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朕的大明朕做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着搞一个制衣行业的垄断性企业时。
宝泉局内,赵晗用吃人一般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小吏。
“还是一放出去就被兑光了?”
“回大人,小的去银号那边看了,银号的门一开,那些人就抢着兑银了。”
“这民间到底有多少存银?”
身形消瘦,双眼通红,站在台阶上,赵晗可谓是百思不得其解。
“刚开铸的时候不算,但产量提高后,每日往民间兑银三万枚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了,怎么还会有人抢?”
一天三万,三个月就是两百七十万。
这京城就算是有一百万人,也够每个人手里分到两块多的银币了。
更何况,还有官员发俸、朝廷采买物资等流出渠道。
怎么会一直都有人抢呢?
“小的打听过了,顺天府已经放出话来了,今年的赋税征收要么缴实粮,要么缴银币、铜钱,碎银子不收了。”
这小吏说着,无奈的摊开手。
“所以啊,现在不止是城内的百姓在抢兑,有人还专门收这银币,运到乡下向那些个小民兑银子。”
“嗯?”
闻言,赵晗顿时瞪大了眼睛。
皇帝要重启金银之禁的消息,一直都在朝廷上层流通,还没正式出台文件说是要停收银币。
这是哪儿传出的消息?
而且,居然还有人专门做给小民兑换银币的活计。
用屁股他都能想到,这些人肯定会多收火耗。
“你去仔细的打听一下,看这些人给小民兑银的火耗是多少,有多少人在做这个活计。”
捋着自己的胡子,赵晗突然发现找到了一个立功的地方,
“是1
那长随闻言,一拱手就离开。
返身回到班房内,在椅子上坐下,虽然身体很疲惫,但赵晗还是拿出一张宣纸,在上面开始写奏本。
“时间,地点,人物。”
思索着皇帝给朝臣定下新的上奏章程,赵晗开始写奏本。
写了足足一刻钟,赵晗方才停下笔。
在他眼前的宣纸上,有很多地方都空了出来。
要等到长随调查过后,这些地方才能填上。
接下来,赵晗就要开始每日例行的巡视工作了。
宝泉局这差事真不是人干的。
别的不说,光是盯着手下人,别让他们的手不赶紧就不是个轻松的活计。
现在皇帝给官员实俸,查贪查的比往前几十年都要严。
月月都有官员因为贪污被杀,他可不想步了那些人的后尘。
就在赵晗的长随调查时。
顺天府知府董应举带着奏本进了皇宫。
进了主殿,走过一般性见面流程后。
董应举将自己的奏本交给太监,而自己则是立在堂中道。
“启奏陛下,我朝开国以来,太祖鉴于前元以重税苛待天下百姓,故此所定赋税乃历朝以来最低,不过不过三十税一。”
“但赋税虽轻,但赋税转运上,却是要求百姓将其运至县城,经胥吏贪官层层漂没,可谓是弊端广有。”
“今陛下专设乡官,运输赋税,臣以为善。”
总结了皇帝的政改,董应举问出了今天来的目的。
“然,这赋税从县运至州府,再运至于京城,由那个衙门负责?”
“赋税押解之事,由巡检局负责吧。”
闻言,朱由校摸着自己的下巴思考了下后道。
如今的赋税主要由卫所军兵负责,各地卫所每年差不多有十二万人在专门负责这个事情。
“乡官征收赋税后,押送至县城,再由县中巡检局公人、衙役押送至州府,到州府后,再由州府巡检司负责派人押送至省治所,再由省治所押送至京城。”
“臣明白了。”
说出了自己构想的赋税押送路途,朱由校接着道。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眼下顺天府诸县赋税,直接由顺天巡检局负责押送吧。”
闻言,董应举点了点头。
“说到赋税押送之事,朕想来,前些日子本就应该说的一件事。”
放下手中的茶杯,朱由校看向董应举到。
“各地方截留赋税之事,朕思之深以为弊政,如今已经不合时宜。”
“今后顺天府赋税,地方留三成,七成押送国帑。”
“陛下,我朝赋税历来都是地方先留来年所用,剩余赋税再上缴朝廷。”
闻言,董应举就是一惊。
这是直接侵夺地方的财权了。
大明和赵宋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
赵宋实行强干弱枝政策,所有赋税运至开封,然后按照各地衙门上报的开支进行发运。
这就导致地方官府孱弱无力,再加上宋朝的赋税历代最高,造反的常年都有,于是就经常发生乱民攻破县衙的怪事。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觉得将钱都弄到京城来,地方用的时候再分太麻烦了,这不是浪费钱嘛,留地方用吧。
而为了确保地方没有瞎开预算,运粮和预算就需要和户部对账。
然后就兑出个空印案来。
虽然严厉惩治了空印案,但朱元璋对这种赋税截留地方的政策却是没改。
因为保证地方官府能力,在防备民乱、天灾时候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而为了防止再发生空印案这种欺上瞒下的事,锦衣卫也就因运而生,督促百官,监督地方。
但到了如今的这个时候,监督早就成了空谈,地方上缴赋税基本都成了定额,朝廷直接被糊弄了。
看着皇帝,董应举谨慎的问到。
“七成上缴国帑,此举是否有所不妥?”
“地方上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朕如同盲人摸象一般。”
朱由校没有正面回答董应举的问题,而是靠在椅子上道。
“京城里,朕的眼皮子底下,贪污之事屡禁不止。”
“地方上,天高皇帝远,谁知道他们是怎么弄的,有没有贪污。”
“朝廷定的税额,他们有没有多收。来年的预算,他们有没有多报。”
“这些事情,你不知道,朕不知道,朝廷更不知道。”
说着,朱由校摸了摸手上的扳指,看着董应举道。
“以顺天府为例,先这么试试吧。”
“臣遵旨。”
“创业艰难,守业更是艰难。”
看着立在堂中的董应举,朱由校长叹一声道。
“大明至今已有两百年余,有的沉疴痼疾,要花费大力气怯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董爱卿,要珍重埃”
“臣谨遵陛下教诲。”
闻言,董应举两眼一红,当即伏地拜道。
皇帝这是问他能不能像屈原一样为国为民。
(本章完)
着搞一个制衣行业的垄断性企业时。
宝泉局内,赵晗用吃人一般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小吏。
“还是一放出去就被兑光了?”
“回大人,小的去银号那边看了,银号的门一开,那些人就抢着兑银了。”
“这民间到底有多少存银?”
身形消瘦,双眼通红,站在台阶上,赵晗可谓是百思不得其解。
“刚开铸的时候不算,但产量提高后,每日往民间兑银三万枚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了,怎么还会有人抢?”
一天三万,三个月就是两百七十万。
这京城就算是有一百万人,也够每个人手里分到两块多的银币了。
更何况,还有官员发俸、朝廷采买物资等流出渠道。
怎么会一直都有人抢呢?
“小的打听过了,顺天府已经放出话来了,今年的赋税征收要么缴实粮,要么缴银币、铜钱,碎银子不收了。”
这小吏说着,无奈的摊开手。
“所以啊,现在不止是城内的百姓在抢兑,有人还专门收这银币,运到乡下向那些个小民兑银子。”
“嗯?”
闻言,赵晗顿时瞪大了眼睛。
皇帝要重启金银之禁的消息,一直都在朝廷上层流通,还没正式出台文件说是要停收银币。
这是哪儿传出的消息?
而且,居然还有人专门做给小民兑换银币的活计。
用屁股他都能想到,这些人肯定会多收火耗。
“你去仔细的打听一下,看这些人给小民兑银的火耗是多少,有多少人在做这个活计。”
捋着自己的胡子,赵晗突然发现找到了一个立功的地方,
“是1
那长随闻言,一拱手就离开。
返身回到班房内,在椅子上坐下,虽然身体很疲惫,但赵晗还是拿出一张宣纸,在上面开始写奏本。
“时间,地点,人物。”
思索着皇帝给朝臣定下新的上奏章程,赵晗开始写奏本。
写了足足一刻钟,赵晗方才停下笔。
在他眼前的宣纸上,有很多地方都空了出来。
要等到长随调查过后,这些地方才能填上。
接下来,赵晗就要开始每日例行的巡视工作了。
宝泉局这差事真不是人干的。
别的不说,光是盯着手下人,别让他们的手不赶紧就不是个轻松的活计。
现在皇帝给官员实俸,查贪查的比往前几十年都要严。
月月都有官员因为贪污被杀,他可不想步了那些人的后尘。
就在赵晗的长随调查时。
顺天府知府董应举带着奏本进了皇宫。
进了主殿,走过一般性见面流程后。
董应举将自己的奏本交给太监,而自己则是立在堂中道。
“启奏陛下,我朝开国以来,太祖鉴于前元以重税苛待天下百姓,故此所定赋税乃历朝以来最低,不过不过三十税一。”
“但赋税虽轻,但赋税转运上,却是要求百姓将其运至县城,经胥吏贪官层层漂没,可谓是弊端广有。”
“今陛下专设乡官,运输赋税,臣以为善。”
总结了皇帝的政改,董应举问出了今天来的目的。
“然,这赋税从县运至州府,再运至于京城,由那个衙门负责?”
“赋税押解之事,由巡检局负责吧。”
闻言,朱由校摸着自己的下巴思考了下后道。
如今的赋税主要由卫所军兵负责,各地卫所每年差不多有十二万人在专门负责这个事情。
“乡官征收赋税后,押送至县城,再由县中巡检局公人、衙役押送至州府,到州府后,再由州府巡检司负责派人押送至省治所,再由省治所押送至京城。”
“臣明白了。”
说出了自己构想的赋税押送路途,朱由校接着道。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眼下顺天府诸县赋税,直接由顺天巡检局负责押送吧。”
闻言,董应举点了点头。
“说到赋税押送之事,朕想来,前些日子本就应该说的一件事。”
放下手中的茶杯,朱由校看向董应举到。
“各地方截留赋税之事,朕思之深以为弊政,如今已经不合时宜。”
“今后顺天府赋税,地方留三成,七成押送国帑。”
“陛下,我朝赋税历来都是地方先留来年所用,剩余赋税再上缴朝廷。”
闻言,董应举就是一惊。
这是直接侵夺地方的财权了。
大明和赵宋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
赵宋实行强干弱枝政策,所有赋税运至开封,然后按照各地衙门上报的开支进行发运。
这就导致地方官府孱弱无力,再加上宋朝的赋税历代最高,造反的常年都有,于是就经常发生乱民攻破县衙的怪事。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觉得将钱都弄到京城来,地方用的时候再分太麻烦了,这不是浪费钱嘛,留地方用吧。
而为了确保地方没有瞎开预算,运粮和预算就需要和户部对账。
然后就兑出个空印案来。
虽然严厉惩治了空印案,但朱元璋对这种赋税截留地方的政策却是没改。
因为保证地方官府能力,在防备民乱、天灾时候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而为了防止再发生空印案这种欺上瞒下的事,锦衣卫也就因运而生,督促百官,监督地方。
但到了如今的这个时候,监督早就成了空谈,地方上缴赋税基本都成了定额,朝廷直接被糊弄了。
看着皇帝,董应举谨慎的问到。
“七成上缴国帑,此举是否有所不妥?”
“地方上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朕如同盲人摸象一般。”
朱由校没有正面回答董应举的问题,而是靠在椅子上道。
“京城里,朕的眼皮子底下,贪污之事屡禁不止。”
“地方上,天高皇帝远,谁知道他们是怎么弄的,有没有贪污。”
“朝廷定的税额,他们有没有多收。来年的预算,他们有没有多报。”
“这些事情,你不知道,朕不知道,朝廷更不知道。”
说着,朱由校摸了摸手上的扳指,看着董应举道。
“以顺天府为例,先这么试试吧。”
“臣遵旨。”
“创业艰难,守业更是艰难。”
看着立在堂中的董应举,朱由校长叹一声道。
“大明至今已有两百年余,有的沉疴痼疾,要花费大力气怯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董爱卿,要珍重埃”
“臣谨遵陛下教诲。”
闻言,董应举两眼一红,当即伏地拜道。
皇帝这是问他能不能像屈原一样为国为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