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到这个消息自然非常高兴,也很感激李林甫,从此就在皇上面前为李林甫说好话。
开元二十一年二月(公元733年),李林甫的顶头上司、宰相裴光庭病死。宰相的位置就有了个空额。此时李林甫的情妇武氏不再满足于幕后策划,而是亲自出场。她找到高力士,“衔哀祈于力士。请林甫代其夫位”。这下子高力士可头痛了,宰相可没有这么接班的。他虽然权高势重。但要直接任命宰相,却还不敢。但他也抗不住武氏的哭哭啼啼、死缠乱打,毕竟旧主情深,只好答应替李林甫想办法,一时也找不到机会。
唐玄宗让宰相、中书令萧嵩选择空缺宰相的人选,萧嵩考虑了很长时间才推荐尚书右丞韩休。玄宗也同意了,并让人草写诏令。高力士马上把这个消息透漏给了武氏,武氏又马上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则片刻不停留。一面上疏朝廷力荐韩休当宰相,一面马上到韩休的家里,告诉他这个消息,并且宣扬这是自己在皇上面前举荐的功劳,而萧嵩推荐的是另一个人(萧嵩确实是先推荐了一个,被推荐者不肯当宰相,才勉强举荐了韩休)。韩休第二天得到任命后,对李林甫感激入骨,而对萧嵩自然是恨之入骨。他明白官场上投桃报李的潜规则,多次上书称赞李林甫有宰相的才能。武惠妃又在宫中竭力相助。唐玄宗也越来越喜欢自己这位疏远的本家了,便在第二年把他升为黄门侍郎。黄门是唐朝三省(尚书、中书、门下)中的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而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了。
第三年(开元二十三年)阴历五月二十八日,因为李林甫的挑拨,萧嵩和韩休在相位上争斗不休,唐玄宗只好把两人一同罢免,任命黄门侍郎平章事裴耀卿为侍中、中书侍郎平章事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三人一同拜相。李林甫虽然是三个宰相中位置最靠后的,但毕竟是进入了朝廷权力的最高峰。促成这一切的只是一个女诸葛:武氏。
除掉绊脚石
李林甫虽然成功登上相位,座次却在最后。当然不会满足。
唐朝实行多宰相制度,据《新唐书.职官志》中记载: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共议国政”。这就是宰相的职务了,但却从来没有宰相的名称。《新唐书.职官志》称:“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因为唐太宗自己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后来大臣都回避不敢接受尚书令的职务,尚书仆射便成为尚书省的长官。而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品位崇高,不能轻易授人,所以经常以其他的官职行使宰相的职务,名称也不同,一般在本来官职上加上“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头衔。从唐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所谓“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中书令和侍中的品阶。后来又有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所以一个人的官衔上如果加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就是真宰相。
宰相虽然没有定员,但一般都是三或四人。唐玄宗开元年间似乎都是三人,但绝不许一个人独相,防止造成大臣专权。宰相们的办公地点在中书门下的政事堂,宰相们必须在这里集体办公,不能一个人偷偷去见皇上,皇上也不能单独召见某位宰相,要见时,必须两个人以上,以免有人偷着打小报告、搞小动作。宰相中以德望资历最高的人为首,也就是首相,掌执相印。而在李林甫这三人中,首相就是张九龄。
张九龄不仅是盛唐最有名的文学家,而且从政资历也很高。他少年时登进士第,进入官场,就以才能优异倍受关注,他以校书郎、右拾遗,几年间便升到吏部的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为中书令,对张九龄欣赏备至,称他为“后来词人称首也”,力荐他担任中书舍人,负责朝廷诏书的撰写。唐玄宗的文学修养、书法造诣也极高,所以对张九龄不仅欣赏而且器重。
张九龄对李林甫能进自己的宰相班子不仅反感,而且坚决反对,也曾向玄宗明确表达过反对意见,无奈玄宗就是看好了这小子,张九龄想纯洁宰相队伍的美好愿望也就只好落空了。
李林甫并不知道这事,但不管知不知道,张九龄和裴耀卿已成为他面前的两块绊脚石却是摆在面前的。张九龄深受皇上器重,裴则是亲张派,李林甫想要扳倒这两个人,也并不容易,在人数上是二比一嘛。但李林甫也有他独特的王牌,那就是他通过宫中的内线网络(有武氏和高力士帮忙组建),随时知道皇上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他也打定了主意:凡是皇上喜欢的,咱就说,就做;凡是皇上不喜欢的,咱就不说,有人说了就要批判。受皇上宠爱永远比受皇上器重要高出一筹。事实上,他也正是胜在这一点上了。仅仅几个回合,一代名臣张九龄和裴耀卿就败下阵来。
争端的起点还是那场夺嫡之战。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因为玄宗不宠爱他们的母亲、从而对他们也日渐疏远而口出怨言,这些话都被驸马都尉杨洄添枝加叶地报告给了武惠妃,武惠妃便日夜在唐玄宗耳边哭泣,说将来太子即位,一定不会放过自己母子。玄宗本就有心废太子另立,听到这些,更加恼怒,便决心废太子、连同鄂王、光王一同废为庶人,另立寿王。但太子是储君,废立太子是国家头等大事,玄宗自己也不能马上决定,便和宰相们商量。(未完待续)
到这个消息自然非常高兴,也很感激李林甫,从此就在皇上面前为李林甫说好话。
开元二十一年二月(公元733年),李林甫的顶头上司、宰相裴光庭病死。宰相的位置就有了个空额。此时李林甫的情妇武氏不再满足于幕后策划,而是亲自出场。她找到高力士,“衔哀祈于力士。请林甫代其夫位”。这下子高力士可头痛了,宰相可没有这么接班的。他虽然权高势重。但要直接任命宰相,却还不敢。但他也抗不住武氏的哭哭啼啼、死缠乱打,毕竟旧主情深,只好答应替李林甫想办法,一时也找不到机会。
唐玄宗让宰相、中书令萧嵩选择空缺宰相的人选,萧嵩考虑了很长时间才推荐尚书右丞韩休。玄宗也同意了,并让人草写诏令。高力士马上把这个消息透漏给了武氏,武氏又马上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则片刻不停留。一面上疏朝廷力荐韩休当宰相,一面马上到韩休的家里,告诉他这个消息,并且宣扬这是自己在皇上面前举荐的功劳,而萧嵩推荐的是另一个人(萧嵩确实是先推荐了一个,被推荐者不肯当宰相,才勉强举荐了韩休)。韩休第二天得到任命后,对李林甫感激入骨,而对萧嵩自然是恨之入骨。他明白官场上投桃报李的潜规则,多次上书称赞李林甫有宰相的才能。武惠妃又在宫中竭力相助。唐玄宗也越来越喜欢自己这位疏远的本家了,便在第二年把他升为黄门侍郎。黄门是唐朝三省(尚书、中书、门下)中的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而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了。
第三年(开元二十三年)阴历五月二十八日,因为李林甫的挑拨,萧嵩和韩休在相位上争斗不休,唐玄宗只好把两人一同罢免,任命黄门侍郎平章事裴耀卿为侍中、中书侍郎平章事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三人一同拜相。李林甫虽然是三个宰相中位置最靠后的,但毕竟是进入了朝廷权力的最高峰。促成这一切的只是一个女诸葛:武氏。
除掉绊脚石
李林甫虽然成功登上相位,座次却在最后。当然不会满足。
唐朝实行多宰相制度,据《新唐书.职官志》中记载: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共议国政”。这就是宰相的职务了,但却从来没有宰相的名称。《新唐书.职官志》称:“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因为唐太宗自己担任过尚书令,所以后来大臣都回避不敢接受尚书令的职务,尚书仆射便成为尚书省的长官。而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品位崇高,不能轻易授人,所以经常以其他的官职行使宰相的职务,名称也不同,一般在本来官职上加上“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头衔。从唐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所谓“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中书令和侍中的品阶。后来又有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所以一个人的官衔上如果加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就是真宰相。
宰相虽然没有定员,但一般都是三或四人。唐玄宗开元年间似乎都是三人,但绝不许一个人独相,防止造成大臣专权。宰相们的办公地点在中书门下的政事堂,宰相们必须在这里集体办公,不能一个人偷偷去见皇上,皇上也不能单独召见某位宰相,要见时,必须两个人以上,以免有人偷着打小报告、搞小动作。宰相中以德望资历最高的人为首,也就是首相,掌执相印。而在李林甫这三人中,首相就是张九龄。
张九龄不仅是盛唐最有名的文学家,而且从政资历也很高。他少年时登进士第,进入官场,就以才能优异倍受关注,他以校书郎、右拾遗,几年间便升到吏部的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为中书令,对张九龄欣赏备至,称他为“后来词人称首也”,力荐他担任中书舍人,负责朝廷诏书的撰写。唐玄宗的文学修养、书法造诣也极高,所以对张九龄不仅欣赏而且器重。
张九龄对李林甫能进自己的宰相班子不仅反感,而且坚决反对,也曾向玄宗明确表达过反对意见,无奈玄宗就是看好了这小子,张九龄想纯洁宰相队伍的美好愿望也就只好落空了。
李林甫并不知道这事,但不管知不知道,张九龄和裴耀卿已成为他面前的两块绊脚石却是摆在面前的。张九龄深受皇上器重,裴则是亲张派,李林甫想要扳倒这两个人,也并不容易,在人数上是二比一嘛。但李林甫也有他独特的王牌,那就是他通过宫中的内线网络(有武氏和高力士帮忙组建),随时知道皇上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他也打定了主意:凡是皇上喜欢的,咱就说,就做;凡是皇上不喜欢的,咱就不说,有人说了就要批判。受皇上宠爱永远比受皇上器重要高出一筹。事实上,他也正是胜在这一点上了。仅仅几个回合,一代名臣张九龄和裴耀卿就败下阵来。
争端的起点还是那场夺嫡之战。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因为玄宗不宠爱他们的母亲、从而对他们也日渐疏远而口出怨言,这些话都被驸马都尉杨洄添枝加叶地报告给了武惠妃,武惠妃便日夜在唐玄宗耳边哭泣,说将来太子即位,一定不会放过自己母子。玄宗本就有心废太子另立,听到这些,更加恼怒,便决心废太子、连同鄂王、光王一同废为庶人,另立寿王。但太子是储君,废立太子是国家头等大事,玄宗自己也不能马上决定,便和宰相们商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