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茶经》 (2/2)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依然女生呀呀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这即是说,除茶学上的贡献外,陆羽及其《茶经》对于提高饮茶技 艺、促进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也都是有其重要作用的,这一点, 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也指出:“鸿渐为茶论(经),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应是以都篮或都笼统 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茶道怎 样大行法?宋代陈师道在再刊《茶经》的序言中称,自此以后“上自 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宴享,预陈于前;山泽以城市 。商贾以起家” 1。一句话,在陆羽和《茶经》的影响、倡导下,茶 的饮用和茶叶文化,在我国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较快发展了起来。
在隋朝和唐初以前,北方虽然也知道和有少数人饮茶,但毕竟业 茶和嗜茶是盛于南方,属于南方特有的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至唐 代中期以后,如陆羽《茶经》所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 ( 长安和东都洛阳)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2;不只南方,中土 的京畿一带,其对茶叶的崇尚,也和我国茶饮的故土荆、渝地区,没 有什么程度上的不同了。 “两都”是城市,北方农村这时饮茶的情况又怎样呢?穆宗时李 珏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 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 3这即指出,其时不但北方城镇, 连农村也和全国“同俗”,已把茶视同粮食和食盐一样须臾不可或缺 的生活必需品,甚至农村对茶的需求,有些地方较城市“嗜好尤切” 。笔者过去有的文章中曾提出,“茶作为中华民族或我国全国性的一 种文化现象,是唐以后才形成的”。现在我仍然认为,茶从最早的巴 蜀,继而扩展为巴蜀和荆楚,再次发展为江淮以南的文化内容,都是 一种区域性的或苗蛮文化,真正站在黄河中土称“远近同俗”的“无 异盐粟”的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内容,则是中唐以后才形成和 确立起来的。
讲到唐代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我们还不能不附带谈谈作为其核心 之一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关于茶道,和茶叶文化的含义一样,现在各 执一是,说法很多,我也不知取从哪种说法为妥,就暂按我们的理解 —— 即讲究饮茶 (包括物质和精神)之道来阐说吧。“茶道”一词 ,源出我国。上面在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已提到“茶道大行” ;但这还不是最早的记载。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说,最早的“茶道” 一词,可能就算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所载了。其句有“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1之说。《封氏闻见记》成书于 8世纪末,皎然这诗约作于8世纪中期后期,二者相差有十几二十年 ,但一致说明,我们至迟在8世纪下叶的唐朝中期,就派生和存在一 种新的茶道文化现象了。联系前面所说,很清楚,我国茶道不早不迟 出现在这个时期,是直接和《茶经》的面世相关的。因为茶道既然是 一种讲究饮茶之道。那么,这种“道”,无疑也首先是通过一定的饮 茶活动来体现的。没有茶,有茶不饮或饮而不加讲究。也就无所谓茶 道了。
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怎样讲究道 ,有道也不会大行。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茶叶,怎样烹煮 。应备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饮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以后,把茶叶的饮 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技艺和 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重视和产生讲究饮茶之道。
那么,能否据封演关于陆羽着《茶经》,讲“煎茶之法,造茶具 二十四事”。由是茶道大行,认为中唐最初提及的茶道文化,就只是 一种只讲如何煎茶设具的饮茶物质文化呢?不能。因为茶道文化并不 是孤立产生的,它是在先前茶叶文化的基础上颖脱出来的一种次生文 化,是茶叶物质和精神文化在饮茶方面的集中体现。也以陆羽《茶经 》来说,《茶经》中虽未提到“茶道”二字,但如封演所指那样,有 了《茶经》,才有茶道和茶道大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 以把《茶经》看作是我国第一本茶道的专着。在《茶经》中除讲到如 何选茶、择水、用火、设具和饮用茶叶之法以外,还提到了 “茶性俭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1。这即是说,在《茶经》和最初的 茶道中。陆羽和大家在讲究饮茶之法的同时,一开始就提到和就具有 精神的一面,而这精神的一面,不是来之于其他,恰好正是从茶文化 的淀积中承继过来的。《茶经》提出的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饮茶者,饮茶时要修心养性,效做这样的人。 陆羽《茶经》中饮茶之道要求做精行俭德之人的这条,如溯其源,我 们由《晋书》桓温和陆纳传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视之为是“素业”, 即可找到其根缘。当然,当时在中唐陆羽、皎然等倡导茶道之时,关 于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不只是要求做“俭德”之人一点,至少从 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尔真”,其内容自然 是极其丰厚的。8世纪继陆羽《茶经》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书《茶述 》,其对茶和茶文化特点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 ,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几句,对茶道在物质 上如何更好愉悦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养,说直接些,有点 现在茶道宣扬的“和敬清寂”的韵味了。
我的日本学友,神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的仓泽行洋教授,前不久 在其一篇有关日本茶道文化的序言中称,“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 ,她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 1。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滕军博士在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考定,茶和茶叶文化从中国传至日本,大致 在“8世纪末、9世纪初期”是毫无问题的;如果这一时间不错,茶 传至日本的时间,也是在茶道一词和我们上说唐代茶道文化出现二三 十年以后,中国的“茶道”一词和茶道内涵,当也是这时和中国的茶 籽茶种一起传到日本的。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中国和日本茶道的传衍, 史实和上引仓泽行洋先生的结论是那么的奇妙和巧合:日本茶道的确 是出生于中国,而且还应该说是中国茶道的“独生女儿”,自从远嫁 日本以后,茶道在日本的国土上得到了绵延和发展,但在其故土中国 ,虽然讲究饮茶之道的实际茶道一直长存,但如日本那样的以茶道之 名的“茶道”,似乎在唐代中期出现和发光一段以后,一直没有兴盛 起来。(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这即是说,除茶学上的贡献外,陆羽及其《茶经》对于提高饮茶技 艺、促进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也都是有其重要作用的,这一点, 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也指出:“鸿渐为茶论(经),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应是以都篮或都笼统 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茶道怎 样大行法?宋代陈师道在再刊《茶经》的序言中称,自此以后“上自 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宴享,预陈于前;山泽以城市 。商贾以起家” 1。一句话,在陆羽和《茶经》的影响、倡导下,茶 的饮用和茶叶文化,在我国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较快发展了起来。
在隋朝和唐初以前,北方虽然也知道和有少数人饮茶,但毕竟业 茶和嗜茶是盛于南方,属于南方特有的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至唐 代中期以后,如陆羽《茶经》所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 ( 长安和东都洛阳)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2;不只南方,中土 的京畿一带,其对茶叶的崇尚,也和我国茶饮的故土荆、渝地区,没 有什么程度上的不同了。 “两都”是城市,北方农村这时饮茶的情况又怎样呢?穆宗时李 珏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 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 3这即指出,其时不但北方城镇, 连农村也和全国“同俗”,已把茶视同粮食和食盐一样须臾不可或缺 的生活必需品,甚至农村对茶的需求,有些地方较城市“嗜好尤切” 。笔者过去有的文章中曾提出,“茶作为中华民族或我国全国性的一 种文化现象,是唐以后才形成的”。现在我仍然认为,茶从最早的巴 蜀,继而扩展为巴蜀和荆楚,再次发展为江淮以南的文化内容,都是 一种区域性的或苗蛮文化,真正站在黄河中土称“远近同俗”的“无 异盐粟”的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内容,则是中唐以后才形成和 确立起来的。
讲到唐代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我们还不能不附带谈谈作为其核心 之一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关于茶道,和茶叶文化的含义一样,现在各 执一是,说法很多,我也不知取从哪种说法为妥,就暂按我们的理解 —— 即讲究饮茶 (包括物质和精神)之道来阐说吧。“茶道”一词 ,源出我国。上面在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已提到“茶道大行” ;但这还不是最早的记载。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说,最早的“茶道” 一词,可能就算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所载了。其句有“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1之说。《封氏闻见记》成书于 8世纪末,皎然这诗约作于8世纪中期后期,二者相差有十几二十年 ,但一致说明,我们至迟在8世纪下叶的唐朝中期,就派生和存在一 种新的茶道文化现象了。联系前面所说,很清楚,我国茶道不早不迟 出现在这个时期,是直接和《茶经》的面世相关的。因为茶道既然是 一种讲究饮茶之道。那么,这种“道”,无疑也首先是通过一定的饮 茶活动来体现的。没有茶,有茶不饮或饮而不加讲究。也就无所谓茶 道了。
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怎样讲究道 ,有道也不会大行。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茶叶,怎样烹煮 。应备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饮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以后,把茶叶的饮 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技艺和 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重视和产生讲究饮茶之道。
那么,能否据封演关于陆羽着《茶经》,讲“煎茶之法,造茶具 二十四事”。由是茶道大行,认为中唐最初提及的茶道文化,就只是 一种只讲如何煎茶设具的饮茶物质文化呢?不能。因为茶道文化并不 是孤立产生的,它是在先前茶叶文化的基础上颖脱出来的一种次生文 化,是茶叶物质和精神文化在饮茶方面的集中体现。也以陆羽《茶经 》来说,《茶经》中虽未提到“茶道”二字,但如封演所指那样,有 了《茶经》,才有茶道和茶道大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 以把《茶经》看作是我国第一本茶道的专着。在《茶经》中除讲到如 何选茶、择水、用火、设具和饮用茶叶之法以外,还提到了 “茶性俭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1。这即是说,在《茶经》和最初的 茶道中。陆羽和大家在讲究饮茶之法的同时,一开始就提到和就具有 精神的一面,而这精神的一面,不是来之于其他,恰好正是从茶文化 的淀积中承继过来的。《茶经》提出的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饮茶者,饮茶时要修心养性,效做这样的人。 陆羽《茶经》中饮茶之道要求做精行俭德之人的这条,如溯其源,我 们由《晋书》桓温和陆纳传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视之为是“素业”, 即可找到其根缘。当然,当时在中唐陆羽、皎然等倡导茶道之时,关 于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不只是要求做“俭德”之人一点,至少从 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尔真”,其内容自然 是极其丰厚的。8世纪继陆羽《茶经》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书《茶述 》,其对茶和茶文化特点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 ,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几句,对茶道在物质 上如何更好愉悦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养,说直接些,有点 现在茶道宣扬的“和敬清寂”的韵味了。
我的日本学友,神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的仓泽行洋教授,前不久 在其一篇有关日本茶道文化的序言中称,“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 ,她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 1。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滕军博士在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考定,茶和茶叶文化从中国传至日本,大致 在“8世纪末、9世纪初期”是毫无问题的;如果这一时间不错,茶 传至日本的时间,也是在茶道一词和我们上说唐代茶道文化出现二三 十年以后,中国的“茶道”一词和茶道内涵,当也是这时和中国的茶 籽茶种一起传到日本的。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中国和日本茶道的传衍, 史实和上引仓泽行洋先生的结论是那么的奇妙和巧合:日本茶道的确 是出生于中国,而且还应该说是中国茶道的“独生女儿”,自从远嫁 日本以后,茶道在日本的国土上得到了绵延和发展,但在其故土中国 ,虽然讲究饮茶之道的实际茶道一直长存,但如日本那样的以茶道之 名的“茶道”,似乎在唐代中期出现和发光一段以后,一直没有兴盛 起来。(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