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综]母仪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东平郡王这一脉呢,还算是比较识趣,这也是因为先老郡王已经过世,那时候现在这位东平郡王还年轻,没有足够的威望,他们家原本是在西南那边镇守,防御当年蜀国余孽的,结果蜀国余孽后来竟是被当地一个苗寨抓住了,也是那些人自个作孽,原本想要借助苗寨的力量护身乃至复国,结果呢,施展美男计诱骗了人家族长独女,实际上他家里已经有妻室了!苗女的确多情,但是也不是什么任人糊弄的傻瓜,因此,那边还在花言巧语,说什么回头就休弃自己的发妻,明媒正娶,那苗女就直接下手,将人迷倒了,然后说服了自个的父亲,将这些人绑起来送到了官府,换取了朝廷的册封,成了正经的土官,还能世代承袭下去。
没了蜀国余孽这个由头,东平郡王自然在西南那边也待不下去了,皇家对他们的识趣也比较满意,如今这位东平郡王的妻子就是司徒旻的姑姑,先帝的妹妹安平大长公主,也算是半个皇家人了,西南那边的兵权自然也就被朝廷接手了,如今算是消停了。
至于北静郡王这一脉,原本就与皇家关系密切,先老郡王就是tai祖皇帝的外甥,是tai宗皇帝的表兄,开国之后不久,他就老老实实交出了手里的兵权,tai祖皇帝又让他兼任京营节度使,还做过五城兵马大都督,都是非皇帝心腹不能为的差事。如今继任的这一位,也娶了一个皇家郡主,他从小醉心文章书画,后来好奉命编撰刊印皇家藏书,又经常搞一些什么文会诗会之类的活动,总是一副礼贤下士的做派,在文人之中颇有些名望,先帝与司徒旻对他们这一脉都颇为优容,常有赏赐。
这两家不再沾手军中的事情了,但是另外两家本来就是军阀出身,不比这两家跟皇家关系密切,他们一直防着皇家呢!司徒旻自然继续先帝时候的方针,想办法里间这两家与其他人家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找个机会,夺取他们手里的兵权,当然,这一点要小心,要拿捏好分寸,可不能将他们逼反了,回头又是一场麻烦。
在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眼里,四王八公是一个整体,大家是世交,当初开国的时候,很多都是一个锅里头捞饭吃的,但实际上呢,就算是宁国府和荣国府,都可不可能是一条心,贾源和贾演还是亲兄弟呢,如今也不可能什么事都共同进退。别的不说,兄弟两个如今都退居二线了,贾演这一脉是长房,是贾家的族长,按理说,许多事情都该以宁国府为主,可是,贾代善和贾代化作为两家的嫡子,论起本事,其实不相伯仲,但是,贾代化就是没有贾代善受皇帝重用。哪怕这里头有贾代善做过皇帝伴读的缘故,但是呢,这就已经有了偏颇。族里头不少族人瞧着荣国府势头上来了,难免就跟着荣国府后头想要多捞点好处,对族长这一脉反而敷衍。
也就是家里男人还算是压得住,要不然,两家如今早就闹出不和来了。
许多事情,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贾代善作为勋贵中的二代得了重用,镇国公府,孙女进了宫,还生了皇长子,日后起码也是个王爷,老牛家起码几代人都不用发愁了!而其他那些府里头呢,子孙出息的还好,子孙没出息的,那就只能老一辈镇着,偏偏如今天下一统,除了边境上偶尔还有些冲突之外,压根就没有什么打仗的机会。别说是立功了,想要沾手兵权都是不可能,偏偏一个个还不甘心,还得花大价钱养着家里那些亲兵家丁,指望着日后还有机会。
没有仗打,没有军功,上头又不用你,那么,对于这些勋贵来说,没落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只是如今还不明显罢了。至于想要转武从文,那可比读书人投笔从戎难多了,其实比起习武来,读书是更不容易出成绩的,看天分,看努力,还得看运气。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中人之姿,努力程度程度没问题,心理素质也没什么问题,又有名师指点其中的关窍,那么,考个秀才问题其实不大。在童生之前,大多数考的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考秀才的时候,就需要写时文策论,这就需要有人指点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老童生一辈子都考不上秀才的缘故。不是他们不努力,实在是没人点破其中的关节,也没法开窍啊!
勋贵人家除了那些孤本善本买不到,如今印刷术那么发达,历代大儒注解的书籍也能在书肆买到,但是不是买了书,认识了字,就能学会的,别的不说,如今这些书籍,一般没有句读,或者是只有简单的句读,光是断句,就够呛了,至于释义什么的,如同后世学生搞什么文言文阅读理解一样,光是解释表面的含义,那是绝对不行的,就得挖掘里头的引申含义。看这些,是能无师自通的吗?问题是,那些文臣大儒,自家的弟子还教不过来呢,怎么可能来教这些勋贵子弟!这年头,弟子学生跟后世的可不一样,承担了名分,就得承担责任,一个人的名头就值这么多,用的次数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他们能给自家子弟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多半也就是寒门出身的落魄文人罢了,这些人自个大多数都是科举上头的失败者,或者是含有一定的侥幸成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自己读书好,也未必代表会教导学生。
开国的时候,封爵的文臣其实也有好几个,这些人家本来就是世代书香,即便有了爵位,往来的依旧是书香门第,跟勋贵之间也就是点头之交罢了。像是同样被封侯的林家,如今依旧代代科举,走的都是文臣的路子。这个林家就是后来林黛玉所出的林家,他们家能够封侯,是因为祖上给tai族皇帝做谋士,颇出了一些奇谋,结果后来林家几代人都寿数不长,而且还都是一脉单传,以至于一些人疑心当年第一代的林侯爷是不是出的阴损主意太多,杀孽太重,以至于才到了这个光景,毕竟,林家本家在子嗣上头并没什么问题,怎么就他们这一支一直这么艰难呢?
舒云忖度着林海之所以会跟荣国府联姻,也正是因为上面几代人都死得太早,林海在文官那边也找不到太多助力了,这才不得不与贾家联姻。而贾代善呢,之所以答应这个,也是发现自个儿子是没法继承自己在军中的势力了,后代也只能读书科举,才能维持门楣。一家有学问,一家有势力,珠联璧合啊!
林海刚开始入仕的时候,应该得过贾家一些助力,可能不会太多,但是应该是有的。结果呢,贾代善死后,贾家压根没有利用上这层关系,别的不说,林海一个探花郎,要是愿意帮着贾家tiao教下一代的孩子,哪怕不自己亲自教,引荐几个得力的先生总不是什么难事。贾家那些子弟,不说考出个进士出来,多考几个秀才举人,没什么问题吧!结果呢,贾家的家学,就是个所谓的老儒贾代儒管着,这位本来也就是在家学里头混饭吃而已,自个功名也就是那个样子,自己的孙子都没教导好,何况是学生呢?以至于家学到了最后,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是学堂了!
就算是林海过世了,林家的亲族那边呢?那边也是时代耕读传家啊!结果呢,一家子目光短浅,压根想不到这一层!为了吞没林家的家产,仗着国公府的势力,将林氏宗族得罪得不轻,在读书科举这事上头,林家能帮着贾家?做梦还差不多!
一般勋贵人家当地顶多也就是地方上头的豪强出身,大多数根本原本就是泥腿子,像是贾演贾源兄弟两个,当年在金陵的时候,原本家里还算是有个几十亩的田地,但是呢,先是遇上了天灾,朝廷不光不赈济,还要一味横征暴敛,兄弟两个父母接连病逝,为了给他们治病治丧,都花了不少钱,最后,家里的地也保不住了,还欠了一屁股的债,这种债说九出十三归都是良心价,因此,兄弟两个干脆不还了,直接带着一些同样活不下去的族人乡亲,将那些上门要债的狗腿子痛揍了一番,就跑去参加义军了,后来听说tai祖那边有了些起色,想着那位好歹是同乡,以前也是正规军队里头出来的,不像是其他那些所谓的义军,其实就是土匪,总要靠谱一些,然后就跑过去投奔,这才有了后来的家业。
这样的人家,想要弃武从文谈何容易,他们要从文,怎么着也得考个举人吧,要不然,靠着家世恩荫都比这个快一些,可问题是,那些世代耕读的人家,家传科举的诸多窍门,都不能保证家里的子弟都能考中举人,他们这样的人家,还找不到这等好老师呢!至于进国子监什么的,呵呵,荫生都是跟荫生混在一块的,那些先生对这些恩荫的子弟也有些歧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种环境之下,还能够保持上进的,那真是不多!
另外,现在勋贵人家其实还没几个考虑着要转文呢,他们更加想要的就是继续把握兵权,而不是让子孙投靠到文官的阵营里头去。就像是文官瞧不起武将一样,武将们还瞧不起文官呢!
问题是,他们就算是有再多的本事,皇帝不用他们,那一切也就是白搭。就这么多的资源,一帮子勋贵要争要抢,互相之间难免会有些龃龉,时间久了,就算是真正的亲戚,那也要闹翻了,何况原本就是硬凑起来的所谓世交。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时候叫世交,拉开了距离之后,那就是穷亲戚。有钱的亲戚会觉得穷亲戚总是来打秋风,特别讨厌,而穷亲戚呢,也会觉得自家之前也阔过,要不是被他们抢了自己的机会,自家未必会落魄。
如此一来,自然各个勋贵之间就会分裂开来,可以各个突破了。
倒不是司徒家的人过河拆桥,实在是兵权什么的长久处在一个势力手里,很容易会出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双方着想,大家都应该再退一步。司徒旻觉得,这些勋贵要是愿意效忠自己,老老实实放弃兵权,或者说是,不要长久地染指兵权,将大靖的兵马变成他们一家的兵马,那么,朝廷愿意给他们一定的尊荣,就算是想要恩荫后代,朝廷也能接受。但是呢,他们要是一个个死攥着兵权不放,那就不能说是开国功臣,反而很有可能变成乱臣贼子了!司徒旻可不希望皇权被这些具备兵权的勋贵所制衡。
如今勋贵之中,四王八公这个级别的还算是可以,就算是被边缘化了,依旧在朝堂上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一些底层的爵位不怎么高的,如今长辈去世之后,儿子能够承袭的爵位要再降上一等,有的要是皇帝对他们没什么好感的,甚至要降三等,一些爵位不高的,这一降爵,爵位差不多就到头了,剩下个什么轻车都尉,云骑尉之类的勋爵,压根就拿不出手,所能得到的爵田自然也要进一步缩水,要是再没个实职,想要养活一家子老小都非常困难。
不过这些人呢,原本就没太多影响力,所以,他们就算是有些不满,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最终也只能想办法投靠从前的老上司,希望老上司能帮他们一把,问题是人家自家孩子都顾不过来呢,哪有这么多资源去帮曾经的下属呢?
某种意义上来说,tai祖他老人家也算是小气了,爵位又不能世袭罔替,偏偏呢,又不给这些除了打仗,其他就不会别的的老部下们别的出路,反正皇家不缺人才,尤其天下太平了,更不需要多少能打仗的人才。
舒云在了解到这些之后,顿时有些无奈,历朝历代,对武将似乎都会带有一些防范之心,别说什么勋贵一般都会与国同休,那么赵匡胤当年又干嘛去了,不是黄袍加身了吗?至于中晚唐的时候,那些军阀,不也都是曾经朝廷信任的节度使吗?说白了,一切的矛盾都是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之前他们已经吃完了分给他们的饼,现在只有眼巴巴地盯着别人,指望别人能分出一点来给自己填饱肚子,却没人想过,要将饼做大一些。
好在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算严重,但是往后,这些就是问题了,朝廷觉得给了这些勋贵几代的富贵已经是对他们仁至义尽,而勋贵们呢,觉得要是没有我们祖上奋勇杀敌,这天下姓什么还不一定呢,所以,我们想要多一点的利益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样的矛盾其实是很难解决的,即便解决了,也只能是暂时解决。朝廷不能完全甩掉勋贵这个阶层,因为没了这个群体,直接与文官这个阶层对抗的就成了那些没什么根底的武将,而这些武将呢,又没有太多的战功,天然很难在文官那里占据优势,说不得日后就要沦为文官阶层的附庸了。到时候呢,又再次会进入到皇权直接与文官阶层对抗的时期。
司徒旻如今想不到这么远的事情,他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正确的,何况,他也没有真的对勋贵赶尽杀绝啊,像是贾代善,还有家里娶了长公主的东安郡王,不都是挺好的吗?
四大异姓王当年可是得了tai祖的许诺,可以世袭三代不替的,也就是说,除非他们犯了什么大罪,否则的话,三代之后才会降爵,问题是,四个异姓王如今除了北静郡王和东安郡王承袭到了第二代,手里掌握着兵权的南安郡王和西宁郡王还都是跟tai祖皇帝同辈的老郡王呢!这也太能活了点。
舒云对于文官和勋贵其实都没什么偏见,或者说,舒云最能够明白官僚这个阶层的德性,不管文官武将,在失去了底线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丘之貉,谁也别说谁!之所以看起来似乎朝廷内部一直就是在内乱,还是因为蛋糕不够大,也没别的事情能做了,所以,无论是皇帝,还是下面的臣子,最终,大家都是在搞平衡,搞斗争。
只是,舒云现在满脑子的想法,却因为情势的缘故,压根啥也做不成,这就让她觉得很憋屈了。她在外面无人可用,谢家这边并不想沾染裙带关系的好处,当初谢慎就告诉舒云,不要对皇帝这种生物存在什么期待,皇帝是最会翻脸不认人的生物,所以,就算她有了儿子,谢家并不会帮她夺嫡,免得将整个谢家都拖下水。如今谢家那边,除了谢慎老两口还留在京城之外,其他人,哪怕是舒云那些堂侄子,都不在京城了,在外头游学,在老家准备考试的都有,就算是入仕了,大家也默契地外放,朝堂上几乎连一个姓谢的都没有。最终,舒云能依靠的还真就只有儿子!
东平郡王这一脉呢,还算是比较识趣,这也是因为先老郡王已经过世,那时候现在这位东平郡王还年轻,没有足够的威望,他们家原本是在西南那边镇守,防御当年蜀国余孽的,结果蜀国余孽后来竟是被当地一个苗寨抓住了,也是那些人自个作孽,原本想要借助苗寨的力量护身乃至复国,结果呢,施展美男计诱骗了人家族长独女,实际上他家里已经有妻室了!苗女的确多情,但是也不是什么任人糊弄的傻瓜,因此,那边还在花言巧语,说什么回头就休弃自己的发妻,明媒正娶,那苗女就直接下手,将人迷倒了,然后说服了自个的父亲,将这些人绑起来送到了官府,换取了朝廷的册封,成了正经的土官,还能世代承袭下去。
没了蜀国余孽这个由头,东平郡王自然在西南那边也待不下去了,皇家对他们的识趣也比较满意,如今这位东平郡王的妻子就是司徒旻的姑姑,先帝的妹妹安平大长公主,也算是半个皇家人了,西南那边的兵权自然也就被朝廷接手了,如今算是消停了。
至于北静郡王这一脉,原本就与皇家关系密切,先老郡王就是tai祖皇帝的外甥,是tai宗皇帝的表兄,开国之后不久,他就老老实实交出了手里的兵权,tai祖皇帝又让他兼任京营节度使,还做过五城兵马大都督,都是非皇帝心腹不能为的差事。如今继任的这一位,也娶了一个皇家郡主,他从小醉心文章书画,后来好奉命编撰刊印皇家藏书,又经常搞一些什么文会诗会之类的活动,总是一副礼贤下士的做派,在文人之中颇有些名望,先帝与司徒旻对他们这一脉都颇为优容,常有赏赐。
这两家不再沾手军中的事情了,但是另外两家本来就是军阀出身,不比这两家跟皇家关系密切,他们一直防着皇家呢!司徒旻自然继续先帝时候的方针,想办法里间这两家与其他人家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找个机会,夺取他们手里的兵权,当然,这一点要小心,要拿捏好分寸,可不能将他们逼反了,回头又是一场麻烦。
在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眼里,四王八公是一个整体,大家是世交,当初开国的时候,很多都是一个锅里头捞饭吃的,但实际上呢,就算是宁国府和荣国府,都可不可能是一条心,贾源和贾演还是亲兄弟呢,如今也不可能什么事都共同进退。别的不说,兄弟两个如今都退居二线了,贾演这一脉是长房,是贾家的族长,按理说,许多事情都该以宁国府为主,可是,贾代善和贾代化作为两家的嫡子,论起本事,其实不相伯仲,但是,贾代化就是没有贾代善受皇帝重用。哪怕这里头有贾代善做过皇帝伴读的缘故,但是呢,这就已经有了偏颇。族里头不少族人瞧着荣国府势头上来了,难免就跟着荣国府后头想要多捞点好处,对族长这一脉反而敷衍。
也就是家里男人还算是压得住,要不然,两家如今早就闹出不和来了。
许多事情,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贾代善作为勋贵中的二代得了重用,镇国公府,孙女进了宫,还生了皇长子,日后起码也是个王爷,老牛家起码几代人都不用发愁了!而其他那些府里头呢,子孙出息的还好,子孙没出息的,那就只能老一辈镇着,偏偏如今天下一统,除了边境上偶尔还有些冲突之外,压根就没有什么打仗的机会。别说是立功了,想要沾手兵权都是不可能,偏偏一个个还不甘心,还得花大价钱养着家里那些亲兵家丁,指望着日后还有机会。
没有仗打,没有军功,上头又不用你,那么,对于这些勋贵来说,没落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只是如今还不明显罢了。至于想要转武从文,那可比读书人投笔从戎难多了,其实比起习武来,读书是更不容易出成绩的,看天分,看努力,还得看运气。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中人之姿,努力程度程度没问题,心理素质也没什么问题,又有名师指点其中的关窍,那么,考个秀才问题其实不大。在童生之前,大多数考的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考秀才的时候,就需要写时文策论,这就需要有人指点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老童生一辈子都考不上秀才的缘故。不是他们不努力,实在是没人点破其中的关节,也没法开窍啊!
勋贵人家除了那些孤本善本买不到,如今印刷术那么发达,历代大儒注解的书籍也能在书肆买到,但是不是买了书,认识了字,就能学会的,别的不说,如今这些书籍,一般没有句读,或者是只有简单的句读,光是断句,就够呛了,至于释义什么的,如同后世学生搞什么文言文阅读理解一样,光是解释表面的含义,那是绝对不行的,就得挖掘里头的引申含义。看这些,是能无师自通的吗?问题是,那些文臣大儒,自家的弟子还教不过来呢,怎么可能来教这些勋贵子弟!这年头,弟子学生跟后世的可不一样,承担了名分,就得承担责任,一个人的名头就值这么多,用的次数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他们能给自家子弟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多半也就是寒门出身的落魄文人罢了,这些人自个大多数都是科举上头的失败者,或者是含有一定的侥幸成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自己读书好,也未必代表会教导学生。
开国的时候,封爵的文臣其实也有好几个,这些人家本来就是世代书香,即便有了爵位,往来的依旧是书香门第,跟勋贵之间也就是点头之交罢了。像是同样被封侯的林家,如今依旧代代科举,走的都是文臣的路子。这个林家就是后来林黛玉所出的林家,他们家能够封侯,是因为祖上给tai族皇帝做谋士,颇出了一些奇谋,结果后来林家几代人都寿数不长,而且还都是一脉单传,以至于一些人疑心当年第一代的林侯爷是不是出的阴损主意太多,杀孽太重,以至于才到了这个光景,毕竟,林家本家在子嗣上头并没什么问题,怎么就他们这一支一直这么艰难呢?
舒云忖度着林海之所以会跟荣国府联姻,也正是因为上面几代人都死得太早,林海在文官那边也找不到太多助力了,这才不得不与贾家联姻。而贾代善呢,之所以答应这个,也是发现自个儿子是没法继承自己在军中的势力了,后代也只能读书科举,才能维持门楣。一家有学问,一家有势力,珠联璧合啊!
林海刚开始入仕的时候,应该得过贾家一些助力,可能不会太多,但是应该是有的。结果呢,贾代善死后,贾家压根没有利用上这层关系,别的不说,林海一个探花郎,要是愿意帮着贾家tiao教下一代的孩子,哪怕不自己亲自教,引荐几个得力的先生总不是什么难事。贾家那些子弟,不说考出个进士出来,多考几个秀才举人,没什么问题吧!结果呢,贾家的家学,就是个所谓的老儒贾代儒管着,这位本来也就是在家学里头混饭吃而已,自个功名也就是那个样子,自己的孙子都没教导好,何况是学生呢?以至于家学到了最后,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是学堂了!
就算是林海过世了,林家的亲族那边呢?那边也是时代耕读传家啊!结果呢,一家子目光短浅,压根想不到这一层!为了吞没林家的家产,仗着国公府的势力,将林氏宗族得罪得不轻,在读书科举这事上头,林家能帮着贾家?做梦还差不多!
一般勋贵人家当地顶多也就是地方上头的豪强出身,大多数根本原本就是泥腿子,像是贾演贾源兄弟两个,当年在金陵的时候,原本家里还算是有个几十亩的田地,但是呢,先是遇上了天灾,朝廷不光不赈济,还要一味横征暴敛,兄弟两个父母接连病逝,为了给他们治病治丧,都花了不少钱,最后,家里的地也保不住了,还欠了一屁股的债,这种债说九出十三归都是良心价,因此,兄弟两个干脆不还了,直接带着一些同样活不下去的族人乡亲,将那些上门要债的狗腿子痛揍了一番,就跑去参加义军了,后来听说tai祖那边有了些起色,想着那位好歹是同乡,以前也是正规军队里头出来的,不像是其他那些所谓的义军,其实就是土匪,总要靠谱一些,然后就跑过去投奔,这才有了后来的家业。
这样的人家,想要弃武从文谈何容易,他们要从文,怎么着也得考个举人吧,要不然,靠着家世恩荫都比这个快一些,可问题是,那些世代耕读的人家,家传科举的诸多窍门,都不能保证家里的子弟都能考中举人,他们这样的人家,还找不到这等好老师呢!至于进国子监什么的,呵呵,荫生都是跟荫生混在一块的,那些先生对这些恩荫的子弟也有些歧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种环境之下,还能够保持上进的,那真是不多!
另外,现在勋贵人家其实还没几个考虑着要转文呢,他们更加想要的就是继续把握兵权,而不是让子孙投靠到文官的阵营里头去。就像是文官瞧不起武将一样,武将们还瞧不起文官呢!
问题是,他们就算是有再多的本事,皇帝不用他们,那一切也就是白搭。就这么多的资源,一帮子勋贵要争要抢,互相之间难免会有些龃龉,时间久了,就算是真正的亲戚,那也要闹翻了,何况原本就是硬凑起来的所谓世交。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时候叫世交,拉开了距离之后,那就是穷亲戚。有钱的亲戚会觉得穷亲戚总是来打秋风,特别讨厌,而穷亲戚呢,也会觉得自家之前也阔过,要不是被他们抢了自己的机会,自家未必会落魄。
如此一来,自然各个勋贵之间就会分裂开来,可以各个突破了。
倒不是司徒家的人过河拆桥,实在是兵权什么的长久处在一个势力手里,很容易会出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双方着想,大家都应该再退一步。司徒旻觉得,这些勋贵要是愿意效忠自己,老老实实放弃兵权,或者说是,不要长久地染指兵权,将大靖的兵马变成他们一家的兵马,那么,朝廷愿意给他们一定的尊荣,就算是想要恩荫后代,朝廷也能接受。但是呢,他们要是一个个死攥着兵权不放,那就不能说是开国功臣,反而很有可能变成乱臣贼子了!司徒旻可不希望皇权被这些具备兵权的勋贵所制衡。
如今勋贵之中,四王八公这个级别的还算是可以,就算是被边缘化了,依旧在朝堂上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一些底层的爵位不怎么高的,如今长辈去世之后,儿子能够承袭的爵位要再降上一等,有的要是皇帝对他们没什么好感的,甚至要降三等,一些爵位不高的,这一降爵,爵位差不多就到头了,剩下个什么轻车都尉,云骑尉之类的勋爵,压根就拿不出手,所能得到的爵田自然也要进一步缩水,要是再没个实职,想要养活一家子老小都非常困难。
不过这些人呢,原本就没太多影响力,所以,他们就算是有些不满,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最终也只能想办法投靠从前的老上司,希望老上司能帮他们一把,问题是人家自家孩子都顾不过来呢,哪有这么多资源去帮曾经的下属呢?
某种意义上来说,tai祖他老人家也算是小气了,爵位又不能世袭罔替,偏偏呢,又不给这些除了打仗,其他就不会别的的老部下们别的出路,反正皇家不缺人才,尤其天下太平了,更不需要多少能打仗的人才。
舒云在了解到这些之后,顿时有些无奈,历朝历代,对武将似乎都会带有一些防范之心,别说什么勋贵一般都会与国同休,那么赵匡胤当年又干嘛去了,不是黄袍加身了吗?至于中晚唐的时候,那些军阀,不也都是曾经朝廷信任的节度使吗?说白了,一切的矛盾都是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之前他们已经吃完了分给他们的饼,现在只有眼巴巴地盯着别人,指望别人能分出一点来给自己填饱肚子,却没人想过,要将饼做大一些。
好在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算严重,但是往后,这些就是问题了,朝廷觉得给了这些勋贵几代的富贵已经是对他们仁至义尽,而勋贵们呢,觉得要是没有我们祖上奋勇杀敌,这天下姓什么还不一定呢,所以,我们想要多一点的利益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样的矛盾其实是很难解决的,即便解决了,也只能是暂时解决。朝廷不能完全甩掉勋贵这个阶层,因为没了这个群体,直接与文官这个阶层对抗的就成了那些没什么根底的武将,而这些武将呢,又没有太多的战功,天然很难在文官那里占据优势,说不得日后就要沦为文官阶层的附庸了。到时候呢,又再次会进入到皇权直接与文官阶层对抗的时期。
司徒旻如今想不到这么远的事情,他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正确的,何况,他也没有真的对勋贵赶尽杀绝啊,像是贾代善,还有家里娶了长公主的东安郡王,不都是挺好的吗?
四大异姓王当年可是得了tai祖的许诺,可以世袭三代不替的,也就是说,除非他们犯了什么大罪,否则的话,三代之后才会降爵,问题是,四个异姓王如今除了北静郡王和东安郡王承袭到了第二代,手里掌握着兵权的南安郡王和西宁郡王还都是跟tai祖皇帝同辈的老郡王呢!这也太能活了点。
舒云对于文官和勋贵其实都没什么偏见,或者说,舒云最能够明白官僚这个阶层的德性,不管文官武将,在失去了底线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丘之貉,谁也别说谁!之所以看起来似乎朝廷内部一直就是在内乱,还是因为蛋糕不够大,也没别的事情能做了,所以,无论是皇帝,还是下面的臣子,最终,大家都是在搞平衡,搞斗争。
只是,舒云现在满脑子的想法,却因为情势的缘故,压根啥也做不成,这就让她觉得很憋屈了。她在外面无人可用,谢家这边并不想沾染裙带关系的好处,当初谢慎就告诉舒云,不要对皇帝这种生物存在什么期待,皇帝是最会翻脸不认人的生物,所以,就算她有了儿子,谢家并不会帮她夺嫡,免得将整个谢家都拖下水。如今谢家那边,除了谢慎老两口还留在京城之外,其他人,哪怕是舒云那些堂侄子,都不在京城了,在外头游学,在老家准备考试的都有,就算是入仕了,大家也默契地外放,朝堂上几乎连一个姓谢的都没有。最终,舒云能依靠的还真就只有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