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大明官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吾皇万岁万万岁!”太和殿的品阶山前,数百名大臣跪倒在地三呼万岁。
“众爱卿平身!”坐在龙座上的建文帝朱允炆轻轻一摆手。
宣旨官大声道:“皇上有旨,众位大臣平身。”
“谢万岁!”大臣们起身,纷纷归于自己的各部线内。
“各位爱卿,朕深知我大明宝钞贬值严重,民间现在只认银不认钞,以往都是采用高压强制的措施逼迫百姓用钞,这样极大的伤害了普通良善之人,朕心中实不忍,朕今天下旨,以后再不许用高压手段逼迫百姓用钞,更不能随意杀人,各位爱卿可有意见?”
大殿上一片寂静,朱允炆的声音不大,但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他已经即位二十八天了,二十八天前,朱元璋在肃穆不祥的钟声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结束了他“雄猜好杀”的一生。
司礼秉笔的大学士用干涩的语调,宣读太祖早已准备好的遗诏: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吾民,布告天下,使知朕意”
但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跪伏在奉先殿前文武官员们并没有多少悲哀之情,相反,这些居洪武一朝旦夕危惧的文武百官们反而有一种松下一口气的感觉。
于是,皇太孙朱允炆便正式成为了大明朝二代君主,在历史的安排下,这位年纪只有十八岁的青年被骤然推向权力的顶峰。
朱元璋去世六天后,在太和殿举行了新帝登基大典,年轻老成的朱允炆坐在祖父做了二十七年的金銮宝座上,接受百官的宣布至贺,但大臣们很快就发现,这位年轻皇帝的身上,丝毫看不出那种新主君临天下的兴奋之色,十八岁本该是个无忧无虑的年纪,而身为一国之主的朱允炆,他还有点稚嫩的肩上似乎压迫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重负。
但惊喜还是很快就带给了满朝文武,朱允炆登基后立刻下旨天下大赦。这种赦免不仅仅是犯法触律的普通囚犯,而且还包括他皇祖父屡次兴大狱杀戮的政治犯们,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冯傅案,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案子,所有尚幸存的囚犯全部释放,被流放的罪犯家属全部放回,赐还他们的家宅,并严禁酷法峻律,凡军民有犯五刑者,法司按律科断,不得深文周纳,洪武朝的榜文严令,一概不再张挂。
朱允炆向天下宣布,他的年号为“建文”这恰恰和洪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隐隐寓示着朱允炆的治国意向,他要结束祖父重武的政风,开创大明“郁郁乎文哉”的新格局。
这也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或许也是他所期盼的,洪武结束,当是建文兴起,这就是一生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朱元璋的安排。
这二十八天里,朱允炆提拔了一大批心腹,除叶天明仍为吏部尚书外,他首先提拔自己的几个师傅,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方孝孺为翰林大学士兼文学博士,提拔山东布政使暴昭为刑部尚书,礼部尚书陈迪、御史大夫景清、户部尚书铁铉、礼部侍郎黄观、太常少卿廖升等等,这些都是他所看重的清明之臣。
朱允炆一洗洪武朝沉闷肃杀的朝纲之气,为大明朝吹进了一股新风。这令在朱元璋治下朝不保夕的文武官员们无不欢欣雀跃。
所以,当朱允炆决定不再以重罪处置使用白银的百姓、而听之任之时。御史大夫景清立刻上前奏道:“陛下能怜悯天下苍生不易,臣实为感动,臣还有一本请陛下裁决。”
说完,他将一本奏折高高递过头顶。一名宣旨官上前接过奏折,递给了朱允炆,只听景清解释道:“锦衣卫不务所司,肆意滥杀文武百官。朝中无辜文武大臣死其手中者不计其数,被正直之人所痛恨,臣恳请陛下彻底废除锦衣卫,永不设立。”
景清一言激起了满朝文武的共鸣,先是齐泰、黄子澄跪下,紧接着叶天明、方孝孺、铁铉、暴昭等人纷纷跪下,最后竟形成了满朝文武一起跪下的壮观局面。
“臣等恳请陛下废除锦衣卫,严惩滥杀无辜者。”
事实上,在朱元璋去世前的半年里。锦衣卫已经被闲置了,只是朱元璋病势沉重,来不及废除,现在锦衣卫衙门基本共已经空无一人了,各所千户都回到自己的军营里,而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也不知所终,尽管锦衣卫已经名存实亡,但毕竟没有正式废除,文武百官对它恨之入骨,尤其冯傅案中,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最后大权独握,竟丧心病狂的大肆受贿。不肯送贿者一律定为谋反嫌疑,满门抄斩,这件事情就发生在半年前,使得这些幸存的官员们痛彻犹新,坚决要求朱允炆废除锦衣卫,严惩首恶。
废除锦衣卫是在朱允炆的计划中,本来是过段时间再提此事,但他见大臣们群情激昂,他也忍不住激动起来,站起身道:“景爱卿的奏请,朕批准,传朕旨意,从此废除锦衣卫,永不再设,锦衣卫旧部归属军衙,并向全国通缉前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有抓捕者赏银万两,为官者,官升三级。”
他准备用蒋瓛来做群臣们泄愤的替罪羊了,群臣皆欣喜万分,纷纷大声道:“陛下圣明,臣等感恩不尽!”
朱允炆微微一笑,又对众人道:“朕有很多奏折要批,若无事,可退早朝。”
“陛下有旨,无事退朝!”
“臣等躬送陛下!”
朱允炆回到自己的御书房,他的脸色立刻沉重起来,他今天还有重大事情和黄子澄、齐泰商量,昨天,礼部侍郎黄观上了一份他现在还不想面对,但又绕不过去问题:削藩。
关于削藩,朱允炆在即位之前便多次和师傅们反复商量过了,结论早就明了:藩不可不削,关键是削藩的时机。
即位后,朱允炆便很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皇位的更替,大明皇族内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已经开始了,皇祖父交给自己这条船,正驶向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政治漩涡之中,但他也痛苦,他知道这个削藩会给大明造成什么样的动乱?他的叔父们个个磨刀... -->>
“吾皇万岁万万岁!”太和殿的品阶山前,数百名大臣跪倒在地三呼万岁。
“众爱卿平身!”坐在龙座上的建文帝朱允炆轻轻一摆手。
宣旨官大声道:“皇上有旨,众位大臣平身。”
“谢万岁!”大臣们起身,纷纷归于自己的各部线内。
“各位爱卿,朕深知我大明宝钞贬值严重,民间现在只认银不认钞,以往都是采用高压强制的措施逼迫百姓用钞,这样极大的伤害了普通良善之人,朕心中实不忍,朕今天下旨,以后再不许用高压手段逼迫百姓用钞,更不能随意杀人,各位爱卿可有意见?”
大殿上一片寂静,朱允炆的声音不大,但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他已经即位二十八天了,二十八天前,朱元璋在肃穆不祥的钟声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结束了他“雄猜好杀”的一生。
司礼秉笔的大学士用干涩的语调,宣读太祖早已准备好的遗诏: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吾民,布告天下,使知朕意”
但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跪伏在奉先殿前文武官员们并没有多少悲哀之情,相反,这些居洪武一朝旦夕危惧的文武百官们反而有一种松下一口气的感觉。
于是,皇太孙朱允炆便正式成为了大明朝二代君主,在历史的安排下,这位年纪只有十八岁的青年被骤然推向权力的顶峰。
朱元璋去世六天后,在太和殿举行了新帝登基大典,年轻老成的朱允炆坐在祖父做了二十七年的金銮宝座上,接受百官的宣布至贺,但大臣们很快就发现,这位年轻皇帝的身上,丝毫看不出那种新主君临天下的兴奋之色,十八岁本该是个无忧无虑的年纪,而身为一国之主的朱允炆,他还有点稚嫩的肩上似乎压迫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重负。
但惊喜还是很快就带给了满朝文武,朱允炆登基后立刻下旨天下大赦。这种赦免不仅仅是犯法触律的普通囚犯,而且还包括他皇祖父屡次兴大狱杀戮的政治犯们,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冯傅案,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案子,所有尚幸存的囚犯全部释放,被流放的罪犯家属全部放回,赐还他们的家宅,并严禁酷法峻律,凡军民有犯五刑者,法司按律科断,不得深文周纳,洪武朝的榜文严令,一概不再张挂。
朱允炆向天下宣布,他的年号为“建文”这恰恰和洪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隐隐寓示着朱允炆的治国意向,他要结束祖父重武的政风,开创大明“郁郁乎文哉”的新格局。
这也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或许也是他所期盼的,洪武结束,当是建文兴起,这就是一生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朱元璋的安排。
这二十八天里,朱允炆提拔了一大批心腹,除叶天明仍为吏部尚书外,他首先提拔自己的几个师傅,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方孝孺为翰林大学士兼文学博士,提拔山东布政使暴昭为刑部尚书,礼部尚书陈迪、御史大夫景清、户部尚书铁铉、礼部侍郎黄观、太常少卿廖升等等,这些都是他所看重的清明之臣。
朱允炆一洗洪武朝沉闷肃杀的朝纲之气,为大明朝吹进了一股新风。这令在朱元璋治下朝不保夕的文武官员们无不欢欣雀跃。
所以,当朱允炆决定不再以重罪处置使用白银的百姓、而听之任之时。御史大夫景清立刻上前奏道:“陛下能怜悯天下苍生不易,臣实为感动,臣还有一本请陛下裁决。”
说完,他将一本奏折高高递过头顶。一名宣旨官上前接过奏折,递给了朱允炆,只听景清解释道:“锦衣卫不务所司,肆意滥杀文武百官。朝中无辜文武大臣死其手中者不计其数,被正直之人所痛恨,臣恳请陛下彻底废除锦衣卫,永不设立。”
景清一言激起了满朝文武的共鸣,先是齐泰、黄子澄跪下,紧接着叶天明、方孝孺、铁铉、暴昭等人纷纷跪下,最后竟形成了满朝文武一起跪下的壮观局面。
“臣等恳请陛下废除锦衣卫,严惩滥杀无辜者。”
事实上,在朱元璋去世前的半年里。锦衣卫已经被闲置了,只是朱元璋病势沉重,来不及废除,现在锦衣卫衙门基本共已经空无一人了,各所千户都回到自己的军营里,而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也不知所终,尽管锦衣卫已经名存实亡,但毕竟没有正式废除,文武百官对它恨之入骨,尤其冯傅案中,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最后大权独握,竟丧心病狂的大肆受贿。不肯送贿者一律定为谋反嫌疑,满门抄斩,这件事情就发生在半年前,使得这些幸存的官员们痛彻犹新,坚决要求朱允炆废除锦衣卫,严惩首恶。
废除锦衣卫是在朱允炆的计划中,本来是过段时间再提此事,但他见大臣们群情激昂,他也忍不住激动起来,站起身道:“景爱卿的奏请,朕批准,传朕旨意,从此废除锦衣卫,永不再设,锦衣卫旧部归属军衙,并向全国通缉前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有抓捕者赏银万两,为官者,官升三级。”
他准备用蒋瓛来做群臣们泄愤的替罪羊了,群臣皆欣喜万分,纷纷大声道:“陛下圣明,臣等感恩不尽!”
朱允炆微微一笑,又对众人道:“朕有很多奏折要批,若无事,可退早朝。”
“陛下有旨,无事退朝!”
“臣等躬送陛下!”
朱允炆回到自己的御书房,他的脸色立刻沉重起来,他今天还有重大事情和黄子澄、齐泰商量,昨天,礼部侍郎黄观上了一份他现在还不想面对,但又绕不过去问题:削藩。
关于削藩,朱允炆在即位之前便多次和师傅们反复商量过了,结论早就明了:藩不可不削,关键是削藩的时机。
即位后,朱允炆便很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皇位的更替,大明皇族内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已经开始了,皇祖父交给自己这条船,正驶向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政治漩涡之中,但他也痛苦,他知道这个削藩会给大明造成什么样的动乱?他的叔父们个个磨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