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名侦探钱方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约翰尼-霍华德在临出发的时候,曾留下了一句话。说是要"到日本的'奇司米';去"。这条信息传到了东京之后,日本的警方沉默了。不知道他们是对此感到满足了呢,还是因为不解其意而一筹莫展"了。
纽约市警察局已经完成了东京警视厅委托他们办的事情一一一姑且这样认为吧!这件事就此划上了句号。在管辖东哈莱姆的第5警察分局,接连几天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各种案件。在遥远的远东国家首都死了一个黑人的事情,就像哈莱姆河里泛起的泡沫一样。很快就被遗忘掉了。
肯-舒夫但也忘掉了这件事。形形色色的新案件正在频繁发生,根本不允许他始终纠缠在一件事情上。本来他就是按照上司的命令。敷衍塞责地进行调查。连一丝一毫的热情也没有。
肯认为,纽约已经呈现出了一派末日的景象。
哈莱姆和布鲁克林的贫民窟就在曼哈顿区林立的摩大大楼边上。一方面是超高层的摩天大厦,正以各自所独具的匠心和高度争奇斗妍,象征看美国的富裕和繁荣;而另一方面则是哈莱姆、布朗斯维尔、布鲁克林的贫民区,在那破烂不堪的建筑物里。还有人在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
那已经不是人所能过的生活了。墙壁倒塌,房顶倾斜。窗户上的玻璃都已经打碎了,那些没了玻璃的窗于上钉着白铁皮。马路上到处都是垃圾和污秽不堪的脏东西,老鼠和野狗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横行霸道。婴儿被老鼠咬死,幼童遭到野狗袭击之类的事情实属司空见惯,布朗斯维尔的新生儿死亡率在纽约是最高的。
由于付不起钱,煤气、自来水和电都已经断了。于是,人们就砸坏消防栓取水,可以想象,这里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就根本起不了作用。
无法谋生的罪犯、醉鬼、吸毒者、妓女等以这里为巢穴,向整个纽约市播撒着灾祸。在纽约,摩大大楼、华尔街、新闻机构、教育设施、大型联合企业、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时装、烹饪、形形色色的娱乐...世界上第一流的货色全都集中到了这个地方,并进一步向着顶峰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罪恶也在阴沟的深处,伸出了它那不祥的魔掌,杀人、放火、盗窃、强、**、毒品,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都在进行之中。纽约现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上下之间的差距有如天-之别,纽约正在这个矛盾当中苦闷地挣扎着。
人们在纽约的"巨大"之中途失了自己。他们焦躁不安。不清楚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只是徒劳地挣扎着。纽约的美,完全是由丑恶的东西所衬托出来的。
纽约街上每天部在进行着示威活动。在街口处,尽管没有多少听众,但却总有人在那里演讲些什么。
没有示威的日子就有游行,在这里,靠救济才能生活下去的人多达10万,相当于全市总人口的15%,然而就在这些人的身边,却不断举行着什么欢庆活动。
在这个被称之为"各种族融合之都"的巨大城市里,聚集了来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移民,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寻求自由和成功的机会。
英国人、爱尔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德国人、法国人、奥地利人、意大利人、俄罗斯人、匈牙利人、阿拉伯人、希腊人、中亚人、波多黎各人、还有黑人,所有不同种族的人"合成"了这个叫做"纽约"的巨大城市。
他们认为,人聚集得越多的地方,成功的机会也就应该越多,于是,他们便来到了这里。或者是由于他们在本国无法谋生,便远涉重洋来这里寻找新的活路。
可是,成功只属于极少的一小部分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成功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在号称"一个胜利者春风得意,成千上万个失败者垂头丧气"的纽约,贫富胜败之间的差距正拉得越来越大。
人越多,竞争就越激烈,根本没有后来者插足的余地。移民们所追求到的自由只是饥饿的自由。而当他们觉察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他们已经被纽约那无底深渊似的红尘紧紧地包围了。在那滚滚红尘之中,只有欲望像沼气似地在膨胀着,积蓄着无处释放而被压缩的瘴气,这瘴气正孕育着危险的能量,不知什么时候便会起火并发生大爆炸。这危险的能量只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在第5警察分局中,有51名刑警和7位警长,其中半数以上是号称"能说两种语言"的西班牙血统的警察。他们分成5班,每班有11人执勤,实行早班、中班、晚班和夜班的四班交接制。但是大量的案件在他们屁股后面紧迫不放,搞得他们连下班后和公休日都无法好好休息。
尽管如此,管辖着美国最大的贫民窟哈莱姆和东哈莱姻的第5警察分局和第8警察分局,却很受年轻警察的欢迎。因为这里比较容易得到提升。在这个地方,行为不端的青少年人数极多、发生犯罪案件的频率极高、毒品的使用量极大。所以他们碰到穷凶极恶的罪犯的机会比较多。这里的刑警经常要一个人平均负责10起案子,逮捕率是50%。
但是,肯被分配到第5警察分局来,并不是由于他为了得到晋升的机会提出了申请,而是因为他出生在这块土地上。
今天他值晚班,从下午两点钟到晚上10点钟执勤,在这段时间里,11街发生了殴斗;15街则发生了起拦路抢劫案和1起入室盗窃案。
在纽约市警察局,可以说已经不把入室行窃和拦路抢劫看作犯罪行为了。但是,因为它们有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犯罪行为的危险,所以,如果接到报案的话,就得去进行调查。
肯大体上完成了那些案子的调查工作,心情刚刚放松下来,突然又接到了新的报警。据说是有个年轻的女人喝得酩酊大醉,正一丝不挂地在大街上走来走去。
"年轻女人脱光了衣服?随她去好啦!"
肯恶声恶气地骂道,再过一会儿,他就要下班了。但是,既然接到了报答,又不能放着不管。
肯只得到那里去看了一下。原来那女人是个吸毒者。因为毒品断了顿,她受个了毒瘾发作的难受劲儿,就把衣服脱掉了。
肯将那女人拖进了巡逻车,带回到警察分局。那是个0多岁的波多黎各血统的年轻女人,她还那么年轻,吸毒和**的放荡生活就已经侵蚀了她的全身。
她的肌肤变得干燥而苍白,四肢露在外面的部分到处都可以看到注射毒品后所留下的针孔痕迹。她瞳孔放大,满口胡言乱语,因为她乱闹个不停,所以肯不得不紧紧地将她按住。直到抵达警察分局后才松开。
这个女人的毒瘾发作是经常性的。她已经有好几次被揪到警察局了。她已嗜毒成性。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不把她拘禁在精神病院或戒毒所这样的地方,就不能使她彻底戒掉毒品。
经过暂时性的治疗之后将其释放,她不久就会因为想得到毒品而**,再过些日子就不只是**了。为了得到毒品。她会变得什么事情都干。
吸毒成瘾的人都不过是披着一层人皮的野兽。她之所以还停留在**的阶段,这大概是因为她的身体之内还残留着作为女性的"商品价值"吧?
但是,肯对于现实中居然有男人出钱买这样的女人,感到心情很不舒畅。这样的女人并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她充其量只是一具浑身布满了注射针孔痕迹的女人躯体!买方也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他们买来女人的身体,处理掉自己没有地方发泄的**。大概他们并没有认为他们买的是女人吧?就像在没有女人的战场上,士兵们以猪和羊作为对象发泄**一样。他们肯定认为自己所买下的只不过是雌性的动物而已。
"双方都是畜牲!"
肯的脸上堆满了极不痛快的表情,自言自语地嘟喃着。但是,吸毒现象目前已经从社会的底层逐渐朝着上流社会伸出了它那令人生畏的魔掌。
将那个女人交给了负责取缔毒品的警务人员之后,肯结束了那漫长而痛苦的一天工作,接下去他将回到布朗克斯区的公寓去美美地睡上一大觉,他一个人住在那个地方。肯曾经结过一次婚,但一次,在他追捕一名穷凶极恶的罪犯期间。他妻子却追随着一个有闲阶层的年轻男子离家出走了。从那以后,他就一直过着独身的生活。最近,一夜的睡眠已经不能使他恢复一天的疲劳了,他一直认为自己身体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强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衰老已经沉淀到他身体的内部来了,也许是孤独正在加速自己的衰老进程。
第5警察分局位于东哈莱姆地区中央的东119街和10街区;就连警察们都恨不得从下班的一刹那起就尽快逃离这个地区。警察本来应该站在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而进行战斗的立场上,但他们却开始争先恐后地将家属和住处从危险的市内搬到郊外去,以求得安全。从那时起,纽约的治安状况便进一步恶化了。那是社会正义的失败。
市民们已不再相信警察了,他们组织起了"自卫团"。有钱的人则纷纷雇请了保镖,大企业的高楼大厦里真可谓保镖密布。走在大街上,连个警察的影子也看不到.而保镖却格外地引人注目。
那标志着警察的失败。顺理成章的有人借口当保镖挣的钱多,干脆辞去了警察的职务。
在去年一年当中,纽约市总共发生了凶杀案151起,强案180起,抢劫案498起,盗窃案905起。连警察也经常遭到杀害,仅去年就有5人殉职。据统计,纽约平均每天有人以上被杀,有大约5名妇女遭到强。
在警察局内部也经常有东西被盗。因此,私人物品如果不放进上锁的保险柜中,就不能放下心来。甚至连野狗都闯进了警察局。"当警察的是不是应该雇个保镖"之类的笑话非常流行,根本不令人觉得可笑,因此,连警察都想逃出纽约这个鬼地方,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肯走出了警察分局的大楼。废纸和纸杯在马路上飞舞着。就像假日之后游览胜地的早晨一样脏乱不堪,但是,没有任何人去管它脏不脏。肯要步行到地铁车站去,在哈莱姆,汽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即使是停在警察局的门口,它也会在一个晚上被弄成一堆废铜烂铁。轮胎被割开,天线被折断,车头灯和车窗玻璃被敲碎,燃料箱里被塞进砂子。肯调到第5警察分局执勤后,就放弃开汽车了。马路边上有一辆烧焦了的汽车残骸,那是从外面来的人把车停放在这里的时候,被别人放火烧毁的。
"先生,请给我个10美分的银币吧!"
聚集在地铁入口处的孩子,朝着肯伸出了手。肯拨开那手走下台阶,孩子在他背后又改口说:"那就给支香烟吧!"
在地铁的台阶上,有个像是吸了毒或者是喝醉了酒的人正蹲坐在那里,分不清他是活着还是死了。但是,这个像是死人一样的人,就是可怕的犯罪后备军。
有一帮黑人青年,一边高声怪叫着,一边从下面走上来。他们一看到肯,就止住了怪叫,冲他翻着白眼。因为在这一带的地铁里很少能看到白人的身影。
肯根本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走了过去。他们大体上察觉到了肯的真实身份,其中一人朝着旁边吐了一口唾沫,正碰上肯锐利的目光,他急忙加快步伐上了台阶。
人都很孤独,大城市中无可救药的孤独之感,紧紧地抓住了每一位乘客。虽然如此,但大家似乎都在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根本没有闲暇去体会那孤独寂寞之感。
在车厢前部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的黑人,他正在打着瞌睡。一副马上就要从座位上滑落下来的样子。他手里拿着一只廉价的威士忌酒瓶,那酒看上去似乎只在瓶底剩下一了点儿了。当酒瓶就要从他的手中掉落下去的时候,他突然一下子醒了过来,连忙把酒瓶抓紧。
接下去是一位中年黑人妇女,她大概是个在什么地方的大厦里干活的女勤杂工,疲劳渗透了她的全身,她的身体随着车厢的震动而起伏晃动。稍微隔开点距离的地方坐着母子相伴的两个波多黎各人,他们俩紧紧地倚偎在一起,那孩子约莫有8岁的样子,肩膀上挎一个箱子,箱子里面装着擦皮鞋的工具。他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了,但却由于生活贫困而无法上学,他大概还不会说英语吧?
对于他们来说,过"今天"这一天都要竭尽全力,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去为"明天"而接受教育。
再接下去是个看上去像妓女似的黑人妇女,年龄不详...肯由于职业上的关系,在到达他下车的那一站之前。他总是不动声色地对乘客们进行观察。这已经是他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了。
肯又像往常那样进行着观察。正当他观察到妓女似的黑人妇女那里时,突然,有一件肯原来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的事情又苏醒了过来。当那件事浮现在他的意识表面时,肯不由得大吃了一惊,他惊奇的是那种事情竟然还留在自己意识的深处。
在东京被害的约翰尼-霍华德是个干一天算一天的卡车司机。
"那样的人怎么会有钱去日本呢?"
这个疑问发着磷光在肯的脑海里一闪一闪地浮现着。
美国的社会底层是由黑人们支撑着的,虽然黑人中也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了高等教育,从社会底层脱离出去,但绝太多数黑人却被人生的重压紧紧拴住,作为社会底层的黑人,就像判了无期徒刑的凶手终了一生。
他们只能得到白人们敬而远之的工作。如:污物清洁工、码头装卸工、百货商店送货人员、卡车或出租汽车的司机、饭店或酒吧门口的看门人、男侍者、焚尸工、屠宰工以及其它不需要什么技术的单调劳动。或在白人人手不够的领域勉强得到一份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工资很低,一般周薪不到100美元。就算他们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也无法完全养家糊口。与其挣着低工资辛辛苦苦地劳动,继续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还不如一家之主离家出走,让自己的家庭作为"母子家庭"来接受救济要过得舒服些,所以,"伪造"的"母子家庭"在不断增加。
据1970年进行的美国国情调查(每10年进行一次)统计,纽约总人口为800万,其中黑人人口为170万;其次是波多黎各人,人口为80万:再加上其他有色人种,市民中有40%的人都不是白种人。
国情调查表明,黑人和波多黎各人在经济和教育方面与白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白人家庭的平均年收人为10000美元,而黑人是7000美元,彼多黎各人则只有5000美元。大学毕业生在白人中所占的比例为1%,而在黑人中只占4%,在波多黎各人当中则仅占1%。
截至1970年,如果把4口之家年收入在4700美元以下的情况定为贫困线的话,那么情况则截然相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白人为9%,黑人则达到5%,波多黎各人更高达5%。
再看一下"母子家庭"的比例,白人为14%,黑人则为0%,而波多黎各人为9%。
在纽约10万靠救济才能生活下去的人当中,黑人和波多黎各人就占了60%。尽管他们从事的工作不是连续性的技术工种,但能够有一份工作就已经是相当幸运的了,大多数的人根本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到。他们成大都聚集在廉价的小酒馆里。或呆若木鸡似地蹲在马路边上得过且过。
根本不能想象当一名卡车司机的约翰尼-霍华德会有钱突然去日本。纽约的黑人一方面对贫困与种族歧视感到不满,梦想着能够从封闭自己的贫民窟中解脱出去:而另一方面却又在贫民窟中庸庸碌碌、默默无闻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于他们来说,到海外去旅行,也是一种脱离苦海的方式。
霍华德终于逃离了苦海,然而这次脱离苦海对于他来说,带来的却是死亡。在他逃出那贫民窟之前,他决没有预料到这一点。
卡车司机的周薪顶多也就是100美元,要想一个月挣到700美元的话,就必须靠违章开车去赚。靠这点儿微薄的收入,光是维持每天的生活就已经紧巴巴的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能够存下来。作为到日本去旅游的路费。
可是,处于这样一种情况下的约翰尼却突然像是被什么东西驱赶着似地踏上了去日本的旅途。
他去日本当然有着他自己的动机,不过,问题是他的那笔路费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呢?
肯胸中点燃的疑问之火,越来越旺地燃烧了起来。那对波多黎各母子已经在南布朗克斯的梅尔罗斯站下车了,乘客也已经由黑人换成了波多黎各人,这一带是波多黎各人的居住区,刚才十分安静的车厢里... -->>
约翰尼-霍华德在临出发的时候,曾留下了一句话。说是要"到日本的'奇司米';去"。这条信息传到了东京之后,日本的警方沉默了。不知道他们是对此感到满足了呢,还是因为不解其意而一筹莫展"了。
纽约市警察局已经完成了东京警视厅委托他们办的事情一一一姑且这样认为吧!这件事就此划上了句号。在管辖东哈莱姆的第5警察分局,接连几天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各种案件。在遥远的远东国家首都死了一个黑人的事情,就像哈莱姆河里泛起的泡沫一样。很快就被遗忘掉了。
肯-舒夫但也忘掉了这件事。形形色色的新案件正在频繁发生,根本不允许他始终纠缠在一件事情上。本来他就是按照上司的命令。敷衍塞责地进行调查。连一丝一毫的热情也没有。
肯认为,纽约已经呈现出了一派末日的景象。
哈莱姆和布鲁克林的贫民窟就在曼哈顿区林立的摩大大楼边上。一方面是超高层的摩天大厦,正以各自所独具的匠心和高度争奇斗妍,象征看美国的富裕和繁荣;而另一方面则是哈莱姆、布朗斯维尔、布鲁克林的贫民区,在那破烂不堪的建筑物里。还有人在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
那已经不是人所能过的生活了。墙壁倒塌,房顶倾斜。窗户上的玻璃都已经打碎了,那些没了玻璃的窗于上钉着白铁皮。马路上到处都是垃圾和污秽不堪的脏东西,老鼠和野狗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横行霸道。婴儿被老鼠咬死,幼童遭到野狗袭击之类的事情实属司空见惯,布朗斯维尔的新生儿死亡率在纽约是最高的。
由于付不起钱,煤气、自来水和电都已经断了。于是,人们就砸坏消防栓取水,可以想象,这里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就根本起不了作用。
无法谋生的罪犯、醉鬼、吸毒者、妓女等以这里为巢穴,向整个纽约市播撒着灾祸。在纽约,摩大大楼、华尔街、新闻机构、教育设施、大型联合企业、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时装、烹饪、形形色色的娱乐...世界上第一流的货色全都集中到了这个地方,并进一步向着顶峰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罪恶也在阴沟的深处,伸出了它那不祥的魔掌,杀人、放火、盗窃、强、**、毒品,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都在进行之中。纽约现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上下之间的差距有如天-之别,纽约正在这个矛盾当中苦闷地挣扎着。
人们在纽约的"巨大"之中途失了自己。他们焦躁不安。不清楚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只是徒劳地挣扎着。纽约的美,完全是由丑恶的东西所衬托出来的。
纽约街上每天部在进行着示威活动。在街口处,尽管没有多少听众,但却总有人在那里演讲些什么。
没有示威的日子就有游行,在这里,靠救济才能生活下去的人多达10万,相当于全市总人口的15%,然而就在这些人的身边,却不断举行着什么欢庆活动。
在这个被称之为"各种族融合之都"的巨大城市里,聚集了来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移民,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寻求自由和成功的机会。
英国人、爱尔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德国人、法国人、奥地利人、意大利人、俄罗斯人、匈牙利人、阿拉伯人、希腊人、中亚人、波多黎各人、还有黑人,所有不同种族的人"合成"了这个叫做"纽约"的巨大城市。
他们认为,人聚集得越多的地方,成功的机会也就应该越多,于是,他们便来到了这里。或者是由于他们在本国无法谋生,便远涉重洋来这里寻找新的活路。
可是,成功只属于极少的一小部分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成功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在号称"一个胜利者春风得意,成千上万个失败者垂头丧气"的纽约,贫富胜败之间的差距正拉得越来越大。
人越多,竞争就越激烈,根本没有后来者插足的余地。移民们所追求到的自由只是饥饿的自由。而当他们觉察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他们已经被纽约那无底深渊似的红尘紧紧地包围了。在那滚滚红尘之中,只有欲望像沼气似地在膨胀着,积蓄着无处释放而被压缩的瘴气,这瘴气正孕育着危险的能量,不知什么时候便会起火并发生大爆炸。这危险的能量只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在第5警察分局中,有51名刑警和7位警长,其中半数以上是号称"能说两种语言"的西班牙血统的警察。他们分成5班,每班有11人执勤,实行早班、中班、晚班和夜班的四班交接制。但是大量的案件在他们屁股后面紧迫不放,搞得他们连下班后和公休日都无法好好休息。
尽管如此,管辖着美国最大的贫民窟哈莱姆和东哈莱姻的第5警察分局和第8警察分局,却很受年轻警察的欢迎。因为这里比较容易得到提升。在这个地方,行为不端的青少年人数极多、发生犯罪案件的频率极高、毒品的使用量极大。所以他们碰到穷凶极恶的罪犯的机会比较多。这里的刑警经常要一个人平均负责10起案子,逮捕率是50%。
但是,肯被分配到第5警察分局来,并不是由于他为了得到晋升的机会提出了申请,而是因为他出生在这块土地上。
今天他值晚班,从下午两点钟到晚上10点钟执勤,在这段时间里,11街发生了殴斗;15街则发生了起拦路抢劫案和1起入室盗窃案。
在纽约市警察局,可以说已经不把入室行窃和拦路抢劫看作犯罪行为了。但是,因为它们有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犯罪行为的危险,所以,如果接到报案的话,就得去进行调查。
肯大体上完成了那些案子的调查工作,心情刚刚放松下来,突然又接到了新的报警。据说是有个年轻的女人喝得酩酊大醉,正一丝不挂地在大街上走来走去。
"年轻女人脱光了衣服?随她去好啦!"
肯恶声恶气地骂道,再过一会儿,他就要下班了。但是,既然接到了报答,又不能放着不管。
肯只得到那里去看了一下。原来那女人是个吸毒者。因为毒品断了顿,她受个了毒瘾发作的难受劲儿,就把衣服脱掉了。
肯将那女人拖进了巡逻车,带回到警察分局。那是个0多岁的波多黎各血统的年轻女人,她还那么年轻,吸毒和**的放荡生活就已经侵蚀了她的全身。
她的肌肤变得干燥而苍白,四肢露在外面的部分到处都可以看到注射毒品后所留下的针孔痕迹。她瞳孔放大,满口胡言乱语,因为她乱闹个不停,所以肯不得不紧紧地将她按住。直到抵达警察分局后才松开。
这个女人的毒瘾发作是经常性的。她已经有好几次被揪到警察局了。她已嗜毒成性。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不把她拘禁在精神病院或戒毒所这样的地方,就不能使她彻底戒掉毒品。
经过暂时性的治疗之后将其释放,她不久就会因为想得到毒品而**,再过些日子就不只是**了。为了得到毒品。她会变得什么事情都干。
吸毒成瘾的人都不过是披着一层人皮的野兽。她之所以还停留在**的阶段,这大概是因为她的身体之内还残留着作为女性的"商品价值"吧?
但是,肯对于现实中居然有男人出钱买这样的女人,感到心情很不舒畅。这样的女人并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她充其量只是一具浑身布满了注射针孔痕迹的女人躯体!买方也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他们买来女人的身体,处理掉自己没有地方发泄的**。大概他们并没有认为他们买的是女人吧?就像在没有女人的战场上,士兵们以猪和羊作为对象发泄**一样。他们肯定认为自己所买下的只不过是雌性的动物而已。
"双方都是畜牲!"
肯的脸上堆满了极不痛快的表情,自言自语地嘟喃着。但是,吸毒现象目前已经从社会的底层逐渐朝着上流社会伸出了它那令人生畏的魔掌。
将那个女人交给了负责取缔毒品的警务人员之后,肯结束了那漫长而痛苦的一天工作,接下去他将回到布朗克斯区的公寓去美美地睡上一大觉,他一个人住在那个地方。肯曾经结过一次婚,但一次,在他追捕一名穷凶极恶的罪犯期间。他妻子却追随着一个有闲阶层的年轻男子离家出走了。从那以后,他就一直过着独身的生活。最近,一夜的睡眠已经不能使他恢复一天的疲劳了,他一直认为自己身体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强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衰老已经沉淀到他身体的内部来了,也许是孤独正在加速自己的衰老进程。
第5警察分局位于东哈莱姆地区中央的东119街和10街区;就连警察们都恨不得从下班的一刹那起就尽快逃离这个地区。警察本来应该站在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而进行战斗的立场上,但他们却开始争先恐后地将家属和住处从危险的市内搬到郊外去,以求得安全。从那时起,纽约的治安状况便进一步恶化了。那是社会正义的失败。
市民们已不再相信警察了,他们组织起了"自卫团"。有钱的人则纷纷雇请了保镖,大企业的高楼大厦里真可谓保镖密布。走在大街上,连个警察的影子也看不到.而保镖却格外地引人注目。
那标志着警察的失败。顺理成章的有人借口当保镖挣的钱多,干脆辞去了警察的职务。
在去年一年当中,纽约市总共发生了凶杀案151起,强案180起,抢劫案498起,盗窃案905起。连警察也经常遭到杀害,仅去年就有5人殉职。据统计,纽约平均每天有人以上被杀,有大约5名妇女遭到强。
在警察局内部也经常有东西被盗。因此,私人物品如果不放进上锁的保险柜中,就不能放下心来。甚至连野狗都闯进了警察局。"当警察的是不是应该雇个保镖"之类的笑话非常流行,根本不令人觉得可笑,因此,连警察都想逃出纽约这个鬼地方,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肯走出了警察分局的大楼。废纸和纸杯在马路上飞舞着。就像假日之后游览胜地的早晨一样脏乱不堪,但是,没有任何人去管它脏不脏。肯要步行到地铁车站去,在哈莱姆,汽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即使是停在警察局的门口,它也会在一个晚上被弄成一堆废铜烂铁。轮胎被割开,天线被折断,车头灯和车窗玻璃被敲碎,燃料箱里被塞进砂子。肯调到第5警察分局执勤后,就放弃开汽车了。马路边上有一辆烧焦了的汽车残骸,那是从外面来的人把车停放在这里的时候,被别人放火烧毁的。
"先生,请给我个10美分的银币吧!"
聚集在地铁入口处的孩子,朝着肯伸出了手。肯拨开那手走下台阶,孩子在他背后又改口说:"那就给支香烟吧!"
在地铁的台阶上,有个像是吸了毒或者是喝醉了酒的人正蹲坐在那里,分不清他是活着还是死了。但是,这个像是死人一样的人,就是可怕的犯罪后备军。
有一帮黑人青年,一边高声怪叫着,一边从下面走上来。他们一看到肯,就止住了怪叫,冲他翻着白眼。因为在这一带的地铁里很少能看到白人的身影。
肯根本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走了过去。他们大体上察觉到了肯的真实身份,其中一人朝着旁边吐了一口唾沫,正碰上肯锐利的目光,他急忙加快步伐上了台阶。
人都很孤独,大城市中无可救药的孤独之感,紧紧地抓住了每一位乘客。虽然如此,但大家似乎都在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根本没有闲暇去体会那孤独寂寞之感。
在车厢前部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的黑人,他正在打着瞌睡。一副马上就要从座位上滑落下来的样子。他手里拿着一只廉价的威士忌酒瓶,那酒看上去似乎只在瓶底剩下一了点儿了。当酒瓶就要从他的手中掉落下去的时候,他突然一下子醒了过来,连忙把酒瓶抓紧。
接下去是一位中年黑人妇女,她大概是个在什么地方的大厦里干活的女勤杂工,疲劳渗透了她的全身,她的身体随着车厢的震动而起伏晃动。稍微隔开点距离的地方坐着母子相伴的两个波多黎各人,他们俩紧紧地倚偎在一起,那孩子约莫有8岁的样子,肩膀上挎一个箱子,箱子里面装着擦皮鞋的工具。他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了,但却由于生活贫困而无法上学,他大概还不会说英语吧?
对于他们来说,过"今天"这一天都要竭尽全力,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去为"明天"而接受教育。
再接下去是个看上去像妓女似的黑人妇女,年龄不详...肯由于职业上的关系,在到达他下车的那一站之前。他总是不动声色地对乘客们进行观察。这已经是他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了。
肯又像往常那样进行着观察。正当他观察到妓女似的黑人妇女那里时,突然,有一件肯原来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的事情又苏醒了过来。当那件事浮现在他的意识表面时,肯不由得大吃了一惊,他惊奇的是那种事情竟然还留在自己意识的深处。
在东京被害的约翰尼-霍华德是个干一天算一天的卡车司机。
"那样的人怎么会有钱去日本呢?"
这个疑问发着磷光在肯的脑海里一闪一闪地浮现着。
美国的社会底层是由黑人们支撑着的,虽然黑人中也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了高等教育,从社会底层脱离出去,但绝太多数黑人却被人生的重压紧紧拴住,作为社会底层的黑人,就像判了无期徒刑的凶手终了一生。
他们只能得到白人们敬而远之的工作。如:污物清洁工、码头装卸工、百货商店送货人员、卡车或出租汽车的司机、饭店或酒吧门口的看门人、男侍者、焚尸工、屠宰工以及其它不需要什么技术的单调劳动。或在白人人手不够的领域勉强得到一份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工资很低,一般周薪不到100美元。就算他们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也无法完全养家糊口。与其挣着低工资辛辛苦苦地劳动,继续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还不如一家之主离家出走,让自己的家庭作为"母子家庭"来接受救济要过得舒服些,所以,"伪造"的"母子家庭"在不断增加。
据1970年进行的美国国情调查(每10年进行一次)统计,纽约总人口为800万,其中黑人人口为170万;其次是波多黎各人,人口为80万:再加上其他有色人种,市民中有40%的人都不是白种人。
国情调查表明,黑人和波多黎各人在经济和教育方面与白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白人家庭的平均年收人为10000美元,而黑人是7000美元,彼多黎各人则只有5000美元。大学毕业生在白人中所占的比例为1%,而在黑人中只占4%,在波多黎各人当中则仅占1%。
截至1970年,如果把4口之家年收入在4700美元以下的情况定为贫困线的话,那么情况则截然相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白人为9%,黑人则达到5%,波多黎各人更高达5%。
再看一下"母子家庭"的比例,白人为14%,黑人则为0%,而波多黎各人为9%。
在纽约10万靠救济才能生活下去的人当中,黑人和波多黎各人就占了60%。尽管他们从事的工作不是连续性的技术工种,但能够有一份工作就已经是相当幸运的了,大多数的人根本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到。他们成大都聚集在廉价的小酒馆里。或呆若木鸡似地蹲在马路边上得过且过。
根本不能想象当一名卡车司机的约翰尼-霍华德会有钱突然去日本。纽约的黑人一方面对贫困与种族歧视感到不满,梦想着能够从封闭自己的贫民窟中解脱出去:而另一方面却又在贫民窟中庸庸碌碌、默默无闻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于他们来说,到海外去旅行,也是一种脱离苦海的方式。
霍华德终于逃离了苦海,然而这次脱离苦海对于他来说,带来的却是死亡。在他逃出那贫民窟之前,他决没有预料到这一点。
卡车司机的周薪顶多也就是100美元,要想一个月挣到700美元的话,就必须靠违章开车去赚。靠这点儿微薄的收入,光是维持每天的生活就已经紧巴巴的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能够存下来。作为到日本去旅游的路费。
可是,处于这样一种情况下的约翰尼却突然像是被什么东西驱赶着似地踏上了去日本的旅途。
他去日本当然有着他自己的动机,不过,问题是他的那笔路费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呢?
肯胸中点燃的疑问之火,越来越旺地燃烧了起来。那对波多黎各母子已经在南布朗克斯的梅尔罗斯站下车了,乘客也已经由黑人换成了波多黎各人,这一带是波多黎各人的居住区,刚才十分安静的车厢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