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天下第一逆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棣吃饭的时候,严格的恪守着食不语的规矩,咀嚼的也很是慢条细理。
只要条件允许,他总是会遵照古人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可若是在军中,大概是要一脚踩在凳子上,一手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握着羊腿,大口大口的啃着。
环境,决定了人的礼仪举止。
朱瞻基很不习惯于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哪怕是已经十几年了,还是不习惯。
这大概是,能够横穿数百年的时空,且依旧根植在基因之中的秉性了。
朱棣安静而快速的吃饱肚子,放下碗筷,拿起湿毛巾擦手。
抬头看向对面的孙子,只见碗里还装着半碗饭。
“不合胃口?”朱棣和善的询问着。
摇摇头,朱瞻基回道:“您打算怎么安排靖江王?”
原来是在想着心事。
朱棣轻轻一笑:“你吃着,听朕说就好了。”
在皇帝面前,吃着饭听皇帝说话。
朱瞻基干不出这样的事情,也不敢真的这样做。
他放下了碗筷,招手让人将这里收拾干净。他则是到了一旁,倒好了两杯茶。
看着大孙子这般懂事,朱棣满意的笑着,走了过去:“听说当初,你一到柳州,靖江王就赶忙过去觐见了,倒是个懂事孝敬的人。”
对于靖江王府这一支,朱棣的感情并没有多深。
当初,这支还是太祖高皇帝,念及家人方才获封的。
朱棣想了想,他这些年,除了登基之后的头一年,上一代老靖江王才来过应天一次。
但他对靖江王府,能在太孙初到广西,就赶忙觐见,表示很满意。
朱瞻基点点头:“宗室里,朱佐敬这般的,却也少之又少。”
“缅甸太远了,朕不放心将他给丢过去,要是出了些什么事,朕有愧于太祖爷。”朱棣已经想了很久,将心中的安排缓缓说出:“老挝宣慰司,亦或是木邦宣慰司,或靠近交趾,或靠近云南,朝廷倒是都能顾忌的到。”
皇帝是打算将靖江王府,迁封到老挝或者木邦。
朱瞻基沉吟下来,脑海中浮现出老挝和木邦,在南疆的具体位置。
若是在老挝,则控弦交趾,及更南面的占城等地。
若在木邦,则可监视南疆西部、西南部,孟养、缅甸、底兀剌、大骨剌等地。
但这两处,都不算是最好的地方。
朱瞻基看了眼老爷子,缓声开口:“何不,定在八百大甸?”
这算是南疆中心地带了,境内也有河流,可直通大骨剌,连通印度洋。
按照朱瞻基的谋划,郑和是要在大骨剌修建船厂、军港、军营屯田的。
靖江王府迁到八百大甸,则可以为郑和,将南疆内地的威胁,挡在后面。
朱棣细细的琢磨着,他对南疆没有多少的印象,只知道每隔几年,都会有一批人入京朝贡。
“来人,将南疆堪舆取来!”
想不到,但不妨碍宫中有着最是精细的南疆堪舆地图。
朱棣吩咐了一声,不多时就有四名太监,抬着巨大的南疆堪舆过来。
很形象,虽然有些地方还不精细,但在如今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朱瞻基看着宫中珍藏的南疆堪舆,心中如是评价。
朱棣已经站在了堪舆前,双眼在地图上不断的扫过一遍又一遍。
“朕有意,加封于靖江王,赐亲王衔!”良久之后,盯着堪舆的朱棣,平静的说出了一句。
朱瞻基顿时大惊。
众所周知,字越少事越重要。
在国朝封爵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字越少,爵位越高。
如汉王,如赵王。
忽然,朱瞻基心里又乐呵起来。
他在想,老爷子会给靖江王一个怎样的新王号。
南疆?
南洋?
海王乎?
朱棣则是再次开口:“南疆毕竟新征,朱佐敬身为宗室,当为表率,可封地八百大甸。”
皇帝认同了太孙的提议。
他接着说:“鄂宏大镇守缅甸、底兀剌,朱佐敬镇守八百大甸、老挝,黔国公府镇守孟养、木邦、车里,郑和守大骨剌。”
皇帝已经将整个南疆,视作大明之土地,在行封赐镇守之举。
朱瞻基一一记在心中,至少皇帝的这番话,在未来的三五年里,都将会成为整个南疆的政治基调。
无论是鄂宏大、朱佐敬、黔国公府、郑和,都将成为南疆的权势人物。
“听说,你有意迁移中原百姓南下,于南疆定居开垦耕种?”朱棣忽然问了一句。
朱瞻基点点头:“归化南疆土著,需要数十年,两代人的努力。朝廷不可能数十年的提供镇压。唯有当真正的大明子民数量,超过南疆土著数量,南疆才是真正稳固的时候。”
腾笼换鸟。
朱瞻基说的很是平静,但真要是推行起来,那就是无数的血雨腥风。
当南下的大明子民,与南疆土著发生冲突的时候,南疆军政方面会站在哪一方?
这个问题,用脚都能够想得明白。
朱棣口出谕令:“朕意欲,迁山东、河南、湖广、直隶,各十万户,前往南疆。”
近百万大明百姓,被皇帝一句话,给迁往了南疆。
大迁移,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但朱瞻基知道,老爷子这个决定没有错。
无论山东、河南,还是湖广,这些年屡遭灾害,百姓艰苦。
这个时候迁移百姓前往南疆,更多的是为了能让他们活下去。
而迁移南直隶百姓,则是为了减少直隶人口数量上的压力。
朱瞻基相信,朝廷推动迁移只不过是一方面。
等到前段时间,亲自去南疆走上一遭的两淮盐商们,将南疆的富饶带回来后。朝廷仅仅只需要提出一条减免赋税的政令,直隶必将会有无数的百姓,自发的举家前往南疆。
去南疆,土地是自己的,赋税还会减免。
无论如何,也比在内地,种着地主家的田,还每每吃不饱肚子强。
“陛下圣明。”朱瞻基出口奉承。
朱棣轻笑一声:“便是我不说,你小子难道就不会提出这一条了?朕不求南疆如何,朕看中的是南疆的土地,还有那里的粮食。”
他轻叹一声,接着道:“中原百姓,时常果不饱腹,朝廷牵扯太多。有南疆的供给,再有中原百姓南下,可解朝廷赈济之压力。朕,届时也有充足的底气,去草原上好好的与那些余孽,较量一番!”
朱瞻基闻声,抬头看向老爷子。
老爷子还是一心只想着北征。
在老爷子的心里,南疆其实并不重要。
南疆的重要点,仅仅在于,能多产粮食,能填饱大明百姓那嗷嗷待哺的肚子。
百姓都吃饱了肚子,便不会出事,到时候老爷子才会有十足的精力,去完成扫荡草原的宏图伟业。
朱瞻基忍不住开口解释:“爷爷,南疆不单是生产粮食,南疆很重要!”
他还没有详细解释,朱棣已经抬手打断。
“今年,南疆诸王室,回入京朝贡,到时候朕会留下他们,南疆王室也都会被册封于中原。届时,朝廷会分出总办南疆诸军政要务之衙门,你想做什么,自己接手去做。”
前面,朱佐敬将要被加封亲王的消息,已经足够让朱瞻基震惊的了。
但是现在,这个刚刚听到的消息,却让他更加的震惊。
老爷子要将整个南疆,交到自己手上!
这尼玛,可就是王中王,皇中皇了!
朱瞻基连忙站起身,抱拳弯腰低头。
他不敢应下这事。
哪怕老爷子是他爷爷,可老爷子也是大明的皇帝。
皇帝说的话,从来都是要掰开了揉碎了,去思思的琢磨着。说不好,就是老爷子故意做的一个破绽,就看他会不会上钩。
因为这事,几乎就是在朝廷之外,再立一个朝廷!
棣吃饭的时候,严格的恪守着食不语的规矩,咀嚼的也很是慢条细理。
只要条件允许,他总是会遵照古人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可若是在军中,大概是要一脚踩在凳子上,一手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握着羊腿,大口大口的啃着。
环境,决定了人的礼仪举止。
朱瞻基很不习惯于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哪怕是已经十几年了,还是不习惯。
这大概是,能够横穿数百年的时空,且依旧根植在基因之中的秉性了。
朱棣安静而快速的吃饱肚子,放下碗筷,拿起湿毛巾擦手。
抬头看向对面的孙子,只见碗里还装着半碗饭。
“不合胃口?”朱棣和善的询问着。
摇摇头,朱瞻基回道:“您打算怎么安排靖江王?”
原来是在想着心事。
朱棣轻轻一笑:“你吃着,听朕说就好了。”
在皇帝面前,吃着饭听皇帝说话。
朱瞻基干不出这样的事情,也不敢真的这样做。
他放下了碗筷,招手让人将这里收拾干净。他则是到了一旁,倒好了两杯茶。
看着大孙子这般懂事,朱棣满意的笑着,走了过去:“听说当初,你一到柳州,靖江王就赶忙过去觐见了,倒是个懂事孝敬的人。”
对于靖江王府这一支,朱棣的感情并没有多深。
当初,这支还是太祖高皇帝,念及家人方才获封的。
朱棣想了想,他这些年,除了登基之后的头一年,上一代老靖江王才来过应天一次。
但他对靖江王府,能在太孙初到广西,就赶忙觐见,表示很满意。
朱瞻基点点头:“宗室里,朱佐敬这般的,却也少之又少。”
“缅甸太远了,朕不放心将他给丢过去,要是出了些什么事,朕有愧于太祖爷。”朱棣已经想了很久,将心中的安排缓缓说出:“老挝宣慰司,亦或是木邦宣慰司,或靠近交趾,或靠近云南,朝廷倒是都能顾忌的到。”
皇帝是打算将靖江王府,迁封到老挝或者木邦。
朱瞻基沉吟下来,脑海中浮现出老挝和木邦,在南疆的具体位置。
若是在老挝,则控弦交趾,及更南面的占城等地。
若在木邦,则可监视南疆西部、西南部,孟养、缅甸、底兀剌、大骨剌等地。
但这两处,都不算是最好的地方。
朱瞻基看了眼老爷子,缓声开口:“何不,定在八百大甸?”
这算是南疆中心地带了,境内也有河流,可直通大骨剌,连通印度洋。
按照朱瞻基的谋划,郑和是要在大骨剌修建船厂、军港、军营屯田的。
靖江王府迁到八百大甸,则可以为郑和,将南疆内地的威胁,挡在后面。
朱棣细细的琢磨着,他对南疆没有多少的印象,只知道每隔几年,都会有一批人入京朝贡。
“来人,将南疆堪舆取来!”
想不到,但不妨碍宫中有着最是精细的南疆堪舆地图。
朱棣吩咐了一声,不多时就有四名太监,抬着巨大的南疆堪舆过来。
很形象,虽然有些地方还不精细,但在如今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朱瞻基看着宫中珍藏的南疆堪舆,心中如是评价。
朱棣已经站在了堪舆前,双眼在地图上不断的扫过一遍又一遍。
“朕有意,加封于靖江王,赐亲王衔!”良久之后,盯着堪舆的朱棣,平静的说出了一句。
朱瞻基顿时大惊。
众所周知,字越少事越重要。
在国朝封爵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字越少,爵位越高。
如汉王,如赵王。
忽然,朱瞻基心里又乐呵起来。
他在想,老爷子会给靖江王一个怎样的新王号。
南疆?
南洋?
海王乎?
朱棣则是再次开口:“南疆毕竟新征,朱佐敬身为宗室,当为表率,可封地八百大甸。”
皇帝认同了太孙的提议。
他接着说:“鄂宏大镇守缅甸、底兀剌,朱佐敬镇守八百大甸、老挝,黔国公府镇守孟养、木邦、车里,郑和守大骨剌。”
皇帝已经将整个南疆,视作大明之土地,在行封赐镇守之举。
朱瞻基一一记在心中,至少皇帝的这番话,在未来的三五年里,都将会成为整个南疆的政治基调。
无论是鄂宏大、朱佐敬、黔国公府、郑和,都将成为南疆的权势人物。
“听说,你有意迁移中原百姓南下,于南疆定居开垦耕种?”朱棣忽然问了一句。
朱瞻基点点头:“归化南疆土著,需要数十年,两代人的努力。朝廷不可能数十年的提供镇压。唯有当真正的大明子民数量,超过南疆土著数量,南疆才是真正稳固的时候。”
腾笼换鸟。
朱瞻基说的很是平静,但真要是推行起来,那就是无数的血雨腥风。
当南下的大明子民,与南疆土著发生冲突的时候,南疆军政方面会站在哪一方?
这个问题,用脚都能够想得明白。
朱棣口出谕令:“朕意欲,迁山东、河南、湖广、直隶,各十万户,前往南疆。”
近百万大明百姓,被皇帝一句话,给迁往了南疆。
大迁移,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但朱瞻基知道,老爷子这个决定没有错。
无论山东、河南,还是湖广,这些年屡遭灾害,百姓艰苦。
这个时候迁移百姓前往南疆,更多的是为了能让他们活下去。
而迁移南直隶百姓,则是为了减少直隶人口数量上的压力。
朱瞻基相信,朝廷推动迁移只不过是一方面。
等到前段时间,亲自去南疆走上一遭的两淮盐商们,将南疆的富饶带回来后。朝廷仅仅只需要提出一条减免赋税的政令,直隶必将会有无数的百姓,自发的举家前往南疆。
去南疆,土地是自己的,赋税还会减免。
无论如何,也比在内地,种着地主家的田,还每每吃不饱肚子强。
“陛下圣明。”朱瞻基出口奉承。
朱棣轻笑一声:“便是我不说,你小子难道就不会提出这一条了?朕不求南疆如何,朕看中的是南疆的土地,还有那里的粮食。”
他轻叹一声,接着道:“中原百姓,时常果不饱腹,朝廷牵扯太多。有南疆的供给,再有中原百姓南下,可解朝廷赈济之压力。朕,届时也有充足的底气,去草原上好好的与那些余孽,较量一番!”
朱瞻基闻声,抬头看向老爷子。
老爷子还是一心只想着北征。
在老爷子的心里,南疆其实并不重要。
南疆的重要点,仅仅在于,能多产粮食,能填饱大明百姓那嗷嗷待哺的肚子。
百姓都吃饱了肚子,便不会出事,到时候老爷子才会有十足的精力,去完成扫荡草原的宏图伟业。
朱瞻基忍不住开口解释:“爷爷,南疆不单是生产粮食,南疆很重要!”
他还没有详细解释,朱棣已经抬手打断。
“今年,南疆诸王室,回入京朝贡,到时候朕会留下他们,南疆王室也都会被册封于中原。届时,朝廷会分出总办南疆诸军政要务之衙门,你想做什么,自己接手去做。”
前面,朱佐敬将要被加封亲王的消息,已经足够让朱瞻基震惊的了。
但是现在,这个刚刚听到的消息,却让他更加的震惊。
老爷子要将整个南疆,交到自己手上!
这尼玛,可就是王中王,皇中皇了!
朱瞻基连忙站起身,抱拳弯腰低头。
他不敢应下这事。
哪怕老爷子是他爷爷,可老爷子也是大明的皇帝。
皇帝说的话,从来都是要掰开了揉碎了,去思思的琢磨着。说不好,就是老爷子故意做的一个破绽,就看他会不会上钩。
因为这事,几乎就是在朝廷之外,再立一个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