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衰与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状绿叶晶莹如翡翠,开着白花亭亭玉立,似乎散着幽香。他喜欢水仙,他的故乡在浙江舟山地区。那里有一座小岛,叫洛迦山岛,相传是南海观音菩萨修功之处。岛上无人居住,只有一座尼姑庵,岛上生长着漫山遍野的天然水仙,每到元旦、春节期间就鲜花盛开,乳白的花被,艳黄的副花冠盖遍山野。离开故乡几十年了,老了。

    帆船朝前驶着,大海颠簸着,他坐在船头眺望着。正青年时代。那儿就是洛迦山岛。一个黑点正在海平面上一点点变大。他抡起衣服兴奋地喊着,好像洛迦山岛能听见他的呼唤?海浪一个个撞着船头,砰砰砰响。每个海浪都是快乐的,无拘无束的。岛越来越近了,看得清了,船可以停靠了。他脱下上衣卷起裤腿,赤着脚往下迈,一腿还骑在船舷上。两腿间至今还留着这一瞬间使劲分开时被抻疼的感觉。然后蹚着齐腰的水朝岛上跑去。后来,船又离了岛,他坐在船尾,海风吹着他,他突然生出一种依恋。岛越去越远了,在海上变成一个点了,最后点也没了,只有茫茫的大海了,虚无了

    那像不像人生啊。当你奔赴它时充满激动向往,编织着无数的梦。然而,一旦踏上它时,并不像想像的那般美好,水仙花没有那么茂盛,尼姑庵也挺破陋,可当你离它而去越来越远时,又充满依依惜别的怅惘了,还是它最美好?

    人生是什么?自己往往看不清自己。吴凤珠的一生结束了,摆在面前清清楚楚了。她的一生有何意义呢?“绝对之探求”?人活着不都在“绝对之探求”吗?不同的人探求的目标不一样,但探求而不得,难道不是人间的苦痛之一吗?佛教讲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其中“所求不得苦”不就是指这一点吗?吴凤珠死了,八苦都历经完了。自己呢?除了死苦还没有,病苦还未大至,也都差不多了吧?

    吴凤珠病衰的面孔又在眼前浮现。前几天她还活着,现在已化为灰烬,有的已化成二氧化碳飞逸到空中。这个事实太残酷了,让他难以接受;其实又很简单:不过是万物在周而复始地循环。二氧化碳进入植物,光合作用,不又是有机物?植物被动物食用,不又变成更高级的生命?天空,田野,河流,草木,大自然的图画在眼前闪现,无数示意的箭头连成循环的圆圈,表明万物的旋转。云变雨,雨落地,植物根吸入,光合作用,又被叶子蒸发,升到空中变云他神思恍惚了。

    “书鸿,给我讲点什么听吧。”吴凤珠在病床上无力地说着,那是几天前的事情。

    “你要听什么?”他问。似乎什么都讲过了,但什么又都来不及讲了。

    “讲讲佛教吧。”

    他是历史学家,写过一本书佛教在中国的历史,过去她从未过问过这本书的内容。“佛教,我也并不是太精通,它的教义繁多,从哪儿讲起呢?”

    “简单的讲讲吧。”

    此刻,是那天讲述时在记忆中的再演,还是又在幻觉中与吴凤珠重讲呢?恍恍惚惚,混为一体了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始的,他是释迦族的人,释迦牟尼就是释迦的圣人的意思。他的真名叫悉达多,姓乔达摩。他大约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人,是一个王子,他父亲是净饭王。

    “他是王子,怎么想到创佛教呢?”

    他从小就习惯沉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性格内向吧,爱自省。他看到人和万物活于世,有各种各样的痛苦:生,老,病,死,劳作,饥渴,离别,农夫在烈日下耕作,耕牛在鞭挞下拖犁,鸟兽弱肉强食,都引起他的深思。怎么才能解脱这些痛苦呢?这些痛苦连他当王子的也不能避免。他立志解决这个问题,便放弃了王位的继承出家了。历经千辛万苦,包括多年不成功的苦行,终于在一棵树下悟得了解脱之道,成了佛。

    “真不可思议。”

    其实是可以思议的。人活在世上,生命总有两种基本趋向:一是追求快乐、利欲,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二是解除痛苦。人总是用一切方法避免痛苦,减缓痛苦,忘记痛苦,安慰痛苦。我们各种各样的科学,自然的,社会的,不都在教授怎么追求利欲?有的也在执行解脱痛苦的职能,如医学。但是,人的绝大多数痛苦都是难以解脱的。每个人都有痛苦,人类有很多痛苦,有些人的痛苦尤其深重。于是,如何解脱痛苦的学问也就应需而生了吧。

    “佛教也是学问吗?”

    当然,这就是一门解脱痛苦的学问。说简单点,它是解脱老病死痛苦的哲学。

    “哲学?”

    它也有一整套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还有一整套伦理规范。它还是一门体系很完整的哲学呢。

    “真是有意思的说法”吴凤珠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悉达多怎么就能创始呢?”

    一方面,他自幼很博学。因为他是王子,受过很好的教育,哲学,文学,数学,他都学过。另一方面,他的天性。他不仅聪慧,而且具有内省深思的特殊思想力。他是一个对痛苦感受很敏锐的人。他不仅自己感受,而且能替别人感受,所以,他才能对如何解除人类痛苦悟出道来。

    “过去怎么就没听你讲过这样有意思的见解?这么说,佛教的宗旨就是解脱痛苦了?”

    过去你不愿听嘛。佛教就是想解脱人间之苦。所以,佛教的教义,概括起来就是四谛:一,苦谛,讲世间之苦;二,集谛,也叫因谛,讲苦的原因;三,灭谛,讲苦的消灭;四,道谛,讲灭苦的方法。它的教义虽然是面对整个人类苦难,但最初它更是劳苦大众的宗教,因为世间苦难绝大部分降在他们身上。

    “那你讲讲佛教教义吧。”吴凤珠半睁着眼躺在病床上,她的目光时而矇眬,时而明净。范丹林也来了,在床边的圆凳上坐下。

    佛教的全部言教,叫佛法。我先给你讲讲法的定义吧。“法”梵语是“达摩”佛教的解释:“法谓轨持”轨道的轨,保持的持。再具体点“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就是说,每个事物都保持它自有的个性,有一定轨则,表现出来使人了解它为何物。因此,佛教把一切事物、现象,物质的,精神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都叫做“法”一切“法”、“诸法”就是指天下万物。但佛的言教因为符合一切“法”的真实情况,所以,本身也具有“轨持”的特点,所以也叫“法”

    “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说法呢。”

    所以“法”在佛教中,既指一切事物、现象;也指事物保持、表现自己特质和规定性;也指佛的言教。佛法,包括其主要内容四谛,都是依据一个基本原理:缘起论。

    “缘起论?”

    是,缘起,具体意思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因缘,就是能产生结果的原因。在因果中起主要的、直接作用的条件叫“因”起间接辅助作用的条件叫“缘”鸠摩罗什说:“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还有一种区分:“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缘也。”但在佛教中,有时“因”和“缘”合并称为“因”;有时又合并称为“缘”如刚才说“缘起论”缘字就当“因缘”讲。还有时“因”和“缘”相互替用。

    “诸法由因缘而起”就是说任何事物、现象都有一定的原因、条件,才生起的。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上不是刻着一首“缘起偈”吗?“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佛教中“缘起”还有一个定义:“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这表明了异时和同时的互存关系,在佛法中都是因果关系。有时一因多果,有时多因一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无绝对的果。一切事物都处在这种时间上、空间上的竖的、横的因果关系的编织之中。

    “这简直就像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了。”

    所以释迦牟尼了不起啊,他为什么能征服那么多人?他在公元前六世纪就能用这样的宇宙观来解释世界,难道没有逻辑力量?我们进一步研究缘起论,才能发现他在哲学上的先知呢。

    “你讲吧”吴凤珠闭着眼声音低弱地说,他停住了,看着她,她的脸上浮着朦胧的黄色光晕。到佛的境界去遨游了?过了许久,她又微微睁开眼:“接着”

    缘起论,具体有十一个定义。一“无作者义”就是说无造物主;二“有因生义”这是对无造物主的进一步说明;三“离有情义”有情的梵语是“萨”指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四“依他起义”;五“无动作义”;六“性无常义”;七“刹那灭义”;八“因果相续无间断义”;九“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十“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十一“因果决定无杂乱义”一下说得太多了吧?要不要我一条条解释?噢,我总起来简单讲讲吧。这十一条,就是对宇宙万物间的因果关系,对因果关系编织万物的宇宙,作了更深入具体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点,一是“诸行无常”二是“诸法无我”“无常”就是说宇宙万物都处在由因而果的生灭相续中,是不停顿的,是每刹那间——佛教把弹一指头的时间当六十刹那——都在生、住、异、灭的,是无常的。佛认为,佛教也受“无常”的支配,有兴起时期,演变时期,衰败时期,将来会灭。

    “辩证法还挺彻底的啊。”

    “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每一事物,每一生命,每一人身内都没有主宰,宇宙也没主宰,没造物者。

    “那不有点像无神论?”

    缘起论概括起来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两条是总法则,在佛教中称为“法印”佛教中有四法印,再加上“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有漏皆苦?”

    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有烦恼就是苦。烦恼是什么呢?因为众生不明白“诸法因缘而起”无常无我,在无常之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之法上执着为“我”执着我主宰,我所有,就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烦恼。

    “我明白了这东西不是我的,我硬想要这事情我不能主宰,我一定要主宰、决定人都要老,我不想老人终归要死的,我不想死就惑了,烦恼了,就感到苦了,对吧?”

    是。佛教对烦恼也做过分类研究,种类极多,在这方面,它是具有人生经验的。贪,瞋——瞋恚,痴,慢——傲慢,疑,恶见,被它称为六根本烦。烦就造成种种业,身业是行为,口业是言语,意业是思想。而烦恼和业又引生出下世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于是又烦恼,又造业。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中轮回转生,苦无尽。总之,佛教讲世间苦,也是“因缘而起”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偶然的、孤立的、造物主加给的。具体分析,苦有十二缘起。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这是详细讲惑、业、苦的关系。总之“有漏皆苦”就是讲的四谛中的苦谛和集谛。

    “涅槃寂静是讲死吧?”

    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是圆寂,在佛教中通常也作死亡的代称。但它真正的意义是: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是佛教全部修行的最高理想。圆寂的意思就是“圆满寂灭”和“有漏皆苦”完全相反。更详细讲就是:福德智慧圆满成功,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已最彻底绝灭,完全没了世俗欲望和分别是非之观念,进入永恒寂静的安乐境界。这就是四谛中的灭谛。

    “人活着谁能做到呢?”吴凤珠凝望着遥远的上方,喃喃着。

    佛教就有一整套修行的办法,主要是戒、定、慧三学,戒律,禅定,智慧,指引人消灭世俗诸苦及其根源烦恼,达到涅槃境界。这就是四谛中的道谛了。它分七种,共三十七项,叫三十七道品,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也叫七菩提分,八正道。还有大乘教讲六度:布绝,持戒,忍,精进,定,智慧,也是它的道谛。

    “只有死了”吴凤珠继续喃喃着

    她死了。永远离开了尘俗,解脱了。自己怎样活下去呢?他雕像一般一动不动坐着。屋里越来越暗,渐渐黑了,什么都看不见了。他恍恍惚惚思索着。吴凤珠的一生。自己的一生。历史。宗教。超脱。窗外路灯亮了。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悟道,七天七夜,被慧光照亮。他周围的世界一片宁静,夜晚跪伏到他脚下。太阳升起,沐浴着他洛迦山岛盖满水仙花,小船颠簸着向岛驶近。又离岛远去,蓝海中一块翡翠

    保姆回来了。灯亮了,饭做好了,叫他了。他又坐了好一会儿,站起,默默地吃饭,又回到书房,还是一动不动地呆想。最后,走到写字台旁坐下,拉开抽屉。拿出一摞稿纸,关于历史的种种笔记,摊开。自己的余年该干点什么呢?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