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谁为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老僧妙语连珠,听得姜无涯出神入壳,感慨不已。他深吸一口气,又慢慢吁了出来,随即拜倒道:“老禅师微言大义,令弟子醍醐灌顶,茅舍顿开。弟子愿皈依佛门,追随大师参禅悟道,此生远离红尘。”
谁知那老僧却摇头道:“诸佛至高无上的妙道,都是经过多生累劫勤苦修炼才得来的。要行一般人所不能行的善行功德,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艰难困苦。那是只用一点点感悟和小小的心机,就能得道的。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禅心。施主无论在何处均可悟道,又何必钟情于小庙呢!”
姜无涯觉得老僧是有意考验自己,于是恳切道:“弟子自知天资愚钝,而大师乃是在世活佛,唯恐看不上眼。但弟子还知,二主神光为求佛法真谛,自断一臂的故事。弟子此生但求能追随大师左右,若大师不肯收留,那弟子便长跪于山门之外,至死方休。”
老僧双目一睁,只见其眸子中精光连闪,仿佛要洞悉姜无涯的内心般。须臾,老僧又阖上双眼,拨着念珠诵起经文来。姜无涯见状,二话不说,连磕了三个响头,便转身离去。
姜无涯来到山门外,朝山而拜。从此,无论日晒雨淋,风吹雪打,他都没有半分退却。因为姜无涯意识到,只有留在大同寺出家,才能化解自身的罪业。也只有悟得大道,才能减轻他内心的伤痛,使其超脱苦海。
胖和尚步入大殿,见老僧正在禅坐养神,不由摇了摇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当他正要转身离去时,却听见老僧问道:“苦渡,他还跪着吗?”胖和尚啊了一声,点头表示没错。老僧叹道:“世人迷茫,还须来往。而此人深具夙愿慧根,若能潜心向佛,他日必成有道高僧。阿弥陀佛!天意难违,就请他进来吧!”
苦渡闻言,忙谢过老僧,随即兴高采烈地去请姜无涯去了。苦渡之所以高兴,是因为连日来他不断给姜无涯端茶送水,可姜无涯为表诚心,竟是不吃不喝地撑到了现在。他每每看见摇摇欲坠的姜无涯,内心都会平添不忍。
须臾,只见苦渡搀扶着姜无涯走进了大殿。此刻的姜无涯,已是唇齿干裂,面白如纸。但他一见到老僧立刻就来了精神,竟摆脱了苦渡的搀扶,噗通跪倒在老僧面前,有气无力地道:“大师,您是不是愿意收留弟子了?”
老僧颔首道:“悟得色空还本性,诚为佛度有缘人。”姜无涯激动之余,急忙哽咽道:“多谢大师收容,弟子诚心向佛,必会潜心修行,不负大师教诲。”说完,当即昏了过去。
两天后,姜无涯身体略有好转,便来到大殿受戒。
老僧双目微垂,淡淡道:“你俗名姜无涯,又是半路出家,老衲就赐你法号苦海,为苦难、苦渡师弟,你看如何?”姜无涯双手合十,诚然道:“无涯既苦海,苦海方无涯。弟子苦海,受领法戒。”老僧颔首道:“即修六度万缘,当守三归五戒。望你潜心修炼,早渡尘缘。老衲了尘,忝为师尊,自当领你入门,破除凡心。”
有道是:青丝散尽尘心落,斩断孽根铸把锁。人生百年一场梦,贫富贵贱皆是过。
姜无涯受戒后,俗世身份即告终结,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出家人苦海。作为了尘大师的关门弟子,苦海每日除了做点杂务,更多时间便是随师父念经颂佛,参禅悟道。
了尘大师先交给苦海《无量心经》、《楞伽经》、《金刚经》和《法华经》等经典,要他慢慢钻研。苦海早读晚阅,很是勤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枯燥平静的生活,心境日渐提高,感悟和思路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宽。
春去秋来,光阴似箭,转眼就过了两年。了尘大师又将《般若心经》、《华严经》、《最上乘论》、《血脉论》、《坛经》等经典传授于苦海,让他层层深入。苦海倒也勤奋,修为得以长足进步,对佛法的理解也是越来越深。
虽然终日重复清苦的生活,他到也过得平静,胸中的愁苦幽怨,随着修为的精进,得以逐渐淡化。只是偶尔想起下落不明的谷芳母子,和含恨而去的江寒玉时,还不免心存愧疚。
这日,了尘大师把苦海请去大殿,说道:“你很虔诚,也很用心,没让老衲失望。但在为师传你更高的佛门经典前,尚需对你进行一次考核,你可要用心了。”苦海应道:“师父请讲,弟子尽心回答便是。”
了尘点了点头,于是问道:“你对世间善恶如何看待?”
苦海沉思了片刻,说道:“善有三。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不着为宗,无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恶亦有三。其大恶,五毒入髓,野心蒙性,但求孽果,不图业报;其中恶,利令智昏,贪婪无度,虽不大杀四方,却逞一己之快;其小恶,易动痴心,难明智理,虽有向善之念,却无始终之志。是故,善恶只存于心,肉身即为载体又是根源,不可尽除。虽有我辈中人,除大恶,惩中恶,儆小恶。也只能令善恶人间,多一些清平罢了。”
了尘道:“当年傅大士为劝见梁武帝,推广禅宗真理,而将善分为三。难得你又把恶分为三等,足见你已有些心得。其实人性本无善恶,只因来到世上后,受各种世俗形态的教化,从而生出贪、嗔、痴、慢、疑五毒。又随着年龄的增长,业障不断加深,从而再生出许许多多无明的烦恼。人性之所以可怜,就在于内心深处的诸多恶根,一但受到俗世的感染,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那些道行德业愈高的人,就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谓高明之家,鬼瞰其室,也就是这个道理了。故我辈修行之人,往往是游历于人群之中,却徘徊在浮华之外。正是这种卓尔不群,融而不化的状态,才能对人心进行最彻底的洗礼,从而排除五毒,摈弃业障,达到四大皆空,不着于相的境界。”
苦海心中震撼,暗暗思量道:“原来我之所以一错再错,就是心中欲念不尽,体内五毒太深。”他想着不禁感激道:“师父宏法博智,令弟子受益匪浅。”
了尘淡淡道:“但凡智者,必须忍受孤独。老衲见你慧根不浅,与佛有缘,欲传你《大乘真经》,共计九部八十一卷。其中奥妙无穷,你可要好好参悟。”苦海慌忙拜道:“弟子定当潜心研习,不负师父厚望。”了尘颔首道:“法本无法,贵乎会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苦海双掌合十道:“弟子谨尊教诲。”
从此,苦海完全沉浸在《大乘真经》那浩如烟海的禅理玄境之中,浑然忘我。
sp; 老僧妙语连珠,听得姜无涯出神入壳,感慨不已。他深吸一口气,又慢慢吁了出来,随即拜倒道:“老禅师微言大义,令弟子醍醐灌顶,茅舍顿开。弟子愿皈依佛门,追随大师参禅悟道,此生远离红尘。”
谁知那老僧却摇头道:“诸佛至高无上的妙道,都是经过多生累劫勤苦修炼才得来的。要行一般人所不能行的善行功德,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艰难困苦。那是只用一点点感悟和小小的心机,就能得道的。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禅心。施主无论在何处均可悟道,又何必钟情于小庙呢!”
姜无涯觉得老僧是有意考验自己,于是恳切道:“弟子自知天资愚钝,而大师乃是在世活佛,唯恐看不上眼。但弟子还知,二主神光为求佛法真谛,自断一臂的故事。弟子此生但求能追随大师左右,若大师不肯收留,那弟子便长跪于山门之外,至死方休。”
老僧双目一睁,只见其眸子中精光连闪,仿佛要洞悉姜无涯的内心般。须臾,老僧又阖上双眼,拨着念珠诵起经文来。姜无涯见状,二话不说,连磕了三个响头,便转身离去。
姜无涯来到山门外,朝山而拜。从此,无论日晒雨淋,风吹雪打,他都没有半分退却。因为姜无涯意识到,只有留在大同寺出家,才能化解自身的罪业。也只有悟得大道,才能减轻他内心的伤痛,使其超脱苦海。
胖和尚步入大殿,见老僧正在禅坐养神,不由摇了摇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当他正要转身离去时,却听见老僧问道:“苦渡,他还跪着吗?”胖和尚啊了一声,点头表示没错。老僧叹道:“世人迷茫,还须来往。而此人深具夙愿慧根,若能潜心向佛,他日必成有道高僧。阿弥陀佛!天意难违,就请他进来吧!”
苦渡闻言,忙谢过老僧,随即兴高采烈地去请姜无涯去了。苦渡之所以高兴,是因为连日来他不断给姜无涯端茶送水,可姜无涯为表诚心,竟是不吃不喝地撑到了现在。他每每看见摇摇欲坠的姜无涯,内心都会平添不忍。
须臾,只见苦渡搀扶着姜无涯走进了大殿。此刻的姜无涯,已是唇齿干裂,面白如纸。但他一见到老僧立刻就来了精神,竟摆脱了苦渡的搀扶,噗通跪倒在老僧面前,有气无力地道:“大师,您是不是愿意收留弟子了?”
老僧颔首道:“悟得色空还本性,诚为佛度有缘人。”姜无涯激动之余,急忙哽咽道:“多谢大师收容,弟子诚心向佛,必会潜心修行,不负大师教诲。”说完,当即昏了过去。
两天后,姜无涯身体略有好转,便来到大殿受戒。
老僧双目微垂,淡淡道:“你俗名姜无涯,又是半路出家,老衲就赐你法号苦海,为苦难、苦渡师弟,你看如何?”姜无涯双手合十,诚然道:“无涯既苦海,苦海方无涯。弟子苦海,受领法戒。”老僧颔首道:“即修六度万缘,当守三归五戒。望你潜心修炼,早渡尘缘。老衲了尘,忝为师尊,自当领你入门,破除凡心。”
有道是:青丝散尽尘心落,斩断孽根铸把锁。人生百年一场梦,贫富贵贱皆是过。
姜无涯受戒后,俗世身份即告终结,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出家人苦海。作为了尘大师的关门弟子,苦海每日除了做点杂务,更多时间便是随师父念经颂佛,参禅悟道。
了尘大师先交给苦海《无量心经》、《楞伽经》、《金刚经》和《法华经》等经典,要他慢慢钻研。苦海早读晚阅,很是勤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枯燥平静的生活,心境日渐提高,感悟和思路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宽。
春去秋来,光阴似箭,转眼就过了两年。了尘大师又将《般若心经》、《华严经》、《最上乘论》、《血脉论》、《坛经》等经典传授于苦海,让他层层深入。苦海倒也勤奋,修为得以长足进步,对佛法的理解也是越来越深。
虽然终日重复清苦的生活,他到也过得平静,胸中的愁苦幽怨,随着修为的精进,得以逐渐淡化。只是偶尔想起下落不明的谷芳母子,和含恨而去的江寒玉时,还不免心存愧疚。
这日,了尘大师把苦海请去大殿,说道:“你很虔诚,也很用心,没让老衲失望。但在为师传你更高的佛门经典前,尚需对你进行一次考核,你可要用心了。”苦海应道:“师父请讲,弟子尽心回答便是。”
了尘点了点头,于是问道:“你对世间善恶如何看待?”
苦海沉思了片刻,说道:“善有三。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不着为宗,无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恶亦有三。其大恶,五毒入髓,野心蒙性,但求孽果,不图业报;其中恶,利令智昏,贪婪无度,虽不大杀四方,却逞一己之快;其小恶,易动痴心,难明智理,虽有向善之念,却无始终之志。是故,善恶只存于心,肉身即为载体又是根源,不可尽除。虽有我辈中人,除大恶,惩中恶,儆小恶。也只能令善恶人间,多一些清平罢了。”
了尘道:“当年傅大士为劝见梁武帝,推广禅宗真理,而将善分为三。难得你又把恶分为三等,足见你已有些心得。其实人性本无善恶,只因来到世上后,受各种世俗形态的教化,从而生出贪、嗔、痴、慢、疑五毒。又随着年龄的增长,业障不断加深,从而再生出许许多多无明的烦恼。人性之所以可怜,就在于内心深处的诸多恶根,一但受到俗世的感染,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那些道行德业愈高的人,就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谓高明之家,鬼瞰其室,也就是这个道理了。故我辈修行之人,往往是游历于人群之中,却徘徊在浮华之外。正是这种卓尔不群,融而不化的状态,才能对人心进行最彻底的洗礼,从而排除五毒,摈弃业障,达到四大皆空,不着于相的境界。”
苦海心中震撼,暗暗思量道:“原来我之所以一错再错,就是心中欲念不尽,体内五毒太深。”他想着不禁感激道:“师父宏法博智,令弟子受益匪浅。”
了尘淡淡道:“但凡智者,必须忍受孤独。老衲见你慧根不浅,与佛有缘,欲传你《大乘真经》,共计九部八十一卷。其中奥妙无穷,你可要好好参悟。”苦海慌忙拜道:“弟子定当潜心研习,不负师父厚望。”了尘颔首道:“法本无法,贵乎会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苦海双掌合十道:“弟子谨尊教诲。”
从此,苦海完全沉浸在《大乘真经》那浩如烟海的禅理玄境之中,浑然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