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大明捉鬼记:明朝那些魑魅魍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宁远大捷后,朝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并以袁崇焕担任,加为兵部右侍郎(连升七级),但不久之后,他就逐渐骄横起来。
与大将满桂闹不和,朝廷于是召满桂回朝,新任经略奏书请求留住满桂,结果袁崇焕又与经略闹不和。
朝廷担心又来一次‘经抚不和’,于是将两人分开,经略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
这在讲究以文御武、上下尊卑的大明朝,二百年来也是独一份,就像前文所说,天启像对待熊廷弼一样,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了他。
若他规矩一点,也许能改变关外形势,可惜他很‘不规矩’,袁崇焕的种种行为直接影响朝堂权力斗争,天启被他害惨了。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竟然私自派遣使者前往吊唁,名为刺探虚实,实则相与皇太极议和,但袁崇焕议和并不是骨头软,恰恰相反,是他过于自负,想对女真用计,给他经营辽西练兵争取时间,结果与皇太极‘一拍即合’,给自己和明朝挖了个天坑。
同年十月,袁崇焕‘中计’,开始恢复松锦和大凌河防线,又要耗费钱粮筑城,为此他还笼络魏忠贤派到辽西的属官,答应为他们请功。
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和袁崇焕互相忽悠,议和换来辽西平静,东虏扭头渡鸭绿江征讨朝鲜。
皇帝这时候已经顶不住压力了,面对辽东全是撂挑子的朝臣,尤其是蓟辽经略王之臣,天启出了个昏招,竟然把经略取消了,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
乾坤独断,打破旧例,无人制衡袁崇焕。
好吗?
若袁崇焕快速(必须快)打败东虏,那的确好。
可惜他没这样的本事。
一个‘超级巡抚’出现了,独揽蓟辽、登莱、东江、以及水师大权,却在与东虏玩心眼、在一心巩固他的地位。
任何人都不会接受这样的情况出现。
辽东需要天下税赋支持,从官场逻辑上讲,皇帝都没有这种权力,天启是通过魏忠贤短暂从文武大臣手中‘借’来的。
借来的权力当然没有保质期!
东虏渡过鸭绿江后,朝鲜和毛文龙同时向明廷告急,天启命袁崇焕攻击辽沈救援。
袁崇焕在这时的表现是灾难级,以后的表现更是灾难中的灾难。
他是派遣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九千兵逼近三岔河,但出兵毫无作为,为了出兵而出兵,走了个过场,没有一点为大局牺牲的意思。
朝鲜‘顺利’倒向东虏,与东虏一起进攻毛文龙,朝廷准备听毛文龙的死讯了,毛文龙却‘不给袁崇焕面子’,把粮草不济的东虏击败、击退,史称“丁卯之役”。
同年五月,东虏从朝鲜退兵后,皇太极率兵直抵锦州。袁崇焕以宁远的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为由,派精锐骑兵四千绕到大军后面,另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这是挠痒痒,他又上奏请求边镇等地发兵。
朝廷得配合呀,命山海关的满桂移驻出关,宣府总兵前移,蓟镇大军再次移驻山海,又调昌平、天津、保定的屯兵奔赴山海,传檄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守将整备好兵马听候调遣。
咦?说好的辽东自训,不再调集全国兵马,怎么又来了?
更搞笑的是,这是皇太极的一次军事试探,为的是巩固他的汗位,根本没用什么力气,六月后金军撤兵,明朝史称“宁锦大捷”。
啊呸
看出来了吧?袁崇焕‘挟持’朝廷调动了天下兵马,天启虽然为了朱明天下做出这些事,但触动了朝臣的根本利益,你一个关外的‘巡抚’,比首辅还牛,凭什么把全国的税赋都用了,凭什么把全国的战兵都调动了,朱明朝廷是你袁崇焕开的?那你倒是来个真正的大捷呀。
‘宁锦大捷’更像是袁崇焕和皇帝不得已制造的‘胜利’,被调动、被配合之人出钱出兵担责任,还得不到任何好处,这种权力场的反噬直接报应到了天启头上(弑君)。
宁锦之战后,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天启在敲打他),‘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加一级官阶。
袁崇焕的表现让人喷血,他抛弃了对他掏心掏肺的皇帝(患病快嘎了),拍拍屁股辞官回乡,找了个‘流行’的借口—阉党掣肘。
娘的,天启实在是没有替代人选、实在是驾崩了,否则袁崇焕早被‘传首九边’,也不会有后来的大灾难。
到崇祯朝,他的表现更加灾难,可以说,袁崇焕代表了明朝士大夫权争对国事的终极影响:自我毁灭。
万历朝前期,辽东将门被李成梁变成了军阀,但这些将门在万历朝后期只剩下余晖,早被文官拆烂了,到努尔哈赤占据辽沈,李成梁的影响已经是过去式了,此时再说辽东军阀来自李成梁就过分了。
事实是:袁崇焕才是明朝灭亡时辽东军阀的缔造者。
这是文官‘独镇’地方的天然优势和绝对弊端,比武将垄断更全面。
关宁铁骑出自袁崇焕和祖大寿之手,这支军队的成分是无家可归、与东虏有私仇的辽民和鞑靼人。
皇朝时代非单一族群的军队,都有强烈的个人属性、独立属性,加起来就是军阀属性,再有袁崇焕强烈的权力排他性,这支军队最终成了明朝的掘墓者。
崇祯上台之初,东林再次掌权,袁崇焕又来了,他的表现与天启元年的熊廷弼一模一样。
五年平辽张口就来,且与崇祯讲条件: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
此后的行为众所周知,编练关宁铁骑几乎成为他的‘私兵’。崇祯二年杀毛文龙(到现在史学家也不知道他发什么颠,没任何道理呀),辽东的问题本质就是失心,袁崇焕这个行为彻底让辽民不再把自己当明人,牵制东虏的东江悍勇后来全部成了东虏入关的大功臣。
崇祯三年更牛逼,袁崇焕就像惯坏的孩子,后金从长城入关,他在勤王的路上故意拖延,对同僚指手画脚,向皇帝要权要饷…
你一个蓟辽督师,手握大明最多、最强的战兵,不思报效皇恩,反而更像一个摄政王、一个要挟的土匪。
自此,袁崇焕又把熊廷弼的灾难重演了一遍,彻底把大明朝最后一丝反击的底气抽空。
崇祯此时终于明白皇兄天启当初的难处,你不死谁死?
谁都拦不住,也不会有人拦,必须死。
…………
因为清朝的文字狱,导致明末历史文献混乱,袁崇焕的事,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袁崇焕因行事和性格问题,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诸多史学家持正看待,认为他功不可没,但也几乎同时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
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实际是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张廷玉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计六奇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
这些表述如果套一个权争的动机,袁都督行事乖张的逻辑一下就通了。
宁远大捷后,朝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并以袁崇焕担任,加为兵部右侍郎(连升七级),但不久之后,他就逐渐骄横起来。
与大将满桂闹不和,朝廷于是召满桂回朝,新任经略奏书请求留住满桂,结果袁崇焕又与经略闹不和。
朝廷担心又来一次‘经抚不和’,于是将两人分开,经略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
这在讲究以文御武、上下尊卑的大明朝,二百年来也是独一份,就像前文所说,天启像对待熊廷弼一样,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了他。
若他规矩一点,也许能改变关外形势,可惜他很‘不规矩’,袁崇焕的种种行为直接影响朝堂权力斗争,天启被他害惨了。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竟然私自派遣使者前往吊唁,名为刺探虚实,实则相与皇太极议和,但袁崇焕议和并不是骨头软,恰恰相反,是他过于自负,想对女真用计,给他经营辽西练兵争取时间,结果与皇太极‘一拍即合’,给自己和明朝挖了个天坑。
同年十月,袁崇焕‘中计’,开始恢复松锦和大凌河防线,又要耗费钱粮筑城,为此他还笼络魏忠贤派到辽西的属官,答应为他们请功。
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和袁崇焕互相忽悠,议和换来辽西平静,东虏扭头渡鸭绿江征讨朝鲜。
皇帝这时候已经顶不住压力了,面对辽东全是撂挑子的朝臣,尤其是蓟辽经略王之臣,天启出了个昏招,竟然把经略取消了,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
乾坤独断,打破旧例,无人制衡袁崇焕。
好吗?
若袁崇焕快速(必须快)打败东虏,那的确好。
可惜他没这样的本事。
一个‘超级巡抚’出现了,独揽蓟辽、登莱、东江、以及水师大权,却在与东虏玩心眼、在一心巩固他的地位。
任何人都不会接受这样的情况出现。
辽东需要天下税赋支持,从官场逻辑上讲,皇帝都没有这种权力,天启是通过魏忠贤短暂从文武大臣手中‘借’来的。
借来的权力当然没有保质期!
东虏渡过鸭绿江后,朝鲜和毛文龙同时向明廷告急,天启命袁崇焕攻击辽沈救援。
袁崇焕在这时的表现是灾难级,以后的表现更是灾难中的灾难。
他是派遣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九千兵逼近三岔河,但出兵毫无作为,为了出兵而出兵,走了个过场,没有一点为大局牺牲的意思。
朝鲜‘顺利’倒向东虏,与东虏一起进攻毛文龙,朝廷准备听毛文龙的死讯了,毛文龙却‘不给袁崇焕面子’,把粮草不济的东虏击败、击退,史称“丁卯之役”。
同年五月,东虏从朝鲜退兵后,皇太极率兵直抵锦州。袁崇焕以宁远的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为由,派精锐骑兵四千绕到大军后面,另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这是挠痒痒,他又上奏请求边镇等地发兵。
朝廷得配合呀,命山海关的满桂移驻出关,宣府总兵前移,蓟镇大军再次移驻山海,又调昌平、天津、保定的屯兵奔赴山海,传檄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守将整备好兵马听候调遣。
咦?说好的辽东自训,不再调集全国兵马,怎么又来了?
更搞笑的是,这是皇太极的一次军事试探,为的是巩固他的汗位,根本没用什么力气,六月后金军撤兵,明朝史称“宁锦大捷”。
啊呸
看出来了吧?袁崇焕‘挟持’朝廷调动了天下兵马,天启虽然为了朱明天下做出这些事,但触动了朝臣的根本利益,你一个关外的‘巡抚’,比首辅还牛,凭什么把全国的税赋都用了,凭什么把全国的战兵都调动了,朱明朝廷是你袁崇焕开的?那你倒是来个真正的大捷呀。
‘宁锦大捷’更像是袁崇焕和皇帝不得已制造的‘胜利’,被调动、被配合之人出钱出兵担责任,还得不到任何好处,这种权力场的反噬直接报应到了天启头上(弑君)。
宁锦之战后,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天启在敲打他),‘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加一级官阶。
袁崇焕的表现让人喷血,他抛弃了对他掏心掏肺的皇帝(患病快嘎了),拍拍屁股辞官回乡,找了个‘流行’的借口—阉党掣肘。
娘的,天启实在是没有替代人选、实在是驾崩了,否则袁崇焕早被‘传首九边’,也不会有后来的大灾难。
到崇祯朝,他的表现更加灾难,可以说,袁崇焕代表了明朝士大夫权争对国事的终极影响:自我毁灭。
万历朝前期,辽东将门被李成梁变成了军阀,但这些将门在万历朝后期只剩下余晖,早被文官拆烂了,到努尔哈赤占据辽沈,李成梁的影响已经是过去式了,此时再说辽东军阀来自李成梁就过分了。
事实是:袁崇焕才是明朝灭亡时辽东军阀的缔造者。
这是文官‘独镇’地方的天然优势和绝对弊端,比武将垄断更全面。
关宁铁骑出自袁崇焕和祖大寿之手,这支军队的成分是无家可归、与东虏有私仇的辽民和鞑靼人。
皇朝时代非单一族群的军队,都有强烈的个人属性、独立属性,加起来就是军阀属性,再有袁崇焕强烈的权力排他性,这支军队最终成了明朝的掘墓者。
崇祯上台之初,东林再次掌权,袁崇焕又来了,他的表现与天启元年的熊廷弼一模一样。
五年平辽张口就来,且与崇祯讲条件: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
此后的行为众所周知,编练关宁铁骑几乎成为他的‘私兵’。崇祯二年杀毛文龙(到现在史学家也不知道他发什么颠,没任何道理呀),辽东的问题本质就是失心,袁崇焕这个行为彻底让辽民不再把自己当明人,牵制东虏的东江悍勇后来全部成了东虏入关的大功臣。
崇祯三年更牛逼,袁崇焕就像惯坏的孩子,后金从长城入关,他在勤王的路上故意拖延,对同僚指手画脚,向皇帝要权要饷…
你一个蓟辽督师,手握大明最多、最强的战兵,不思报效皇恩,反而更像一个摄政王、一个要挟的土匪。
自此,袁崇焕又把熊廷弼的灾难重演了一遍,彻底把大明朝最后一丝反击的底气抽空。
崇祯此时终于明白皇兄天启当初的难处,你不死谁死?
谁都拦不住,也不会有人拦,必须死。
…………
因为清朝的文字狱,导致明末历史文献混乱,袁崇焕的事,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袁崇焕因行事和性格问题,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诸多史学家持正看待,认为他功不可没,但也几乎同时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
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实际是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张廷玉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计六奇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
这些表述如果套一个权争的动机,袁都督行事乖张的逻辑一下就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