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唐朝公务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来是在外边忙着的杨缴有些事情要回县衙,路上倒正好碰着同样行色匆匆的钱三疤,两人便结伴而行。
到了县衙门口时,钱三疤猛然停住了脚步,“怎么了?”,正低头想着事情的杨缴刚一抬头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因。
前面就是县衙大门,县令唐成就站在大门口,杨缴一看就明白了钱三疤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他不是因为看见县尊大人才突然停步,县尊不可怕,可怕的是县尊竟然在发呆!
发呆,真要命!这些日子以来县尊大人展现在人前的永远都是一副沉稳凝炼的样子,即便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换句话来说,这个唐县尊简直就是典型的少年老成。
这样的人你能想象他发呆的样子?更别说这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县衙门口,那不,门子老张头可就不躲在门房里面偷瞧唐县尊,满布皱纹的脸上有着新奇又古怪的表情。
这样的形象对于一个县令来说可不算太好,杨缴几步走上前去,“明府大人这是……”。
“啊,杨先生回来了。钱总捕,你呆站着发什么傻?”,唐成从衙前街道一侧收回了眼神,阿史德支的车早就跑没影了,自然,那个年仅十岁的安禄山也没影了,“没什么。刚刚把阿史德支送走”。
阿史德支不过一介商贾而已,还是个九姓杂胡出身,他有什么能让唐县令如此出神的?这念头从杨缴脑海中一闪而过,“噢,他这次过来怎么说?”。
“他可是咱们的大财神爷,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唐成摇摇头把小丁男安禄山的影子暂时甩到一边儿后哈哈笑道:“他这次来说的事情太大,不是跑一趟就能定下的。不过先生你倒是要做好准备,年关一过就得大忙了,要想安置迁居过来的几万九姓胡人,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
与唐成并肩而行的杨缴听到这话真是被唬了一跳,落后两人半步的钱三疤也大长了嘴,这……县尊大人还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几万人?还是九姓胡人?”,震惊过后,杨缴平复好心神赶上了前面两步外含笑等着他的唐成,“大人,九姓胡人不比他族,更别说还是几万人,大人三思!就不说别的,衙门能支应下现在的场面已是极限,根本就无余力再承担如此大事”。
“这次能来的都是有些家产的九姓胡,他们是来缴税花钱的,先生放心,县衙只有好处增添不了什么负担”,龙门本来就只有五万人,便是加上天成军家属的那两万人也不过七万,七万里再减去两万多在草原上的龙门奚,剩下的就是四五万人,一个四五万人的县里面突然涌入同等数量有巨大消费能力的人群,那这个县该是什么样子?想到这里,唐成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杨先生,再给我三年,或许……还不用三年,本县定能将龙门建成北地明珠,关外江南”。
杨缴能感受到唐成话语中的激情,不过他还是实实在在说道:“大人要迁入的可是九姓胡,只怕本地百姓……”。
“所以我才要给他们找个聚居之地,既不与唐人百姓混杂而住,五年之内也不能买卖唐人土地,便是赋税也比唐人百姓高两成,这怎么着也能安抚安抚民心了吧。等五年之后唐人与九姓胡接触的多了,利益相融的多了,或许他们就不再讨厌这些九姓胡人了”,言至此处,唐成嘿嘿一笑,“即便是还讨厌,看在钱财和好生活的份儿也得忍忍了”。
“大人……”。
见杨缴还要再说,唐成笑着摇了摇手,“此事还不是定论,先生有什么话且等年后要实施此事的时候再说,我现在的心情不错,实不想让这些琐碎细务给扰了”。
微微一笑之间,迈步向衙内走着的唐成没看脚下的路,而是将眼神投注在了前方屋宇上那一片苍茫的天空,这使得他那悠悠的声音也带上几抹辽远空蒙的意境,“我要让龙门良田万顷,商队如织;我要让龙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衣者得衣,食者得食,虽鳏寡孤独亦能安养天年;我要让每一个来到龙门的人都惊叹于此间的繁华,我要让每一个龙门百姓都知道,都记得曾经有一个叫唐成的县令在这里做出的一切”。
“一入龙门是天堂!”,唐成意态昂扬的说完这句话后猛然停住了缓行的步子,转身过来用一双神采湛然的眸子紧紧盯着杨缴,“杨先生,你说!本官能不能做到?”。
不等杨缴答话,他的眼神却又一转向钱三疤看去,“你说,本官能不能做到?”。
唐成的话字字激情句句热血,听得钱三疤心也热血也热,龙门可是他的家乡啊!“能,大人说能就能!”,这答话恶狠狠的,好像就跟谁憋着一口气较着一股劲儿一样。
唐成是沉稳的,但越是这样当他忍不住心胸袒露时的那一份激情才更能打动人心,看着那张满是憧憬的脸,听着这一番昂扬的理想画卷,杨缴也觉得心里有一种东西热热的涌动,不过他却没直接回答唐成的问话,只是轻吟出了一段熟的不能再熟的话: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他吟诵的是《礼记.礼运》篇中的一段话,正是这段话给后世万千读书的儒生确立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生们努力的方向而非目标,他们的目标,至少在读书时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段话中所描述的大同之世。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虽鳏寡孤独亦能安养天年!少年时代的记忆总是最深刻的,时间在变人在变,在这变化的过程中或许早已明白曾经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但一旦提及到这个平时想都想不到的理想时,又有谁能不心旌摇动?毕竟它曾经是如此的纯真,又如此的美好。
 ... -->>
本来是在外边忙着的杨缴有些事情要回县衙,路上倒正好碰着同样行色匆匆的钱三疤,两人便结伴而行。
到了县衙门口时,钱三疤猛然停住了脚步,“怎么了?”,正低头想着事情的杨缴刚一抬头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因。
前面就是县衙大门,县令唐成就站在大门口,杨缴一看就明白了钱三疤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他不是因为看见县尊大人才突然停步,县尊不可怕,可怕的是县尊竟然在发呆!
发呆,真要命!这些日子以来县尊大人展现在人前的永远都是一副沉稳凝炼的样子,即便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换句话来说,这个唐县尊简直就是典型的少年老成。
这样的人你能想象他发呆的样子?更别说这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县衙门口,那不,门子老张头可就不躲在门房里面偷瞧唐县尊,满布皱纹的脸上有着新奇又古怪的表情。
这样的形象对于一个县令来说可不算太好,杨缴几步走上前去,“明府大人这是……”。
“啊,杨先生回来了。钱总捕,你呆站着发什么傻?”,唐成从衙前街道一侧收回了眼神,阿史德支的车早就跑没影了,自然,那个年仅十岁的安禄山也没影了,“没什么。刚刚把阿史德支送走”。
阿史德支不过一介商贾而已,还是个九姓杂胡出身,他有什么能让唐县令如此出神的?这念头从杨缴脑海中一闪而过,“噢,他这次过来怎么说?”。
“他可是咱们的大财神爷,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唐成摇摇头把小丁男安禄山的影子暂时甩到一边儿后哈哈笑道:“他这次来说的事情太大,不是跑一趟就能定下的。不过先生你倒是要做好准备,年关一过就得大忙了,要想安置迁居过来的几万九姓胡人,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
与唐成并肩而行的杨缴听到这话真是被唬了一跳,落后两人半步的钱三疤也大长了嘴,这……县尊大人还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几万人?还是九姓胡人?”,震惊过后,杨缴平复好心神赶上了前面两步外含笑等着他的唐成,“大人,九姓胡人不比他族,更别说还是几万人,大人三思!就不说别的,衙门能支应下现在的场面已是极限,根本就无余力再承担如此大事”。
“这次能来的都是有些家产的九姓胡,他们是来缴税花钱的,先生放心,县衙只有好处增添不了什么负担”,龙门本来就只有五万人,便是加上天成军家属的那两万人也不过七万,七万里再减去两万多在草原上的龙门奚,剩下的就是四五万人,一个四五万人的县里面突然涌入同等数量有巨大消费能力的人群,那这个县该是什么样子?想到这里,唐成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杨先生,再给我三年,或许……还不用三年,本县定能将龙门建成北地明珠,关外江南”。
杨缴能感受到唐成话语中的激情,不过他还是实实在在说道:“大人要迁入的可是九姓胡,只怕本地百姓……”。
“所以我才要给他们找个聚居之地,既不与唐人百姓混杂而住,五年之内也不能买卖唐人土地,便是赋税也比唐人百姓高两成,这怎么着也能安抚安抚民心了吧。等五年之后唐人与九姓胡接触的多了,利益相融的多了,或许他们就不再讨厌这些九姓胡人了”,言至此处,唐成嘿嘿一笑,“即便是还讨厌,看在钱财和好生活的份儿也得忍忍了”。
“大人……”。
见杨缴还要再说,唐成笑着摇了摇手,“此事还不是定论,先生有什么话且等年后要实施此事的时候再说,我现在的心情不错,实不想让这些琐碎细务给扰了”。
微微一笑之间,迈步向衙内走着的唐成没看脚下的路,而是将眼神投注在了前方屋宇上那一片苍茫的天空,这使得他那悠悠的声音也带上几抹辽远空蒙的意境,“我要让龙门良田万顷,商队如织;我要让龙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衣者得衣,食者得食,虽鳏寡孤独亦能安养天年;我要让每一个来到龙门的人都惊叹于此间的繁华,我要让每一个龙门百姓都知道,都记得曾经有一个叫唐成的县令在这里做出的一切”。
“一入龙门是天堂!”,唐成意态昂扬的说完这句话后猛然停住了缓行的步子,转身过来用一双神采湛然的眸子紧紧盯着杨缴,“杨先生,你说!本官能不能做到?”。
不等杨缴答话,他的眼神却又一转向钱三疤看去,“你说,本官能不能做到?”。
唐成的话字字激情句句热血,听得钱三疤心也热血也热,龙门可是他的家乡啊!“能,大人说能就能!”,这答话恶狠狠的,好像就跟谁憋着一口气较着一股劲儿一样。
唐成是沉稳的,但越是这样当他忍不住心胸袒露时的那一份激情才更能打动人心,看着那张满是憧憬的脸,听着这一番昂扬的理想画卷,杨缴也觉得心里有一种东西热热的涌动,不过他却没直接回答唐成的问话,只是轻吟出了一段熟的不能再熟的话: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他吟诵的是《礼记.礼运》篇中的一段话,正是这段话给后世万千读书的儒生确立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生们努力的方向而非目标,他们的目标,至少在读书时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段话中所描述的大同之世。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虽鳏寡孤独亦能安养天年!少年时代的记忆总是最深刻的,时间在变人在变,在这变化的过程中或许早已明白曾经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但一旦提及到这个平时想都想不到的理想时,又有谁能不心旌摇动?毕竟它曾经是如此的纯真,又如此的美好。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