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蒙武、蒙毅父子在营中设宴款待冯毋择。
去年秦军再败河北,蒙武主动承担了罪责,自请降爵降职,军中将率因此侥幸逃过一劫,冯毋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调任汉中郡守,从军队转到地方。
这不过是冯氏暂避风头的权宜之计,就像蒙武以将军一职兼领三川郡郡守一样,都是秦王和关东一系以退为进的策略。既然本系力量无法掌控主力大军,那就发挥本系力量的特长,掌控地方郡县,伺机卷土重来。相比较而言,秦王和关东人宁愿在军中退让一步,也不愿意丢掉地方郡县。地方郡县是否忠诚和遵从咸阳中枢才是维持和发展“法治”这个核心国策的关键所在。假如地方郡县对咸阳中枢阳奉阴违,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南阳和南郡一直是楚系根基之地,楚系力量非常庞大,虽然不至于和中枢分庭抗礼,但冲突时有发生,秦王和中枢为此绞尽脑汁想撕开这个口子。秦王把南阳做为武烈侯的封邑,实际上就是想利用武烈侯来打碎楚系这个“堡垒”不管最后武烈侯和楚系是互相厮杀还是武烈侯败于合纵军之手,最终的赢家都是中枢。
秦王政这个计策可谓高明,如果成功了,可谓一石多鸟。老太后和楚系外戚马上反击。老太后说服了武烈侯,两家结盟抗衡,虽然楚系为此付出了南阳的控制权,但赢得了武烈侯这个盟友,迫使武烈侯不得不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将来,楚系外戚如果拿到了王统,获得的利益之大岂是一个小小的南阳可比?
然而,不论各方势力如何谋划,包括武烈侯自己,若想谋划成功,都必须依赖于中原局势的变化。谁能牢牢控制中原局势,谁将赢得最终的胜利。
这时候,楚系外戚的庞大实力得以展现,武烈侯借助楚系的帮助,巧妙利用楚国内部的矛盾,让关东诸国的合纵得以成功。接下来中原局势就被武烈侯所控制,他利用一场刺杀发动了对韩国的报复性攻击,继而迫使合纵军仓促出战。方城隘口的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也让武烈侯的谋划变成现实。
武烈侯的谋划成功了,那么秦王和中枢的谋划就失败了,至于楚系外戚的谋划则顺利展开,距离老太后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秦王和中枢在为中原大捷高兴的同时,也为武烈侯越来越庞大的实力而担忧。武烈侯的实力大了,势必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中枢来说都不是好事。
此仗轻松获胜完全得益于武烈侯的军事天赋,谁能想到他竟然用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吞并了韩国?如此天赋世所罕见,假以时日,武烈侯的功勋恐怕要超越武安君。武安君功高盖世,为什么却惨遭诛杀,咸阳中枢当然一清二楚,而武烈侯恐怕就是第二个武安君,所以中枢现在愈发重视武烈侯了,为防患于未然,他们不得不早作准备,未雨绸缪。
就在这个时侯,武烈侯要打魏国了。
咸阳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从中原战局来说,此刻攻打魏国的时机非常好,困扰咸阳的钱粮问题因为韩国的灭亡和楚国的失败而得以解决,这个时候不打魏国,那就是咸阳的重大失策了。
攻打魏国的最大变数就是齐国是否出兵救援,由此带来三种后果,一是重创了魏国,为下次攻打魏国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败于以齐赵燕为主的合纵联军之手,将前期战果尽数丢失。
还有一种就是最好的结果了,那就是攻克大梁,灭亡魏国,但这种结果让咸阳最为纠结,心情非常矛盾,可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快乐的是秦国拿到了中原大片土地,占据了统一中土的最大优势,痛苦的则是武烈侯的功勋更大了,武烈侯连续两次击败合纵军,连续吞并两个王国,如此功勋意味着什么?
武烈侯向来高瞻远瞩,一直以来他最大的追求就是统一中土,而统一中土带给咸阳的就是权力和财富的暴涨。咸阳中枢很清楚,武烈侯其实根本看不上咸阳现有的权力和财富,他着眼于未来,他要在中土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个利益甚至超过了咸阳现有的权力和财富。
武烈侯要打魏国,要在三年内灭赵,要在十年内统一中土,他的誓言最早在咸阳就是一种年少轻狂,更有一种舍命相搏的疯狂,但现在他就像一座高山,以一种无可匹敌的浩然气势向咸阳宣战。
咸阳敢不敢应战?秦王大手一挥,果断决策,打!
打是肯定要打,但中枢必须预先做好准备,针对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战果制定不同的对策。打败了,武烈侯只有任咸阳宰割了,但怎么“宰割”大有学问;打平了,咸阳就要为遏制武烈侯而谋划;打赢了,咸阳痛并快乐着,遏制武烈侯的难道就非常大了,只有想其它的办法,如果武烈侯敢于要挟咸阳,那对不起,该出手的时侯就得出手,咸阳宁愿再杀一个功勋盖世的天才,也不愿意给自己留下一个可怕的隐患。
蒙武虽然人在中原,但对咸阳宫的事却非常清楚。从蒙氏和冯氏本身的利益出发,他们希望拿下魏国。这一次武烈侯太慷慨了,不但大把撒钱,还毫不吝啬地送了他们功劳。蒙武的功劳也算名副其实,他参加了这场大战,尤其前期攻打韩国,他在汜水一线的攻击有力配合了武烈侯,但冯毋择纯粹就是捡便宜了,他从汉中跑到颍川,一箭未发,功劳就到手了。
假如武烈侯有计策攻克大梁,拿下魏国,蒙氏和冯氏的功劳将更大,但武烈侯的好运也就到头了。这是关东人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冯毋择与两位叔父冯劫、冯去疾也有联系,对中枢的事也知道一点,但相比蒙武,他对中枢的重要性就差了很多,冯氏兄弟绝不会把一些机密大事透漏给这位侄子。冯毋择不知道中枢最终如何决策,所以在宴席后的私密交谈中,他主动询问蒙武。
“你认为武烈侯有多大的把握攻克大梁?”蒙武不动声色地问道。
冯毋择迟疑了一下,说道“我在前年宜安大战的时侯就认识了武烈侯,当时他为了守住粮草辎重,一把大火烧退了赵军,然后带着八千苍头老军,以必死之心直杀宜安战场,硬是在紧要关头击退了李牧,给桓齮的主力大军顺利突围杀出了一条血路。去年出塞作战也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虽然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但以他当时的兵力能够连战连捷,击杀匈奴人三个王,斩首万级,取得惊人战绩,可见他打仗根本不依常理。这次也是一样,谁能想到他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在我看来,武烈侯是不是在大战之前就在方城隘口设下陷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就像当年的武安君一样,有神鬼莫测之能,战场上根本没有对手。”
蒙武笑道“你对武烈侯很有信心啊。”
冯毋择没有说话。战场上拼的就是实力,谁有实力谁就能赢得胜利,胜利带来的是战绩,而战绩就意味着权力和财富,所以胜利者必然会赢得将士们的拥戴。在这个方面,蒙武不如他的父亲蒙骜,与武烈侯更无法相提并论。
“我对他也有信心。”蒙武说道“所以我决定上奏咸阳,鼎力支持。”
冯毋择顿时有了答案。他需要的就是蒙武这句话,既然蒙氏鼎力支持,冯氏当然也不能落于人后。
“但是,到了战场上,谁敢说自己有绝对的胜算?”蒙武的话锋突然一转“信心并不能代表胜利。”
冯毋择的心骤然一紧,一股不祥的预感陡然从心头升起。武烈侯如果指挥大军攻克了大梁,将给咸阳政局带来怎样的影响?他忽然想到了冯劫写给自己的书信。冯劫在信中曾三次提到了他和武烈侯的师徒关系。冯... -->>
蒙武、蒙毅父子在营中设宴款待冯毋择。
去年秦军再败河北,蒙武主动承担了罪责,自请降爵降职,军中将率因此侥幸逃过一劫,冯毋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调任汉中郡守,从军队转到地方。
这不过是冯氏暂避风头的权宜之计,就像蒙武以将军一职兼领三川郡郡守一样,都是秦王和关东一系以退为进的策略。既然本系力量无法掌控主力大军,那就发挥本系力量的特长,掌控地方郡县,伺机卷土重来。相比较而言,秦王和关东人宁愿在军中退让一步,也不愿意丢掉地方郡县。地方郡县是否忠诚和遵从咸阳中枢才是维持和发展“法治”这个核心国策的关键所在。假如地方郡县对咸阳中枢阳奉阴违,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南阳和南郡一直是楚系根基之地,楚系力量非常庞大,虽然不至于和中枢分庭抗礼,但冲突时有发生,秦王和中枢为此绞尽脑汁想撕开这个口子。秦王把南阳做为武烈侯的封邑,实际上就是想利用武烈侯来打碎楚系这个“堡垒”不管最后武烈侯和楚系是互相厮杀还是武烈侯败于合纵军之手,最终的赢家都是中枢。
秦王政这个计策可谓高明,如果成功了,可谓一石多鸟。老太后和楚系外戚马上反击。老太后说服了武烈侯,两家结盟抗衡,虽然楚系为此付出了南阳的控制权,但赢得了武烈侯这个盟友,迫使武烈侯不得不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将来,楚系外戚如果拿到了王统,获得的利益之大岂是一个小小的南阳可比?
然而,不论各方势力如何谋划,包括武烈侯自己,若想谋划成功,都必须依赖于中原局势的变化。谁能牢牢控制中原局势,谁将赢得最终的胜利。
这时候,楚系外戚的庞大实力得以展现,武烈侯借助楚系的帮助,巧妙利用楚国内部的矛盾,让关东诸国的合纵得以成功。接下来中原局势就被武烈侯所控制,他利用一场刺杀发动了对韩国的报复性攻击,继而迫使合纵军仓促出战。方城隘口的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也让武烈侯的谋划变成现实。
武烈侯的谋划成功了,那么秦王和中枢的谋划就失败了,至于楚系外戚的谋划则顺利展开,距离老太后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秦王和中枢在为中原大捷高兴的同时,也为武烈侯越来越庞大的实力而担忧。武烈侯的实力大了,势必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中枢来说都不是好事。
此仗轻松获胜完全得益于武烈侯的军事天赋,谁能想到他竟然用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吞并了韩国?如此天赋世所罕见,假以时日,武烈侯的功勋恐怕要超越武安君。武安君功高盖世,为什么却惨遭诛杀,咸阳中枢当然一清二楚,而武烈侯恐怕就是第二个武安君,所以中枢现在愈发重视武烈侯了,为防患于未然,他们不得不早作准备,未雨绸缪。
就在这个时侯,武烈侯要打魏国了。
咸阳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从中原战局来说,此刻攻打魏国的时机非常好,困扰咸阳的钱粮问题因为韩国的灭亡和楚国的失败而得以解决,这个时候不打魏国,那就是咸阳的重大失策了。
攻打魏国的最大变数就是齐国是否出兵救援,由此带来三种后果,一是重创了魏国,为下次攻打魏国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败于以齐赵燕为主的合纵联军之手,将前期战果尽数丢失。
还有一种就是最好的结果了,那就是攻克大梁,灭亡魏国,但这种结果让咸阳最为纠结,心情非常矛盾,可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快乐的是秦国拿到了中原大片土地,占据了统一中土的最大优势,痛苦的则是武烈侯的功勋更大了,武烈侯连续两次击败合纵军,连续吞并两个王国,如此功勋意味着什么?
武烈侯向来高瞻远瞩,一直以来他最大的追求就是统一中土,而统一中土带给咸阳的就是权力和财富的暴涨。咸阳中枢很清楚,武烈侯其实根本看不上咸阳现有的权力和财富,他着眼于未来,他要在中土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个利益甚至超过了咸阳现有的权力和财富。
武烈侯要打魏国,要在三年内灭赵,要在十年内统一中土,他的誓言最早在咸阳就是一种年少轻狂,更有一种舍命相搏的疯狂,但现在他就像一座高山,以一种无可匹敌的浩然气势向咸阳宣战。
咸阳敢不敢应战?秦王大手一挥,果断决策,打!
打是肯定要打,但中枢必须预先做好准备,针对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战果制定不同的对策。打败了,武烈侯只有任咸阳宰割了,但怎么“宰割”大有学问;打平了,咸阳就要为遏制武烈侯而谋划;打赢了,咸阳痛并快乐着,遏制武烈侯的难道就非常大了,只有想其它的办法,如果武烈侯敢于要挟咸阳,那对不起,该出手的时侯就得出手,咸阳宁愿再杀一个功勋盖世的天才,也不愿意给自己留下一个可怕的隐患。
蒙武虽然人在中原,但对咸阳宫的事却非常清楚。从蒙氏和冯氏本身的利益出发,他们希望拿下魏国。这一次武烈侯太慷慨了,不但大把撒钱,还毫不吝啬地送了他们功劳。蒙武的功劳也算名副其实,他参加了这场大战,尤其前期攻打韩国,他在汜水一线的攻击有力配合了武烈侯,但冯毋择纯粹就是捡便宜了,他从汉中跑到颍川,一箭未发,功劳就到手了。
假如武烈侯有计策攻克大梁,拿下魏国,蒙氏和冯氏的功劳将更大,但武烈侯的好运也就到头了。这是关东人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冯毋择与两位叔父冯劫、冯去疾也有联系,对中枢的事也知道一点,但相比蒙武,他对中枢的重要性就差了很多,冯氏兄弟绝不会把一些机密大事透漏给这位侄子。冯毋择不知道中枢最终如何决策,所以在宴席后的私密交谈中,他主动询问蒙武。
“你认为武烈侯有多大的把握攻克大梁?”蒙武不动声色地问道。
冯毋择迟疑了一下,说道“我在前年宜安大战的时侯就认识了武烈侯,当时他为了守住粮草辎重,一把大火烧退了赵军,然后带着八千苍头老军,以必死之心直杀宜安战场,硬是在紧要关头击退了李牧,给桓齮的主力大军顺利突围杀出了一条血路。去年出塞作战也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虽然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但以他当时的兵力能够连战连捷,击杀匈奴人三个王,斩首万级,取得惊人战绩,可见他打仗根本不依常理。这次也是一样,谁能想到他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在我看来,武烈侯是不是在大战之前就在方城隘口设下陷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就像当年的武安君一样,有神鬼莫测之能,战场上根本没有对手。”
蒙武笑道“你对武烈侯很有信心啊。”
冯毋择没有说话。战场上拼的就是实力,谁有实力谁就能赢得胜利,胜利带来的是战绩,而战绩就意味着权力和财富,所以胜利者必然会赢得将士们的拥戴。在这个方面,蒙武不如他的父亲蒙骜,与武烈侯更无法相提并论。
“我对他也有信心。”蒙武说道“所以我决定上奏咸阳,鼎力支持。”
冯毋择顿时有了答案。他需要的就是蒙武这句话,既然蒙氏鼎力支持,冯氏当然也不能落于人后。
“但是,到了战场上,谁敢说自己有绝对的胜算?”蒙武的话锋突然一转“信心并不能代表胜利。”
冯毋择的心骤然一紧,一股不祥的预感陡然从心头升起。武烈侯如果指挥大军攻克了大梁,将给咸阳政局带来怎样的影响?他忽然想到了冯劫写给自己的书信。冯劫在信中曾三次提到了他和武烈侯的师徒关系。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