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大明捉鬼记:明朝那些魑魅魍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像老天突然给他的一份大礼~
林威无声微笑,等他们结束祭拜散去,迈步向军营走去。
……………………
注:这是白杆兵,但秦良玉此刻并不在京城,而在四川平定奢崇明之乱。
帮读者捋一捋白杆兵驻京的原因和时间(略长,大概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情,了解的读者直接跳过)。
万历二十七年,四川播州宣慰司土司杨应龙占据播州叛乱(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这场叛乱中马千乘、秦良玉夫妻连破七寨,扬名天下。
万历四十一年,马千乘病死,儿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代夫领军,掌宣慰司,从此闪耀明末战争史,成为正史中唯一进入将相列传的女将军。
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明廷召秦良玉驰援辽东,秦良玉先派兄长秦邦屏、弟弟秦民屏带三千人出发,她随后带三千人跟进。
但因为粮草问题,他们前后间隔三个月以上,秦氏兄弟带三千白杆兵到辽东后,爆发了明金历史上最惨烈的浑河之战(以后来人的眼光看,这场血战几乎与唐朝香积寺之战意义类同)。
浑河之战是后金伤亡唯一超过明朝的战役,两支明朝精锐伤亡殆尽。
据《满文老档》记载,后金阵亡‘十余位贝勒、大将’,死伤‘过万’。
明朝确切的记载是死了八千人,其中包括三千白杆军(川兵)、三千戚家军(浙兵、南军)、千余辽兵、千余酉阳兵(酉阳兵也是川兵,后期秦良玉所带的白杆兵,均来自石柱和酉阳,川兵在万历朝总共援辽一万五千人,但五千人因闹饷,到京城后又返回去了)。
总结浑河之战很简单,后金逐个击破最终获胜,但并不是有什么计谋,相反,整个战场都在双方将士们的注视下。
浙兵和辽兵隔河观望,眼睁睁看着三千白杆军与上万后金士兵血战,白杆军覆灭后,后金兵渡河,辽兵又眼睁睁的看着浙兵与后金血战。
白杆军主将、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战死,浙兵戚家军所有将领(戚金、陈策、童仲揆、张名世)战死。
浑河之战是戚家军最后的余晖,这支军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戚继光留下的人马,是张名世按照戚继光战法训练的浙兵,以及戚继光远房侄儿戚金率领的几百人)。
浑河之战暴露了明朝在军事方面的矛盾,即南兵、川兵、辽兵之间的互不信任,从此明朝不再调集全国营兵支援辽东,而让辽东‘自训’成军。
后人看这一段史总被气得吐血,但细翻看明史记载,就知道明朝各地军队之间的不信任由来已久,但凡国战,各部之间总会闹点幺蛾子。
白杆兵与浙兵在援辽的路上就因为后勤粮草两次大打出手,这其中既有文官‘故意’,也有他们对军功的抢夺。(后面正文说这个事)
浑河之战后,白杆兵十不存一,只有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活了下来。
秦良玉和儿子马祥麟春季带三千人日夜赶到山海关,一切都迟了。马祥麟还在辽西与趁火打劫的鞑靼人交手,被射瞎一只眼,白杆兵就在山海关驻扎下来。
注意下面时间线:
秦良玉当时正是辽东经略熊廷弼麾下,明史记载辽东严重缺乏战兵,天启欲重用秦良玉,期望白杆兵独自作战,成为关键的机动兵力。
但白杆兵是步卒,山地丛林无敌,关外作战没有骑军,确实没有独当一面的实力,于是朝廷秋季令秦良玉回乡招募增兵五千人。
历史的巧合来了,秦良玉奉命回乡第二天,天启元年九月十七日,奢崇明之乱爆发。
奢崇明,大明永宁宣抚司土司,手中握有勇敢善战的彝兵,辽东明军屡败,为解燃眉之急,朝廷令奢崇明率所部兵马援救辽东,奢崇明趁机率领步骑兵两万来到重庆。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官员20人,发动叛乱,建伪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
当时整个四川只有几千明军,成都更是只有二百人,奢崇明带着两万人占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围成都,声势浩大,西南糜烂。
幸好…秦良玉出现了,她带着四千新兵围追堵截,与奢崇明屡次血战,没有使局势崩溃。
秦良玉几次上书,要求朝廷调山海关白杆兵回乡平叛,但天启都没有准许,或许在皇帝心中,白杆兵是他仅剩的安全感,宁肯西南糜烂,都没有放三千人回乡。
天启二年正月,辽东爆发广宁之役,七百里疆土拱手相让。正逢冬季,秦良玉趁机请示朝廷为驻守山海关的白杆兵拨冬衣,实则还是为了调兵回乡,以免子弟重蹈覆辙、被人送到前线无意义牺牲。
天启依旧不准,让兵部筹备齐全,兵部最终提供了一千五百套冬衣,只有一半人配冬衣,皇帝‘左右为难’,借口京郊没有战兵‘防匪’,干脆令京营为白杆兵在京郊筑营,调他们入京拱卫都城。
但皇帝也不好意思强留三千人,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白杆军正式分两部,大约一千五到两千人驻守京城约七年时间(这期间没有参与任何事)。
天启二年夏季,明朝调集云南、贵州、陕西三省大军与白杆兵四面围剿奢崇明,历经一年时间百余场战斗,奢崇明败退水西(明属四川省叙永县,今属贵州省),第一阶段战事结束。
因外省大军对地形不熟悉,天启三年秋到崇祯二年,白杆军长期对峙、围困山里的奢崇明残部。
京城的白杆军何时回乡没有确切记载,根据四川巡抚朱燮元崇祯元年给皇帝的奏报,‘西南缺勇、闲将留京、宜援剿贼’,这里的闲将应该就是京城白杆兵,以此推断大约是崇祯元年才回乡。
崇祯二年八月,奢崇明战死,秦良玉大获全胜,可惜休息不到一年,后金入关,白杆兵再次北上勤王。
勤王这事与本书没什么关系,明史各处记载,秦良玉平叛第一阶段只有四千兵新兵、中间变为六千、第二阶段变成了八千,等北上勤王,白杆军已是万余人,剿灭农民军期间,秦良玉、马祥麟母子、还有侄子秦翼明各自分领一部,巅峰期白杆兵达到三万人,成为明末唯一的全疆域机动作战兵力。
像老天突然给他的一份大礼~
林威无声微笑,等他们结束祭拜散去,迈步向军营走去。
……………………
注:这是白杆兵,但秦良玉此刻并不在京城,而在四川平定奢崇明之乱。
帮读者捋一捋白杆兵驻京的原因和时间(略长,大概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情,了解的读者直接跳过)。
万历二十七年,四川播州宣慰司土司杨应龙占据播州叛乱(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这场叛乱中马千乘、秦良玉夫妻连破七寨,扬名天下。
万历四十一年,马千乘病死,儿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代夫领军,掌宣慰司,从此闪耀明末战争史,成为正史中唯一进入将相列传的女将军。
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明廷召秦良玉驰援辽东,秦良玉先派兄长秦邦屏、弟弟秦民屏带三千人出发,她随后带三千人跟进。
但因为粮草问题,他们前后间隔三个月以上,秦氏兄弟带三千白杆兵到辽东后,爆发了明金历史上最惨烈的浑河之战(以后来人的眼光看,这场血战几乎与唐朝香积寺之战意义类同)。
浑河之战是后金伤亡唯一超过明朝的战役,两支明朝精锐伤亡殆尽。
据《满文老档》记载,后金阵亡‘十余位贝勒、大将’,死伤‘过万’。
明朝确切的记载是死了八千人,其中包括三千白杆军(川兵)、三千戚家军(浙兵、南军)、千余辽兵、千余酉阳兵(酉阳兵也是川兵,后期秦良玉所带的白杆兵,均来自石柱和酉阳,川兵在万历朝总共援辽一万五千人,但五千人因闹饷,到京城后又返回去了)。
总结浑河之战很简单,后金逐个击破最终获胜,但并不是有什么计谋,相反,整个战场都在双方将士们的注视下。
浙兵和辽兵隔河观望,眼睁睁看着三千白杆军与上万后金士兵血战,白杆军覆灭后,后金兵渡河,辽兵又眼睁睁的看着浙兵与后金血战。
白杆军主将、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战死,浙兵戚家军所有将领(戚金、陈策、童仲揆、张名世)战死。
浑河之战是戚家军最后的余晖,这支军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戚继光留下的人马,是张名世按照戚继光战法训练的浙兵,以及戚继光远房侄儿戚金率领的几百人)。
浑河之战暴露了明朝在军事方面的矛盾,即南兵、川兵、辽兵之间的互不信任,从此明朝不再调集全国营兵支援辽东,而让辽东‘自训’成军。
后人看这一段史总被气得吐血,但细翻看明史记载,就知道明朝各地军队之间的不信任由来已久,但凡国战,各部之间总会闹点幺蛾子。
白杆兵与浙兵在援辽的路上就因为后勤粮草两次大打出手,这其中既有文官‘故意’,也有他们对军功的抢夺。(后面正文说这个事)
浑河之战后,白杆兵十不存一,只有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活了下来。
秦良玉和儿子马祥麟春季带三千人日夜赶到山海关,一切都迟了。马祥麟还在辽西与趁火打劫的鞑靼人交手,被射瞎一只眼,白杆兵就在山海关驻扎下来。
注意下面时间线:
秦良玉当时正是辽东经略熊廷弼麾下,明史记载辽东严重缺乏战兵,天启欲重用秦良玉,期望白杆兵独自作战,成为关键的机动兵力。
但白杆兵是步卒,山地丛林无敌,关外作战没有骑军,确实没有独当一面的实力,于是朝廷秋季令秦良玉回乡招募增兵五千人。
历史的巧合来了,秦良玉奉命回乡第二天,天启元年九月十七日,奢崇明之乱爆发。
奢崇明,大明永宁宣抚司土司,手中握有勇敢善战的彝兵,辽东明军屡败,为解燃眉之急,朝廷令奢崇明率所部兵马援救辽东,奢崇明趁机率领步骑兵两万来到重庆。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官员20人,发动叛乱,建伪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
当时整个四川只有几千明军,成都更是只有二百人,奢崇明带着两万人占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围成都,声势浩大,西南糜烂。
幸好…秦良玉出现了,她带着四千新兵围追堵截,与奢崇明屡次血战,没有使局势崩溃。
秦良玉几次上书,要求朝廷调山海关白杆兵回乡平叛,但天启都没有准许,或许在皇帝心中,白杆兵是他仅剩的安全感,宁肯西南糜烂,都没有放三千人回乡。
天启二年正月,辽东爆发广宁之役,七百里疆土拱手相让。正逢冬季,秦良玉趁机请示朝廷为驻守山海关的白杆兵拨冬衣,实则还是为了调兵回乡,以免子弟重蹈覆辙、被人送到前线无意义牺牲。
天启依旧不准,让兵部筹备齐全,兵部最终提供了一千五百套冬衣,只有一半人配冬衣,皇帝‘左右为难’,借口京郊没有战兵‘防匪’,干脆令京营为白杆兵在京郊筑营,调他们入京拱卫都城。
但皇帝也不好意思强留三千人,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白杆军正式分两部,大约一千五到两千人驻守京城约七年时间(这期间没有参与任何事)。
天启二年夏季,明朝调集云南、贵州、陕西三省大军与白杆兵四面围剿奢崇明,历经一年时间百余场战斗,奢崇明败退水西(明属四川省叙永县,今属贵州省),第一阶段战事结束。
因外省大军对地形不熟悉,天启三年秋到崇祯二年,白杆军长期对峙、围困山里的奢崇明残部。
京城的白杆军何时回乡没有确切记载,根据四川巡抚朱燮元崇祯元年给皇帝的奏报,‘西南缺勇、闲将留京、宜援剿贼’,这里的闲将应该就是京城白杆兵,以此推断大约是崇祯元年才回乡。
崇祯二年八月,奢崇明战死,秦良玉大获全胜,可惜休息不到一年,后金入关,白杆兵再次北上勤王。
勤王这事与本书没什么关系,明史各处记载,秦良玉平叛第一阶段只有四千兵新兵、中间变为六千、第二阶段变成了八千,等北上勤王,白杆军已是万余人,剿灭农民军期间,秦良玉、马祥麟母子、还有侄子秦翼明各自分领一部,巅峰期白杆兵达到三万人,成为明末唯一的全疆域机动作战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