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被杀!今天。率兵出征高句丽,灭你,是拯救你!拯救更多的黎民百姓不会再遭受战火的荼毒!此役若不胜,后续的征讨将连绵不绝,受苦的终究是无辜的百姓!包括你高句丽的,包括我大唐的!必胜!为天下!
公元667年9月(高句丽亡前一年)“新城,高(句)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馀城未易取也!”李世积率军走的还是首征高句丽的路线,首站选择的是新城!新城的战略位置及险要在第一章中描述过。一个词:易守难攻!新城可以说是高句丽西北边防大门上的一把锁,撬开了,门也就开了!甭分析了。打吧!
唐军在新城西南方向一座临城的山上安营扎寨,攻一会儿,歇一会儿,劳逸结合,不是太辛苦!
城中倒是被折磨地不轻,不过,唐军不要太悠闲,有句话叫做: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新城爆发了!新城城主决意抵抗到底!决心不错!
新城市民也很苦闷。你每次来,都先来打我们。虽然没被攻克过,但是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是很折磨人的!这么多年了。又是首征、又是骚扰、今儿个又来了!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新城百姓出离愤怒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照样,得市民者,得城池!新城市民忍无可忍了,决定爆发一次!唐军似乎有危险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能淹没一切!这些市民中有一个代表——师夫仇!
师夫仇带着几个市民直接找到新城城主!看到这些普通的市民怒气冲冲地找到自己,城主肯定开心了:民心若此,何愁不胜!
不过,等等,这些仁兄手上拿的兵器不是刀枪剑戟,而是一捆捆绳子,用绳子克敌?高人呐!城主正由衷地暗暗赞佩的时候,师夫仇竟将绳子套到了他身上,把措手不及的城主五花大绑捆起来了!
得嘞,跟我走吧!师夫仇直接把城主牵到城门口,开门,直奔唐军大营,投降!这一幕始料未及,守兵傻眼儿了!头都没了,这仗没法打了,一起降了吧,据说大唐是优待俘虏的!
战俘营虽然不如城里自由,但是至少能够睡个安稳觉了!史载:城人师夫仇等缚城主开门降。——《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李世积旗开得胜,于是安排契苾何力驻防新城,自己亲自带兵继续东进!迎接李世积的将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但是驻防的契苾何力也将上演他最后的一幕!极为嚣张的一幕!
“王八战法”深析李世积率领大军出发了,留下契苾何力一个人独守孤城!中朝韩的史料都没有表明契苾何力此时手上有多少兵力,有人根据臆断认为契苾何力只有区区2000兵力,我认为不可信!李世积大军在攻克新城前,并没有经历过任何战斗,所以李世积此次进入高句丽境内,仍然是采取的奇袭战术,从其他防守薄弱甚或无防守的地区绕道进入高句丽,兵临新城。
也就是说,高句丽的防守主力没有受损,仍然保存着相当强的实力陈列在边境地区。那么高句丽的主力现在何处呢?
我们有必要来深刻认识一下渊盖苏文为高句丽创造的“王八战法”,同时呢,也是对高句丽亡国做一个提前的防御策略做一个分析(这里我就不卖关子了,其实也没关子卖了,高句丽必亡,没有任何侥幸心理!没有任何天助!)“王八战法”中对于中原宗主国方向的防御配置基本如下:第一道防线:无边辽泽及辽河天险。
辽泽,通俗称就是辽河流域的沼泽。什么是沼泽?大家基本都清楚,远看去,像是草原。
不同于草原的是,草丛上方会笼罩着阴蒙的浓雾,在草丛的下方,则是交错的暗流、泛滥的积水、腐烂的动植物,基本没有承载力,若不留神,一脚踩上去,直接就陷下去!那真是轻则道路泥泞阻断,重则汪洋一片!
很要命!如果你幸运地成功渡过了辽泽,也不要太开心,因为前面还有一条辽河,照样是天险!高句丽军不可能把大军驻防在辽泽,但是可以驻防在辽河,击你于半渡!这才是要命的!
高句丽的这第一道防线给中原宗主国曾造成了很大的麻烦,55年前(公元612年),隋炀帝率号称20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时,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在被辽泽吞噬了大量士兵之后来到辽河边,结果在强渡辽河之战中,接连损失了左屯卫将军麦铁仗、虎贲郎将钱世雄和孟叉三员大将!第二道防线:边境众多山城。
如第一章中提到的新城、辽东城、安市城、建安城等等,这些城池大都建在山上,城墙高大、重兵驻防、粮草充足。
太宗第一次东征高句丽严格来说就是被这些山城把刀给砍钝了,不得已才回去磨刀的!
第三道防线:纵深防御的众多城池以及鸭绿江天险。这些城池以前提到过的有国内城、泊汋城等,然后配以诸多小城,按今天说法就叫做卫星城。城内驻扎兵力不如第一道防线,城池也不如第一道防线的山城高厚坚固。主要目的是迟滞敌军进军速度,为组织反击力量争取时间!
第四道防线:国都平壤。这个,就等大军围困平壤时再介绍吧。赶紧省点时间回去找找高句丽的防守主力部队在哪里吧!他们比较孤单,李世积理都没理他们就直接长驱直入了!太不尊重人了!太瞧不起人了!
我们可是重兵集团呢,招呼也不打一声就走了?你将为你的无礼付出代价!李世积!你会后悔的!
李世积的计划上篇中在发牢骚的重兵集团就是渊男建集结的防守主力,兵力达15万!这是其亡国前能够集结的最大的机动兵力,此时仍驻扎在辽河一带,计划凭借辽河天险阻挡唐军。(未完待续)
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被杀!今天。率兵出征高句丽,灭你,是拯救你!拯救更多的黎民百姓不会再遭受战火的荼毒!此役若不胜,后续的征讨将连绵不绝,受苦的终究是无辜的百姓!包括你高句丽的,包括我大唐的!必胜!为天下!
公元667年9月(高句丽亡前一年)“新城,高(句)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馀城未易取也!”李世积率军走的还是首征高句丽的路线,首站选择的是新城!新城的战略位置及险要在第一章中描述过。一个词:易守难攻!新城可以说是高句丽西北边防大门上的一把锁,撬开了,门也就开了!甭分析了。打吧!
唐军在新城西南方向一座临城的山上安营扎寨,攻一会儿,歇一会儿,劳逸结合,不是太辛苦!
城中倒是被折磨地不轻,不过,唐军不要太悠闲,有句话叫做: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新城爆发了!新城城主决意抵抗到底!决心不错!
新城市民也很苦闷。你每次来,都先来打我们。虽然没被攻克过,但是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是很折磨人的!这么多年了。又是首征、又是骚扰、今儿个又来了!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新城百姓出离愤怒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照样,得市民者,得城池!新城市民忍无可忍了,决定爆发一次!唐军似乎有危险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能淹没一切!这些市民中有一个代表——师夫仇!
师夫仇带着几个市民直接找到新城城主!看到这些普通的市民怒气冲冲地找到自己,城主肯定开心了:民心若此,何愁不胜!
不过,等等,这些仁兄手上拿的兵器不是刀枪剑戟,而是一捆捆绳子,用绳子克敌?高人呐!城主正由衷地暗暗赞佩的时候,师夫仇竟将绳子套到了他身上,把措手不及的城主五花大绑捆起来了!
得嘞,跟我走吧!师夫仇直接把城主牵到城门口,开门,直奔唐军大营,投降!这一幕始料未及,守兵傻眼儿了!头都没了,这仗没法打了,一起降了吧,据说大唐是优待俘虏的!
战俘营虽然不如城里自由,但是至少能够睡个安稳觉了!史载:城人师夫仇等缚城主开门降。——《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李世积旗开得胜,于是安排契苾何力驻防新城,自己亲自带兵继续东进!迎接李世积的将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但是驻防的契苾何力也将上演他最后的一幕!极为嚣张的一幕!
“王八战法”深析李世积率领大军出发了,留下契苾何力一个人独守孤城!中朝韩的史料都没有表明契苾何力此时手上有多少兵力,有人根据臆断认为契苾何力只有区区2000兵力,我认为不可信!李世积大军在攻克新城前,并没有经历过任何战斗,所以李世积此次进入高句丽境内,仍然是采取的奇袭战术,从其他防守薄弱甚或无防守的地区绕道进入高句丽,兵临新城。
也就是说,高句丽的防守主力没有受损,仍然保存着相当强的实力陈列在边境地区。那么高句丽的主力现在何处呢?
我们有必要来深刻认识一下渊盖苏文为高句丽创造的“王八战法”,同时呢,也是对高句丽亡国做一个提前的防御策略做一个分析(这里我就不卖关子了,其实也没关子卖了,高句丽必亡,没有任何侥幸心理!没有任何天助!)“王八战法”中对于中原宗主国方向的防御配置基本如下:第一道防线:无边辽泽及辽河天险。
辽泽,通俗称就是辽河流域的沼泽。什么是沼泽?大家基本都清楚,远看去,像是草原。
不同于草原的是,草丛上方会笼罩着阴蒙的浓雾,在草丛的下方,则是交错的暗流、泛滥的积水、腐烂的动植物,基本没有承载力,若不留神,一脚踩上去,直接就陷下去!那真是轻则道路泥泞阻断,重则汪洋一片!
很要命!如果你幸运地成功渡过了辽泽,也不要太开心,因为前面还有一条辽河,照样是天险!高句丽军不可能把大军驻防在辽泽,但是可以驻防在辽河,击你于半渡!这才是要命的!
高句丽的这第一道防线给中原宗主国曾造成了很大的麻烦,55年前(公元612年),隋炀帝率号称20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时,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在被辽泽吞噬了大量士兵之后来到辽河边,结果在强渡辽河之战中,接连损失了左屯卫将军麦铁仗、虎贲郎将钱世雄和孟叉三员大将!第二道防线:边境众多山城。
如第一章中提到的新城、辽东城、安市城、建安城等等,这些城池大都建在山上,城墙高大、重兵驻防、粮草充足。
太宗第一次东征高句丽严格来说就是被这些山城把刀给砍钝了,不得已才回去磨刀的!
第三道防线:纵深防御的众多城池以及鸭绿江天险。这些城池以前提到过的有国内城、泊汋城等,然后配以诸多小城,按今天说法就叫做卫星城。城内驻扎兵力不如第一道防线,城池也不如第一道防线的山城高厚坚固。主要目的是迟滞敌军进军速度,为组织反击力量争取时间!
第四道防线:国都平壤。这个,就等大军围困平壤时再介绍吧。赶紧省点时间回去找找高句丽的防守主力部队在哪里吧!他们比较孤单,李世积理都没理他们就直接长驱直入了!太不尊重人了!太瞧不起人了!
我们可是重兵集团呢,招呼也不打一声就走了?你将为你的无礼付出代价!李世积!你会后悔的!
李世积的计划上篇中在发牢骚的重兵集团就是渊男建集结的防守主力,兵力达15万!这是其亡国前能够集结的最大的机动兵力,此时仍驻扎在辽河一带,计划凭借辽河天险阻挡唐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