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地缘大战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破碎地带的范围和成因

    发明“破碎地带”概念的是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詹姆斯?菲尔格里夫(1870-1953)。他在1915年出版的地理与世界大国中,把破碎地带定义为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国家。实际上,破碎地带就是没有权力的地方,既没有海权,也没有陆权。因为没有权力,这一地带在内部纷争和外力撕扯的共同作用下四分五裂。破碎地带以中东为中心,向东沿着欧亚大陆南岸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在那里分为两岔。北线经过阿富汗到中亚五国,南线经东南亚、台湾海峡到朝鲜半岛。以中东为中心,向西也分为两岔。南线沿着非洲大陆北部向西,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北的所有国家;北线经土耳其到巴尔干半岛。欧亚大陆的南边是破碎的地缘政治地带。

    这一条海岸线上有一个天然的分界点,这就是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以东是东南亚,是中国的邻国,距离中国较以西的各国为近。在马六甲海峡以西基本上都是穆斯林国家,以阿拉伯人、突厥人和波斯人为主。它们都自成一体,彼此联系不很密切。在本章的论述中,欧亚大陆南边到马六甲海峡为止,也不包括海峡以西的缅甸。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论述的连贯性。

    在21世纪之前,人们常说,从中东到中亚的欧亚大陆南侧有一个“不稳定的弧”组成这个弧的都是伊斯兰国家,被西方认为是动荡区域。在苏联解体之后,以车臣为首的北高加索地区的确是俄国流血的伤口,也是西方关注的热点。在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不稳定的弧”这个说法就消失了,似乎美国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和平。美国人不提这个“弧”其他人也就忘记了。但这个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一点都没有减少,甚至变得更加复杂了。在弧内的其他地方,阿以冲突没有解决,中东和平一如既往遥遥无期;伊拉克库尔德人要求独立的呼声更高,与土耳其的库尔德人遥相呼应,土耳其军队跨过边境实施打击;美国怀疑伊朗支持伊拉克游击队,而伊朗又坚持它的核计划;在沉寂了几年之后,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从美军的打击中逐渐恢复过来并发起新的攻击;美国试图在中亚复制它在东欧导演的颜色革命,但进展似乎并不顺利,中亚逐鹿正在暗中进行,除了老的游戏者之外,印度也越过巴基斯坦在中亚设立了军事基地;目前倒是车臣的局势暂时比较安静,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次爆发。

    这个不稳定的弧固然有它不稳定的内部原因,比如民族的压迫、专制政权的压迫、青年人口比例高而经济却不景气,等等。如果放长眼光看,可以看出它是历史延续,是大国角逐的后遗症和并发症,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1000多年信仰冲突在近代的激化。美国人是踏着英国人的脚印进入中东的——从以色列到伊拉克,莫不如此。当初英国在中东乃至中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阻止俄国南下,美国则沿着阿拉伯海的北岸遏制苏联。冷战之后,美国没有完全取消这一目标,反而因此向北推进,其战略目的也从俄国扩大到中国和伊斯兰教国家。美国入侵伊拉克,不仅仅是为了霸占那里的石油资源,卡住石油消费国的脖子,还试图在中东的伊斯兰国家中建立一个民主样板。在美国的国际政治词汇中“民主”只是美国政治模式的代名词。

    不稳定的弧是破碎地带的缩小版,主要在中东两侧的穆斯林国家地带。但破碎地带的范围更大,向东延伸得更远,断断续续到东北亚。破碎地带上大部分仍然是穆斯林国家。它们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灭亡之后留下的碎片。苏联帝国解体之后的碎片中包括中亚国家——也是以穆斯林为主要居民的国家。东南亚在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区的东部。那里有一些宗教冲突,但破碎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上的。热带、亚热带的崇山峻岭以及大洋中的岛屿,造成了地理和心理的分裂状态。朝鲜半岛的分裂与对立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暂时看不到统一的前景。

    破碎地带的成因有强大的宗教因素。印度次大陆北部和地中海东岸是世界宗教的两大发源地,两地之间的伊朗高原则产生过祆教、摩尼教。现在,这一带仍是世界上宗教情感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宗教冲突、教派冲突是许多地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内部也是分歧众多,不能团结。破碎地带还是帝国灭亡后的产物。早在数千年前,北方的入侵者就源源不断地南下征服了。近2000多年,那里不仅有过本土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曾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帝国的殖民地。帝国的记忆不会轻易消退,富饶的石油必然引起争端。温暖的南方海岸还是俄国南下和英国、美国北上的着力点。所以,那里还因为受到两个方向的挤压而破碎:俄国或苏联由北向南,英国和美国由南向北。

    中东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热点地区。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从来没有中断过。整个地区常年处于战争或战乱状态。犹太-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最明显地体现在中东。在政治上,一些中东伊斯兰国家是美国的盟友,但在文化上则是对立的。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试图开创与伊斯兰世界的新时代,这个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要见到效果,恐怕需要数十年的不断努力。如果中东没有和平,就不能平息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源头,受它影响的地区就难以稳定。

    在破碎地带上有几个较大的国家: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伊朗是波斯帝国的故土。它现在有野心成为地区大国和伊斯兰世界领袖,正因核开发计划与美国对抗。巴基斯坦以对抗印度的军事压力为立国之本,这是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形成的特点,在两国取得实质性和解之前不会改变。印度虽然较大,却难以成为独霸一方的大国。印度的扩张一定会遭到邻国的抵抗。它可以在远处建立军事基地,却很难影响本地区。此外,伊朗和巴基斯坦还不是地区的稳定力量。它们分别是美国和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两国的现状更增添了地区的不稳定性。

    破碎地带一直向欧亚大陆的中心延伸。在破碎地带的这一部分是中亚五国,过去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美国、俄国和印度在那里驻扎军队。不过,五国都是内陆国,现在受海外的影响较小,因此相对稳定一些。中亚最繁华的地区在费尔干纳盆地——东西陆地交通的中间点。

    南边的破碎地带经过土耳其,延伸到欧洲的地中海北岸,到达著名的“火药桶”巴尔干地区。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里引爆。20世纪末最后的战争也在那里,即美国和欧洲轰炸南联盟。北约企图窒息今后可能引爆炸药的火种,减少俄国的影响。它们目前是成功的。

    地中海北岸(北非)也是破碎地带的自然延伸,位于撒哈拉大沙漠的北部,气候干旱。北非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居民大多是阿拉伯人。他们曾长期占领伊比利亚半岛,直到17世纪才被赶走。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埃及长期是世界文明的领先者,也曾经是一个大帝国。突尼斯曾经有过一个强大的国家迦太基。迦太基的居民是从地中海东岸航海而来的殖民者,几乎毁灭了罗马共和国。在现在的北非,埃及是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但发展缓慢,在失去中东战争之后对以色列无可奈何。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曾经向美国挑战,受到过暗杀轰炸。在美国除掉伊拉克的萨达姆之后,他向美国示好,近年来比较安静。北非现在不具备形成大国的条件。

    东南亚属于欧亚大陆的南部边缘,也是“破碎地带”虽然东南亚十国组成了联盟,但各国之间、各国之内的差异非常大。国内有宗教、民族、阶级冲突,国际有领土、历史、宗教之争,都不是短时期内可以解决的。不过,东南亚的破碎程度与南亚、西亚的有所不同,总体上较后两个地区好一些。首先,东南亚各国建立了联盟,互相协调,一体化的前景比较光明;其次,宗教冲突没有在南亚、西亚那样强烈;第三,东南亚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在一定条件下,增长可以缓解社会和国际矛盾;第四,东南亚没有中东那样丰富的石油资源,大国干涉的意愿较小;第五,东南亚各国目前都比较弱小,不具备寻求地区霸权的条件,因而不会挑起地区冲突;第六,由于弱小和较少石油资源,即使某个东南亚国家发生动荡,一般也不会波及更大范围。这些因素把东南亚与西亚、南亚分开。这里有必要记住:整个欧亚大陆的南边都是破碎的;在地理、宗教、民族等方面,较大一些的东南亚国家都潜藏有动荡和分裂的因素。

    东南亚的人种与破碎地带的其他地方不同,主要是黄种人和小黑人。那里的气候特点不再是干旱,而是潮湿,在地理上与西段的破碎地带隔开。东南亚历史上出现过强大的国家,而且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文明,从柬埔寨到印尼都有文物。东南亚滨海或是岛屿,是欧亚大陆南方的交流通道。这一地区接受了儒家和佛教文化,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现代又接受了西方文明。

    破碎地带上有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三个大半岛。它们仿佛是从大陆上垂下来的挂件,向南深入海洋。三个半岛的地缘地位非常高。阿拉伯半岛上有石油,有伊斯兰教圣地,其东部有波斯湾,西部有苏伊士运河;次大陆上有印度,一个被很多人看好的国家;中南半岛上有东盟的几个国家,前端突出的马来半岛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形成了马六甲海峡。

    再回到欧亚大陆上来。在这四条边之中,以印度为中心的南边是最短的一段,限于阿拉伯海沿岸到孟加拉湾沿岸,西不过波斯湾,东不过马六甲海峡。但是,也可以把南边看做是最长的一条边,一直延伸到非洲。问题只是今天的非洲还不很重要,而印度的力量投射能力很有限。将来非洲变得更加重要的时候,印度将占有有利的地理位置。非洲东海岸长期受到亚洲的影响。马达加斯加岛的绝大多数居民是马来移民的后裔,属于马来语系。

    殖民统治是统一的力量,也是分裂的力量。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是因为西方的殖民统治才产生的,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它们是西方帝国的遗产。同时,外来的力量为了保持统治的稳定,必然会在当地制造分裂,埋下日后纷争的种子。这些国家的独立时间还不长,还没有作为现代国家稳定下来,各方力量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比例。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也属于破碎的南边。中国至今没有完成统一,台湾海峡一度是可能爆发战争的世界热点之一。冷战期间最大的两场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这个地带上。今天,中国在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上与破碎地带接触。这两个地方都是大国的角力场。

    破碎地带当然不是一个完整的地缘政治区域,各国的地位是不稳定的。中亚、东南亚、朝鲜半岛都在破碎地带上,因为与中国相邻,它们都放在本书的下一章来讲。

    印度:破碎地带上的破碎国家

    a?一块前殖民地

    在欧亚大陆上,中国、印度、欧盟和俄国形成了一边一个大国的局势。在这四个方向大国中,最弱的是印度。印度不仅面积最小、经济最落后,而且在它那条边上所占的面积比例也很有限。不过,印度在本地区的竞争对手也比较弱,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巴基斯坦和伊朗。如果能够走向团结,阿拉伯世界将是印度最强的竞争对手。波斯和阿拉伯曾经都是庞大的帝国。帝国的历史是今天伊朗人和阿拉伯人的骄傲,只要有机会,他们不会容忍另一个国家控制他们的世界,他们曾经顽强抵抗英国和美国的入侵。现在的波斯(伊朗)站在反美的前沿,有宗教的因素,也有国家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将来不会有大的扩张余地。

    印度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方。历史上从来如此,今后很可能也将如此。印度次大陆从来都是一个被征服的地区。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贵霜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莫卧尔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都在印度的西北部。当然,西北方的英国人是在次大陆的南方登陆的,他们是航海者。这些帝国或对次大陆构成威胁,或长期占领。次大陆最有效的抵抗是炎热、潮湿的气候,如同中亚的严寒和干旱是入侵者的最大敌人一样。中亚和印度西北都位于民族迁徙的路线上,两地受到侵略的经历相似。不过,中亚是一个中间点,不容易防守,容易接受外来影响。那些强大的力量有停留在中亚的,也有路过的。印度次大陆则是一条岔道、一个终点。征服者进入次大陆之后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们停留之后只能定居下来。先后到来的民族赋予次大陆文明五彩斑斓之色。实际上,印度的历史就是被征服的历史,并由此产生了种姓制度。

    印度不仅位于欧亚大陆南边的破碎地带,印度内部的政治地理也是破碎的。印度历史上只有三次统一。第一次是孔雀王朝。亚历山大的入侵给北印度造成了混乱,旃陀罗笈多趁乱而起,在公元前323年建立了孔雀王朝。他赶走马其顿军队,获得了今天阿富汗一带的土地。旃陀罗笈多的孙子、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国王阿育王(约公元前273-约前232在位)统一了次大陆的大部分地方,除了最南端。在完成了血腥的征服之后,阿育王皈依佛教。但是,和平信念没有挽救他的帝国。阿育王死后,他的帝国迅速分裂。在此后1700多年中,印度出现过面积较大的王朝,如控制松散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扶植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因佛教、耆那教的兴起而衰落。在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演化为印度教,种姓制度在印度最后确立。(320-540)、阿富汗突厥人的德里苏丹(1206-1526),但它们的势力限于西部和北部,没有向南越过中部的德干高原。到了1526年,蒙古-突厥人自中亚入侵次大陆,建立了莫卧尔帝国,渐次扩张。到帝国的第六位统治者、皇帝奥郎则布(1658-1707在位)时,基本上统一了印度,但也不包括次大陆的南端。这是印度的第二次统一。奥郎则布推行激进的伊斯兰宗教政策,迫害印度教徒,激起了强烈反抗。他在世时就已经硝烟四起,去世后帝国更是分崩离析。此后,莫卧尔帝国名存实亡,皇帝成为入侵的波斯人、阿富汗人的傀儡。在1764年,莫卧尔皇帝投降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到19世纪中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三次统一印度,并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可以说,现代印度是由一家英国公司创造的国家。1858年,在镇压了印度士兵起义之后,英国撤销东印度公司,取消了早已没有任何实力的莫卧尔王朝,对印度实行直接统治,直到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在20世纪初,印度共有700多个大小土邦。在1950年宪法中废除土邦之后,印度才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但种姓、宗教、民族和阶级的对立与冲突仍在撕裂这个国家。

    印度次大陆曾经是英国在东方的扩张基地。中国饱受其害。英国人向中国走私印度的鸦片,在中国抢夺势力范围,都是因为它占有了印度。此外,英国人向东殖民缅甸,觊觎云南;向北侵略西藏,控制喜马拉雅山区的小国;向西北方占领阿富汗,与俄国展开“大角逐”(thegreatgame)——这些还只是陆地上的行动。作为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印度的国际政治遗产是从大英帝国那里继承下来的。征服者给印度现在的外交政策留下了很深的强权印记。独立之后,在历史上第一次,印度人开始用征服者的目光打量外部世界。美国学者科亨说:

    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地理政治惯例。“在南亚次大陆形成一个核心区和一个周边地区,核心区即独立后的印度,周边区即环绕印度四周的小国。”印度付出了半个世纪的努力缩小从英国继承下来的方略与其资源基础的差距,但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其资源基础大为削弱。斯蒂芬?科亨:大象和孔雀——解读印度大战略,10-11页,新华出版社,2002年。

    印度继承了英国留下的各种土地遗产,也包括强权政治。但印度对许多地方的控制并不顺利,尤其在东北地区,武装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科亨说:“在南亚,英国人看到什么都想要。”大象和孔雀——解读印度大战略,10页。于是,印度在独立之初也是看到什么都想要,包括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印度试图以殖民地继承一个大殖民帝国的传统,却缺乏大英帝国那样的物质资源,也缺乏英国那样的外交人才和军事人才,更缺乏英国当年扩张时有利的地缘环境。印度因力不从心而愤愤不平。

    印度作为一个国家,是英国殖民地的遗产,国内的“断层线”既多且深,历史悠久。印度在强硬的和坚硬的对外政策中消耗资源,对国内矛盾束手无策。不过,如果不能对外保持强硬和坚硬,印度就难以保证国家特征和内部认同,中央政府将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印度这个国家像是一颗鸡蛋,表面上似乎有坚硬的外壳,但外壳却很薄,内部是不稳定的流质。印度也可能像鸡蛋一样脆弱。目前,印度的各种冲突还没有遭到西方倾力批评和攻击。也许,印度的(家族)民主制把官方的不当行为“合法化”了。西方批评的缺失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印度还没有成为一个让西方担心的东方大国,还不足以撩起西方的兴趣,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一通正义感。不管怎样,印度的内部冲突可能被外界利用。如果印度和一个大国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这个大国又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那么,印度这枚鸡蛋就可能被打破,造成内部的动荡,就像次大陆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时期一样;即使核武器也不能挽救印度,因为裂缝产生在内部。

    印度是冲突类型的标本地区。世界上的各种冲突都能在印度找到相应版本: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以及印度独有的宗教内部的种姓冲突。在当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仍然存在着因阶级冲突而导致的武装斗争,印度是其中之一。印度东北部有民族游击队,反抗印度兼并他们的土地。低种姓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减少给予他们的福利。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是当年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冲突的继续,又增加了在克什米尔的领土纠纷。印巴分治没有解决宗教冲突的问题,反而使冲突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成为两个有核国家的对立。两国为克什米尔争端打了三场战争。克什米尔是穆斯林占大多数的地区。所以,克什米尔战争不仅是两国间的战争。巴基斯坦国内有穆斯林在为克什米尔而战。2008年11月孟买发生恐怖袭击,袭击者来自巴基斯坦。除了豪华酒店里的美国人和英国人之外,被袭击目标还有孟买犹太文化中心。这是穆斯林-犹太教徒冲突在印度的再现。在这之前,2001年,同一个组织(虔诚军)袭击了印度国会大厦,2006年袭击了一列火车。印度国内的宗教冲突与印巴间的国际对立相互纠缠着,使得其中任何一组矛盾都更加难以解决。

    印度东北地区与印度本土之间被孟加拉国和尼泊尔隔开,在那里长期存在着武装抵抗,特别是在适合游击战的山区。那里的人们过去被英国人屠杀,但从来没有放弃对自由的渴望。英国把这个地区移交给印度后,他们也不屈服于印度的统治。印度政府对当地人的要求作出了一些让步,但仍实行严密的军事管制。武装反抗仍在继续。印度在那里驻扎重兵并不是完全为了对付中国。

    在宗教方面,印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印度教的好斗分子,不能发挥足够的和解与稳定作用。印度教徒的数量占印度总人口的82%。印度教有和平和好斗两个方面,圣雄甘地代表了其和平的一面,但他被另一位印度教徒暗杀了。接下来1984年,印度政府军攻占锡克教金殿之后,总理英迪拉?甘地被她的锡克教徒卫兵杀害。印度教的圣经薄伽梵歌是好战的,宣扬武力。在过去数十年中,印度教的好斗群体正在上升,挑起宗教冲突。印度人民党(bjp)是一个印度教的政党,在它的执政期内,印度于1998年爆炸了原子弹,期间又出现了激烈的印度教-伊斯兰教冲突。印度的宗教冲突不仅存在于印度教与锡克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印度教与基督教的冲突近年来也激化了。宗教冲突出现全面化趋势。2008年,印度教徒烧毁基督教堂,指责基督教强行把他们的信徒改宗为基督徒。数个邦发生流血冲突,造成数十人死亡。基督教相信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信仰,又运用发达的“直销”传教手法,难免会引起其他信仰追随者的反感和反抗,使得彼此难以和平相处。不过,印度现在的情形比1900年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时好一些。在今天的印度,外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不能高高地立于法律和官府之上。没有外国的蛮横干涉,大众对基督教的反感会少许多。

    印度境内有1?5亿穆斯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在所有国家中,印度穆斯林人口的数量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13?4%。有些印度穆斯林认为实际数字比官方公布的高,大约占总人口的20%左右。如此,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穆斯林人口,超过巴基斯坦。,大大超过了许多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的人口。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冲突不断,死亡人数估计在50万到150万之间。大约有1500万人为了他们的信仰和安全,从一个新国家迁移到另一个新国家,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潮。在分治之后,印巴发生过三次大的战争。1971年的印巴战争造成了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与西巴基斯坦的分裂。印度境内的恐怖袭击也往往与克什米尔有关,并直接导致印巴关系紧张。所以,印巴战争和印巴对峙既是国家冲突,也是宗教冲突。虽然两国政府做过巨大的和平努力,但对立仍在继续。

    综上所述,印度是破碎地带上的破碎国家。即使将来能够幸免于分裂,印度国内的和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很多人在流血冲突和恐怖袭击中伤亡。内部的分裂必将制约印度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外,破碎地带也没有给印度带来更多的机会。其他国家或者与它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或者有自己的野心,不容印度在本地区撒欢。

    b?古老的文明

    印度和中东是世界上两大宗教发源地。今天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宗教都起源于这两个地方。也正是这个原因,印度和中东是当今世界上宗教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当地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容易受到宗教的影响。产生于印度(及尼泊尔)的佛教改变、丰富了整个东方世界。印度与这些地方的交往占有先天优势。不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道德的自负,对地位、级别的敏感,以及对自己智力的高估,使得印度人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傲慢的态度。外国官员与他们打交道不是很容易。

    印度的古老文明不止一个。种姓制度割裂人群,宗教冲突严重。所以,印度文明有内在的紧张。因为缺乏融合的传统,这种内部紧张很难调和。实际上,在印度古文明区,分裂在制造不同的宗教,创立各个地方政权。这种特征必将影响印度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存在。

    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和印度是竞争对手。在地缘文化上,两国享有相近的文化。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早期在恒河流域一带发展,然后从次大陆向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传播,分别形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今天,佛教徒不到印度总人口的1%。许多印度教徒把佛教看做是印度教的分支,对佛教徒较为宽容。印度教是早期婆罗门教消亡后的再生,而佛教从婆罗门教中吸收了某些思想。两者有共同源头。不过,两个宗教在教理上有很大差别,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简直是对立的。佛教徒相信众生平等(更不必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了),而印度教实行种姓制度,把人划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代代相传,不可改变。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中印人的思维方式还是因佛教有了很多相通之处,可以成为两国对话的一个基础。

    在印度文明的源流中,相当大一部分可以上溯到英国——它曾经的宗主国。英语是印度的通用语言。在这个有数十个较大语种流行的国家中,英语是上层社会必不可少的语言硬通货。印度的政治制度有很深的英国痕迹,它的外交政策也一样。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是英国与俄国“大角逐”的继续。印度继承了英国向西藏方向扩张势力范围的传统,导致了与中国的争端。现在,印度丝毫不想放弃英国原有的利益,以及英国试图得到的利益。2009年,印度高调宣布向中印边界东端增兵6万的计划,企图以武力压迫中国在边界问题上让步。

    但由于受到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的阻挡,印度很难在欧亚大陆腹地发挥作用。它的北面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山的那边是中国。在青藏铁路通车之后,山脉两边力量对比的天平倒向了中国。而在西边,从巴基斯坦开始,是伊斯兰国家的世界。这一陆地局势迫使印度“向东看”它也只能“向东看”

    东面的第一个国家是缅甸。在殖民时代,缅甸一度属于印度殖民地。这段历史可能给印度带来一些方便。但是,缅甸北部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印度不具备的条件。实际上,从印度的东北部各邦(在殖民时期英国人从缅甸划给印度的)开始,大陆东南亚的人种、语言、文化与中国更为接近——虽然印度古代文明(佛教与文字)一直向东传播到今天的越南南部和柬埔寨。在东南亚,虽然华人在一些国家一直遭受排斥,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有高有低,却从来都是最为富裕的族群。在大陆东南亚各国,华人和当地原住民的杂居,可以看做是华人和其他族群之间的过渡地带。在过去数百年中,华人以他们的方式改变了东南亚。随着中国日益富强,他们的存在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c?潜在的海洋大国

    由上所述可见,印度在陆地上受到很大的拘束。印度潜在的优势在海上。印度的东面有孟加拉湾,西面有阿拉伯海,这两个海域是印度洋向北的延伸。在地质上,印度是一个次大陆。在地理上,可以把印度看做是欧亚大陆向印度洋伸出的半岛。因为北方有难以逾越的山脉、沙漠和丛林,这个半岛相对孤立。马六甲海峡是东亚的海上咽喉,海峡狭窄,交通繁忙。在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国家中,印度的经济实力最强,其海空军也最强,距离海峡比较近。在英国殖民者为印度人留下的遗产中,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是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对印度的价值可能超过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土地。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马六甲海峡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使没有马六甲海峡,印度也有可能依靠这两个群岛控制东亚与西亚及欧洲的海上交通。任何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都要从这两个群岛(主要是尼科巴群岛)以南通过。马六甲海峡周边至少有三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而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只为印度一国所有。即使在泰国的克拉地峡修建运河,通往东亚的航线避开了马六甲海峡,但仍避不开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而且,前往波斯湾和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不仅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还要在很近的距离上经过印度的南端,通过它的克拉沙群岛和马尔代夫之间的八度海峡或九度海峡。所以,对于东亚国家,除非与印度保持和平,否则,即使马六甲海峡平安无事,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也不会有绝对安全。

    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与印度本土形成犄角之势,保护着印度的左翼。除了可以威胁经由马六甲海峡的航运之外,它们还能被用来控制东南亚的西侧,尤其是缅甸的海岸,和泰国、马来西亚的西海岸,充当印度“向东看”的前哨阵地。不过,无论是向东看还是向北看,印度首先看到的国家必然都是中国,然后才是本地区的其他国家。这是由中国的总体实力所决定的。同样,中国“向西看”的时候也绕不开印度。这也是由印度的总体实力决定的。

    印度基本上是一个半岛国家,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海上大国。印度次大陆深入印度洋1500多公里。印度面对着宽阔的印度洋,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扼守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出口。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线经过印度以南的海域。也是在这片海域,东方与西方(以及反方向)的航线与石油运输线是重叠的。在整个环印度洋地区,包括东南的澳大利亚和西南的南非这两个地区大国,没有一个国家有潜力在海洋上与印度争雄。印尼是另一个地区大国,又是一个岛国,在海洋上有很好的前景,但目前还不能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现在控制印度洋的是美国海军,它在印度洋中部的迭戈加西亚岛有一个基地。在很长时期以内,印度都不会把美国当作对手。但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存在将逐渐减少,给其他国家的发展留下机会。

    印度向海洋发展的一个障碍是它的经济力量和技术水平。海军的建设成本很高,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仅有一个强大的海军还不够,还需要强大的空军、很强的太空能力,才能保证海军的指挥、通讯、侦察等任务,以及海军最基本的安全。海军的攻击力主要在空中。印度早已拥有航空母舰,表明它对海洋的野心(雄心)由来已久,比中国早得多。不过,现在的印度在安全上处于两难境地:陆地发展受地缘政治的限制,海洋发展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在北方,印度的地理位置显然很不利。在成为海上强国之前,印度需要解决它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领土问题。只有解决了陆地问题,印度才能够放手向海洋发展。否则,它只能在陆地和海洋之中做出选择。印度的实力还不允许它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大规模发展。

    在马六甲海峡或波斯湾,周边的一些国家可能制造麻烦。不过,它们这样做的可能性不大,针对中国的可能性更小。如果美国对某一个国家实施禁运,它可以选择的点不止一个马六甲海峡,那里繁忙的交通使检查和拦截变得不容易。美国有能力在全航线上阻拦别国的航运,还可以登陆,禁止货物(如石油)出口。对于需要保障海上航运畅通的一方,确保某一个点的安全还远远不够。它需要保证整条航线的安全,这条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的,甚至在货物的源头、航线还没有开始的地方。所以,保护方比攻击方的任务重得多。一旦出现禁运,或需要保护海上航线的情况,离全面战争就不远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就是因货船受到德国的攻击而参战。日本因不堪美国禁运,才决定偷袭珍珠港。

    如果某国针对中国封锁马六甲海峡或航线,中国就必须打破封锁。中国将根据双方的力量对比采取对策,选择有利的战场。有能力在马六甲海峡打就在那个地方打。但中国不是非要在自己不占优势的地方作战不可。如果作战条件还不成熟,就应该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在自己占优势的地方还击,攻敌所必救,攻敌所必交换。这个策略不妨碍和平时期在弱势的地方布局,以图有所改变。但是,除非国家间的整体实力对比出现大的变化,布局不容易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强弱对比,反而可能在战时成为对方的便宜目标。

    d?中印关系

    在中国与每一个邻国的双边关系中,中国可能都多占一点分量。这是由中国的总体实力和地缘位置决定的。但是,美国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重要玩家,在所有地区都有驻军;邻国们也往来密切,经常有彼此借重的时候。这些因素在中国周围造就了一个复杂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存在单纯的双边关系,任何两国都不可能与其他国家分割开来。双边关系是复杂系统,牵涉的国家越大、越多,系统的复杂程度就越高。中印双边关系就是复杂程度较高的系统。

    印度继承了英国人对锡金的宗主权,并最终吞并了这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而锡金在历史上是附属于西藏的。在与俄国的想象的竞争中,英国把西藏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在西藏享有一系列特权,并在江孜驻有军队。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之后,也想把这个势力范围当成英国人的遗产继承下来,它继承的是一个帝国的地缘战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1年进军西藏之后,印度认为中国侵犯了它的利益,导致它“失去”西藏。这是1959年印度收留达赖喇嘛、中印在1962年爆发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在西藏问题爆发之前,中印两国是“兄弟”关系,在那些偏远的地方,本来不至于因对方哨所向前推进了几公里而爆发战争。两国领导人也曾这样说过。印度在1959年接受达赖喇嘛的流亡集团,总理尼赫鲁亲自前去拜访。这时,事情起了变化。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持强硬态度,中国也不相让。中印之争是中英在西藏问题上对立的继续,是过去地缘政治冲突的延续。边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1962年的边境战争是今天中印关系的基础,在印度尤为明显。印度人不能忘记惨败,而中国当时不过是想“教训”它一下。在1949年以后,中国有过三场较大的边境战争:1962的中印冲突、1969的中苏冲突、1979年的中越战争。只要看一看战争的年代,就知道它们都在巨大的国内动荡之后: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或困难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显然,这些边境战争不仅与边境局势有关,更与国内政治密切相关。在国界没有最后划定的时候,双方都很有可能尽量地向前挤占一点,甚至在国内媒体制造一点紧张气氛,以便在今后的谈判中占据主动。这就是当年尼赫鲁的策略。毕竟,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美国和苏联之外“第三势力”的中坚;印度是中国少数几个朋友之一,中国在联合国需要印度的支持。这些是尼赫鲁的底气所在。

    中印之间有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解决。印度必须保持庞大的军队对付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是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之一,中国不可能放弃支持。印度也不可能驱逐达赖喇嘛和流亡印度的西藏人。中印有争议的土地面积大约有12万平方公里,包括两方认为被对方“占领”的领土。在藏东南,有9万多平方公里被印度占领,印度的法律依据是中国视为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缅甸也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一度还是英国的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麦克马洪线一直延伸到缅甸。中国与缅甸划定的边界大致以麦克马洪线为标准,把一些原来臣服中国、隶属云南的土司土地划归缅甸。这给印度发出了一个信号,使他们在中印东段领土问题上特别强硬。一般认为,中国的想法是用东段换西端。——英国殖民者的遗产。另外印度声称对新疆的阿克塞钦地区拥有主权。新藏公路通过这一块大约3万平方公里的高寒地区这一地区荒无人烟。当初,印度是在中国庆祝新藏公路通车的新闻报道中发现中国“占领”了阿克塞钦。新藏公路原来是一条古老的商道。中国用了17个月的时间翻修了这条道路印度甚至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界提出异议,要求得到中巴边界中国一侧的部分领土。在领土争端中,中印两国政府的立场都很坚定,因此很难以实际控制线为基础决定边界线。自从1962年边境冲突之后,两国在边境上都驻扎了重兵,尤其是印度,它要报复当年的失败。青藏铁路通车后,中国西藏驻军的后勤大大改善,必要时后方支援将更快到达。两国边界力量对比失衡的情况有所改变。

    印度改善中印关系的努力总是在大国政策变化之后。1986年,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发表海参崴讲话,把中国的重要性放在印度之上。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把矛头直接指向中国。2001年的纽约、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为了进攻阿富汗,迅速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在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因为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其中有大笔的美国政府债券),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升,美国向中国表现出了亲善的样子,姿态很是诱人。这个倾向让印度非常不安。在两年之内,中印关系或许会有所改善。由此可见,中印双边关系缺少自我推进的动力,总是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印度一方。

    独立以后,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其经济政策却是社会主义的。印度在1991年开始为经济松绑,比中国晚了12年。此后,印度的增长逐渐加快。它比较和赶超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中国,而且经常有乐观的预测,比如,因较少依赖出口,印度在201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将超过中国。印度的崛起对中国不是一件坏事。一个强劲对手的出现可以使中国认真反省自己发展战略的不足之处,也许能够刺激中国改善教育和科技——这两个领域是增加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却一直是中国的薄弱环节。说到底,今后国家间的竞争主要就是体制的竞争。创新能力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可以用很多办法来掩盖腐败,但无法掩盖创新能力的匮乏。此外,在企业竞争力方面,印度也是中国的榜样,印度有多家具有国际地位的商业公司,而中国的大公司都是国营垄断企业,此外就是为外国公司打工。中国必须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否则不会有前途。

    多年来,印度一直把中国作为追赶的目标,而中国对印度的重视程度显然要低一些。印度近年来的发展很快,其经济发展潜力可能比中国还大一些。在边境地区,印度的兵力对中国具有优势,在2009年又向东北部增兵6万。印度在核武器方面获得了对中国的威慑力。如果印度经济继续高速增长,而双方的关系没有明显改善,那么中国必将更多地感受到印度的威胁。今后,在印度大声叫嚷“中国威胁论”多年之后,中国也可能会出现“印度威胁论”

    因为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马六甲海峡的阻隔,而两国都还处在崛起的初期,目前,中印之间还不会出现非常激烈的地缘政治争斗。它们可以建立各自的利益范围,同时避免侵犯对方的利益。两国都面对着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内部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减少彼此间的争端对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其实,目前的争端不涉及两国的核心利益,或至少能够与核心利益剥离——只要双方有政治决心和勇气。中国和印度应该以现状为基础,在争端上达成妥协。在解决目前的问题之后,两国就可以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如果印度坚持对中国持强硬立场,中国有许多对付印度的手段,比印度能够拿来应对中国的办法多得多。最后必定是印度受到更大伤害。

    美国等国正在试图把印度培植成一个大国。对印度影响的评估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预测,其结果很是可疑。美国的扶持效果必将非常有限。首先,任何大国都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而繁荣强大的。没有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走向强大。其次,这种扶持必定是三心二意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用印度来制衡中国。但印度也是一个潜在大国,印度的崛起同样对美国没有好处。其次,中国未必就是美国的敌人。中国不是一个扩张型的帝国,两国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利益冲突。就现状而言,中国是一个比印度更有用的朋友。再次,美国的帮助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印度人的自尊心大概很难长期容忍一个发号施令的朋友。退一步说,如果印度决定与美国结为军事同盟,而美国利用印度把中国挤垮或击垮,那么,美国的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印度。那时,取得胜利的印度将是令人担心的。作为大英帝国的学生,印度不会看不到这一步。所以,印度在与美国合作的时候不会全心全意。

    次大陆的其他国家

    在印度次大陆上,除了印度之外,还有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等国家,历史上还有过锡金。在19世纪,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印度殖民政府控制了不丹和锡金,割占它们的领土。独立之后,印度继承了英国在不丹和锡金的特权,以宗主国自居。1973年,印度派军队占领了锡金,两年后正式吞并,把这个国家变成了印度的一个邦。锡金与孟加拉国之间隔着一条西里古里走廊,是印度和它的东北地区(以及印度占领的、与中国有争议的地区)之间的狭长连接线。印度吞并锡金之后,走廊的宽度增加了,但它仍是脆弱的,甚至更加脆弱。如果中国真的接受了印度吞并锡金,那么,在中国和西里古里走廊之间就不再隔着另外一个国家。印度的东北是封闭的。不过,印度在西里古里和锡金一带驻扎了一个军,在爆发冲突的时候能够与东北方向的印军夹击中国。另外,东北地区足够大,地势很复杂,与孟加拉国之间有无数通道,因此很难被封锁。

    在地理上,尼泊尔位于次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之处。它是一个内陆国,在印度吞并锡金之后,尼泊尔只有两个邻国:中国和印度。在中国周边,与尼泊尔地缘政治位置相似的还有蒙古,差别是尼泊尔离中国政治中心更远。尼泊尔主要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它原来的平原地区被英国夺走了。中、尼之间是喜马拉雅山脉,虽然边界线长达1400多公里,却只有很少几个艰险的山口相通,口岸只有聂拉木。中国这边的西藏仍是地广人稀。尼泊尔与印度的边界非常开放,对外交通基本上都要通过印度。所以,印度很容易维持对尼泊尔的影响,并在1989年因为尼泊尔接近中国而实行经济封锁。尼泊尔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现在90%的人口是印度教徒,其余大多数是佛教徒。2001年,在尼泊尔王室发生血腥事件之后,旧制度难以维持下去。2008年8月,在11年的武装斗争之后,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者)赢得全国大选,组建联合政府。尼泊尔从君主国变成民主联邦共和国。2009年5月,在政治上亲华的毛主义者普拉昌达辞去总理一职。英国和印度在尼泊尔经营了很久,在那里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尼泊尔在中印关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如果尼泊尔今后寻求平衡战略,那将符合中国的利益。

    孟加拉国是一个“民族国家”人口98%是孟加拉人,近90%是穆斯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之一,同时还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比山西省还略小的土地上生活着1?5亿人。现在的人口仍在快速增加,在2009年,出生数是死亡数的3倍多。它的国土大部分在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与印度河的三角洲,地势低洼,只有很少地方超过海拔10米,几乎可算是一个河口国家。因此,季风和海平面上涨是重大威胁。在殖民时代,孟加拉是德里苏丹之下的一个半独立国家。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诗人泰戈尔就是孟加拉人。1947年,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不同的宗教信仰割裂了这个地区。西孟加拉归属印度,现在,西部的印度教徒约占72?5%,穆斯林占25%。东孟加拉即东巴基斯坦。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与孟加拉国接壤。在印度,孟加拉族是一个大民族,有8000多万人口,占全国的8%左右。毫不奇怪,印度的孟加拉人也有独立的愿望,而孟加拉国有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虽然两国关系友好,但在经济上、宗教上,孟加拉国可能对印度构成破坏性挑战,两国将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繁荣与贫困。

    斯里兰卡是印度的海上邻国,在自然地理上是印度次大陆的一部分。2009年,斯里兰卡政府军最终击败了泰米尔猛虎组织,平息了数十年来威胁国家统一的分裂和恐怖组织。印度当年派往斯里兰卡的维和部队以失败和伤亡而告终。这次斯里兰卡政府的胜利有中国的贡献。

    中印两国的竞争主要还是在经济和制度方面。印度在经济起飞阶段没有中国当时的便利。中国开放早期的海外投资主要来自东亚邻国和港台两个经济体,近邻从日本到新加坡都是富裕的发达国家。而印度是一个穷国,它的邻国则更穷,增长速度比印度更慢。

    伊朗:潜在的地区大国

    a?帝国的记忆

    伊朗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1935年以前,伊朗一直被称作波斯。波斯最早在波斯湾北岸的一片地方,在今伊朗的法尔斯省和布什尔省。波斯人本来臣服于北方的米底帝国其核心区域在扎格罗斯山以东、里海南岸,都城在今伊朗哈马丹公元前550年,波斯的国王居鲁士二世灭米底,开始扩张。公元前546年,居鲁士二世征服了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和希腊城邦。希腊在小亚细亚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