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贵妃起居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皇后把皇帝劝去见太后,当然不是为了让他气太后的,再怎么说,追尊宸妃这么大的事,解释几句,即使太后无法接受,在皇帝这里,也总比一句话都没有的好,起码该有的姿态要做出来,也免得外臣议论。若是不想自己的身世惹来风波,这时候待太后,就要比以往更为恭谨。
不过,即使心里也清楚,太后多数也不会多说什么,顶多对自己不理不睬,皇帝在踏入清宁宫的时候,却还是如儿时做了错事,被太后召来训斥时一样,忐忑、踟躇,脚步很是艰涩,竟是有些迈不开的感觉。
积威犹存啊,他暗暗嘲讽地一笑,却不是对太后生出怨恨,反而是对自己的不争气隐隐生出了怨愤。现在坐在御座上的人是自己,掌管天子宝玺的人是自己,连内阁首辅都给逼走了,原因就一个,无法配合天子。这样的身份,还需要对太后有什么畏惧吗?应该是她来畏惧他才对!真的逼急了,不怕在史上留下一笔的话,他能做的事可多了去了!
也许是察觉到了他的心情,在踏进清宁宫正殿前,皇后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对皇帝露出软和的一笑,笑里的恳求,倒是让皇帝心情好了几分。他微微点了点头,似是在许诺皇后,不会做出什么让太后难堪的事情。
皇帝前来问安,太后自然是早就在宫室中等着了,不可能会一时兴起,出门游玩。见到皇帝进来,口称母后行了礼,她露出和蔼的笑容,“皇帝皇后都来啦?快坐下说话吧。”
说是天家母子疏远,其实每回皇帝来请安,太后也都是笑呵呵的,从未给过一点脸色。对皇帝的衣食起居,询问得也很详细,更不时叮嘱其为国惜身。要不是从许多侧面,可以看出两人关系的真正成色,就看着在殿上的相处,那简直是没有一点能挑剔的地方。就连皇后,也是用了一段时间,才琢磨到个中真味。周氏脑子不大灵敏,到现在都没回过味来。至于万氏,倒是一贯谨慎,对太后、太妃的态度,都是依从着皇后来的。毕竟,在外人来看,太后不问政事,正是彻底放权的证明,不恋栈权势的人,天下又有几个?再加上这殷殷垂询的慈母风范,皇帝怎都该因此对太后特为感佩才对。
只有皇帝自己心里才清楚,太后对他的真正态度为何。——一切的变化,都是在诚孝皇后撰遗诏的那天开始,不,或许该说,一切变化,都是太后突发卒中的那天开始的。
在那天以后,母子关系就走入了僵局,只是当时,是他推拒着太后的关心,他在太后跟前扮演孝子,他以恭顺的表现,来搪塞太后眼底的疑问和失落。母子两人自从那天以后,就再没有深谈过,私下,他曾为自己悖逆的行为认错、请罪,而太后也曾原谅过他,说这并不是他的错,只是一个巧合。他能听得出来,她说的是真心话,虽然态度僵硬、失落,但终究还是有心要和他修好,这种种表现,只是为了激起他的愧疚。
他也说不清自己究竟是愧疚还是不愧疚,有时想起来也觉得爽快,有时却又有几分心虚、慌乱。不过,假作认错,换得太后谅解,他也是有几分得意的,这种不动声色便把人心玩弄于股掌间的感觉,很容易让人上瘾。当时毕竟年少,还是有些太沉迷了些,在太皇太后下达遗诏后,立刻找到太后,出言安抚认错……做得也过露了点。
也就是从那天起,太后对他就永远都只有这一副面孔——如眼下般得体地笑着,说着千篇一律关怀的话语,夸奖着皇帝的勤政和皇后的贤惠,这些话反反复复都是只有一个意思,不论是冬天来、夏天来,都是一样用、一样说。在太后微带皱纹的双眼里,除了经过伪装的和蔼以外,他看不到任何一点别的情绪。
再也没有对功课严格要求,不论他犯了什么错,做了什么事,走进清宁宫里时,太后都是这样一张脸,都是说着这些老生常谈的关心。皇帝真奇怪怎么没有人看得出来,她这分明就是敷衍——只是,她的演技太好,以至于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敷衍一下,都被看成了真诚的关心。
在敷衍底下,余下的不是恨,也没有纠葛,甚至连失望都没有,就只有冷漠,他做什么事,太后都不会关心,犯什么错,太后也都不会着急。他怎么过日子都是他的事,太后对此没有任何看法,即使追尊宸妃,也根本都没能让她的态度出现一点涟漪。她还是这么沉稳如山地漠然着,就像是这件事和她根本就没有一点关系,他不论做什么,都和她没有一点关系。
看来,皇后说什么追尊宸妃后,她几天没出宫室的话,也只是哄着他好听的了。
皇帝不禁兴起了一丝屈辱,仿佛自己被太后的关心羞辱了一般,一时间热血上涌,恨不能回头就把宸妃追尊为太后,将一切真相揭开——他很快就压下了这个念头:虽然找不到确切的理由,但他的确是在回避着这样直接决裂的举动。虽然心中也不禁想着,即使做到这一步,只怕太后也只会漠然以对,但不知名的顾虑,依然让他犹犹豫豫,无法迈出这一步。
耐着性子端出笑容,和和气气地和太后应酬了几句,皇帝便起身告辞。——在进清宁宫之前,还想提几句宸妃的事,刺太后一番,不知如何,进了清宁宫以后,这样的想法又是烟消云散,再没点痕迹了。只是走出了清宁宫以后,方才又有几分挫败和后悔... -->>
皇后把皇帝劝去见太后,当然不是为了让他气太后的,再怎么说,追尊宸妃这么大的事,解释几句,即使太后无法接受,在皇帝这里,也总比一句话都没有的好,起码该有的姿态要做出来,也免得外臣议论。若是不想自己的身世惹来风波,这时候待太后,就要比以往更为恭谨。
不过,即使心里也清楚,太后多数也不会多说什么,顶多对自己不理不睬,皇帝在踏入清宁宫的时候,却还是如儿时做了错事,被太后召来训斥时一样,忐忑、踟躇,脚步很是艰涩,竟是有些迈不开的感觉。
积威犹存啊,他暗暗嘲讽地一笑,却不是对太后生出怨恨,反而是对自己的不争气隐隐生出了怨愤。现在坐在御座上的人是自己,掌管天子宝玺的人是自己,连内阁首辅都给逼走了,原因就一个,无法配合天子。这样的身份,还需要对太后有什么畏惧吗?应该是她来畏惧他才对!真的逼急了,不怕在史上留下一笔的话,他能做的事可多了去了!
也许是察觉到了他的心情,在踏进清宁宫正殿前,皇后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对皇帝露出软和的一笑,笑里的恳求,倒是让皇帝心情好了几分。他微微点了点头,似是在许诺皇后,不会做出什么让太后难堪的事情。
皇帝前来问安,太后自然是早就在宫室中等着了,不可能会一时兴起,出门游玩。见到皇帝进来,口称母后行了礼,她露出和蔼的笑容,“皇帝皇后都来啦?快坐下说话吧。”
说是天家母子疏远,其实每回皇帝来请安,太后也都是笑呵呵的,从未给过一点脸色。对皇帝的衣食起居,询问得也很详细,更不时叮嘱其为国惜身。要不是从许多侧面,可以看出两人关系的真正成色,就看着在殿上的相处,那简直是没有一点能挑剔的地方。就连皇后,也是用了一段时间,才琢磨到个中真味。周氏脑子不大灵敏,到现在都没回过味来。至于万氏,倒是一贯谨慎,对太后、太妃的态度,都是依从着皇后来的。毕竟,在外人来看,太后不问政事,正是彻底放权的证明,不恋栈权势的人,天下又有几个?再加上这殷殷垂询的慈母风范,皇帝怎都该因此对太后特为感佩才对。
只有皇帝自己心里才清楚,太后对他的真正态度为何。——一切的变化,都是在诚孝皇后撰遗诏的那天开始,不,或许该说,一切变化,都是太后突发卒中的那天开始的。
在那天以后,母子关系就走入了僵局,只是当时,是他推拒着太后的关心,他在太后跟前扮演孝子,他以恭顺的表现,来搪塞太后眼底的疑问和失落。母子两人自从那天以后,就再没有深谈过,私下,他曾为自己悖逆的行为认错、请罪,而太后也曾原谅过他,说这并不是他的错,只是一个巧合。他能听得出来,她说的是真心话,虽然态度僵硬、失落,但终究还是有心要和他修好,这种种表现,只是为了激起他的愧疚。
他也说不清自己究竟是愧疚还是不愧疚,有时想起来也觉得爽快,有时却又有几分心虚、慌乱。不过,假作认错,换得太后谅解,他也是有几分得意的,这种不动声色便把人心玩弄于股掌间的感觉,很容易让人上瘾。当时毕竟年少,还是有些太沉迷了些,在太皇太后下达遗诏后,立刻找到太后,出言安抚认错……做得也过露了点。
也就是从那天起,太后对他就永远都只有这一副面孔——如眼下般得体地笑着,说着千篇一律关怀的话语,夸奖着皇帝的勤政和皇后的贤惠,这些话反反复复都是只有一个意思,不论是冬天来、夏天来,都是一样用、一样说。在太后微带皱纹的双眼里,除了经过伪装的和蔼以外,他看不到任何一点别的情绪。
再也没有对功课严格要求,不论他犯了什么错,做了什么事,走进清宁宫里时,太后都是这样一张脸,都是说着这些老生常谈的关心。皇帝真奇怪怎么没有人看得出来,她这分明就是敷衍——只是,她的演技太好,以至于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敷衍一下,都被看成了真诚的关心。
在敷衍底下,余下的不是恨,也没有纠葛,甚至连失望都没有,就只有冷漠,他做什么事,太后都不会关心,犯什么错,太后也都不会着急。他怎么过日子都是他的事,太后对此没有任何看法,即使追尊宸妃,也根本都没能让她的态度出现一点涟漪。她还是这么沉稳如山地漠然着,就像是这件事和她根本就没有一点关系,他不论做什么,都和她没有一点关系。
看来,皇后说什么追尊宸妃后,她几天没出宫室的话,也只是哄着他好听的了。
皇帝不禁兴起了一丝屈辱,仿佛自己被太后的关心羞辱了一般,一时间热血上涌,恨不能回头就把宸妃追尊为太后,将一切真相揭开——他很快就压下了这个念头:虽然找不到确切的理由,但他的确是在回避着这样直接决裂的举动。虽然心中也不禁想着,即使做到这一步,只怕太后也只会漠然以对,但不知名的顾虑,依然让他犹犹豫豫,无法迈出这一步。
耐着性子端出笑容,和和气气地和太后应酬了几句,皇帝便起身告辞。——在进清宁宫之前,还想提几句宸妃的事,刺太后一番,不知如何,进了清宁宫以后,这样的想法又是烟消云散,再没点痕迹了。只是走出了清宁宫以后,方才又有几分挫败和后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