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魏增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色,但还是躬身向三人谢道:“不管如何,多谢三位的救命之恩。如若不是三位相救,在下也早成为一具路边死尸。三位之恩,在下定将铭记于心。”
魏增也知道这文士是书生意气,要是以前魏增也会像唯真一样说上一通,但现在国仇家恨就在昨日,魏增实在难以对靖难军和黄衣乱军生出同情。对于那文士也只是一拱手,就要道别继续行路。
“先生看你是要到燕北去吧。我们刚从燕北过来,这时燕北极不平安,靖难军和黄衣乱军都在为害四方。先生还是不要去了,先在徐淮之地歇息几日也是好的。”唯真见魏增就要离去,赶紧向那文士说了几句,就追向了魏增。
那中年文士听此也知燕北是去不得了,便随魏增三人一起向徐淮走去。一路上也同三人相交谈,当然主要是唯真在应接。魏增心情不佳,无意与人多言;古查一说了几句,实在是难以应对,也就只在一旁听着不再言语了。
那中年文士见魏增一直不言语,眉眼间也有忧伤愤怒之色。听唯真说魏增是燕北人,在联想到燕北的祸乱,那中年文士便走上前向魏增说道。
“义士为何一言不发,是不是对齐某适才的言语有所不屑,笑齐某也是那迂腐之人,讲不得道理。”中年文士向魏增说道。
“哪里,先生高义,小子也佩服得很,只是小子不善言谈而已。”魏增只是淡淡地回应道。
“哎,义士的意思,齐某又何尝不知。我齐某人怎么说也活了一大把年纪,也在这世间游历了几年,也是见过事的人。又岂是那初出茅庐只会空谈义理的书生。在下年轻的时候对罪恶也是不能容忍,总想凭借一双慧眼识破天下罪恶,将之揭露,使其昭昭于世无所遁形。可看的书多了,见得事多了却发现,这世事绝不是如自己想的那样简单,也不是用善恶分明几字说的清的。有人主张以杀止暴,可冤冤相报,到最后只凭空增添了不少杀戮,却早已遗失了善恶二字。我年轻时也笑话那主张对恶人行善之人,对其言论嗤之以鼻。但真的经历了这么多的事,也算有些明悟了。在乱世之中,天地为鼎炉,万物皆受其煎熬,此劫之中,何人又可逃脱?那主张对恶人行善之举,希望恶人能幡然悔悟只是一个方面,但这是只是在人而言;在己而言,只不过想要以自己的一点良善,给这黑暗的世间带来一丝光明。靠一己的荧烛之光,想要照彻宇内,那是痴人说梦;只不过不甘让黑暗与罪恶遍布人间,给人们留下一点念想,不使完全沉沦。”
“先生此言当真是至理名言,小子受教了。”魏增听了这些话,终于第一次正眼看这名中年文士。只见这名文士穿着虽朴素,但浑身上下都很是利索;虽然一派风尘仆仆之色,但眉目中却带有掩饰不住的精神与活力;面色沧桑,但不是给人苍老之感,而是一种睿智加上悲天悯人的伤感。
“我自己见过的人多了,对看人也还是很准的。我观义士面目刚毅,当是嫉恶如仇之侠士;我看义士眉眼中透露出忧伤和愤怒,当是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事。义士也是明事理的人,我本不该多说什么,但我还是想对义士说,这世间善恶往往交错混杂,而且善可为恶,恶也可转善。善恶之间并不能一概而论。许多人作恶并非一心为恶,大多都是为生活所迫,也有些人是被强人挟持不得已而为之。对于这些人一概而论,不加区分全部诛杀,则会落入残暴之流。有向善之心者,当给留一条自新之路。还有这世间之善人,经过大变往往有人性情大变,堕入那为恶之道。可这些人自身为恶却不自知,还以恶为善,陷入迷惘。当这些人悔悟之时,已陷得太深而不可自拔。这些事例并不在少数,望义士诫之。他日义士若能记得齐某今日一言半语,齐某当感激不尽。”中年文士说完对着魏增就是一躬。
魏增听到此言也是心神一震。心中暗道:“难道我当真在仇恨中迷失了自我,仇恨表现在外,被这一书生看到,才会让其出此言谈。”
“小留儿,做人一定要自尊自爱,莫要轻贱自己。”母亲临终的话又在魏增心中响起。
魏增掺起了那中年文士,赶紧说道:“先生之言,小子记住了。先生之教诲,小子定当遵循。”
这名中年文士名叫齐维伦,出生于江南一小城,自小好诗书,也有那经世治国之志。但在科举之中屡次落地,时间一长也就失了那为官之心。但自小书生意气,喜欢谈天说地,更对圣人先贤谈及的道德礼义,人性善恶之辩深以为然,并一直躬身自行。科举不第之后就效仿先贤游历四方,增长见闻,顺便实践圣人之言。而这一游历便是二十余年,在游历之中见过了太多的是非善恶,他失望过,迷茫过,也明悟过。但他一直都坚守着,一直保持着青年时期的那股意气。别人游历是为了游山玩水,他游历是为了追寻真理。所以别人玩累了,就回家去了;他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便一直漂流着。这次在徐淮他就听说了燕北之乱,但听闻靖难军已经击败了乱军。他就认为事情已经结束,燕北也恢复了和平,便踏上了燕北之路。没想到遇到了那番事情。
魏增三人和齐维伦在到了一座小城就分手了。魏增三人继续踏上了安云之路,齐维伦说既然燕北去不了,他就到瑶东去游历一番,瑶东民风开放,有许多许多风情不同于中土,年轻时自己见过,这回正好重温一番。
色,但还是躬身向三人谢道:“不管如何,多谢三位的救命之恩。如若不是三位相救,在下也早成为一具路边死尸。三位之恩,在下定将铭记于心。”
魏增也知道这文士是书生意气,要是以前魏增也会像唯真一样说上一通,但现在国仇家恨就在昨日,魏增实在难以对靖难军和黄衣乱军生出同情。对于那文士也只是一拱手,就要道别继续行路。
“先生看你是要到燕北去吧。我们刚从燕北过来,这时燕北极不平安,靖难军和黄衣乱军都在为害四方。先生还是不要去了,先在徐淮之地歇息几日也是好的。”唯真见魏增就要离去,赶紧向那文士说了几句,就追向了魏增。
那中年文士听此也知燕北是去不得了,便随魏增三人一起向徐淮走去。一路上也同三人相交谈,当然主要是唯真在应接。魏增心情不佳,无意与人多言;古查一说了几句,实在是难以应对,也就只在一旁听着不再言语了。
那中年文士见魏增一直不言语,眉眼间也有忧伤愤怒之色。听唯真说魏增是燕北人,在联想到燕北的祸乱,那中年文士便走上前向魏增说道。
“义士为何一言不发,是不是对齐某适才的言语有所不屑,笑齐某也是那迂腐之人,讲不得道理。”中年文士向魏增说道。
“哪里,先生高义,小子也佩服得很,只是小子不善言谈而已。”魏增只是淡淡地回应道。
“哎,义士的意思,齐某又何尝不知。我齐某人怎么说也活了一大把年纪,也在这世间游历了几年,也是见过事的人。又岂是那初出茅庐只会空谈义理的书生。在下年轻的时候对罪恶也是不能容忍,总想凭借一双慧眼识破天下罪恶,将之揭露,使其昭昭于世无所遁形。可看的书多了,见得事多了却发现,这世事绝不是如自己想的那样简单,也不是用善恶分明几字说的清的。有人主张以杀止暴,可冤冤相报,到最后只凭空增添了不少杀戮,却早已遗失了善恶二字。我年轻时也笑话那主张对恶人行善之人,对其言论嗤之以鼻。但真的经历了这么多的事,也算有些明悟了。在乱世之中,天地为鼎炉,万物皆受其煎熬,此劫之中,何人又可逃脱?那主张对恶人行善之举,希望恶人能幡然悔悟只是一个方面,但这是只是在人而言;在己而言,只不过想要以自己的一点良善,给这黑暗的世间带来一丝光明。靠一己的荧烛之光,想要照彻宇内,那是痴人说梦;只不过不甘让黑暗与罪恶遍布人间,给人们留下一点念想,不使完全沉沦。”
“先生此言当真是至理名言,小子受教了。”魏增听了这些话,终于第一次正眼看这名中年文士。只见这名文士穿着虽朴素,但浑身上下都很是利索;虽然一派风尘仆仆之色,但眉目中却带有掩饰不住的精神与活力;面色沧桑,但不是给人苍老之感,而是一种睿智加上悲天悯人的伤感。
“我自己见过的人多了,对看人也还是很准的。我观义士面目刚毅,当是嫉恶如仇之侠士;我看义士眉眼中透露出忧伤和愤怒,当是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事。义士也是明事理的人,我本不该多说什么,但我还是想对义士说,这世间善恶往往交错混杂,而且善可为恶,恶也可转善。善恶之间并不能一概而论。许多人作恶并非一心为恶,大多都是为生活所迫,也有些人是被强人挟持不得已而为之。对于这些人一概而论,不加区分全部诛杀,则会落入残暴之流。有向善之心者,当给留一条自新之路。还有这世间之善人,经过大变往往有人性情大变,堕入那为恶之道。可这些人自身为恶却不自知,还以恶为善,陷入迷惘。当这些人悔悟之时,已陷得太深而不可自拔。这些事例并不在少数,望义士诫之。他日义士若能记得齐某今日一言半语,齐某当感激不尽。”中年文士说完对着魏增就是一躬。
魏增听到此言也是心神一震。心中暗道:“难道我当真在仇恨中迷失了自我,仇恨表现在外,被这一书生看到,才会让其出此言谈。”
“小留儿,做人一定要自尊自爱,莫要轻贱自己。”母亲临终的话又在魏增心中响起。
魏增掺起了那中年文士,赶紧说道:“先生之言,小子记住了。先生之教诲,小子定当遵循。”
这名中年文士名叫齐维伦,出生于江南一小城,自小好诗书,也有那经世治国之志。但在科举之中屡次落地,时间一长也就失了那为官之心。但自小书生意气,喜欢谈天说地,更对圣人先贤谈及的道德礼义,人性善恶之辩深以为然,并一直躬身自行。科举不第之后就效仿先贤游历四方,增长见闻,顺便实践圣人之言。而这一游历便是二十余年,在游历之中见过了太多的是非善恶,他失望过,迷茫过,也明悟过。但他一直都坚守着,一直保持着青年时期的那股意气。别人游历是为了游山玩水,他游历是为了追寻真理。所以别人玩累了,就回家去了;他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便一直漂流着。这次在徐淮他就听说了燕北之乱,但听闻靖难军已经击败了乱军。他就认为事情已经结束,燕北也恢复了和平,便踏上了燕北之路。没想到遇到了那番事情。
魏增三人和齐维伦在到了一座小城就分手了。魏增三人继续踏上了安云之路,齐维伦说既然燕北去不了,他就到瑶东去游历一番,瑶东民风开放,有许多许多风情不同于中土,年轻时自己见过,这回正好重温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