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中国武将列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来是个文官,他将岳飞的财产遭到恶官侵占一事详细调查,连一枚铜钱也不欠地交还给岳飞的遗族,是个很不错的故事。
在这个时期,金的领土之内还有不断抵抗的武将等有趣的人物。这个人叫做魏胜,他有制造新兵器的才能,像是猛兽形体的战车、火箭矢等,以其许多的发明来抗战。
此外,还有另一名抗金名将,他的名字叫做刘錡。这个人自与金对抗的年代一路走过来,在采石矾之战时,他的年岁已经相当大了。这个人虽曾在战略上国撤退而遭到非难,因而曾被流放到后方一段时期,但当他回到前线时,曾于官舍的墙壁上写下“完颜亮死于此”六个黑色的大字。完颜亮乃是海陵王的本名,当海陵王率军来到此地时,因为见到了这不吉祥的文字,气得将这官厅的墙壁全部以墨涂黑。结果,后来海陵王真的就在此地因政变而亡。于是人人皆非常佩服刘錡的预言居然能够成真。
再来,关于这个时代中的武将,我还想一提的,就是李显忠这号人物。李显忠的命运乖桀,他本来是宋人,而由于自己的出生地为金所占据的缘故,因此曾有一时是不得已而仕于金的,不过,他无论如何都要归顺于宋,因此便计划带着族人一同脱逃。没想到事迹败露,族人皆被杀死,而他则好不容易才能够与部下一同逃离,只是因为通往宋的道路都遭到封锁之故,无奈只得西行投靠西夏。他在成为了西夏的将军之后,还曾带领少数的部下击破五万敌军,建立相当的功绩。
不久之后,西夏与金交恶,当李显忠攻陷金国的某一城池时,在那儿发现了杀死族人的凶手,因此便将其斩首而报了大仇。在终于报了仇,即将前去投靠宋的途中,却因背叛的罪名而遭到西夏军的攻击。他以三百人对抗西夏的二万大军,在将之驱散之后,才好不容易归顺宋。而这时他也以援军的身份将金的将军杀死,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由于环境的关系,这个人从宋、金、西夏,而后再回到宋,虽然出仕不同的国家,但他却一心向宋,因此皇帝方才赐给他显忠这个名字。至于其本名,那我就不知道了。
这样说起来,如果真要仔细找的话,其实要想找出这样可以成为小说主角的人,还是很容易的。
西元一二六一年,虞允文在采石矾一战中击退了金军。翌年,也就是一二六二年,有一个年轻人从金脱逃而归顺于宋,这个人叫做辛弃疾。弃疾这个名字和霍去病的去病有着相同的意思,就是远离疾病之意。他一面担任地方上的官吏,一面致力于抗金军队的训练,他所集结的勇猛义军被称为“湖南飞虎军”相当地有名。同时,他也是一位知名的优秀诗人。
其后,宋与金之间是以缔结和平契约的状态和平共存的,以现在的地图来看,中国大陆的北半边是金、南半边是宋。在某种意味上,金替宋抵挡了北方的威胁,因此宋得以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使得宋在七十年之间,一直保持着平和的状态,繁荣的程度非常惊人。当时首都杭州的人口高达一百五十万人之多,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日本等地的商船在港口云集,可说是世界上最富裕繁荣的国际都市。
另一方面,金却没有这么顺利,这是因为北边蒙古部族兴起的关系。根据气象学者的说法,在十三世纪时,随着地球寒化的结果,蒙古平原逐渐变成不毛之地,而以前一直各自分裂为政的蒙古部族,也不得不开始统一。总之,我相信是在许多的原因之下,出现了这名叫铁木真的人,并统一全蒙古而成为成吉思汗。
在此,有一个很荒谬的说法,那是自古从日本流传下来的,说源义经就是成吉思汗。提出这说法的人简直是妄想,根本不足采信。其实,成吉思汗的家系十分清楚完整,当然,以游牧民族来说,有关于其出生年份可能并不十分真确,但至少父母的名字是十分清楚的。
源义经就是成吉思汗的说法,基本上就是要把日本给并进大陆的历史之中,追根究,其实就是“蒙古人是不可能征服世界的,有如此伟业的一定是日本人”这类的奇怪思想。首先,正如刚才所言,成吉思汗的家系清楚而完整,不论是父母的名字,还是兄弟的名字,都可以清楚查得,根本没有源义经可以插入的空间。其次,从义经的战法和成吉思汗的战法来看,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在前面时也曾经提到过,其重点就在于骑马的集体战策略,这点与义经的战法完全无关。
接下来,根据那些主张成吉思汗就是义经之说的人所言,成吉思汗以竹叶龙胆纹为旗,与源氏的旗印相同(关于这一点,海音寺潮五郎先生斩钉截铁地说了“no”)。也就是说源氏也有一些流派有所谓的竹叶龙胆纹旗,而成吉思汗的纹章和由村上天皇所分出的村上源氏的纹章十分相近。不过义经乃是由清和天皇所分出的清和源氏之流派,为什么他非得要那么可悲地使用村上源氏的旗印不可呢?这就是最好的证据了。如此一来,之前的说法自然不成立,只是这样的论证并不广为人知,因此才造成了许多人的困惑。
而最为可笑的,则是那种写超自然神秘文章的杂志所提出之说法。上面说成吉思汗在与人谈话的时候,他的会话记录乃是用汉字所写成的。根据那些相信成吉思汗乃是源义经的人所说“既然成吉思汗是蒙古人,那为什么不使用蒙古文字呢?那是因为他是日本人的缘故”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贵族,当然不可能不会读蒙古的文字才对,然而不管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贵族还是蒙古的平民,在那当时,他都是不会读蒙古文字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蒙古还没有文字,因此会话的记录当然就只能使用汉字或是维吾尔文字来写成啰!一直到成吉思汗的孙子,也就是忽必烈的时候,才因为觉得这种情形很糟糕,所以创立了蒙古的巴斯巴文字。这一点在世界史的教科书上一定会有所提及,也因此,提倡这种异说的人,根本究没有好好地读过世界史的教科书。
关于成吉思汗的部份,由于我认为这并不属于中国的历史,而是属于蒙古的历史之故,因此就不再多提下去了。
至于蒙古南下攻金的想法,则是在成吉思汗的儿子,也就是窝阔台时候的事。那时蒙古就提出了与宋联合夹击金并将之灭亡的计划。大约在一个世纪之前,宋与金合力要灭辽,之后却导致宋受到金压迫的结果,所以这一次,宋就想要与蒙古合力灭金。后来,却也造成了其为蒙古所压迫的后果,关于这一点,从后世来看,总让人有为什么不懂长进的感觉。
金在此时也派使者来到了宋说:“回想自百年前,我国就与宋缔结条约和平共存,如果我国灭亡的话,那么宋不就会直接受到蒙古的威胁了吗?”然而这样的说词并未被宋所接受。说来当时宋的复仇心很强,因此才会愿意与蒙古合力灭金。
就这样,金在两国的夹击之下灭亡了,而在金灭亡之时出现的将军,正是第七十六位的完颜陈和尚。
从这个人年轻时来看,已是蒙古逐渐强盛,而金逐渐衰弱的状态。由于蒙古在人口的数量之比较少,因此在侵略金的时候,必定会将人俘去,甚至是将整个家族全部抓走,并让其从事手工业或是政务。完颜陈和尚也是在小的时候随家族一同被抓去的,因此便一直住在蒙古。可是随着母亲渐渐老去,便一心要回去故乡。有一天,他在让母亲乘上货车之后,就拉着货车脱逃,途中虽然受到追捕,却在他一面躲避之下走了数百公里,好不容易才回到金的领土。
之后,完颜陈和尚便加入了军队,与蒙古军展开了战斗。这个人曾两度领着骑兵与蒙古军作战并获得胜利。当时,虽说金在建国之时军力十分强盛,然而在与宋缔结盟约之后,很快地便削弱下去。
清朝时,赵翼著有一本名为二十二史札记的书,这是一本对各朝代的正史加以评论的书籍,在其中就有着“金之兵、强弱不同”一章。金这个国家,在建国时非常地强,然而在亡国之际却非常地弱,因而特别地写了一篇来讨论。不过,虽说已经变弱,然在对蒙古军的作战中也不是没有获胜过,当时这个完颜陈和尚就是以四百个骑兵胜过八千骑的蒙古军,而在正史上留下了数十年不见的好评。
只是,毕竟金与蒙古之间的国力之间有压倒性的差距,光靠完颜陈和尚一个人再怎么努力,还是没有办法挽回颓势。当钓州这个城池陷落、蒙古军进入城中之时,完颜陈和尚就在大混乱开始之前放弃了抗战,隐居在一间小屋里。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想送命所以才躲起来的,当大混乱结束,蒙古军的治安奠定之后他又跑了出来。这时蒙古军的司令官要他报上名字,他说道:“我乃完颜陈和尚,也就是那个曾经二次胜过你们的人。”于是蒙古军的司令官——这在金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但我猜想应该是史普台,不过因为没有经过精确的比对,因此不能够确定——就问道:“那你为什么又跑了出来?”完颜陈和尚回答说“我不愿意在乱军之中,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兵士所杀,但自己并非贪生怕死,所以你现在就杀了我吧!”蒙古军的司令官就说:“如果你是完颜陈和尚的话,那你只要愿意投降,就可以获救。”而力劝他出仕于蒙古,但完颜陈和尚却拒绝了。司令官便说道:“那么,让你受一点苦如何呢?”于是便下令折断他的脚骨。而后再问道:“如何?要不要投降呢?”完颜陈和尚还是不从,最后就被杀死了。
完颜陈和尚乃是金灭亡时期的勇将代表,从他的临终之前来看,会让人觉得怎么不干脆逃走算了,不过,他终究还是一个爱惜自己名声甚于生命的人就是了。
顺序虽然有此而后颠倒,但我还是要来谈谈在灭金之时,参战中的宋军司令官孟珙,陈舜臣老师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关于当时孟珙的作战表现,其勇敢及巧妙的程度,据说是连蒙古军都很感佩的。
所以很快地,当后来宋与蒙古之间的盟约破裂,也就是蒙古成为宋北方的威胁,压迫而来之时,孟珙便担任北方的军司令官,在与蒙古军战斗的十年间,几乎都是靠他一个人在独撑大局。
当金灭亡之时,在金统治下的汉人们,有许多便迁往宋的领土。当时的蒙古军还是十分野蛮的军队,对农民相当地苛刻。而这些逃到南边的人,就由孟珙提供开拓的土地,让他们能够落地生根。
孟珙这个人,要和日本作此较的话,大概是如向上杉谦信一样风格的人,他除了通晓佛理之外,对易经也有所研究,据说在他发动军队之前还一定会先焚香祝祷。
另外,于明治时代在日本所出的通俗宋元军谈这本书之中,也有着“孟珙,虽处于衰宋,然其忠义、兵略,则不劣于岳飞。”的记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实际上,他也给人善战的感觉,不管是率领水军还是陆军,对抗蒙古军经常获得胜利,使得蒙古因为孟珙的存在而一直没有办法突破边境。像是在江陵之战的时候,蒙古军的阵营位于陆地,夜晚之时,受到了孟珙从水上而来的奇袭。当时的蒙古军建立了二十四座堡垒,却在一夜之间完全失守,真的是非常活跃。其后,还历经了黄州之战。当黄州这座城在被蒙古的大军围困的时候,他则率领少数的兵主,自己挥舞着长枪突破了蒙古军的重围而解救了黄州城。
因为这样的关系,当这个人存在的时候,蒙古军就一直无法南下。一般来说,不管是在蒙古压倒性的兵力方面,还是关于“宋朝弱兵”什么的说法,在这时都是无法成立的。结果,被称为世界最强的蒙古军,光在灭宋这方面就花了四十年。
孟珙去世是在西元一二四六年的事情,其后,支撑宋朝的梁柱的则是一个叫做赵葵的人。他的父亲赵方、兄长赵范,均是为人所知的北方防卫名将。虽然赵方只是通过科举的文官,但儿子赵葵却一直当上了右丞相,只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是读书人之故,因此在一年之后就离职了。
到了西元一二五七年时,蒙哥汗终于开始认真并派出了要将宋征服的大军。只是蒙哥汗这个人本身却在出征之中病故,接下来才轮到忽必烈的出场。
忽必烈的即位,倒不是蒙古全体一致同意的,而应该说是实在是在没有其它的办法之下,最后只好让他冠上了大汗的称号。忽必烈这个人,乃是在蒙古非常理解中国文化的人,因此就蒙古的保守派看来,自然是会害怕蒙古的传统是否会因此而被中国的东西所掩盖,因而对他的评论不佳。惟从反面来看,他却是非常受到蒙古所统治的汉人期待的。
西元一二六年,忽必烈即位,一二七一年时改国号为元。这就是元的世祖皇帝的诞生。而世祖这个称号,当然也是死后的称呼。自此开始,宋确实感受到了元的压迫,而往灭亡之路前进,惟其间的一二七四年,蒙古发动了攻日的大军,被日本称为元寇。
关于元寇的事情,我有一些想要提出的,事实上,从以前就有关于元寇的两种极端的看法。一个是战前的看法:当时是暴虐无道的蒙古攻击而来,而日本则是以北条时宗为代表,受神风之助的镰仓武士因此才能够将之完全击破。
到了战后却变为:忽必烈是不会做出那样乱来的事情的,本来应该能够相互友好,只是北条时宗那个阿呆完全不知道外交是什么,居然把使者给斩了,因此才会有无谓的牺牲。
我记得nhk之前曾经做过一个相关的节目,当时我也在思考这件事,只是不管如何,对日本来说都没有什么一定的利益就是了。就算忽必烈当时的确是想要与日本友好好了,然而如果接受了:好,那我们就相互友好吧!那是否表示和平就一定会到来呢?其实我觉得也不一定。
基本上,为什么忽必烈会想要和日本友好呢?日本本来与宋的关系是非常良好的,虽然并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不过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均是密接而相结合的。像平清盛的政权,还是在不与宋相接触就没有办法维持的情况下,保持密切关系的。还有,听说宋和日本之间在学者及和尚方面也有着诸多的交流。从忽必烈的眼光看来,他的出兵可能只是为了要将日本与宋的关系切断而已。
再接下来,如果日本接受了忽必烈的请求,两边达成友好协定的话,那么难道到时忽必烈要求日本一同对宋出兵,日本也能够办得到吗?我想不太可能。
关于这一点到底如何?我发觉到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再对这一段历史提出见解,但也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不用功的关系,所以才不知道罢了。总之,根据我个人的想象,元攻击高丽,在高丽降伏之后,便强迫其帮助远征日本。从这一点来看,实在是不能保证这次元不会要求日本对宋。若日本回应了忽必烈的请求,之后被强求要对宋出兵的话,那虽然没有对元作战,但却要代之为与宋作战。若是拒绝的话,那么元是否又会攻击而来呢?
这些当然都是假设,只是我这么想而已。对日本来说,本来与宋那么友好,自然就不能够一下就反掌与元联合而与宋对立的,因此也就只有拒绝了。
而在拒绝了之后,元就立刻攻打而来,一般的看法是认为北条时宗的判断过于天真,但我觉得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说起来,中国王朝渡海攻击日本的例子,在之前和之后可说是一遍也没有的。
不管是在唐的最盛期,或是明的最盛期,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不过,就算不认为会受到渡海而来的攻击是普通之事,然而若是说没有预测到就是天真,也实在是很过分。实际上中国的王朝既然位处大陆!自然或多或少会有着膨胀主义的倾向,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像是汉武帝设置乐浪郡,隋炀帝征服高句丽等,这些都是要扩展在陆上的领地。只是,做这种事的帝王,大多会被评为渎武,在评论上绝对是不好的。然而,越过大海出兵这样的想法,在中国的传统中几乎是不存在的。是以,将其国书加以拒绝,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压根就想不到对方会攻击的缘故。
西元一三七七年,到了明代,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南方的苏门答腊,当时与苏门答腊对立的爪洼就在途中偷袭将其使者杀死,而激怒了明的朝廷。可是激怒了又怎么样呢?明朝只是把前来的爪哇使者加以流放,然后禁止与爪洼的贸易而已。至于渡海去攻击爪洼一事,则是想都不曾想过。
所以,虽然说中国的王朝对于渡海攻击上事,并不是绝对没有,不过如果再加上忽必烈本身并不是汉人的这项条件的话,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至于那四百本人所写的历史小说或是假想历史小说中关于唐、宋、明等对于日本领土野心之描述,我想其实应该也只不过是个无理的设定罢了。
无论如何,元确实是一度攻击而来,却因为神风而不得不退兵。在第一次的远征时,威吓的意味应该大于实质,本来应该是只要稍微给日本尝一点苦头就可以退兵吧。毕竟,正面之敌一南宋尚且存在,因此若对日本派遣个几万的军队,从效率上来看还真是一件蛮愚笨的事。
第一次对日本的远征是在西元一二七四年。而在到了一二七六年时,第七十八位的伯颜就领军占据了宋的城都,也就是杭州临安府。
占领的过程不破坏分毫。忽必烈这个人从不好的方面来看是贪欲,而从好的方面来看则是一个对于财政和经济非常关心的人,他实在是不愿意将地上最为繁荣的一个都市加以破坏,希望尽量能够在毫发无伤的情况之下将之取得。
结果确实也如了他的意。由于在来到此处之前已经经过了无数满是鲜血的战役,因此后来当蒙古军压迫而来时,许多的都市干脆就依次开城投降。另外,忽必烈也曾对伯颜说过——这事之前好像也提过要向曹彬学习一事,也就是不需要流无益的血,而伯颜也遵守了。只是,要不要多流无益的血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对方必须不抵抗才行。是以,对于那些自认为已经不行了而开城投降的城池,当然是就尽量不去动它,而那此会抵抗过的,则给予彻底的破坏。
在常州之战中,由于守城的宋军曾有过激烈的抵抗,因此当蒙古大军人城的时候就大肆加以屠杀。当然其中也有着要杀一儆百的意味在内,只是事情做得实在是太过残忍。据说当时蒙古军在将城外的农民抓来杀死之后,还将尸体的油脂取出,然后用聚集起来的油脂当做火攻城壁的材料。在听闻了这样的事情之后,其他的城池莫不悚栗,因此才决定尽早降服。
到了现代,许多研究蒙古的历史学家对于这常州的屠杀事件还是不太愿意多谈,甚至还有叙述蒙古是在几乎没有什么流血冲突就接收了南宋全土的书籍,这实在是贻笑大方。
对了,伯颜他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百眼”在发音上是差不多的。
这时宋的皇帝其实只是个五、六岁的小孩,他的祖母,也就是皇太后握有实际的大权。这个祖母是个很迷信的人,当她召来预言者询问这个国家是否守得住时,这名预言者回答,只要具有百眼的男人不攻来的话,那就没有问题。由于实际上人不可能真的有一百只眼睛,因此这位祖母便很安心,怎知当蒙古军攻来时,竟听闻其总帅就叫做百眼,因此不由得脸色发青,留下了这则传说故事。
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于西元一二七六年时杭州开城,形式上宋朝在此时即已灭亡。只是实际上宋尚未全部灭亡就是了。
有些顽强的抗战派就仕奉了皇帝的年幼兄弟之命,从杭州临安府逃出。这就是第七十七位的张世杰,以及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悲壮抵抗的开始。
至于降服的宋帝,则被一路带往北方,来到了现在的北京谒见忽必烈。忽必烈对于降服的宋帝倒没有给予什么残忍的对待,而是将之列于贵族,供养其后半生。只是,一个曾为皇帝的小孩子必须要在忽必烈的面前行跪礼,说来也真是个悲哀的光景。忽必烈的皇后在看了之后不由得流下眼泪,当忽必烈问道是否是因为可怜这些人的缘故时,皇后的回答出乎意料,答道:听闻人世间无有能够持续千年的王朝,谁知道何时我们的子孙是不是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让忽必烈也不由得伥然。
接着,忽必烈对那些顽固的抗战派下令讨伐。只是伯颜在将杭州临安府陷落之后,认为总司令官一职已不再需要,就转回北方去了。
关于这个伯颜,在美国竟有位作家写了本伯颜在其中登场的历史小说。这本书名为黑蔷薇,作者则叫做威斯坦。内容叙述中世纪的英格同巴士越过丝路而来到了中国,当时正是伯颜攻陷杭州临安府的时候,因此关于伯颜,里头也有着那是当时世界一流将军的叙述。
这本小说曾被搬上大银幕,而且还是好莱坞电影。担任那名骑士主角的演员为泰罗鲍瓦,而饰演伯颜将军的,则是欧森威尔兹。以前曾经在电视上放映过一次,我对那个由欧森威尔兹穿着蒙古的将军服饰,乘着马在水田之上越过的影象,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由于这部电影实在是少见的珍品,因此在我经过一番努力地寻找录影带后依然不可得。我和陈老师之间还有找到带子一定要让他也看一看的约定呢!
好了,关于第七十七位的张世杰这个人,本来乃是北方出身,后来从军队之中脱走投向宋军,并且当上了将军。
有些说张世杰坏话的人,骂他是从无赖汉窜出来的下等士官,但他毕竟还是为宋起而作战的人。
至于忽必烈这边,他之所以不杀文天祥而将之俘虏,乃是想要让他为自己所用之故。当时降服于元军的人很多,当然忽必烈也会将这些人加以采用,然而以他的眼光来看,这些人乃是因为事态对宋不利,因此才降服的,实际上就如皇后所说,当事态对元不利时,那他们便会舍元而去了。所以,反而那些顽强抵抗的人,人格比较值得信赖。由于忽必烈这么想,所以他也曾对降服的人出言讽刺道:“难道说宰相不好,就是背弃皇帝的理由吗?”
特别的是文天祥不但是科举合格,也是以前曾经说过的那种能够得到天子赐字的人,因此忽必烈自会想要让这种人能够出仕于自己。在他的计算下,如果连这种人都愿意跟随自己的话,那么不论是以武力抵抗的人,或是在精神上抵抗的人,大家应该都会降服的。
然而文天样还是一直顽强地抵抗,并展开了游击战。只是文天样实在是太为正直,在他的心目中也认为别人都应该是如此,是以也曾好几次地遭到背叛。
他曾一度为元军所俘,幸好后来以计谋逃脱。其后,由于连身份低下的人都对文天样十分尊敬,而不惜生命来跟随他,因此又持续了数年的转战,惟在情势依然不利之下,文天祥再度为元军所俘。
在陆秀夫这一边,则虽然一度扶立幼小的皇帝,惟他后来却因病而死,所以只有再立其弟卫王赵幕为皇帝,而这也正是宋最后的一位皇帝。
这个人在海岸乘上船一面辗转往南逃去,一面躲避元军的追击。当时应当是有着拥大船团以逃向海上的想法才是,于是就想前去倚赖蒲寿庚——这个人的名字看来有点奇特,乃是因为其祖先乃是阿拉伯人之故,同时他也是泉州这个港都的支配者。自唐至宋,泉州这个港口已成了仅次于杭州的世界最大贸易港口,从阿拉伯、波斯、印度各地都有不少外国人前来。当然,这个人也是伊斯兰教徒。总之,泉州这个港口是在他的支配之下,拥有着从大船团到水军、陆军等的力量——所以陆秀夫才会想前来投靠他。然而蒲寿庚却看穿了宋朝气数已尽。而且,不只是忽必烈,在蒙古帝国之中,不管是行政官,还是在商业等方面,其实都是非常重用色目人的。在此所谓的色目人,指的就是各种西方的外国人,其中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徒就占了大半,因此蒲寿庚舍弃宋朝,其实是对他非常有利的。
是以,当陆秀夫和张世杰来到的时候,泉州的城门是紧闭的,不但不得其门而人,甚至还把他们赶走。至于当时在泉州的城中,早已有数百名趁早脱逃而来的宋代皇族,蒲寿庚也将他们赶尽杀绝,而后就降服于蒙古。在降服于蒙古之时,他的说法指张世杰这个家伙实在非常自大,态度也十分恶劣,让人相当生气,因此才想要归顺于蒙古。不过,我认为这应该是个借口,只是把它归罪到张世杰的头上罢了。至于宋的皇族,反正不是将之俘来交给元军,就是把他们杀死,从这地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蒲寿庚这个人物的性格。
总之,在此时,蒙古军就取得了庞大的船团。
在此,元的大将张弘范——此人是从父亲那一代便出仕于蒙古的汉人,就领着军队追击陆秀夫和张世杰。
结果,宋朝廷最后停泊船团的地点,就在崖山这个地方。这是个位于现今香港以西大约一百公里左右的岛屿。宋在这儿聚集船团,同时,也让义勇军加入。在崖山这个小岛上,当时共有包括宫女在内约有十万人聚集。
也因为这样,蒙古军并不能够完全无视于他们的存在。宋已经灭亡了,其残党也必须要加以肃清才行。如果就这么放着不管的话那将会成为其精神上的支柱,而可能会造成各地反蒙古的叛军起义也说不定。张世杰和陆秀夫也是这么想,当反蒙古军一齐蜂拥而至时,他们就要成为其核心的武力,也因此他们必须保存实力,因而没有直接出面迎战。
在元军方面,则是要以全力来攻击崖山的。在西元一二七九年的正月,蒙古军大举从海上攻向崖山。这时,负责指挥防御的张世杰将幼小皇帝的乘船置于中央,在周围集结巨大的船只,然后再以锁连结成海上的要塞。虽然蒙古军意图攻进,然而却被阻于大船团之壁下,完全无法靠近。即使利用箭矢攻击,也没有办法射人其中。
对于这种将巨大的船以锁连结的阵仗,一般来说就是要利用火攻,因此蒙古方面便将数百艘小舟上积满薪柴、点上火,然后一齐放出。张世杰料准这一招,早就在最外侧船只的船体外侧涂布了满满的泥,如此一来,火就不会蔓延。另外,当着火的小舟靠近时,他们也准备了非常长的竿子,把小舟——推开。如此一来,乘着潮流的小舟在回头后就反过来往元军的方向靠进,反让元军的数十只船着火,而赶紧弃船。
张世杰这个人出身北方,本来是习于陆战,据闻对于水战是完全不懂,然而此时他却打了一场实实在在的胜仗。
这时的张弘范也只有自己率领大军将崖山包围。并曾一度派遣张世杰的族人前去劝降,然而张世杰不为所动。他虽然知道如果自己投降的话,将可以得到荣华富贵,只是这事实在是做不得,于是便令其退下。没多久,张弘范就以大舰队将宋军给重重包围,首先断绝了宋军的水路。当宋军在水上的补给中断数日之后,兵士们逐渐衰弱之时,张弘范就发动了总攻击。
这时,文天祥为张弘范所捕,在张弘范的旗舰之上看着宋灭亡。当时乃是二月天,海面为浓厚的大雾所笼罩,在早就已经无法区分敌我方的状态之下两方开战了。结果,在宋军体力较弱,而张弘范又乘着潮流攻击而来的情况下,末了,宋军终于被迫逼至角落。在当时,占据船只的印记就是将那艘船的帆柱切断,在宋军的帆柱依次倒下之后,元军也步步进逼。
张世杰看到大势已去,就想用少数的船来突破元军的包围网向外逃出。陆秀夫也是这么想的,只可惜海上要塞乃是位于最内部的地方,因此就算想要逃也会被前方的船所阻。当时周围的船沉的沉、烧的烧,而元军又已迫近,无能为力的陆秀夫惟有背着幼小的皇帝跳海。见到这一幕的残兵败将、以及官吏、宦官、宫女等,也就跟着纷纷投海自尽了。
这样的结果,造成了海上十万余的尸体漂浮,真的是很凄惨的情况。这件事发生在日本坛之浦之战约略百年之后,造成了坛之浦之战五十倍左右的牺牲,光是想象起来,都能够深觉这是中国史上最悲痛的光景。
在此时,张世杰好不容易突破了包围逃出,却还没有放弃,一面搜寻着宋皇族的生还者,还准备要东山再起。元这边也发现了这件事,并且了解到张世杰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会投降,或是会放弃的人,因此也努力地搜查他的下落,但是一直都找不着。
在这之间,张世杰遇到了暴风,船只即将沉没,就在兵士们认为岌岌可危,准备要弃船逃往陆地上之际,张世杰命所有的兵士离开,自己一个人则留在船上,大叫道:如果上天真的要亡宋的话,那就让这艘船翻覆吧!结果,在巨大的风暴吹袭过后,船还是翻覆了,而张世杰应当也死于其中。
从十八史略中的文章来看“舟覆世杰遂溺宋灭”的短短八个字,可说是充满了悲愁的思绪,中国文字的表现力确实是令人吃惊。而在宋史中,则是以“世杰死宋遂灭”来形容。由于张世杰的死,宋就因此而灭亡。在遂灭这两个字之中有着很深的感情。
宋史基本上乃是在元时代中所编撰的东西,而且是元朝皇帝所承认的历史书。在这本历史书中,写着因为张世杰的死而使得宋灭亡。在名义上,宋是于西元一二七六年时出降时被灭的,而七九年于崖山灭亡的说法,则是当时人的想法。
就这样,张弘范对文天样说,正如你所见,宋已经灭亡了,你也乖乖地放弃,出仕元朝如何?文天祥当然是加以拒绝。于是张弘范也只有将文天祥带回今日的北京,去与忽必烈会面。
当张弘范从崖山退兵时,还曾在海边的大石头上写下夸耀自己功绩的文字。
十二个文字一共分为三行,写的是:镇军大将、军张弘范、于此灭宋。
连张弘范自己也认为是他在这里将宋给灭亡的。因此,一二七六年当时宋帝降服一事,虽说是宋在名义上于此灭亡,但不管是当时的人,或是后世的人看来,都认为宋乃是在一二七九年于崖山灭亡的,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宋灭亡一事对中国人来说乃是一场悲剧,像是身为宋最后一位皇帝的卫王赵禺就是一位年仅五、六岁的少年,由于这少年的周遭全都没有同年纪的玩伴,所以他的朋友就只有一只鸟,无论何时总要在一起。而当少年皇帝为陆秀夫所背、跃入海中时,见了此一情景的那只鸟,据说还带着笼子一起跌跌飞飞地追在后头号泣,留下了凄美的传说。
至于文天祥,他被带到今日的北京去与忽必烈会面。带着他去的就是张弘范,由于他个人也对文天祥十分尊敬,因此一路上也都以礼相待。
接下来开始,就完全地进入元的时代了。
曹彬:西元九三二~一年。真定灵寿(今河北省正定县)出身。五代末北宋初期的武将,亦为后周的姻亲。本来仕于后周的世宗,在北宋建国之后即跟随太祖进行对蜀及江南的征讨,立下许多功绩。在太宗的时代也参加对北汉的征讨以及回复燕蓟的作战。在真宗的时代以枢密使的高位病逝。清廉洁白的人品深受历代皇帝的信任,是在宋这个军事力量脆弱的国家之中尽力于平定天下的武人,与汉、唐等时代建国初期武将的类型可说是不太相同的。
——宋史卷二五八曹彬传赵匡胤:西元九二七~九七六年。在位时间为西元九六~九七六年,为宋的初代皇帝(太祖)。继父亲赵弘殷以来,以武人的身份跟随后周的英主世宗立功而当上近卫军的队长。在世宗以英年之姿去世时,他正因辽入侵的传言而率兵出击于陈桥,并在当地被推荐为皇帝,建国号为宋,是名豪爽的人物。他收拾了五代以来的混乱,并奠定了宋王朝的基础,但同时他也为了要维持宋王朝而将麾下之武将兵权解除,具有考虑周到的英迈之面。只可惜在建立业绩的隆盛时期依然未能取胜于辽,仅能够将辽的南下加以阻止而已。关于他的死有很多的谜团,一说是突然暴毙,但也有为其弟,也就是太宗赵匡义所弑的说法。
——宋史卷一一三太祖纪杨业:?~四元九八六年。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出身。年轻时即精于骑射,出仕于北汉。在北汉为宋所灭后改仕于宋。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契丹击破。后来即有着一旦契丹见到杨业的军旗即立刻退兵的轰动名声。之后也一直于北边对契丹进行备战。可惜最后于监军王侁的强制下出战,在没有任何诸将的援助之下,孤军奋斗之末终为契丹所俘,在绝食三日之后而亡。当朝廷追究其死因时发现问题所在,最后便将大将潘美及王侁等问罪。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耶律休哥:?~西元九九八年。征服王朝辽的武将。自第四代穆宗到六代圣宗之间均一直处于第一线上指导辽军。西元九七九年,当北宋的第二代皇帝太宗对辽的南京(现今的北京)进行攻击时,负责救援的他大破宋军。以后也数度南进与宋作战,进出于莫州(位今河北省)。此外,西元九八六年宋的南京攻击之战中亦将其击退。他虽如此地善于军事,然在民政之上亦相当有能,以异民族的身份支配着中国的一部分,可说是征服王朝最初的政治家之材。
——辽史卷八十三耶律休哥传穆桂英:生殁年不详。也有木桂英的写法。在正史上虽然不见其记述,却可说是中国史上女将军、巾帼英雄的代表,几乎可说完全没有不知其名的人。她兼具美貌、武勇、智略、侠气等身为民众眼中英雄的条件,算是在与辽和西夏等异民族国家的持续苦斗之中,宋对于外的象征人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穆桂英大摆迷魂阵”等冠有她名字的故事甚多。
——中国著名女将小传、一百仕女图狄青:西元一八~一五七年。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县)出身。以一农家之子的身份从兵卒开始,活跃于对西夏间的战争,并得到韩琦及范仲淹等的知遇,于一五二年时拨擢成为枢密副使。同年,于华南镇压依智商之乱成功。寡言而谨慎,是名在熟虑之后才会行动的武将,能与部下共甘苦,深得部下的信赖,而愿意跟随共同力战,被称为宋朝第一的名将。
——宋史卷二十狄青传包拯:西元一~一六三年。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出身。生来对亲尽孝,在政治上也以清廉之名臣而知名,同时待人和睦,无论政府高官或是贵族都很看重他。一般是以包待制称呼他,在元曲等也以名裁判官的身份登场。于西元一六一年时当上三司使、枢密副使而坐上政治的中枢,但于翌年过世。以他为主角的故事在各种戏剧上亦博得相当的人气与欢迎,传到日本亦受到喜好,常为其它的故事所取材,像是“大冈政谈”中便可见其影响。——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宗泽:西元一五九~一一二八年。浙江省义乌出身。本为文臣官僚,后于金灭北宋,而南宋再兴的时期于军事面上活跃。以使者的身份一面对金,一面救出未被俘至北方的康王再建南宋。于宋室南渡后亦在守护华北之际用心于民政,筑成一大势力,让金都对宗有所忌惮。只是,在主战派支持者稀少之下,还受到对其势力警戒的南宋政府监视,因而功绩无以回报。
——宋史卷三六宗泽传岳飞:西元一一三~一一四一年。活跃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当时的武将大半均为在北宋灭亡时期自拥私兵而立,不但不识大字,而且在军团规律统制上亦十分糟糕,然处在其中的岳飞不但教养甚佳,军团规律亦十分严整,相当有名。他的背上刻有“精忠报国”等四个字,在力战之下一时甚至达到是以收复开封之势。其文学造诣以“满江红”而有极高名声,惟同时也成为企求与金达成和议之主和派最高指导者秦桧的眼中钉,最后因其诬告而死于狱中。在秦桧死后,好不容易才回复名誉,并以武鄂王的身份加以祭祀,参拜其位在西湖边之庙与墓地的人们至今络绎不绝。在墓前置放有秦桧等陷害岳飞于罪者的铜像,常会受到民众的唾弃。岳飞在近代也成为许多故事的主角,可说是中国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
——宋史卷二六五岳飞传韩世忠:西元一八八~一一五一年。陕西省延安出身。虽然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但在十八岁时即加人军中崭露头角。西元一一二七年北宋崩溃之际,他迅疾前往南宋初代皇帝高宗之跟前,翌年并担任高宗南渡时之后阵守护一职。当时即曾在山东省沐阳一地大败金军,之后于一一二九年亦曾对金侵入浙江省的兀术之退路造成威胁而活跃。除尽力于扬子江以南之地域安定外,在一一三三年以后亦以其宣抚使之地位拥有五万之兵力,以及其背后丰富的财源守护淮东一带。一一四一年,因秦桧夺取兵权而隐退,据说就此不再谈论兵事。此外,其妻梁红玉亦随夫出征于战场之上而为世人所熟知。
——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宗弼:?~西元一一四八年。金之宗室出身,女真名为兀术。宗弼则为汉名。为金之太祖皇帝的第四子,除活跃于对辽的讨伐之外,之后的一生都在与宋的战争之中渡过。西元一一二八年到一一三年之间曾追击高宗在江南一带转战。其后亦一面与宋进行作战,一面经营取得的华北,以及努力于对宋的外交交涉之间。金对华北的经营在直接统治之前也曾有过一段傀儡政权的迂回曲折时期,但他一直努力干华北的军事和民政之上。身为金最高之重臣与勇将之身,让宋战战兢兢过一段日子。
———金史卷七十七宗弼传海陵王:西元一一二二~一一六一年。姓名为完颜亮,金第四代皇帝。本为皇族出身,而担任表弟——也就是第三代皇帝——熙宗的宰相一职,当熙宗沉溺于酒而梢神衰弱之际趁机发起政变而当上皇帝。当时的金虽然不断地在进行汉化,但他则是非常醉心于中国文化,意图将金代换成为中国王朝般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这样的理想相当地有名。同时他也南下意图灭亡宋朝,以达成统一中国的目标。惟在采石矶一战中败战,而后,在背地又发生契丹人的叛乱,立于穷地的海陵王结果就于扬州为叛乱军所杀。还被第五代的皇帝世宗废为庶人。关于他的事情甚至后来被拿来说成荒淫无道的代名词。
——金史卷正海陵纪虞允文:?~西元一一七四年。隆州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出身。西元一一五三年时进士及第而历任地方官吏,在秦桧死后登用进入中央政界。他的名望提高乃是在于海陵王南下之时,由于虞允文早就忧虑到这点而能够迅速且无怠地对应,遂于采石矶一战中大破金军。造成海陵王被杀,而再度成立宋、金间和议。当时曾有高唱回复陕西省之对金强行策的论调,惟因不为其所接受而遭左迁。不过,他在兵制改革的进行时,同时也对支撑南宋的官僚多所推荐,使得人事之间变得较为公平。
——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完颜陈和尚:西元一一九二~一二三一年。金之武将。西元一二一六之前虽为蒙古所俘,但归国后当上官吏,于地方赴任之后误入狱中,翌年由衷宗加以赦免。于一一二八年蒙古军人之时率领四百骑击破八千骑蒙古军,气势大为提升。接着在倒回谷及卫州之战中又获得胜利,惟终究无法改变金覆亡之势,在一二三二年于三峰山之战败战,逃往钓州之后死去。
——金史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孟珙:?~西元一二四六年。襄阳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县)出身。生于武将世家,率领父亲留下的忠顺军于荆襄一带活跃,然这也表示着南宋的武将将所率领的军队私有化的事实。其显著之例即是支配四川的吴氏一族,自建国以来四代握有四川之军权。盂珙在对蒙古以及金的攻击之中建立轰轰烈烈的勇名,同时还以那些为躲战祸而南下的中原人民来增强自己的部队,并为了维持增大后的军团而进行兵、民的屯田工作,确保经济的地盘。另外,他对佛教亦有所关心,有在动员军队之际必定焚香的传说。
——宋史卷四一二盂珙传伯颜:西元一二三六~一二九四年。八怜部族之人。跟随身为夫拉可汗部将的父亲,在西域长大成人,后来在其请求之下直属于世祖忽必烈汗,同时还娶了宰相安顿的妹妹为妻。西元一二六五年成为中书左丞相,以处事果断而为人所知。一二七四年以降,成为对宋作战总司令官,能够完全指挥统率这支由多民族所编成的大军,其实也是倚靠其力量。一二七六年,攻陷了杭州临安府,捕得宋之皇族后凯旋回到大都,因功而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死后并被追封为淮安王。有“兼具将相之才”之评,可说是元初最大的功臣。
——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新元史卷一五九伯颜传张世杰:?~西元一二七九年。范阳(今北京)出身。本来跟随出身为金,后降服于蒙古的张柔,但因犯罪而南逃成为南宋的臣下。在吕文德的支配之下转战,因而崭露头角,西元一二七五年进入受到元之攻击下的临安府进行防皮而成名。以后也为南宋而力战,于一二七六年临安府陷落以后,举益王为瑞宗皇帝,一面转战一面南逃。一二七七年时在与之呼应的文天祥等皆败,而端宗亦没的情况之下依然奋战。下二七九年于崖山之决战中虽然失败,然还是脱逃而出准备再战,惟因船遇大风翻覆而亡。
——宋史卷四五一张世杰传文天祥:字宋瑞。西元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出身。在仅二十岁的年纪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士及第。当蒙古南下之际,迁都论调兴起时,他则始终皆持反对意见,因此曾有一段时间遭到疏远。西元一二七五年,蒙古军来到江南,于文天祥的力战之下曾使其败退。在相继的败战,以及欠缺人才的宋朝中,成绩优异的文天祥自是快速出仕,西元一二七六年,当宋朝降服之际,已爬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统领对蒙古的抵抗,虽于一二七八年时被俘,但一直到宋在崖山完全灭亡之后都不改其气节,还在狱中咏唱“正气歌”等诗表示其反元之气慨。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
本来是个文官,他将岳飞的财产遭到恶官侵占一事详细调查,连一枚铜钱也不欠地交还给岳飞的遗族,是个很不错的故事。
在这个时期,金的领土之内还有不断抵抗的武将等有趣的人物。这个人叫做魏胜,他有制造新兵器的才能,像是猛兽形体的战车、火箭矢等,以其许多的发明来抗战。
此外,还有另一名抗金名将,他的名字叫做刘錡。这个人自与金对抗的年代一路走过来,在采石矾之战时,他的年岁已经相当大了。这个人虽曾在战略上国撤退而遭到非难,因而曾被流放到后方一段时期,但当他回到前线时,曾于官舍的墙壁上写下“完颜亮死于此”六个黑色的大字。完颜亮乃是海陵王的本名,当海陵王率军来到此地时,因为见到了这不吉祥的文字,气得将这官厅的墙壁全部以墨涂黑。结果,后来海陵王真的就在此地因政变而亡。于是人人皆非常佩服刘錡的预言居然能够成真。
再来,关于这个时代中的武将,我还想一提的,就是李显忠这号人物。李显忠的命运乖桀,他本来是宋人,而由于自己的出生地为金所占据的缘故,因此曾有一时是不得已而仕于金的,不过,他无论如何都要归顺于宋,因此便计划带着族人一同脱逃。没想到事迹败露,族人皆被杀死,而他则好不容易才能够与部下一同逃离,只是因为通往宋的道路都遭到封锁之故,无奈只得西行投靠西夏。他在成为了西夏的将军之后,还曾带领少数的部下击破五万敌军,建立相当的功绩。
不久之后,西夏与金交恶,当李显忠攻陷金国的某一城池时,在那儿发现了杀死族人的凶手,因此便将其斩首而报了大仇。在终于报了仇,即将前去投靠宋的途中,却因背叛的罪名而遭到西夏军的攻击。他以三百人对抗西夏的二万大军,在将之驱散之后,才好不容易归顺宋。而这时他也以援军的身份将金的将军杀死,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由于环境的关系,这个人从宋、金、西夏,而后再回到宋,虽然出仕不同的国家,但他却一心向宋,因此皇帝方才赐给他显忠这个名字。至于其本名,那我就不知道了。
这样说起来,如果真要仔细找的话,其实要想找出这样可以成为小说主角的人,还是很容易的。
西元一二六一年,虞允文在采石矾一战中击退了金军。翌年,也就是一二六二年,有一个年轻人从金脱逃而归顺于宋,这个人叫做辛弃疾。弃疾这个名字和霍去病的去病有着相同的意思,就是远离疾病之意。他一面担任地方上的官吏,一面致力于抗金军队的训练,他所集结的勇猛义军被称为“湖南飞虎军”相当地有名。同时,他也是一位知名的优秀诗人。
其后,宋与金之间是以缔结和平契约的状态和平共存的,以现在的地图来看,中国大陆的北半边是金、南半边是宋。在某种意味上,金替宋抵挡了北方的威胁,因此宋得以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使得宋在七十年之间,一直保持着平和的状态,繁荣的程度非常惊人。当时首都杭州的人口高达一百五十万人之多,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日本等地的商船在港口云集,可说是世界上最富裕繁荣的国际都市。
另一方面,金却没有这么顺利,这是因为北边蒙古部族兴起的关系。根据气象学者的说法,在十三世纪时,随着地球寒化的结果,蒙古平原逐渐变成不毛之地,而以前一直各自分裂为政的蒙古部族,也不得不开始统一。总之,我相信是在许多的原因之下,出现了这名叫铁木真的人,并统一全蒙古而成为成吉思汗。
在此,有一个很荒谬的说法,那是自古从日本流传下来的,说源义经就是成吉思汗。提出这说法的人简直是妄想,根本不足采信。其实,成吉思汗的家系十分清楚完整,当然,以游牧民族来说,有关于其出生年份可能并不十分真确,但至少父母的名字是十分清楚的。
源义经就是成吉思汗的说法,基本上就是要把日本给并进大陆的历史之中,追根究,其实就是“蒙古人是不可能征服世界的,有如此伟业的一定是日本人”这类的奇怪思想。首先,正如刚才所言,成吉思汗的家系清楚而完整,不论是父母的名字,还是兄弟的名字,都可以清楚查得,根本没有源义经可以插入的空间。其次,从义经的战法和成吉思汗的战法来看,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在前面时也曾经提到过,其重点就在于骑马的集体战策略,这点与义经的战法完全无关。
接下来,根据那些主张成吉思汗就是义经之说的人所言,成吉思汗以竹叶龙胆纹为旗,与源氏的旗印相同(关于这一点,海音寺潮五郎先生斩钉截铁地说了“no”)。也就是说源氏也有一些流派有所谓的竹叶龙胆纹旗,而成吉思汗的纹章和由村上天皇所分出的村上源氏的纹章十分相近。不过义经乃是由清和天皇所分出的清和源氏之流派,为什么他非得要那么可悲地使用村上源氏的旗印不可呢?这就是最好的证据了。如此一来,之前的说法自然不成立,只是这样的论证并不广为人知,因此才造成了许多人的困惑。
而最为可笑的,则是那种写超自然神秘文章的杂志所提出之说法。上面说成吉思汗在与人谈话的时候,他的会话记录乃是用汉字所写成的。根据那些相信成吉思汗乃是源义经的人所说“既然成吉思汗是蒙古人,那为什么不使用蒙古文字呢?那是因为他是日本人的缘故”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贵族,当然不可能不会读蒙古的文字才对,然而不管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贵族还是蒙古的平民,在那当时,他都是不会读蒙古文字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蒙古还没有文字,因此会话的记录当然就只能使用汉字或是维吾尔文字来写成啰!一直到成吉思汗的孙子,也就是忽必烈的时候,才因为觉得这种情形很糟糕,所以创立了蒙古的巴斯巴文字。这一点在世界史的教科书上一定会有所提及,也因此,提倡这种异说的人,根本究没有好好地读过世界史的教科书。
关于成吉思汗的部份,由于我认为这并不属于中国的历史,而是属于蒙古的历史之故,因此就不再多提下去了。
至于蒙古南下攻金的想法,则是在成吉思汗的儿子,也就是窝阔台时候的事。那时蒙古就提出了与宋联合夹击金并将之灭亡的计划。大约在一个世纪之前,宋与金合力要灭辽,之后却导致宋受到金压迫的结果,所以这一次,宋就想要与蒙古合力灭金。后来,却也造成了其为蒙古所压迫的后果,关于这一点,从后世来看,总让人有为什么不懂长进的感觉。
金在此时也派使者来到了宋说:“回想自百年前,我国就与宋缔结条约和平共存,如果我国灭亡的话,那么宋不就会直接受到蒙古的威胁了吗?”然而这样的说词并未被宋所接受。说来当时宋的复仇心很强,因此才会愿意与蒙古合力灭金。
就这样,金在两国的夹击之下灭亡了,而在金灭亡之时出现的将军,正是第七十六位的完颜陈和尚。
从这个人年轻时来看,已是蒙古逐渐强盛,而金逐渐衰弱的状态。由于蒙古在人口的数量之比较少,因此在侵略金的时候,必定会将人俘去,甚至是将整个家族全部抓走,并让其从事手工业或是政务。完颜陈和尚也是在小的时候随家族一同被抓去的,因此便一直住在蒙古。可是随着母亲渐渐老去,便一心要回去故乡。有一天,他在让母亲乘上货车之后,就拉着货车脱逃,途中虽然受到追捕,却在他一面躲避之下走了数百公里,好不容易才回到金的领土。
之后,完颜陈和尚便加入了军队,与蒙古军展开了战斗。这个人曾两度领着骑兵与蒙古军作战并获得胜利。当时,虽说金在建国之时军力十分强盛,然而在与宋缔结盟约之后,很快地便削弱下去。
清朝时,赵翼著有一本名为二十二史札记的书,这是一本对各朝代的正史加以评论的书籍,在其中就有着“金之兵、强弱不同”一章。金这个国家,在建国时非常地强,然而在亡国之际却非常地弱,因而特别地写了一篇来讨论。不过,虽说已经变弱,然在对蒙古军的作战中也不是没有获胜过,当时这个完颜陈和尚就是以四百个骑兵胜过八千骑的蒙古军,而在正史上留下了数十年不见的好评。
只是,毕竟金与蒙古之间的国力之间有压倒性的差距,光靠完颜陈和尚一个人再怎么努力,还是没有办法挽回颓势。当钓州这个城池陷落、蒙古军进入城中之时,完颜陈和尚就在大混乱开始之前放弃了抗战,隐居在一间小屋里。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想送命所以才躲起来的,当大混乱结束,蒙古军的治安奠定之后他又跑了出来。这时蒙古军的司令官要他报上名字,他说道:“我乃完颜陈和尚,也就是那个曾经二次胜过你们的人。”于是蒙古军的司令官——这在金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但我猜想应该是史普台,不过因为没有经过精确的比对,因此不能够确定——就问道:“那你为什么又跑了出来?”完颜陈和尚回答说“我不愿意在乱军之中,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兵士所杀,但自己并非贪生怕死,所以你现在就杀了我吧!”蒙古军的司令官就说:“如果你是完颜陈和尚的话,那你只要愿意投降,就可以获救。”而力劝他出仕于蒙古,但完颜陈和尚却拒绝了。司令官便说道:“那么,让你受一点苦如何呢?”于是便下令折断他的脚骨。而后再问道:“如何?要不要投降呢?”完颜陈和尚还是不从,最后就被杀死了。
完颜陈和尚乃是金灭亡时期的勇将代表,从他的临终之前来看,会让人觉得怎么不干脆逃走算了,不过,他终究还是一个爱惜自己名声甚于生命的人就是了。
顺序虽然有此而后颠倒,但我还是要来谈谈在灭金之时,参战中的宋军司令官孟珙,陈舜臣老师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关于当时孟珙的作战表现,其勇敢及巧妙的程度,据说是连蒙古军都很感佩的。
所以很快地,当后来宋与蒙古之间的盟约破裂,也就是蒙古成为宋北方的威胁,压迫而来之时,孟珙便担任北方的军司令官,在与蒙古军战斗的十年间,几乎都是靠他一个人在独撑大局。
当金灭亡之时,在金统治下的汉人们,有许多便迁往宋的领土。当时的蒙古军还是十分野蛮的军队,对农民相当地苛刻。而这些逃到南边的人,就由孟珙提供开拓的土地,让他们能够落地生根。
孟珙这个人,要和日本作此较的话,大概是如向上杉谦信一样风格的人,他除了通晓佛理之外,对易经也有所研究,据说在他发动军队之前还一定会先焚香祝祷。
另外,于明治时代在日本所出的通俗宋元军谈这本书之中,也有着“孟珙,虽处于衰宋,然其忠义、兵略,则不劣于岳飞。”的记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实际上,他也给人善战的感觉,不管是率领水军还是陆军,对抗蒙古军经常获得胜利,使得蒙古因为孟珙的存在而一直没有办法突破边境。像是在江陵之战的时候,蒙古军的阵营位于陆地,夜晚之时,受到了孟珙从水上而来的奇袭。当时的蒙古军建立了二十四座堡垒,却在一夜之间完全失守,真的是非常活跃。其后,还历经了黄州之战。当黄州这座城在被蒙古的大军围困的时候,他则率领少数的兵主,自己挥舞着长枪突破了蒙古军的重围而解救了黄州城。
因为这样的关系,当这个人存在的时候,蒙古军就一直无法南下。一般来说,不管是在蒙古压倒性的兵力方面,还是关于“宋朝弱兵”什么的说法,在这时都是无法成立的。结果,被称为世界最强的蒙古军,光在灭宋这方面就花了四十年。
孟珙去世是在西元一二四六年的事情,其后,支撑宋朝的梁柱的则是一个叫做赵葵的人。他的父亲赵方、兄长赵范,均是为人所知的北方防卫名将。虽然赵方只是通过科举的文官,但儿子赵葵却一直当上了右丞相,只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是读书人之故,因此在一年之后就离职了。
到了西元一二五七年时,蒙哥汗终于开始认真并派出了要将宋征服的大军。只是蒙哥汗这个人本身却在出征之中病故,接下来才轮到忽必烈的出场。
忽必烈的即位,倒不是蒙古全体一致同意的,而应该说是实在是在没有其它的办法之下,最后只好让他冠上了大汗的称号。忽必烈这个人,乃是在蒙古非常理解中国文化的人,因此就蒙古的保守派看来,自然是会害怕蒙古的传统是否会因此而被中国的东西所掩盖,因而对他的评论不佳。惟从反面来看,他却是非常受到蒙古所统治的汉人期待的。
西元一二六年,忽必烈即位,一二七一年时改国号为元。这就是元的世祖皇帝的诞生。而世祖这个称号,当然也是死后的称呼。自此开始,宋确实感受到了元的压迫,而往灭亡之路前进,惟其间的一二七四年,蒙古发动了攻日的大军,被日本称为元寇。
关于元寇的事情,我有一些想要提出的,事实上,从以前就有关于元寇的两种极端的看法。一个是战前的看法:当时是暴虐无道的蒙古攻击而来,而日本则是以北条时宗为代表,受神风之助的镰仓武士因此才能够将之完全击破。
到了战后却变为:忽必烈是不会做出那样乱来的事情的,本来应该能够相互友好,只是北条时宗那个阿呆完全不知道外交是什么,居然把使者给斩了,因此才会有无谓的牺牲。
我记得nhk之前曾经做过一个相关的节目,当时我也在思考这件事,只是不管如何,对日本来说都没有什么一定的利益就是了。就算忽必烈当时的确是想要与日本友好好了,然而如果接受了:好,那我们就相互友好吧!那是否表示和平就一定会到来呢?其实我觉得也不一定。
基本上,为什么忽必烈会想要和日本友好呢?日本本来与宋的关系是非常良好的,虽然并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不过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均是密接而相结合的。像平清盛的政权,还是在不与宋相接触就没有办法维持的情况下,保持密切关系的。还有,听说宋和日本之间在学者及和尚方面也有着诸多的交流。从忽必烈的眼光看来,他的出兵可能只是为了要将日本与宋的关系切断而已。
再接下来,如果日本接受了忽必烈的请求,两边达成友好协定的话,那么难道到时忽必烈要求日本一同对宋出兵,日本也能够办得到吗?我想不太可能。
关于这一点到底如何?我发觉到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再对这一段历史提出见解,但也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不用功的关系,所以才不知道罢了。总之,根据我个人的想象,元攻击高丽,在高丽降伏之后,便强迫其帮助远征日本。从这一点来看,实在是不能保证这次元不会要求日本对宋。若日本回应了忽必烈的请求,之后被强求要对宋出兵的话,那虽然没有对元作战,但却要代之为与宋作战。若是拒绝的话,那么元是否又会攻击而来呢?
这些当然都是假设,只是我这么想而已。对日本来说,本来与宋那么友好,自然就不能够一下就反掌与元联合而与宋对立的,因此也就只有拒绝了。
而在拒绝了之后,元就立刻攻打而来,一般的看法是认为北条时宗的判断过于天真,但我觉得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说起来,中国王朝渡海攻击日本的例子,在之前和之后可说是一遍也没有的。
不管是在唐的最盛期,或是明的最盛期,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不过,就算不认为会受到渡海而来的攻击是普通之事,然而若是说没有预测到就是天真,也实在是很过分。实际上中国的王朝既然位处大陆!自然或多或少会有着膨胀主义的倾向,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像是汉武帝设置乐浪郡,隋炀帝征服高句丽等,这些都是要扩展在陆上的领地。只是,做这种事的帝王,大多会被评为渎武,在评论上绝对是不好的。然而,越过大海出兵这样的想法,在中国的传统中几乎是不存在的。是以,将其国书加以拒绝,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压根就想不到对方会攻击的缘故。
西元一三七七年,到了明代,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南方的苏门答腊,当时与苏门答腊对立的爪洼就在途中偷袭将其使者杀死,而激怒了明的朝廷。可是激怒了又怎么样呢?明朝只是把前来的爪哇使者加以流放,然后禁止与爪洼的贸易而已。至于渡海去攻击爪洼一事,则是想都不曾想过。
所以,虽然说中国的王朝对于渡海攻击上事,并不是绝对没有,不过如果再加上忽必烈本身并不是汉人的这项条件的话,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至于那四百本人所写的历史小说或是假想历史小说中关于唐、宋、明等对于日本领土野心之描述,我想其实应该也只不过是个无理的设定罢了。
无论如何,元确实是一度攻击而来,却因为神风而不得不退兵。在第一次的远征时,威吓的意味应该大于实质,本来应该是只要稍微给日本尝一点苦头就可以退兵吧。毕竟,正面之敌一南宋尚且存在,因此若对日本派遣个几万的军队,从效率上来看还真是一件蛮愚笨的事。
第一次对日本的远征是在西元一二七四年。而在到了一二七六年时,第七十八位的伯颜就领军占据了宋的城都,也就是杭州临安府。
占领的过程不破坏分毫。忽必烈这个人从不好的方面来看是贪欲,而从好的方面来看则是一个对于财政和经济非常关心的人,他实在是不愿意将地上最为繁荣的一个都市加以破坏,希望尽量能够在毫发无伤的情况之下将之取得。
结果确实也如了他的意。由于在来到此处之前已经经过了无数满是鲜血的战役,因此后来当蒙古军压迫而来时,许多的都市干脆就依次开城投降。另外,忽必烈也曾对伯颜说过——这事之前好像也提过要向曹彬学习一事,也就是不需要流无益的血,而伯颜也遵守了。只是,要不要多流无益的血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对方必须不抵抗才行。是以,对于那些自认为已经不行了而开城投降的城池,当然是就尽量不去动它,而那此会抵抗过的,则给予彻底的破坏。
在常州之战中,由于守城的宋军曾有过激烈的抵抗,因此当蒙古大军人城的时候就大肆加以屠杀。当然其中也有着要杀一儆百的意味在内,只是事情做得实在是太过残忍。据说当时蒙古军在将城外的农民抓来杀死之后,还将尸体的油脂取出,然后用聚集起来的油脂当做火攻城壁的材料。在听闻了这样的事情之后,其他的城池莫不悚栗,因此才决定尽早降服。
到了现代,许多研究蒙古的历史学家对于这常州的屠杀事件还是不太愿意多谈,甚至还有叙述蒙古是在几乎没有什么流血冲突就接收了南宋全土的书籍,这实在是贻笑大方。
对了,伯颜他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百眼”在发音上是差不多的。
这时宋的皇帝其实只是个五、六岁的小孩,他的祖母,也就是皇太后握有实际的大权。这个祖母是个很迷信的人,当她召来预言者询问这个国家是否守得住时,这名预言者回答,只要具有百眼的男人不攻来的话,那就没有问题。由于实际上人不可能真的有一百只眼睛,因此这位祖母便很安心,怎知当蒙古军攻来时,竟听闻其总帅就叫做百眼,因此不由得脸色发青,留下了这则传说故事。
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于西元一二七六年时杭州开城,形式上宋朝在此时即已灭亡。只是实际上宋尚未全部灭亡就是了。
有些顽强的抗战派就仕奉了皇帝的年幼兄弟之命,从杭州临安府逃出。这就是第七十七位的张世杰,以及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悲壮抵抗的开始。
至于降服的宋帝,则被一路带往北方,来到了现在的北京谒见忽必烈。忽必烈对于降服的宋帝倒没有给予什么残忍的对待,而是将之列于贵族,供养其后半生。只是,一个曾为皇帝的小孩子必须要在忽必烈的面前行跪礼,说来也真是个悲哀的光景。忽必烈的皇后在看了之后不由得流下眼泪,当忽必烈问道是否是因为可怜这些人的缘故时,皇后的回答出乎意料,答道:听闻人世间无有能够持续千年的王朝,谁知道何时我们的子孙是不是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让忽必烈也不由得伥然。
接着,忽必烈对那些顽固的抗战派下令讨伐。只是伯颜在将杭州临安府陷落之后,认为总司令官一职已不再需要,就转回北方去了。
关于这个伯颜,在美国竟有位作家写了本伯颜在其中登场的历史小说。这本书名为黑蔷薇,作者则叫做威斯坦。内容叙述中世纪的英格同巴士越过丝路而来到了中国,当时正是伯颜攻陷杭州临安府的时候,因此关于伯颜,里头也有着那是当时世界一流将军的叙述。
这本小说曾被搬上大银幕,而且还是好莱坞电影。担任那名骑士主角的演员为泰罗鲍瓦,而饰演伯颜将军的,则是欧森威尔兹。以前曾经在电视上放映过一次,我对那个由欧森威尔兹穿着蒙古的将军服饰,乘着马在水田之上越过的影象,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由于这部电影实在是少见的珍品,因此在我经过一番努力地寻找录影带后依然不可得。我和陈老师之间还有找到带子一定要让他也看一看的约定呢!
好了,关于第七十七位的张世杰这个人,本来乃是北方出身,后来从军队之中脱走投向宋军,并且当上了将军。
有些说张世杰坏话的人,骂他是从无赖汉窜出来的下等士官,但他毕竟还是为宋起而作战的人。
至于忽必烈这边,他之所以不杀文天祥而将之俘虏,乃是想要让他为自己所用之故。当时降服于元军的人很多,当然忽必烈也会将这些人加以采用,然而以他的眼光来看,这些人乃是因为事态对宋不利,因此才降服的,实际上就如皇后所说,当事态对元不利时,那他们便会舍元而去了。所以,反而那些顽强抵抗的人,人格比较值得信赖。由于忽必烈这么想,所以他也曾对降服的人出言讽刺道:“难道说宰相不好,就是背弃皇帝的理由吗?”
特别的是文天祥不但是科举合格,也是以前曾经说过的那种能够得到天子赐字的人,因此忽必烈自会想要让这种人能够出仕于自己。在他的计算下,如果连这种人都愿意跟随自己的话,那么不论是以武力抵抗的人,或是在精神上抵抗的人,大家应该都会降服的。
然而文天样还是一直顽强地抵抗,并展开了游击战。只是文天样实在是太为正直,在他的心目中也认为别人都应该是如此,是以也曾好几次地遭到背叛。
他曾一度为元军所俘,幸好后来以计谋逃脱。其后,由于连身份低下的人都对文天样十分尊敬,而不惜生命来跟随他,因此又持续了数年的转战,惟在情势依然不利之下,文天祥再度为元军所俘。
在陆秀夫这一边,则虽然一度扶立幼小的皇帝,惟他后来却因病而死,所以只有再立其弟卫王赵幕为皇帝,而这也正是宋最后的一位皇帝。
这个人在海岸乘上船一面辗转往南逃去,一面躲避元军的追击。当时应当是有着拥大船团以逃向海上的想法才是,于是就想前去倚赖蒲寿庚——这个人的名字看来有点奇特,乃是因为其祖先乃是阿拉伯人之故,同时他也是泉州这个港都的支配者。自唐至宋,泉州这个港口已成了仅次于杭州的世界最大贸易港口,从阿拉伯、波斯、印度各地都有不少外国人前来。当然,这个人也是伊斯兰教徒。总之,泉州这个港口是在他的支配之下,拥有着从大船团到水军、陆军等的力量——所以陆秀夫才会想前来投靠他。然而蒲寿庚却看穿了宋朝气数已尽。而且,不只是忽必烈,在蒙古帝国之中,不管是行政官,还是在商业等方面,其实都是非常重用色目人的。在此所谓的色目人,指的就是各种西方的外国人,其中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徒就占了大半,因此蒲寿庚舍弃宋朝,其实是对他非常有利的。
是以,当陆秀夫和张世杰来到的时候,泉州的城门是紧闭的,不但不得其门而人,甚至还把他们赶走。至于当时在泉州的城中,早已有数百名趁早脱逃而来的宋代皇族,蒲寿庚也将他们赶尽杀绝,而后就降服于蒙古。在降服于蒙古之时,他的说法指张世杰这个家伙实在非常自大,态度也十分恶劣,让人相当生气,因此才想要归顺于蒙古。不过,我认为这应该是个借口,只是把它归罪到张世杰的头上罢了。至于宋的皇族,反正不是将之俘来交给元军,就是把他们杀死,从这地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蒲寿庚这个人物的性格。
总之,在此时,蒙古军就取得了庞大的船团。
在此,元的大将张弘范——此人是从父亲那一代便出仕于蒙古的汉人,就领着军队追击陆秀夫和张世杰。
结果,宋朝廷最后停泊船团的地点,就在崖山这个地方。这是个位于现今香港以西大约一百公里左右的岛屿。宋在这儿聚集船团,同时,也让义勇军加入。在崖山这个小岛上,当时共有包括宫女在内约有十万人聚集。
也因为这样,蒙古军并不能够完全无视于他们的存在。宋已经灭亡了,其残党也必须要加以肃清才行。如果就这么放着不管的话那将会成为其精神上的支柱,而可能会造成各地反蒙古的叛军起义也说不定。张世杰和陆秀夫也是这么想,当反蒙古军一齐蜂拥而至时,他们就要成为其核心的武力,也因此他们必须保存实力,因而没有直接出面迎战。
在元军方面,则是要以全力来攻击崖山的。在西元一二七九年的正月,蒙古军大举从海上攻向崖山。这时,负责指挥防御的张世杰将幼小皇帝的乘船置于中央,在周围集结巨大的船只,然后再以锁连结成海上的要塞。虽然蒙古军意图攻进,然而却被阻于大船团之壁下,完全无法靠近。即使利用箭矢攻击,也没有办法射人其中。
对于这种将巨大的船以锁连结的阵仗,一般来说就是要利用火攻,因此蒙古方面便将数百艘小舟上积满薪柴、点上火,然后一齐放出。张世杰料准这一招,早就在最外侧船只的船体外侧涂布了满满的泥,如此一来,火就不会蔓延。另外,当着火的小舟靠近时,他们也准备了非常长的竿子,把小舟——推开。如此一来,乘着潮流的小舟在回头后就反过来往元军的方向靠进,反让元军的数十只船着火,而赶紧弃船。
张世杰这个人出身北方,本来是习于陆战,据闻对于水战是完全不懂,然而此时他却打了一场实实在在的胜仗。
这时的张弘范也只有自己率领大军将崖山包围。并曾一度派遣张世杰的族人前去劝降,然而张世杰不为所动。他虽然知道如果自己投降的话,将可以得到荣华富贵,只是这事实在是做不得,于是便令其退下。没多久,张弘范就以大舰队将宋军给重重包围,首先断绝了宋军的水路。当宋军在水上的补给中断数日之后,兵士们逐渐衰弱之时,张弘范就发动了总攻击。
这时,文天祥为张弘范所捕,在张弘范的旗舰之上看着宋灭亡。当时乃是二月天,海面为浓厚的大雾所笼罩,在早就已经无法区分敌我方的状态之下两方开战了。结果,在宋军体力较弱,而张弘范又乘着潮流攻击而来的情况下,末了,宋军终于被迫逼至角落。在当时,占据船只的印记就是将那艘船的帆柱切断,在宋军的帆柱依次倒下之后,元军也步步进逼。
张世杰看到大势已去,就想用少数的船来突破元军的包围网向外逃出。陆秀夫也是这么想的,只可惜海上要塞乃是位于最内部的地方,因此就算想要逃也会被前方的船所阻。当时周围的船沉的沉、烧的烧,而元军又已迫近,无能为力的陆秀夫惟有背着幼小的皇帝跳海。见到这一幕的残兵败将、以及官吏、宦官、宫女等,也就跟着纷纷投海自尽了。
这样的结果,造成了海上十万余的尸体漂浮,真的是很凄惨的情况。这件事发生在日本坛之浦之战约略百年之后,造成了坛之浦之战五十倍左右的牺牲,光是想象起来,都能够深觉这是中国史上最悲痛的光景。
在此时,张世杰好不容易突破了包围逃出,却还没有放弃,一面搜寻着宋皇族的生还者,还准备要东山再起。元这边也发现了这件事,并且了解到张世杰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会投降,或是会放弃的人,因此也努力地搜查他的下落,但是一直都找不着。
在这之间,张世杰遇到了暴风,船只即将沉没,就在兵士们认为岌岌可危,准备要弃船逃往陆地上之际,张世杰命所有的兵士离开,自己一个人则留在船上,大叫道:如果上天真的要亡宋的话,那就让这艘船翻覆吧!结果,在巨大的风暴吹袭过后,船还是翻覆了,而张世杰应当也死于其中。
从十八史略中的文章来看“舟覆世杰遂溺宋灭”的短短八个字,可说是充满了悲愁的思绪,中国文字的表现力确实是令人吃惊。而在宋史中,则是以“世杰死宋遂灭”来形容。由于张世杰的死,宋就因此而灭亡。在遂灭这两个字之中有着很深的感情。
宋史基本上乃是在元时代中所编撰的东西,而且是元朝皇帝所承认的历史书。在这本历史书中,写着因为张世杰的死而使得宋灭亡。在名义上,宋是于西元一二七六年时出降时被灭的,而七九年于崖山灭亡的说法,则是当时人的想法。
就这样,张弘范对文天样说,正如你所见,宋已经灭亡了,你也乖乖地放弃,出仕元朝如何?文天祥当然是加以拒绝。于是张弘范也只有将文天祥带回今日的北京,去与忽必烈会面。
当张弘范从崖山退兵时,还曾在海边的大石头上写下夸耀自己功绩的文字。
十二个文字一共分为三行,写的是:镇军大将、军张弘范、于此灭宋。
连张弘范自己也认为是他在这里将宋给灭亡的。因此,一二七六年当时宋帝降服一事,虽说是宋在名义上于此灭亡,但不管是当时的人,或是后世的人看来,都认为宋乃是在一二七九年于崖山灭亡的,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宋灭亡一事对中国人来说乃是一场悲剧,像是身为宋最后一位皇帝的卫王赵禺就是一位年仅五、六岁的少年,由于这少年的周遭全都没有同年纪的玩伴,所以他的朋友就只有一只鸟,无论何时总要在一起。而当少年皇帝为陆秀夫所背、跃入海中时,见了此一情景的那只鸟,据说还带着笼子一起跌跌飞飞地追在后头号泣,留下了凄美的传说。
至于文天祥,他被带到今日的北京去与忽必烈会面。带着他去的就是张弘范,由于他个人也对文天祥十分尊敬,因此一路上也都以礼相待。
接下来开始,就完全地进入元的时代了。
曹彬:西元九三二~一年。真定灵寿(今河北省正定县)出身。五代末北宋初期的武将,亦为后周的姻亲。本来仕于后周的世宗,在北宋建国之后即跟随太祖进行对蜀及江南的征讨,立下许多功绩。在太宗的时代也参加对北汉的征讨以及回复燕蓟的作战。在真宗的时代以枢密使的高位病逝。清廉洁白的人品深受历代皇帝的信任,是在宋这个军事力量脆弱的国家之中尽力于平定天下的武人,与汉、唐等时代建国初期武将的类型可说是不太相同的。
——宋史卷二五八曹彬传赵匡胤:西元九二七~九七六年。在位时间为西元九六~九七六年,为宋的初代皇帝(太祖)。继父亲赵弘殷以来,以武人的身份跟随后周的英主世宗立功而当上近卫军的队长。在世宗以英年之姿去世时,他正因辽入侵的传言而率兵出击于陈桥,并在当地被推荐为皇帝,建国号为宋,是名豪爽的人物。他收拾了五代以来的混乱,并奠定了宋王朝的基础,但同时他也为了要维持宋王朝而将麾下之武将兵权解除,具有考虑周到的英迈之面。只可惜在建立业绩的隆盛时期依然未能取胜于辽,仅能够将辽的南下加以阻止而已。关于他的死有很多的谜团,一说是突然暴毙,但也有为其弟,也就是太宗赵匡义所弑的说法。
——宋史卷一一三太祖纪杨业:?~四元九八六年。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出身。年轻时即精于骑射,出仕于北汉。在北汉为宋所灭后改仕于宋。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契丹击破。后来即有着一旦契丹见到杨业的军旗即立刻退兵的轰动名声。之后也一直于北边对契丹进行备战。可惜最后于监军王侁的强制下出战,在没有任何诸将的援助之下,孤军奋斗之末终为契丹所俘,在绝食三日之后而亡。当朝廷追究其死因时发现问题所在,最后便将大将潘美及王侁等问罪。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耶律休哥:?~西元九九八年。征服王朝辽的武将。自第四代穆宗到六代圣宗之间均一直处于第一线上指导辽军。西元九七九年,当北宋的第二代皇帝太宗对辽的南京(现今的北京)进行攻击时,负责救援的他大破宋军。以后也数度南进与宋作战,进出于莫州(位今河北省)。此外,西元九八六年宋的南京攻击之战中亦将其击退。他虽如此地善于军事,然在民政之上亦相当有能,以异民族的身份支配着中国的一部分,可说是征服王朝最初的政治家之材。
——辽史卷八十三耶律休哥传穆桂英:生殁年不详。也有木桂英的写法。在正史上虽然不见其记述,却可说是中国史上女将军、巾帼英雄的代表,几乎可说完全没有不知其名的人。她兼具美貌、武勇、智略、侠气等身为民众眼中英雄的条件,算是在与辽和西夏等异民族国家的持续苦斗之中,宋对于外的象征人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穆桂英大摆迷魂阵”等冠有她名字的故事甚多。
——中国著名女将小传、一百仕女图狄青:西元一八~一五七年。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县)出身。以一农家之子的身份从兵卒开始,活跃于对西夏间的战争,并得到韩琦及范仲淹等的知遇,于一五二年时拨擢成为枢密副使。同年,于华南镇压依智商之乱成功。寡言而谨慎,是名在熟虑之后才会行动的武将,能与部下共甘苦,深得部下的信赖,而愿意跟随共同力战,被称为宋朝第一的名将。
——宋史卷二十狄青传包拯:西元一~一六三年。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出身。生来对亲尽孝,在政治上也以清廉之名臣而知名,同时待人和睦,无论政府高官或是贵族都很看重他。一般是以包待制称呼他,在元曲等也以名裁判官的身份登场。于西元一六一年时当上三司使、枢密副使而坐上政治的中枢,但于翌年过世。以他为主角的故事在各种戏剧上亦博得相当的人气与欢迎,传到日本亦受到喜好,常为其它的故事所取材,像是“大冈政谈”中便可见其影响。——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宗泽:西元一五九~一一二八年。浙江省义乌出身。本为文臣官僚,后于金灭北宋,而南宋再兴的时期于军事面上活跃。以使者的身份一面对金,一面救出未被俘至北方的康王再建南宋。于宋室南渡后亦在守护华北之际用心于民政,筑成一大势力,让金都对宗有所忌惮。只是,在主战派支持者稀少之下,还受到对其势力警戒的南宋政府监视,因而功绩无以回报。
——宋史卷三六宗泽传岳飞:西元一一三~一一四一年。活跃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当时的武将大半均为在北宋灭亡时期自拥私兵而立,不但不识大字,而且在军团规律统制上亦十分糟糕,然处在其中的岳飞不但教养甚佳,军团规律亦十分严整,相当有名。他的背上刻有“精忠报国”等四个字,在力战之下一时甚至达到是以收复开封之势。其文学造诣以“满江红”而有极高名声,惟同时也成为企求与金达成和议之主和派最高指导者秦桧的眼中钉,最后因其诬告而死于狱中。在秦桧死后,好不容易才回复名誉,并以武鄂王的身份加以祭祀,参拜其位在西湖边之庙与墓地的人们至今络绎不绝。在墓前置放有秦桧等陷害岳飞于罪者的铜像,常会受到民众的唾弃。岳飞在近代也成为许多故事的主角,可说是中国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
——宋史卷二六五岳飞传韩世忠:西元一八八~一一五一年。陕西省延安出身。虽然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但在十八岁时即加人军中崭露头角。西元一一二七年北宋崩溃之际,他迅疾前往南宋初代皇帝高宗之跟前,翌年并担任高宗南渡时之后阵守护一职。当时即曾在山东省沐阳一地大败金军,之后于一一二九年亦曾对金侵入浙江省的兀术之退路造成威胁而活跃。除尽力于扬子江以南之地域安定外,在一一三三年以后亦以其宣抚使之地位拥有五万之兵力,以及其背后丰富的财源守护淮东一带。一一四一年,因秦桧夺取兵权而隐退,据说就此不再谈论兵事。此外,其妻梁红玉亦随夫出征于战场之上而为世人所熟知。
——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宗弼:?~西元一一四八年。金之宗室出身,女真名为兀术。宗弼则为汉名。为金之太祖皇帝的第四子,除活跃于对辽的讨伐之外,之后的一生都在与宋的战争之中渡过。西元一一二八年到一一三年之间曾追击高宗在江南一带转战。其后亦一面与宋进行作战,一面经营取得的华北,以及努力于对宋的外交交涉之间。金对华北的经营在直接统治之前也曾有过一段傀儡政权的迂回曲折时期,但他一直努力干华北的军事和民政之上。身为金最高之重臣与勇将之身,让宋战战兢兢过一段日子。
———金史卷七十七宗弼传海陵王:西元一一二二~一一六一年。姓名为完颜亮,金第四代皇帝。本为皇族出身,而担任表弟——也就是第三代皇帝——熙宗的宰相一职,当熙宗沉溺于酒而梢神衰弱之际趁机发起政变而当上皇帝。当时的金虽然不断地在进行汉化,但他则是非常醉心于中国文化,意图将金代换成为中国王朝般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这样的理想相当地有名。同时他也南下意图灭亡宋朝,以达成统一中国的目标。惟在采石矶一战中败战,而后,在背地又发生契丹人的叛乱,立于穷地的海陵王结果就于扬州为叛乱军所杀。还被第五代的皇帝世宗废为庶人。关于他的事情甚至后来被拿来说成荒淫无道的代名词。
——金史卷正海陵纪虞允文:?~西元一一七四年。隆州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出身。西元一一五三年时进士及第而历任地方官吏,在秦桧死后登用进入中央政界。他的名望提高乃是在于海陵王南下之时,由于虞允文早就忧虑到这点而能够迅速且无怠地对应,遂于采石矶一战中大破金军。造成海陵王被杀,而再度成立宋、金间和议。当时曾有高唱回复陕西省之对金强行策的论调,惟因不为其所接受而遭左迁。不过,他在兵制改革的进行时,同时也对支撑南宋的官僚多所推荐,使得人事之间变得较为公平。
——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完颜陈和尚:西元一一九二~一二三一年。金之武将。西元一二一六之前虽为蒙古所俘,但归国后当上官吏,于地方赴任之后误入狱中,翌年由衷宗加以赦免。于一一二八年蒙古军人之时率领四百骑击破八千骑蒙古军,气势大为提升。接着在倒回谷及卫州之战中又获得胜利,惟终究无法改变金覆亡之势,在一二三二年于三峰山之战败战,逃往钓州之后死去。
——金史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孟珙:?~西元一二四六年。襄阳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县)出身。生于武将世家,率领父亲留下的忠顺军于荆襄一带活跃,然这也表示着南宋的武将将所率领的军队私有化的事实。其显著之例即是支配四川的吴氏一族,自建国以来四代握有四川之军权。盂珙在对蒙古以及金的攻击之中建立轰轰烈烈的勇名,同时还以那些为躲战祸而南下的中原人民来增强自己的部队,并为了维持增大后的军团而进行兵、民的屯田工作,确保经济的地盘。另外,他对佛教亦有所关心,有在动员军队之际必定焚香的传说。
——宋史卷四一二盂珙传伯颜:西元一二三六~一二九四年。八怜部族之人。跟随身为夫拉可汗部将的父亲,在西域长大成人,后来在其请求之下直属于世祖忽必烈汗,同时还娶了宰相安顿的妹妹为妻。西元一二六五年成为中书左丞相,以处事果断而为人所知。一二七四年以降,成为对宋作战总司令官,能够完全指挥统率这支由多民族所编成的大军,其实也是倚靠其力量。一二七六年,攻陷了杭州临安府,捕得宋之皇族后凯旋回到大都,因功而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死后并被追封为淮安王。有“兼具将相之才”之评,可说是元初最大的功臣。
——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新元史卷一五九伯颜传张世杰:?~西元一二七九年。范阳(今北京)出身。本来跟随出身为金,后降服于蒙古的张柔,但因犯罪而南逃成为南宋的臣下。在吕文德的支配之下转战,因而崭露头角,西元一二七五年进入受到元之攻击下的临安府进行防皮而成名。以后也为南宋而力战,于一二七六年临安府陷落以后,举益王为瑞宗皇帝,一面转战一面南逃。一二七七年时在与之呼应的文天祥等皆败,而端宗亦没的情况之下依然奋战。下二七九年于崖山之决战中虽然失败,然还是脱逃而出准备再战,惟因船遇大风翻覆而亡。
——宋史卷四五一张世杰传文天祥:字宋瑞。西元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出身。在仅二十岁的年纪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士及第。当蒙古南下之际,迁都论调兴起时,他则始终皆持反对意见,因此曾有一段时间遭到疏远。西元一二七五年,蒙古军来到江南,于文天祥的力战之下曾使其败退。在相继的败战,以及欠缺人才的宋朝中,成绩优异的文天祥自是快速出仕,西元一二七六年,当宋朝降服之际,已爬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统领对蒙古的抵抗,虽于一二七八年时被俘,但一直到宋在崖山完全灭亡之后都不改其气节,还在狱中咏唱“正气歌”等诗表示其反元之气慨。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