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帝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抛开心中疑惑,站定御阶下,杨瓒再行礼。
三百明经的目光刺来,如芒在背。想要泰然自若,实是相当不易。
翻开杨瓒的策论,弘治帝开口,第一句话并非表扬,而是询问。
“朕问子诸治国之论,子不言边患政令,户籍民生,反大谈商道,其为何故?”
话一出口,十四名读卷官不动声色,多数贡士已是讶然。落在杨瓒身上的目光,渐由羡妒变成轻蔑,甚者更带几分鄙夷。
士农工商,商在最末。
商人逐利,有悭吝之名,多为世人所轻。
天子垂询治国良策,纵然身居乡野见识浅陋,不晓得北疆鞑靼、南疆土司,也该阐述政令兴弊,民间匪患,流民逃户。
大殿之上,天子之前,大谈商道,简直不知薡蕫,不知所谓!
胡贡士之流更是冷笑不已。
甘与末流为伍,不知羞耻,实是丢尽了读书人的脸!
天子圣明,宣其问话,非是青眼有加,必是不满其文,视其为庸碌,欲当众斥责。这般胸无点墨、滥竽充数之辈,将其当殿黜落,方可大快人心。
杨瓒被大汉将军拖下去的情形,仿佛已呈现眼前,胡贡士笑得愈发得意。
李淳等人面带忧色,却是帮不上忙。谢丕一扫方才的笃定,视线落在杨瓒身上,也有几分担心。
天子之意,实难以揣测。
果不喜杨瓒之言,当殿斥问,该当如何?
面对天子的询问,读卷官的不动声色,众明经的质疑,杨瓒目光平视,气韵沉稳,不见半点忐忑。
见其表现,弘治帝只拂过长须,未做表示。
宁瑾靠得近,自然捕捉到天子一闪而过的神情。
两个字:满意。
天子尚等着回话,杨瓒不能耽搁。深吸一口气,开口言道:“回陛下,小民言商,实为论民生。”
“哦?”
“《尚书》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太史公论管子,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殿中又是一静,弘治帝神情微动,十四名读卷官亦变得肃然。
管仲乃春秋大家,通政、商、兵,助齐桓公成就霸业,被誉“圣人之师”。
太史公笔下,其为国之柱石,治世能臣。孔圣人亦赞其有尊王攘夷,一匡天下之德。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此言出自孔圣人之口,纵使朱圣人再生,也无立场可以争辩。
先贤之言为正,太史公之论为辅。两者并举,刘健谢迁等人不能不重视。尚未入朝拜官的贡士更不敢轻忽。
士农工商,商为最末。
然春秋名相,同乐毅并举的管仲,为富国强兵,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却十分重视商道。
史有明载,谁可强辩?
“小民祖籍宣府,世居涿鹿。出身乡野,故见识浅陋。蒙天子之恩,御前奏对,不敢妄言军--国-政-事,唯民生略有拙见,斗胆一言。”
话至此,杨瓒故意顿了顿,重新组织语言。
“圣人言,民为国本。”
“士为国扛鼎,农为国筑基,商人则如江河水流,往来贯通。水流行经之处,荒漠亦可生出草木。”
“民生之需,衣食为先。蚕桑棉麻,需商。农耕稼轩疏以财资,需商。船货往来流通,自北疆至南地,何者不需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商人逐利不假,然商道亦可聚财。”
杨瓒微微仰头,仍看不清天子的面容,语气却愈发坚定。
“小民斗胆,举圣人之言。实为民富则财丰,财丰则军壮,军壮而国强。”
“天子圣德,诸公扶鼎,民富军壮,何言国之不强!”
不及十数言,却是微言大义,余音绕梁,久久不散。
弘治帝微微点头,马文升笑意难掩,谢迁未做表示,李东阳仍是一派淡然。
刘健却是微感惊讶。
此子所言,实是暗合内阁欲行之策。
巧合,还是故意为之?
无论哪种,都证明他之前看走了眼。此子实非暮气沉沉之辈,而是胸怀大才,堪谓立身敦厚,藏锋于内。他日立身朝堂,必大有可为。
一扫之前惋惜,刘健看着杨瓒,仿佛在看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目光灼灼。于天子手中的策论,更是愈发感兴趣。
韩尚书则打定主意,无论杨瓒排在何位,哪怕是二甲末尾,也要同马文升讲明,此子入朝观政,定要分至户部。
不答应?
谢阁老抢了他半两好茶,马尚书抢走的足有半斤!不答应的话,必过府一叙!
顶着天子和读卷官的压力,杨瓒不骄不躁,侃侃而谈,丝毫不见怯色。
弘治帝愈发满意。
畅怀之下,不再询问策论之议,转而道:“子年不及弱冠,能阐言至此,实是难得。”
方才为... -->>
抛开心中疑惑,站定御阶下,杨瓒再行礼。
三百明经的目光刺来,如芒在背。想要泰然自若,实是相当不易。
翻开杨瓒的策论,弘治帝开口,第一句话并非表扬,而是询问。
“朕问子诸治国之论,子不言边患政令,户籍民生,反大谈商道,其为何故?”
话一出口,十四名读卷官不动声色,多数贡士已是讶然。落在杨瓒身上的目光,渐由羡妒变成轻蔑,甚者更带几分鄙夷。
士农工商,商在最末。
商人逐利,有悭吝之名,多为世人所轻。
天子垂询治国良策,纵然身居乡野见识浅陋,不晓得北疆鞑靼、南疆土司,也该阐述政令兴弊,民间匪患,流民逃户。
大殿之上,天子之前,大谈商道,简直不知薡蕫,不知所谓!
胡贡士之流更是冷笑不已。
甘与末流为伍,不知羞耻,实是丢尽了读书人的脸!
天子圣明,宣其问话,非是青眼有加,必是不满其文,视其为庸碌,欲当众斥责。这般胸无点墨、滥竽充数之辈,将其当殿黜落,方可大快人心。
杨瓒被大汉将军拖下去的情形,仿佛已呈现眼前,胡贡士笑得愈发得意。
李淳等人面带忧色,却是帮不上忙。谢丕一扫方才的笃定,视线落在杨瓒身上,也有几分担心。
天子之意,实难以揣测。
果不喜杨瓒之言,当殿斥问,该当如何?
面对天子的询问,读卷官的不动声色,众明经的质疑,杨瓒目光平视,气韵沉稳,不见半点忐忑。
见其表现,弘治帝只拂过长须,未做表示。
宁瑾靠得近,自然捕捉到天子一闪而过的神情。
两个字:满意。
天子尚等着回话,杨瓒不能耽搁。深吸一口气,开口言道:“回陛下,小民言商,实为论民生。”
“哦?”
“《尚书》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太史公论管子,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殿中又是一静,弘治帝神情微动,十四名读卷官亦变得肃然。
管仲乃春秋大家,通政、商、兵,助齐桓公成就霸业,被誉“圣人之师”。
太史公笔下,其为国之柱石,治世能臣。孔圣人亦赞其有尊王攘夷,一匡天下之德。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此言出自孔圣人之口,纵使朱圣人再生,也无立场可以争辩。
先贤之言为正,太史公之论为辅。两者并举,刘健谢迁等人不能不重视。尚未入朝拜官的贡士更不敢轻忽。
士农工商,商为最末。
然春秋名相,同乐毅并举的管仲,为富国强兵,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却十分重视商道。
史有明载,谁可强辩?
“小民祖籍宣府,世居涿鹿。出身乡野,故见识浅陋。蒙天子之恩,御前奏对,不敢妄言军--国-政-事,唯民生略有拙见,斗胆一言。”
话至此,杨瓒故意顿了顿,重新组织语言。
“圣人言,民为国本。”
“士为国扛鼎,农为国筑基,商人则如江河水流,往来贯通。水流行经之处,荒漠亦可生出草木。”
“民生之需,衣食为先。蚕桑棉麻,需商。农耕稼轩疏以财资,需商。船货往来流通,自北疆至南地,何者不需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商人逐利不假,然商道亦可聚财。”
杨瓒微微仰头,仍看不清天子的面容,语气却愈发坚定。
“小民斗胆,举圣人之言。实为民富则财丰,财丰则军壮,军壮而国强。”
“天子圣德,诸公扶鼎,民富军壮,何言国之不强!”
不及十数言,却是微言大义,余音绕梁,久久不散。
弘治帝微微点头,马文升笑意难掩,谢迁未做表示,李东阳仍是一派淡然。
刘健却是微感惊讶。
此子所言,实是暗合内阁欲行之策。
巧合,还是故意为之?
无论哪种,都证明他之前看走了眼。此子实非暮气沉沉之辈,而是胸怀大才,堪谓立身敦厚,藏锋于内。他日立身朝堂,必大有可为。
一扫之前惋惜,刘健看着杨瓒,仿佛在看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目光灼灼。于天子手中的策论,更是愈发感兴趣。
韩尚书则打定主意,无论杨瓒排在何位,哪怕是二甲末尾,也要同马文升讲明,此子入朝观政,定要分至户部。
不答应?
谢阁老抢了他半两好茶,马尚书抢走的足有半斤!不答应的话,必过府一叙!
顶着天子和读卷官的压力,杨瓒不骄不躁,侃侃而谈,丝毫不见怯色。
弘治帝愈发满意。
畅怀之下,不再询问策论之议,转而道:“子年不及弱冠,能阐言至此,实是难得。”
方才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