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御极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由校听到程化祥的话,忽然想起一件事,严肃的对程化祥说:“朕让你统计宫中的宦官和宫女,你统计的怎样了?”
程化祥一惊,他把这事给忘了,没想到皇帝会突然问起,这一下子可慌了神,只得苦着脸跪下叩头自责道:“老奴该死,老奴糊涂,老奴这就去办!”
“你还没统计呀,”朱由校阴着脸不高兴,虎着脸道:“给你三天时间,完不成自己去领罚。”
“老奴遵旨,老奴这就去办。”程化祥战战兢兢,捏了一把汗,站到一旁低头都不敢吭声。
宋应星把皇帝的圣旨传达到户部,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快,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百姓们欢心雀跃,津津乐道,尤其是皇庄的佃户们高兴的设案烧香,叩拜天恩。
达官显贵们却不干了,这道命令像是*一样在在他们中间炸开了,他们祖祖辈辈就不知道纳粮是什么,平日里请客吃饭,送礼往来那是十分大方,有些愿意搞点慈善事业的也会给寺庙捐些财务,给乞丐流民施舍食物,但要是向朝廷纳粮交钱,那就像割他们的肉一般。士绅不当差不纳粮已经成了千百年的传统,甚至是定制,这已经深深的扎进了他们的骨髓,自然是反对声一片。
对这道圣旨,他们是十分抵触的,都开始想办法。凑到一块的,都会发泄对这道圣旨的不满,逐渐的,在达官显贵们之间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改变这项诏令!
官员们更是排斥,私底下对此议论纷纷,当官的都是利益即得者,他们有许多在当官之前是穷困潦倒,当官后有钱了第一件事就是买地。
在这个时代,田地是最好、最高的投资!
因此,官员们好不容易成为不需要纳粮的群体,自然是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种特权是不会放弃的。
许多人都私下碰头会面,开私人小会,对皇帝的诏令越说越是群情激奋,一人起哄,就会带动很多人跟风,慢慢的,就有人到内阁去找方从哲,希望他能带领百官联名上折请皇帝收回这道圣旨。
也有的跑到户部指着孙承宗威胁的,说要是敢到他们家收税就和他没完。
其实,孙承宗也是不赞成这道诏令的,但从大局出发和对朱由校的忠诚,他不得不支持这道诏令。
一些跟随太祖、成祖打天下的世袭公爵们更是不满,祖上二百多年就没交过一粒米,现在竟然要收税了,这亏谁愿意吃,老子的田是祖上用命换回来的,不交!坚决不交!
方从哲对皇帝的诏令也是不满,才登上皇位不到一个月就一连整了那么多的事,还真让人吃不消。方从哲平日不言语,这次决定答应百官的请求,出面劝阻皇帝,收回诏令。
早朝在文华殿议事,方从哲第一个站出来,上奏陈述大明立国祖制,又言功勋官员不缴纳田税是祖制不可更改。说完,大臣们纷纷出班列附议,只有孙承宗等几个少数人没有站出来,其他人支持方从哲。
朱由校也早已想到他的诏令会引起轩然大波,要想顺利进行,不费点口舌是不行的,改革,本身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朱由校站起来,对着跪在下面请求收回诏令的官员们铮铮的说:“朕秉天意承继大统,仰赖祖上基业,太祖创世天下百废待兴,励精图治天下兴旺,传世到朕已是十五世,二百五十余年,如今却是积弊重重,国家积弱,若不能大刀阔斧除旧布新,如何中兴大明?太祖成法已二百余年,早已不适于今日我朝,应打破成规方可力挽狂澜,众卿乃我朝肱骨之臣,国家栋梁,有识之士,岂能不明此中道理,为何还要逼朕收回诏令?!”
方从哲叩首回道:“太祖英武圣德,乃是不世之君,所定成法子孙效尤,可至千秋万代,国政如此乃是臣等怠惰,未能为陛下分忧所致,非太祖成法不适。”
朱由校冷哼一声,“天下田亩无所加,成祖在时朝廷年入一千三百万担,银八百万两,如今朝廷还不及此数一半,实则天下土地被功勋宗亲侵占,民间又有寄田于官家逃避赋税,致使国家财政枯竭入不敷出。还望卿等为江山计,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方从哲又言道:“功勋之家祖上为大明江山出生入死,若让他们交税必会寒心,祖宗成法不可变。”
方从哲说完叩首请命,多数大臣也都叩首附议,其声整齐,震彻殿堂。满殿大臣们唯有孙承宗、徐光启、宋应星、侯光远等少数大臣纹丝不动,既不敢附议,也不敢上前陈词劝说,朱由校孤零零的站在御座上,显得孤影单只。
这是朱由校登基以来第一次遇到的阻力,是来自满朝文武的阻力。朱由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文官集团强大的势力,一股凝结对抗皇权的力量,让朱由校倍感不爽。
打破功勋官绅特权,是朱由校既定的国策方针,这决不能更改,不管你们愿不愿意都必须执行。朱由校不管他们在下面跪呼“请陛下收回成命,恪遵祖宗成法”... -->>
朱由校听到程化祥的话,忽然想起一件事,严肃的对程化祥说:“朕让你统计宫中的宦官和宫女,你统计的怎样了?”
程化祥一惊,他把这事给忘了,没想到皇帝会突然问起,这一下子可慌了神,只得苦着脸跪下叩头自责道:“老奴该死,老奴糊涂,老奴这就去办!”
“你还没统计呀,”朱由校阴着脸不高兴,虎着脸道:“给你三天时间,完不成自己去领罚。”
“老奴遵旨,老奴这就去办。”程化祥战战兢兢,捏了一把汗,站到一旁低头都不敢吭声。
宋应星把皇帝的圣旨传达到户部,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快,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百姓们欢心雀跃,津津乐道,尤其是皇庄的佃户们高兴的设案烧香,叩拜天恩。
达官显贵们却不干了,这道命令像是*一样在在他们中间炸开了,他们祖祖辈辈就不知道纳粮是什么,平日里请客吃饭,送礼往来那是十分大方,有些愿意搞点慈善事业的也会给寺庙捐些财务,给乞丐流民施舍食物,但要是向朝廷纳粮交钱,那就像割他们的肉一般。士绅不当差不纳粮已经成了千百年的传统,甚至是定制,这已经深深的扎进了他们的骨髓,自然是反对声一片。
对这道圣旨,他们是十分抵触的,都开始想办法。凑到一块的,都会发泄对这道圣旨的不满,逐渐的,在达官显贵们之间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改变这项诏令!
官员们更是排斥,私底下对此议论纷纷,当官的都是利益即得者,他们有许多在当官之前是穷困潦倒,当官后有钱了第一件事就是买地。
在这个时代,田地是最好、最高的投资!
因此,官员们好不容易成为不需要纳粮的群体,自然是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种特权是不会放弃的。
许多人都私下碰头会面,开私人小会,对皇帝的诏令越说越是群情激奋,一人起哄,就会带动很多人跟风,慢慢的,就有人到内阁去找方从哲,希望他能带领百官联名上折请皇帝收回这道圣旨。
也有的跑到户部指着孙承宗威胁的,说要是敢到他们家收税就和他没完。
其实,孙承宗也是不赞成这道诏令的,但从大局出发和对朱由校的忠诚,他不得不支持这道诏令。
一些跟随太祖、成祖打天下的世袭公爵们更是不满,祖上二百多年就没交过一粒米,现在竟然要收税了,这亏谁愿意吃,老子的田是祖上用命换回来的,不交!坚决不交!
方从哲对皇帝的诏令也是不满,才登上皇位不到一个月就一连整了那么多的事,还真让人吃不消。方从哲平日不言语,这次决定答应百官的请求,出面劝阻皇帝,收回诏令。
早朝在文华殿议事,方从哲第一个站出来,上奏陈述大明立国祖制,又言功勋官员不缴纳田税是祖制不可更改。说完,大臣们纷纷出班列附议,只有孙承宗等几个少数人没有站出来,其他人支持方从哲。
朱由校也早已想到他的诏令会引起轩然大波,要想顺利进行,不费点口舌是不行的,改革,本身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朱由校站起来,对着跪在下面请求收回诏令的官员们铮铮的说:“朕秉天意承继大统,仰赖祖上基业,太祖创世天下百废待兴,励精图治天下兴旺,传世到朕已是十五世,二百五十余年,如今却是积弊重重,国家积弱,若不能大刀阔斧除旧布新,如何中兴大明?太祖成法已二百余年,早已不适于今日我朝,应打破成规方可力挽狂澜,众卿乃我朝肱骨之臣,国家栋梁,有识之士,岂能不明此中道理,为何还要逼朕收回诏令?!”
方从哲叩首回道:“太祖英武圣德,乃是不世之君,所定成法子孙效尤,可至千秋万代,国政如此乃是臣等怠惰,未能为陛下分忧所致,非太祖成法不适。”
朱由校冷哼一声,“天下田亩无所加,成祖在时朝廷年入一千三百万担,银八百万两,如今朝廷还不及此数一半,实则天下土地被功勋宗亲侵占,民间又有寄田于官家逃避赋税,致使国家财政枯竭入不敷出。还望卿等为江山计,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方从哲又言道:“功勋之家祖上为大明江山出生入死,若让他们交税必会寒心,祖宗成法不可变。”
方从哲说完叩首请命,多数大臣也都叩首附议,其声整齐,震彻殿堂。满殿大臣们唯有孙承宗、徐光启、宋应星、侯光远等少数大臣纹丝不动,既不敢附议,也不敢上前陈词劝说,朱由校孤零零的站在御座上,显得孤影单只。
这是朱由校登基以来第一次遇到的阻力,是来自满朝文武的阻力。朱由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文官集团强大的势力,一股凝结对抗皇权的力量,让朱由校倍感不爽。
打破功勋官绅特权,是朱由校既定的国策方针,这决不能更改,不管你们愿不愿意都必须执行。朱由校不管他们在下面跪呼“请陛下收回成命,恪遵祖宗成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