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顾李密的脚伤,将李密的枷锁取了下来,一天只走二十里,照这个速度,要送到宇文述那里,只怕宇文述都没命来斩李密,交待一下,此时,是大业十一年正月(615),宇文述病死在第二年。实心眼的公人碰到缺心眼的李密,注定是要吃亏的。
行到一个水涧,李密跛着脚沿着岸边前进,突然一蹶足,以一个漂亮的猛虎扑食式摔进了水里。水花溅开,一会,水又归复平静,只见李密直挺挺躺在水里,一动不动。
就算中国移动我也不动。这把两位老实的公人吓坏了,要把李密淹死了算谁的,于是,两位纷纷跑到岸边,伸出长枪,捅一捅水里的李密。
猛然间,李密跳将起来,顺势抓住了枪头,拼命一拉,就这样,两位公人不幸就被缴了械。李密回枪,刺向了两位公人。出手那一刻,李密有些犹豫,对方并没有为难自己,自己何苦取人性命?
但这个念头一闪而过。自己要活命,就要逃跑,现在不杀他们,他们也因走失囚犯之罪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必因我而死。如此,不如亲手杀了他们,也好让他们混个烈士,家里领点抚恤金。想到这里,李密狠下心来,连施二枪,捅倒两位,然后爬上岸,复又逃得无影无踪。
这说明,李密绝不一个心软的人,他有向所有人挥刃的勇气,有舍弃一切的残酷,这样的人往往是历史笔诛墨伐的对象,但诸位,很遗憾,历史从来不是道德家的修罗场。如果不信,曹操,德川家康们将为我辩解。
李密,接着逃亡吧,遁入丛林中,隐身在夜色里,只是天下之大,那里才是你的容身之所?很快,李密也想明白了,世界之大,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如果说一定要有,那只有找*武装了。幸运的是,这样的*武装并不难找,在村头随便找个人问问,都能打听出一大堆。
造反的根源性研究在追踪李密的逃亡路线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现而今眼目下,天下的大势。此时的天下,反抗的火焰已成燎原之势。所谓的三十六路草寇,七十二路烟尘还是往稳定大局上说。
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隋朝末年的各地义军共有一百八十六起,这些义军各据一方,少则数万,多的十余万,各有名号。如知世郎、阿舅贼、东海公、摸羊公、乞见敌、嫌头方、彻眷顽、不惜死等等,队伍还有番号,诸如黑社、白社、青社、胡社、忽云贼、忽律贼等等,充分体现了起义军大无畏跟隋朝死磕的精神。
以数量和规模论,隋未的起义可谓空前绝后,而分析隋末为什么有这么多起义。则是一个严肃但又不能忽略的问题。百姓为什么要造反?造反不是请客吃饭,是随时会掉脑袋的,被官军缉捕会战死,被俘虏了会送到菜市口斩头示众,跟别的山头火并会死。攻不下城池,抢不到粮仓还有可能会饿死,但到了某个历史时期,依旧有无数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投入到起义的大军中。
深究其原因,估计能写出一长篇大论,但中国人素来有智慧,重简洁,一句话使可以解释其原因:官逼民反。
在中国封建社会。大概可以分为两大阶层,一是劳动阶层,一是食利阶层(总头目一般是皇帝)。劳动阶层自然靠劳动获取生活必需,而食利阶层通过田赋,劳役,税收等各种手段从劳动阶层中获取一部分劳动成果。一般来说,食利阶层都是少数派,他们获取得劳动阶层的一小部分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劳动阶层交纳一部分所得并不会影响到生存。
就封建社会而言,交纳的多少决定了社会的和谐度。而底线就是生存线。当食利阶层胃口大开,索求无度。劳动阶层在交纳上贡之后无法生存时,维持社会平衡的这种关系就会被打断,通俗点讲,当百姓家里最后一粒米被抢走,最后一位壮丁被拉走,再也无法看到生存的希望时,造反就成了最后的选择。是为,官逼民反。需要说明的是,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的结果,并不是消灭利食阶层,而是产生另一批愿意跟劳动阶层签定更宽松上贡协议的人群
。这些人可能原本是原食利阶层的(比如唐朝),也有可能是由劳动阶层转化过来的(比如明朝)。经过洗牌之后,社会又会达到平衡,然后等待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所以,与其说是人民在推动历史前进,不如说是人性在推动历史前进。具体到隋末,我们需要介绍三位皇帝。
公元前2世纪,中国历史上有一对父子先后登上皇位,两位皇帝在位的三十九年期间,没有修大型标志性建筑(宫殿),不搞大型庆典(比如泰山封禅),不致力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开疆拓土。
对待外敌入侵,坚持只防守不主动进攻的政策,就连视察地方这样的工作也不常干((比如北巡下江南什么的)。
按某种标准来说,可谓无所做为。第三位皇帝显然要努力得多,登基才三个月,就开工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第二年,皇帝陛下开始修建东都洛阳,与时同时,又上马了显仁宫项目以及邗沟整修工程,并大力发展造船业,营造大小各类船只数万艘。在边境,还对契丹用兵,取得大胜。
第三年,在保障各项工程顺利进展的情况下,在东举办了大型文艺杂技音乐博览会,第四年,皇帝陛下不辞辛劳,亲自北巡,陪同人员如下:文武百官一堆,士兵五十万,马十万匹。
视察结束后,皇帝陛下当即拍板修长城,并在回来的途中,决定在太原开工另一重点工程:修晋阳宫。第五年一开春,大运河永济渠段开工建设,同年,皇帝陛下北巡,检查长城修建情况。并于年底在东都举办了一界成功的鹰师大联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用工情况紧缺,皇帝陛下急中生智,发挥妇女同志能顶半边天的特性,号召广大妇女同志爱工装不爱红装,积极上工地挣工分去。
第六年,在国内大抓基础建设的同时,皇帝陛下积极开展对外军事行动,大败不服管理的吐谷浑,使帝国触角直抵西域,史家公认,帝国之盛,极于此矣。
第七年,皇帝陛下在东都召开藩国大联欢,并对拒不到场参加的海岛属国流求用兵,克之!第八年,积极开展军备,广招兵,深积粮,准备对高句丽用兵。第九年,皇帝陛下亲率二百万大军(实数一百多万,算民工要超二百万)进攻高句丽。第十年,再征高句丽,如果不是国内突发政变,说不定已经拿下高句丽。第十一年,三征高句丽。
跟前面两位无所作为的皇帝相比,这位皇帝可谓勤劳勇敢,政绩彪悍。但熟悉历史的同志大概也猜出来了,前面两位皇帝是汉文帝跟汉景帝。汉景两朝统治期间,国泰民安,被世人称为文景之治。
而后面这位皇帝,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杨广兄弟,杨广统治的隋朝被认为跟秦未一样的暴政,杨广的名字也常常跟夏桀商纣著名暴君等联系在一起,成为后来者的反面教材。这说明,皇帝也分无作为的好皇帝跟有作为的坏皇帝。
借用教科学的话,杨广对内穷奢极欲,对外穷兵黩武,虽然也干了不少好事(修长城运河),但不惜民力,把百姓逼上了梁山。古往今来,挑战百姓忍受力极限的帝王中,杨广称第二,估计没人敢认第一。
特别说明的是,在各地一百八十路起义军中,除了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军外,还有四十多起地主武装,可见杨广先生实在生猛,除了把农民逼上梁山外,硬把本是同盟的地主都给逼得要跳墙。(未完待续)
顾李密的脚伤,将李密的枷锁取了下来,一天只走二十里,照这个速度,要送到宇文述那里,只怕宇文述都没命来斩李密,交待一下,此时,是大业十一年正月(615),宇文述病死在第二年。实心眼的公人碰到缺心眼的李密,注定是要吃亏的。
行到一个水涧,李密跛着脚沿着岸边前进,突然一蹶足,以一个漂亮的猛虎扑食式摔进了水里。水花溅开,一会,水又归复平静,只见李密直挺挺躺在水里,一动不动。
就算中国移动我也不动。这把两位老实的公人吓坏了,要把李密淹死了算谁的,于是,两位纷纷跑到岸边,伸出长枪,捅一捅水里的李密。
猛然间,李密跳将起来,顺势抓住了枪头,拼命一拉,就这样,两位公人不幸就被缴了械。李密回枪,刺向了两位公人。出手那一刻,李密有些犹豫,对方并没有为难自己,自己何苦取人性命?
但这个念头一闪而过。自己要活命,就要逃跑,现在不杀他们,他们也因走失囚犯之罪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必因我而死。如此,不如亲手杀了他们,也好让他们混个烈士,家里领点抚恤金。想到这里,李密狠下心来,连施二枪,捅倒两位,然后爬上岸,复又逃得无影无踪。
这说明,李密绝不一个心软的人,他有向所有人挥刃的勇气,有舍弃一切的残酷,这样的人往往是历史笔诛墨伐的对象,但诸位,很遗憾,历史从来不是道德家的修罗场。如果不信,曹操,德川家康们将为我辩解。
李密,接着逃亡吧,遁入丛林中,隐身在夜色里,只是天下之大,那里才是你的容身之所?很快,李密也想明白了,世界之大,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如果说一定要有,那只有找*武装了。幸运的是,这样的*武装并不难找,在村头随便找个人问问,都能打听出一大堆。
造反的根源性研究在追踪李密的逃亡路线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现而今眼目下,天下的大势。此时的天下,反抗的火焰已成燎原之势。所谓的三十六路草寇,七十二路烟尘还是往稳定大局上说。
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隋朝末年的各地义军共有一百八十六起,这些义军各据一方,少则数万,多的十余万,各有名号。如知世郎、阿舅贼、东海公、摸羊公、乞见敌、嫌头方、彻眷顽、不惜死等等,队伍还有番号,诸如黑社、白社、青社、胡社、忽云贼、忽律贼等等,充分体现了起义军大无畏跟隋朝死磕的精神。
以数量和规模论,隋未的起义可谓空前绝后,而分析隋末为什么有这么多起义。则是一个严肃但又不能忽略的问题。百姓为什么要造反?造反不是请客吃饭,是随时会掉脑袋的,被官军缉捕会战死,被俘虏了会送到菜市口斩头示众,跟别的山头火并会死。攻不下城池,抢不到粮仓还有可能会饿死,但到了某个历史时期,依旧有无数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投入到起义的大军中。
深究其原因,估计能写出一长篇大论,但中国人素来有智慧,重简洁,一句话使可以解释其原因:官逼民反。
在中国封建社会。大概可以分为两大阶层,一是劳动阶层,一是食利阶层(总头目一般是皇帝)。劳动阶层自然靠劳动获取生活必需,而食利阶层通过田赋,劳役,税收等各种手段从劳动阶层中获取一部分劳动成果。一般来说,食利阶层都是少数派,他们获取得劳动阶层的一小部分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劳动阶层交纳一部分所得并不会影响到生存。
就封建社会而言,交纳的多少决定了社会的和谐度。而底线就是生存线。当食利阶层胃口大开,索求无度。劳动阶层在交纳上贡之后无法生存时,维持社会平衡的这种关系就会被打断,通俗点讲,当百姓家里最后一粒米被抢走,最后一位壮丁被拉走,再也无法看到生存的希望时,造反就成了最后的选择。是为,官逼民反。需要说明的是,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的结果,并不是消灭利食阶层,而是产生另一批愿意跟劳动阶层签定更宽松上贡协议的人群
。这些人可能原本是原食利阶层的(比如唐朝),也有可能是由劳动阶层转化过来的(比如明朝)。经过洗牌之后,社会又会达到平衡,然后等待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所以,与其说是人民在推动历史前进,不如说是人性在推动历史前进。具体到隋末,我们需要介绍三位皇帝。
公元前2世纪,中国历史上有一对父子先后登上皇位,两位皇帝在位的三十九年期间,没有修大型标志性建筑(宫殿),不搞大型庆典(比如泰山封禅),不致力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开疆拓土。
对待外敌入侵,坚持只防守不主动进攻的政策,就连视察地方这样的工作也不常干((比如北巡下江南什么的)。
按某种标准来说,可谓无所做为。第三位皇帝显然要努力得多,登基才三个月,就开工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第二年,皇帝陛下开始修建东都洛阳,与时同时,又上马了显仁宫项目以及邗沟整修工程,并大力发展造船业,营造大小各类船只数万艘。在边境,还对契丹用兵,取得大胜。
第三年,在保障各项工程顺利进展的情况下,在东举办了大型文艺杂技音乐博览会,第四年,皇帝陛下不辞辛劳,亲自北巡,陪同人员如下:文武百官一堆,士兵五十万,马十万匹。
视察结束后,皇帝陛下当即拍板修长城,并在回来的途中,决定在太原开工另一重点工程:修晋阳宫。第五年一开春,大运河永济渠段开工建设,同年,皇帝陛下北巡,检查长城修建情况。并于年底在东都举办了一界成功的鹰师大联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用工情况紧缺,皇帝陛下急中生智,发挥妇女同志能顶半边天的特性,号召广大妇女同志爱工装不爱红装,积极上工地挣工分去。
第六年,在国内大抓基础建设的同时,皇帝陛下积极开展对外军事行动,大败不服管理的吐谷浑,使帝国触角直抵西域,史家公认,帝国之盛,极于此矣。
第七年,皇帝陛下在东都召开藩国大联欢,并对拒不到场参加的海岛属国流求用兵,克之!第八年,积极开展军备,广招兵,深积粮,准备对高句丽用兵。第九年,皇帝陛下亲率二百万大军(实数一百多万,算民工要超二百万)进攻高句丽。第十年,再征高句丽,如果不是国内突发政变,说不定已经拿下高句丽。第十一年,三征高句丽。
跟前面两位无所作为的皇帝相比,这位皇帝可谓勤劳勇敢,政绩彪悍。但熟悉历史的同志大概也猜出来了,前面两位皇帝是汉文帝跟汉景帝。汉景两朝统治期间,国泰民安,被世人称为文景之治。
而后面这位皇帝,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杨广兄弟,杨广统治的隋朝被认为跟秦未一样的暴政,杨广的名字也常常跟夏桀商纣著名暴君等联系在一起,成为后来者的反面教材。这说明,皇帝也分无作为的好皇帝跟有作为的坏皇帝。
借用教科学的话,杨广对内穷奢极欲,对外穷兵黩武,虽然也干了不少好事(修长城运河),但不惜民力,把百姓逼上了梁山。古往今来,挑战百姓忍受力极限的帝王中,杨广称第二,估计没人敢认第一。
特别说明的是,在各地一百八十路起义军中,除了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军外,还有四十多起地主武装,可见杨广先生实在生猛,除了把农民逼上梁山外,硬把本是同盟的地主都给逼得要跳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