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重生天娇有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招降会谈的地方就定在京城外郊,宋知夏牢牢的把守住京城的关口,不出京城的地界。
之所以守在京城,宋知夏是有两项考虑,一是为了避免孤军深入,陷入多支造反军的围攻中,后路退绝,二是为了安定京城的人心,宋知夏和京营主力都是镇定人心的重要砝码,两者都离开了,京城人心难免会有所浮动,之前是为了平乱,宋知夏带兵离开无人可以反对,但现在是招降谈判,京中众人又希望宋知夏就带着兵驻扎在京郊,不要离开了。
宋知夏传信天下,让各处造反军派人入京当面谈判。
各处的造反军收到令信后,心神虽有浮动,但也顾虑重重,生怕宋知夏施展的是引蛇出洞、请君入瓮之计。
商议了许久,造反军之间也互通了几番消息,最终十几路造反军们联合了起来,集结共进,一同前往京城。
十几路造反军原本是分散在明国各处的,要前往京城谈判,近的不说,远的造反军就要途经数个州府,那些远的造反军都已经做好了作战准备,准备遭遇多场与地方大族的部曲军队的攻防战,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造反军就这么畅行于道路之上,竟无一支部曲军队前来袭扰。
信报传来,宋知夏神情平淡,没有一丝波澜,但是宋力刚和宋勇毅却分外的愤怒,心中满是被背叛的怒火。
一向最喜欢煽风点火无是生非攻讦异己党争不断的朝臣们,这一次却集体闭上眼关上嘴,好似看不到造反军畅行道路的事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放任造反军行走的地方大族,正是他们的家族啊,他们如何会去指责他们的家族不忠心呢?
所以干脆闭上眼,装作不知道吧。
宋力刚和宋勇毅在愤怒之余,对这些装聋作哑的文臣集团和地方大族也失望了。
倒是夏朝的帝师又跳了出来,又写了一封公开信,把那些装聋作哑的文臣和大族都给狠狠骂了一通,他倒不是为明朝鸣不平,而是在为夏朝叫屈,当年若不是那些见风就倒、毫无忠义廉耻之心的文臣和大族抛弃了夏朝,转投了明朝,夏朝何至于一夕覆灭?
在帝师看来,这些文臣,这些大族,全都是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禽兽。
在公开信的信尾,帝师还顺便把宋力刚也一块给骂了,指明宋力刚也是个忘恩负义之徒,还说如今的天下大乱正是对宋力刚谋朝篡位的报应,还诅咒明朝传不到二世,一世便能亡了。
宋力刚忍了,没有把夏朝帝师如何,甚至他的内心还隐隐觉得帝师骂的对,他的确辜负了夏帝的恩德,还谋朝篡位了,如今这副天下乱象正是上天对他的惩罚。
不管宋力刚、夏朝帝师、文臣集团和地方大族是如何想的,宋知夏一点儿也不去管,也不在意,她只安心等待着会谈日期的来临,等待着十几路造反军的到来。
会谈日期临近,京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造反军,离京城近的大族、富户都往京城里跑,生怕动起刀枪来,害了自家的性命,一时间,京城热闹了许多,各家府邸都住进了许多亲友故旧。
到了会谈的日期,宋知夏与各支造反军的代表共聚于临时搭建起来的议事厅,商谈起招降的条件了。
宋知夏没有浪费时间用来客套寒喧,拉拢人情关系,而是直接开谈招降条件:“诸位,你们所要求的三个条件,只有第一个,撤销裁减军备,本将可以替皇上答应你们。”宋知夏既然在外领军,自然称呼要改为本将,而不是自称本宫。
“至于后面两个条件,”宋知夏面无表情的看着各方代表,“皇上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各支造反军的代表都沉默不语,裁减军备其实不是他们造反的首要原因,他们造反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害怕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
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其实就是第二条,废太子。
因为害怕被屠戮的结局,所以武将们才会造反,所以他们才会要求废太子,因为太子在他们眼中就是执刀人,太子不废,他们心中不安,总害怕太子登极之后,会再次向他们挥下大刀。
见代表们都沉默不语,宋知夏又主动挑开了凝滞的气氛,她放软了一点语气:“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如今是在谈判,你们不摆出条件来,我们还怎么谈?”
这一次来谈判的代表们,几乎都不是武将,而是武将身边的心腹幕客,身为幕客,就要为东主尽心,虽然他们觉得难谈,尤其是面对着昭阳公主,他们的压力很大,但是昭阳公主已经主动放软了姿态,他们硬着头皮也要开始谈判了。
所有代表都绕过了三个条件中的第一条和第三条,只谈第二条。
第一条昭阳公主已经同意了,不必谈。
第三条是免罪,若是第二条不通过,那么第三条谈不谈的也没什么区别,第三条是免了他们的造反大罪,但是只要太子在位,太子登极之后,完全可以翻脸无情,所以免不免罪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重要的是第二条!
代表们都咬死了要废黜太子,说他们造反都是为太子所逼迫,为了自保不得不反,还把宋家拉了出来做例子,宋家三年前也是为夏帝所猜忌,为了自保不得不反,如今他们的处境与宋家三年前一模一样,只是不是被皇帝所猜忌,而是为储君所猜忌,但是心中的惊忧恐惧是一样的。
第一次会谈就这么结束了,宋知夏派人把会谈纪要即刻送进了宫里。
宋力刚收到了会谈纪要,看完后满心的苦涩。
宋力刚把纪要转递给了等在身边的宋勇毅,宋勇毅看完之后两眼通红,他不服。
“父皇,儿臣从未有过灭武之心,是有人污蔑儿臣。”宋勇毅压着嗓子说道。
宋力刚点头:“父皇知道,可是,你与那帮文臣走的太近了,所以才让武将们心生不安了。”
宋力刚的政治智慧比儿子强,之前他是被那帮朝臣们给带歪了思路,如今看了会谈纪要,他终于明白了那些造反的武将们在担忧什么,在害怕什么。
“儿臣不明白,这二者又有什么关系?难道儿臣亲近文臣,就说明儿臣要灭武吗?儿臣可从来没说过要灭武啊。”宋勇毅心中翻腾着愤怒和委屈。
宋力刚抬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转头吩咐随堂的太监去取一本册子来。
“阿毅,这是为父自己记录的一份册子,收录的是梁韩夏三朝以来的文武相争,你看一看就明白了。”宋力刚把册子递给了儿子。
血淋淋的历史在宋勇毅的眼前展开了。
第二轮招降会谈开始了。
因为宋力刚并没有废黜太子的意思,他也只有宋勇毅一个儿子,不可能废黜了亲生子,而立宋家的旁系子弟为太子,所以第二轮招降会谈没有任何进展。
第三轮招降会谈开始之前,宋力刚颁下了旨意,澄清自己和太子并没有灭武的意思,太子灭武之事,纯粹是谣言,旨意里还着重提到了免罪一事,宋力刚愿意宽恕这些造反武将的大罪,只要他们归降,他可以对他们的罪行既往不咎。
这一道旨意一下,造反军们还没有什么反应,文臣集团和世家大族就先愤怒叫嚣起来了。
什么叫既往不咎?
这些造... -->>
招降会谈的地方就定在京城外郊,宋知夏牢牢的把守住京城的关口,不出京城的地界。
之所以守在京城,宋知夏是有两项考虑,一是为了避免孤军深入,陷入多支造反军的围攻中,后路退绝,二是为了安定京城的人心,宋知夏和京营主力都是镇定人心的重要砝码,两者都离开了,京城人心难免会有所浮动,之前是为了平乱,宋知夏带兵离开无人可以反对,但现在是招降谈判,京中众人又希望宋知夏就带着兵驻扎在京郊,不要离开了。
宋知夏传信天下,让各处造反军派人入京当面谈判。
各处的造反军收到令信后,心神虽有浮动,但也顾虑重重,生怕宋知夏施展的是引蛇出洞、请君入瓮之计。
商议了许久,造反军之间也互通了几番消息,最终十几路造反军们联合了起来,集结共进,一同前往京城。
十几路造反军原本是分散在明国各处的,要前往京城谈判,近的不说,远的造反军就要途经数个州府,那些远的造反军都已经做好了作战准备,准备遭遇多场与地方大族的部曲军队的攻防战,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造反军就这么畅行于道路之上,竟无一支部曲军队前来袭扰。
信报传来,宋知夏神情平淡,没有一丝波澜,但是宋力刚和宋勇毅却分外的愤怒,心中满是被背叛的怒火。
一向最喜欢煽风点火无是生非攻讦异己党争不断的朝臣们,这一次却集体闭上眼关上嘴,好似看不到造反军畅行道路的事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放任造反军行走的地方大族,正是他们的家族啊,他们如何会去指责他们的家族不忠心呢?
所以干脆闭上眼,装作不知道吧。
宋力刚和宋勇毅在愤怒之余,对这些装聋作哑的文臣集团和地方大族也失望了。
倒是夏朝的帝师又跳了出来,又写了一封公开信,把那些装聋作哑的文臣和大族都给狠狠骂了一通,他倒不是为明朝鸣不平,而是在为夏朝叫屈,当年若不是那些见风就倒、毫无忠义廉耻之心的文臣和大族抛弃了夏朝,转投了明朝,夏朝何至于一夕覆灭?
在帝师看来,这些文臣,这些大族,全都是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禽兽。
在公开信的信尾,帝师还顺便把宋力刚也一块给骂了,指明宋力刚也是个忘恩负义之徒,还说如今的天下大乱正是对宋力刚谋朝篡位的报应,还诅咒明朝传不到二世,一世便能亡了。
宋力刚忍了,没有把夏朝帝师如何,甚至他的内心还隐隐觉得帝师骂的对,他的确辜负了夏帝的恩德,还谋朝篡位了,如今这副天下乱象正是上天对他的惩罚。
不管宋力刚、夏朝帝师、文臣集团和地方大族是如何想的,宋知夏一点儿也不去管,也不在意,她只安心等待着会谈日期的来临,等待着十几路造反军的到来。
会谈日期临近,京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造反军,离京城近的大族、富户都往京城里跑,生怕动起刀枪来,害了自家的性命,一时间,京城热闹了许多,各家府邸都住进了许多亲友故旧。
到了会谈的日期,宋知夏与各支造反军的代表共聚于临时搭建起来的议事厅,商谈起招降的条件了。
宋知夏没有浪费时间用来客套寒喧,拉拢人情关系,而是直接开谈招降条件:“诸位,你们所要求的三个条件,只有第一个,撤销裁减军备,本将可以替皇上答应你们。”宋知夏既然在外领军,自然称呼要改为本将,而不是自称本宫。
“至于后面两个条件,”宋知夏面无表情的看着各方代表,“皇上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各支造反军的代表都沉默不语,裁减军备其实不是他们造反的首要原因,他们造反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害怕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
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其实就是第二条,废太子。
因为害怕被屠戮的结局,所以武将们才会造反,所以他们才会要求废太子,因为太子在他们眼中就是执刀人,太子不废,他们心中不安,总害怕太子登极之后,会再次向他们挥下大刀。
见代表们都沉默不语,宋知夏又主动挑开了凝滞的气氛,她放软了一点语气:“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如今是在谈判,你们不摆出条件来,我们还怎么谈?”
这一次来谈判的代表们,几乎都不是武将,而是武将身边的心腹幕客,身为幕客,就要为东主尽心,虽然他们觉得难谈,尤其是面对着昭阳公主,他们的压力很大,但是昭阳公主已经主动放软了姿态,他们硬着头皮也要开始谈判了。
所有代表都绕过了三个条件中的第一条和第三条,只谈第二条。
第一条昭阳公主已经同意了,不必谈。
第三条是免罪,若是第二条不通过,那么第三条谈不谈的也没什么区别,第三条是免了他们的造反大罪,但是只要太子在位,太子登极之后,完全可以翻脸无情,所以免不免罪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重要的是第二条!
代表们都咬死了要废黜太子,说他们造反都是为太子所逼迫,为了自保不得不反,还把宋家拉了出来做例子,宋家三年前也是为夏帝所猜忌,为了自保不得不反,如今他们的处境与宋家三年前一模一样,只是不是被皇帝所猜忌,而是为储君所猜忌,但是心中的惊忧恐惧是一样的。
第一次会谈就这么结束了,宋知夏派人把会谈纪要即刻送进了宫里。
宋力刚收到了会谈纪要,看完后满心的苦涩。
宋力刚把纪要转递给了等在身边的宋勇毅,宋勇毅看完之后两眼通红,他不服。
“父皇,儿臣从未有过灭武之心,是有人污蔑儿臣。”宋勇毅压着嗓子说道。
宋力刚点头:“父皇知道,可是,你与那帮文臣走的太近了,所以才让武将们心生不安了。”
宋力刚的政治智慧比儿子强,之前他是被那帮朝臣们给带歪了思路,如今看了会谈纪要,他终于明白了那些造反的武将们在担忧什么,在害怕什么。
“儿臣不明白,这二者又有什么关系?难道儿臣亲近文臣,就说明儿臣要灭武吗?儿臣可从来没说过要灭武啊。”宋勇毅心中翻腾着愤怒和委屈。
宋力刚抬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转头吩咐随堂的太监去取一本册子来。
“阿毅,这是为父自己记录的一份册子,收录的是梁韩夏三朝以来的文武相争,你看一看就明白了。”宋力刚把册子递给了儿子。
血淋淋的历史在宋勇毅的眼前展开了。
第二轮招降会谈开始了。
因为宋力刚并没有废黜太子的意思,他也只有宋勇毅一个儿子,不可能废黜了亲生子,而立宋家的旁系子弟为太子,所以第二轮招降会谈没有任何进展。
第三轮招降会谈开始之前,宋力刚颁下了旨意,澄清自己和太子并没有灭武的意思,太子灭武之事,纯粹是谣言,旨意里还着重提到了免罪一事,宋力刚愿意宽恕这些造反武将的大罪,只要他们归降,他可以对他们的罪行既往不咎。
这一道旨意一下,造反军们还没有什么反应,文臣集团和世家大族就先愤怒叫嚣起来了。
什么叫既往不咎?
这些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