全开发,不然引黄浦江水入灌,五六月份可以种一季晚稻。
如今汪逆祸祸完之后,李崇带着松江府户曹加上户部清吏司的官员重新核查造册之后,松江的田亩还剩多少?
不过开凿河渠,包括引黄埔江水入海的事,远东商号已经出资开始做了。
徐阶一个人就霸占了松江二十多万亩田地,这些田地不在黄册上,在册的又被徐阶拆分挂靠在不同官员和有功名的生员名下,成为国家承认的职俸田、功名田,朝廷收不到税,百姓卖身成了佃户,也成了隐户,托庇在徐家下的家奴,这种情况下松江要是还能富裕那才是有鬼了。
那么好的位置,加上上百万白银热钱砸下去,松江府绝对可以迅速恢复民生。
四万三千六百顷,也就是说,即使徐阶退还了十万亩田地,仍还有三十五万亩田地没了踪影。
洪武二十六年,松江在册田亩五万一千三百二十二顷九十亩,也就是五百一十三万亩,到了弘治十五年重造,松江在册田亩余四万七千一百五十六顷六十一亩八分八厘六毫,也就是说有四十二万亩田地消失了。
其实这些地方府县主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大明朝官方有一套完整的地方指导手册,不单单只是那本《知县到任须知》,朱元璋命翰林院编修的《诸司职掌》、李东阳所著的《大明会典》中也有地方官的施政纲要,包含了民生、教育、军备、基建工程防汛几乎这一时期所有和国家息息相关的政务。
一如此时此刻的松江府。
总的来说凭借着江南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让百姓活命是一点压力都没有。
就照本宣科的按着干,实际上也不会干的太差,之所以弄到嘉靖朝时期国家虚弱成这个样子,错的不单单是人。
不过徐阶的元妻沈氏死的早,后来徐阶在北京续弦,几十年也都在北京升官、当官。
按照三十税一的标准,国家少征税十万石。
除了这个标准的粮税之外,明朝还有火耗税的存在,每石要增收五斗六升,也就是说要增收百分之五十六,相当于三十税一点五六,如此又是五万六千石。
没了八十万亩地,但户口却增加了,人均田地变少,徭役、火耗和课杂税的钱就要摊派到所有自耕农户身上,看似很轻的三十税一,实际上百姓的生存压力日趋增大。
而官绅、生员们家中的囤粮,早都已经多到腐烂掉。
但是宁愿腐烂也不能降价卖。
李崇面对着眼下的局面,脑子里想到全是明年考成的事情。
怎么做才能让松江今年的赋税跳个高呢。
想来想去,李崇就将主意打到了沈传名这个舅舅身上。
谁让沈家是松江巨富呢。
虽说有一多半的钱都是替徐阶赚的。
“你说什么,双粮价?”
沈传名颇为诧异的看向李崇,没想到后者来找自己说了这么一件事。
后者很是认真的点头。
“没错,双粮价,从今天开始松江府推行双粮价,陈粮、新粮的价格不能一样,眼下松江各县刚刚恢复民生,远东商号已经拿钱开始招工,开挖黄浦江水入海,上海开埠在即,很多百姓务工赚钱,如果这时候那些乡绅还靠着以旧充新、以次充好的事来喝民血,则民生永远没有恢复的机会。
只有双粮价,将粮价压下去,明年的松江才能焕然一新。”
沈传名点了点头:“你说的有道理,但是这么做很得罪人埃”
“所以这不是来找舅父您吗。”李崇腆着脸笑道:“舅父若是能带头低价卖粮,则其他各粮行谁还敢漫天开价,如今松江粮价一石四百文,但卖的全是陈旧粮,我想请叔父出面,将粮价打下去。”
“你打算压到多少?”
“陈旧粮二百文一石。... -->>
第194章 松江知府李崇的决心
松江府华亭县,知府李崇亲自坐镇于此,主持分田的事。
户部也派了官员来此,这次分田足有十万亩,都是‘无主’的荒田,因此需要全部重新造册,防止出现贪墨和瞒报的情况,造册之后,将来朝廷就能按册征税,整整十万亩地,是一笔不小的税源收入。
“陆少傅不容易埃”
李崇是沈传名的外甥,当然知道从徐阶手里要回这十万亩地有多困难,眼见着面前浩荡荡数万百姓排队登记田契,发自肺腑的感慨。
户部的官员倒不知道其中的事,还当李崇说的是去年陆远主持南直隶各府接纳安置这些松江难民,因此也都点头。
“是啊,去岁如不是陆少傅居中协调,这些松江百姓哪有今日重回故乡的日子。”
“陆少傅为此事呕心沥血埃”
耳听得几人的话,李崇不由侧目。
他是沈传名的外甥,沈传名又是徐阶的大舅哥,他和徐阶是有亲戚关系的,准确来说,李崇应该叫徐阶一声姨父。
这一点李崇很有把握。
十万亩地不是少数,即使有李崇亲自坐镇,效率上快了不少也足足用了十几天才完成,合并造册一万五千户,接近十万百姓分到了田地。
从洪武二十六年到如今的嘉靖三十一年,光一個松江府就有将近八十万亩地由国家的税源变成了私人的隐性财产。
眼下还不到五月,虽然春麦是耽误了,但是可以先种几个月的蔬菜,等到九月份种冬麦。
八十万亩地,松江一年两熟,亩产市秤为三百二十斤,一年要少去五亿多斤粮食,折三百二十万石。
这不该查吗。
沈家是松江府的富绅,李崇打小是在松江长大的,因此和徐阶没有太多走动,感情也谈不上多亲近。
实在是比不上埃
此刻的心中便开始将徐阶和陆远放到一起来比较。
也就是这个时期黄浦江还没有完全开发,不然引黄浦江水入灌,五六月份可以种一季晚稻。
如今汪逆祸祸完之后,李崇带着松江府户曹加上户部清吏司的官员重新核查造册之后,松江的田亩还剩多少?
不过开凿河渠,包括引黄埔江水入海的事,远东商号已经出资开始做了。
徐阶一个人就霸占了松江二十多万亩田地,这些田地不在黄册上,在册的又被徐阶拆分挂靠在不同官员和有功名的生员名下,成为国家承认的职俸田、功名田,朝廷收不到税,百姓卖身成了佃户,也成了隐户,托庇在徐家下的家奴,这种情况下松江要是还能富裕那才是有鬼了。
那么好的位置,加上上百万白银热钱砸下去,松江府绝对可以迅速恢复民生。
四万三千六百顷,也就是说,即使徐阶退还了十万亩田地,仍还有三十五万亩田地没了踪影。
洪武二十六年,松江在册田亩五万一千三百二十二顷九十亩,也就是五百一十三万亩,到了弘治十五年重造,松江在册田亩余四万七千一百五十六顷六十一亩八分八厘六毫,也就是说有四十二万亩田地消失了。
其实这些地方府县主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大明朝官方有一套完整的地方指导手册,不单单只是那本《知县到任须知》,朱元璋命翰林院编修的《诸司职掌》、李东阳所著的《大明会典》中也有地方官的施政纲要,包含了民生、教育、军备、基建工程防汛几乎这一时期所有和国家息息相关的政务。
一如此时此刻的松江府。
总的来说凭借着江南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让百姓活命是一点压力都没有。
就照本宣科的按着干,实际上也不会干的太差,之所以弄到嘉靖朝时期国家虚弱成这个样子,错的不单单是人。
不过徐阶的元妻沈氏死的早,后来徐阶在北京续弦,几十年也都在北京升官、当官。
按照三十税一的标准,国家少征税十万石。
除了这个标准的粮税之外,明朝还有火耗税的存在,每石要增收五斗六升,也就是说要增收百分之五十六,相当于三十税一点五六,如此又是五万六千石。
没了八十万亩地,但户口却增加了,人均田地变少,徭役、火耗和课杂税的钱就要摊派到所有自耕农户身上,看似很轻的三十税一,实际上百姓的生存压力日趋增大。
而官绅、生员们家中的囤粮,早都已经多到腐烂掉。
但是宁愿腐烂也不能降价卖。
李崇面对着眼下的局面,脑子里想到全是明年考成的事情。
怎么做才能让松江今年的赋税跳个高呢。
想来想去,李崇就将主意打到了沈传名这个舅舅身上。
谁让沈家是松江巨富呢。
虽说有一多半的钱都是替徐阶赚的。
“你说什么,双粮价?”
沈传名颇为诧异的看向李崇,没想到后者来找自己说了这么一件事。
后者很是认真的点头。
“没错,双粮价,从今天开始松江府推行双粮价,陈粮、新粮的价格不能一样,眼下松江各县刚刚恢复民生,远东商号已经拿钱开始招工,开挖黄浦江水入海,上海开埠在即,很多百姓务工赚钱,如果这时候那些乡绅还靠着以旧充新、以次充好的事来喝民血,则民生永远没有恢复的机会。
只有双粮价,将粮价压下去,明年的松江才能焕然一新。”
沈传名点了点头:“你说的有道理,但是这么做很得罪人埃”
“所以这不是来找舅父您吗。”李崇腆着脸笑道:“舅父若是能带头低价卖粮,则其他各粮行谁还敢漫天开价,如今松江粮价一石四百文,但卖的全是陈旧粮,我想请叔父出面,将粮价打下去。”
“你打算压到多少?”
“陈旧粮二百文一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