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重返抗日战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由于倭国人的条件十分苛刻,老蒋一怒之下佛袖而去,还扔下一句话,让倭国人去找劳动党,从此再也不见倭国特使。财政部长宋子文听说倭国人的条件后,也十分地愤怒地对蒋介石说:"这小倭国也欺人太甚!根本不拿国民政府当回事,华北仗打败了还这样嚣张,简直是对政府的莫大侮辱,主席应予有力回击才是。倭国人在华北被劳动党歼灭了七十万人,早已成了强弩之末,量上海和南京的倭国人也不会有多大的抵抗能力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该派部队收复上海和南京。"老蒋的内心又何尝不想这样,然而八路军已经捷足先登,将大批的精锐部队调往苏鲁皖一线,已经对上海和南京构成合围之势。第五战区的国军部队虽然数量不少,却与八路的实力相差太悬殊,为了避免发生所谓的误会,或是干脆被八路浑水摸鱼给改编了,基本上都忍气吞声撤入了豫皖境内。就算是八路全撤走,让国军去收复上海和南京,也未必有取胜的把握,难免再打成一场淞沪会战的结局。蒋介石的确想做点什么,但是又不知从何处着手,只有静观其变。
倭国特使是以陆军参谋本部支那课长影佐祯昭大佐为首,还有在华倭国纺织同业株式会社理事长船津辰一郎,倭国南满铁路驻京办事处主任西义显,同盟通讯社上海支局长松本重治,前首相犬养毅的三子犬养健等民间人士组成。由于蒋介石闭门谢客,同ZG接触又苦于无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军部多次来电催问同中国政府的接触情况,情急之中想到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汪精卫,便找到汪精卫帮助同八路牵线联系。
汪精卫安排亲信周佛海,帮助倭国特使同第二战区的ZD司令长官联系,要求到太原面见ZG首脑进行会谈。把以"支那战略调整奏折"内容为基础,同时又提出和平解决上海和南京问题,日方提出的方案一并传递给了ZG。但是汪精卫直言不讳地提醒会谈首席代表,陆军参谋本部支那课长影佐祯昭大佐,这样的苛刻条件只有战胜方才能提出。而日方在华北大战中惨败,如果还是这样口气强硬,恐怕谈判会毫无结果。ZG同国民政府不同,不仅态度十分强硬,对贵国也并不友好,所以很可能自取其辱。影佐祯昭大佐也同意汪精卫的看法,但是对于倭国军部的指令只有执行的义务,只好硬着头皮去完成这一任务。
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在此不得不花较大的篇幅,将汪精卫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向人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中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实在有碍于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曾是近代中国有数的叱吒风云的历史人物,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应该考虑还汪精卫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至少,汪精卫在推翻封建清廷的辛亥革命中,将生死置之度外,几乎把一切都奉献给革命,这段历史应该实事求是地域以记载。
1905年孙中山联合海外各派革命党组成同盟会,主张用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清王朝。到1908年冬,同盟会已经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但都相继失败,大量革命青年为此失去宝贵的生命,梁启超等保皇党则乘机批评革命党的暴力革命。
梁启超特别批评革命党领袖们,自己躲在安全的海外,却唆使别人在国内搞送死的暴力革命。1908年冬,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 远距离革命家 而已"。梁启超批评革命党领袖的"远距离革命家"作风,批评他们唆使别人送死而为自己谋取名利的作法,一时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掀起了一股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反孙中山的运动,一些人主张"革命之前必须先革革命党之命"。反孙派攻击孙中山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批评孙中山近似于独裁的领导作风,说孙中山"办事近于专横,常令人难堪",第二是批评孙中山不公开革命经费的使用情况,不少人怀疑孙中山将革命经费挪作私用。
在"远距离革命家"批判和"倒孙狂潮"的夹攻下,党内党外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人士大量出现,同盟会一时间陷入失败的边缘。汪精卫是同盟会中无条件坚决支持孙中山的孙派骨干,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会,汪精卫主动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使党内党外的怀疑人士重新树立起对革命的信心。
汪精卫刺杀清政府高官的设想,并不著眼于暗杀计划本身是否成功,而是著眼于用鲜血回击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的讥讽,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写给孙中山的《致南洋同志书》中写道:"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酋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者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作为同盟会中坚分子的汪精卫,在北京行刺被捕的消息传来后,海内外对孙中山同盟会的看法大为改变,梁启超的"远距离革命家"批判不攻自破,人们重新树立起了对革命党同盟会的信心。可以说当时同盟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靠汪精卫牺牲自己的烈举挽回的。如果当时汪精卫被清廷处死,汪精卫毫无疑问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钦定英雄,永远载入史册。汪精卫在《致南洋同志书》中的一段话,也在当时被流传为佳话:"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 -->>
由于倭国人的条件十分苛刻,老蒋一怒之下佛袖而去,还扔下一句话,让倭国人去找劳动党,从此再也不见倭国特使。财政部长宋子文听说倭国人的条件后,也十分地愤怒地对蒋介石说:"这小倭国也欺人太甚!根本不拿国民政府当回事,华北仗打败了还这样嚣张,简直是对政府的莫大侮辱,主席应予有力回击才是。倭国人在华北被劳动党歼灭了七十万人,早已成了强弩之末,量上海和南京的倭国人也不会有多大的抵抗能力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该派部队收复上海和南京。"老蒋的内心又何尝不想这样,然而八路军已经捷足先登,将大批的精锐部队调往苏鲁皖一线,已经对上海和南京构成合围之势。第五战区的国军部队虽然数量不少,却与八路的实力相差太悬殊,为了避免发生所谓的误会,或是干脆被八路浑水摸鱼给改编了,基本上都忍气吞声撤入了豫皖境内。就算是八路全撤走,让国军去收复上海和南京,也未必有取胜的把握,难免再打成一场淞沪会战的结局。蒋介石的确想做点什么,但是又不知从何处着手,只有静观其变。
倭国特使是以陆军参谋本部支那课长影佐祯昭大佐为首,还有在华倭国纺织同业株式会社理事长船津辰一郎,倭国南满铁路驻京办事处主任西义显,同盟通讯社上海支局长松本重治,前首相犬养毅的三子犬养健等民间人士组成。由于蒋介石闭门谢客,同ZG接触又苦于无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军部多次来电催问同中国政府的接触情况,情急之中想到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汪精卫,便找到汪精卫帮助同八路牵线联系。
汪精卫安排亲信周佛海,帮助倭国特使同第二战区的ZD司令长官联系,要求到太原面见ZG首脑进行会谈。把以"支那战略调整奏折"内容为基础,同时又提出和平解决上海和南京问题,日方提出的方案一并传递给了ZG。但是汪精卫直言不讳地提醒会谈首席代表,陆军参谋本部支那课长影佐祯昭大佐,这样的苛刻条件只有战胜方才能提出。而日方在华北大战中惨败,如果还是这样口气强硬,恐怕谈判会毫无结果。ZG同国民政府不同,不仅态度十分强硬,对贵国也并不友好,所以很可能自取其辱。影佐祯昭大佐也同意汪精卫的看法,但是对于倭国军部的指令只有执行的义务,只好硬着头皮去完成这一任务。
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在此不得不花较大的篇幅,将汪精卫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向人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中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实在有碍于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曾是近代中国有数的叱吒风云的历史人物,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应该考虑还汪精卫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至少,汪精卫在推翻封建清廷的辛亥革命中,将生死置之度外,几乎把一切都奉献给革命,这段历史应该实事求是地域以记载。
1905年孙中山联合海外各派革命党组成同盟会,主张用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清王朝。到1908年冬,同盟会已经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但都相继失败,大量革命青年为此失去宝贵的生命,梁启超等保皇党则乘机批评革命党的暴力革命。
梁启超特别批评革命党领袖们,自己躲在安全的海外,却唆使别人在国内搞送死的暴力革命。1908年冬,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 远距离革命家 而已"。梁启超批评革命党领袖的"远距离革命家"作风,批评他们唆使别人送死而为自己谋取名利的作法,一时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掀起了一股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反孙中山的运动,一些人主张"革命之前必须先革革命党之命"。反孙派攻击孙中山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批评孙中山近似于独裁的领导作风,说孙中山"办事近于专横,常令人难堪",第二是批评孙中山不公开革命经费的使用情况,不少人怀疑孙中山将革命经费挪作私用。
在"远距离革命家"批判和"倒孙狂潮"的夹攻下,党内党外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人士大量出现,同盟会一时间陷入失败的边缘。汪精卫是同盟会中无条件坚决支持孙中山的孙派骨干,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会,汪精卫主动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使党内党外的怀疑人士重新树立起对革命的信心。
汪精卫刺杀清政府高官的设想,并不著眼于暗杀计划本身是否成功,而是著眼于用鲜血回击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的讥讽,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写给孙中山的《致南洋同志书》中写道:"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酋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者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作为同盟会中坚分子的汪精卫,在北京行刺被捕的消息传来后,海内外对孙中山同盟会的看法大为改变,梁启超的"远距离革命家"批判不攻自破,人们重新树立起了对革命党同盟会的信心。可以说当时同盟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靠汪精卫牺牲自己的烈举挽回的。如果当时汪精卫被清廷处死,汪精卫毫无疑问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钦定英雄,永远载入史册。汪精卫在《致南洋同志书》中的一段话,也在当时被流传为佳话:"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