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稻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栩栩如生,文字、版画水平一流。抬望眼木板楼上伸出一牕在阴乾的僧衣,平添山静似古日月长的寂寥。寺院深深深几许,晨鐘暮鼓早晚课,周遭深沉的环境发人深省,天地四合笼罩一统,佛香縹緲又感染著实实在在的人生观,缘起缘灭熔于一炉,出世入世共享一鑊,来来往往的僧徒与百工并无区别,佛陀教育并非镶嵌在人生边上,而是贯注在人生里。经由三圣殿旁,幸遇到王羲之亲笔“一笔鹅”石刻右半闕存眞,左半边早先闕如,咸丰间邑人曹寿人又后补上去,如今天衣无缝。踱到东边,寳用千年的隋梅宛然在目,传此梅為菜食水斋、冰床雪被的五祖灌顶手植,主干已朽,旁支迭出,互相攀附,纠结如籐,风动爽籟发,雨淋纤波凝,暮春者,千花坐果,齿颊留芬,飢渴两忘,和尚收集青梅製成罐头,传泽海内。三个鐘头漫然过去了,我依然留连在途,后山禪房飞檐上装饰味的龙形,似乎顷刻閒昇僊而去,透过条石门楣的剪影,智者大师院里的一溜薹痕苍翠老石礅,还在倾听著穿林打叶声,殿门上木雕的云纹山景、浪花涌日,穷极民间巧工造化。瀏览半日腹中蛙鼓,时在午餐与晚饭之中,不当不正,就到处找厨房。绕了八道弯,看见客堂外高悬的鱼龙木,煞是可人,冥想已久终究不知道此物作何用?只是引人欢喜。客堂板壁还掛起当晚设坛放焰口的水牌,红底黑字写满“焰口甘露法食全堂”的出席序列,或则坛设延寿堂,或则坛设西竺院,完全尊古法,是门费低廉的国清寺一宗大进项。思量中,正好一僧路过,便上前借问“如何能来此出家”答曰“一如社会秩序混乱,佛门三径也没有定规”看来又是机会主义了。到了香积厨,花三圆斋饭钱,叨扰了正忙晚饭的火头、灶头、水头,这三位当得可是“珍珠玛瑙下厨房”的美差,蓝衣灶头倒也和善,用他那长柄的方便铲,好歹给我炒了碗年糕、蘑菇烩青菜豆腐,又盛上一碗仓米饭,安排我端到水案大快朵颐,地上放著两篮野花,火头僧说那也是可用的下口菜,只是未得其味。搁架上写著“天目笋乾”笸箩里装著很多好大个的捲心菜,水房区树著木头架,扣著许多盛乾饭的木梢桶,伙房高大,一餐饭够500来口的嚼穀。这顿饭吃得舒服熨帖,素斋本来就是身心锻炼的美味,原料花样繁多,光我看见的搪瓷菜盆就好多样,丰衣足食,营养堪称均衡了。吃饱了饭,步出庙门,眼前一片霞光,脚下也有劲了,徒步出山,过了最后的迎客门楼,右侧平畴寺產田亩丰腴,星星点点的农夫在耘田,不仅是早年“平田数顷,溪流旋注”的规模了。远处隋塔如标,独树一帜,天光下披上金色霞彩,了然在胸,不便往观了。据传隋塔是缺了塔头的,借千里目模模糊糊地分辨,好像是这麼回事,传説国清寺供养五百罗汉,寺成时他们相约修一座宝塔為寺院增辉,而观世音也路过天台山,见山明水秀,有意在山閒架桥惠人,就向罗汉借砖石,罗汉不肯,又借锅造饭,罗汉使坏敲漏了锅底,观世音小施法术照样蒸出香喷喷黄梁饭,罗汉大吃一惊,拿锅来看,却漏沙不漏米,好事者于是作了副对联云:“古寺犹有寒灶石,云厨尚存漏砂锅。”可是五百罗汉造的塔头,搁在金地岭,因为得罪了观音娘娘,被定在那里,任凭罗汉拼命搬也搬不动,这样,隋塔就永无塔头矣。故事有意思,也説明天台山确实是天上人间好去处,吸引各路方家纷至遝来。天台得天独厚好道场,山中浮屠迤邐开,罗汉据席抗礼,禪座飞来移教,云门消长蔚為大国,千百年来始终是祖国佛教融合精进的一大策源地。今我来者,并无雨雪霏霏,明季再顾,想必杨柳依依,天台纪游告一段落,唯遗憾“螺溪钓艇”未能身临其境,只好在离去的车上假想“溪于深壧险奥中,澄潭半泓,幻出江湖一幅”的影片也。
丙、载驰载駆访皤滩
赶到天台汽车站将近薄暮时分,开往仙居的最后一班公车已经走掉,可我不想再耽搁,我要前往描述中旧梦一般的皤滩。在公路上日薄西山的背影下,等了好久,天擦黑的时候才拦到一辆乡间小卡车,央求车上夫妇带我到仙居去,他们朴实热心,平日以在家製作工艺品为生,早上去上海送货刚刚返回,风尘僕僕辛苦度日,是好人。颠簸的货车在黑夜里载驰载驱,农村公路曲折静謐,我们三个人谈天也很温暖。过了好几个鐘头,才到仙居县城边上,他们到家了,而我拜谢过就下车去也,在路边叫了个出租车,带我到40里路以外的皤滩镇。沿著永安溪渗透到上游村社,一路上居民点鳞次櫛比,灯火相映。不久到皤滩,那个藏在浙江山区腹地的昔日水旱码头,却嫌闃寂无声、夜色沉沉,全镇笼罩在酣眠里,踉踉蹌蹌走在街上,深巷寒犬吠声若豹,很凄凉的感觉。循著指肚大的灯光,走了半里路找到小堂客栈,里面是新房三四层,昏灯照耀下窗明几净,夜阑如水,只一小姑娘值班,而我是唯一客人。安排到楼上卸下行囊,就上街去寻宵夜,走过几条冷僻街巷,并无开张的商铺,街角古屋阶下点著忽闪忽闪的长明蜡烛,难道是本镇路灯系统?后来找到唯一一个夜点,两夫妻在灯下做麵食,一问才知道,刚才那瘮人的烛火是丧宅的民俗。主人给我煮了点水饺,味道蛮好,又拉杂地聊天,他说我夸的八仙桌是20年前他们结婚时手工打的家具之一,现在没有那样好手艺了,又说镇上青年男女都走出乡土,到县城、省城打工,白天市面很空旷。天色不早,我又踽踽踱回客舍,冷清清度过一晚。来日清朝,拾掇衣装下楼结账,那小姑娘久等不来,就站在门前观望,须臾远处集镇看到她向这里跑,我就打手势让她不急,跑到近前,一个劲道歉让我久等,说到镇上买洗衣粉,很厚道的村女,也是中专毕业呢。告别客栈,趁著朝阳时光,乘兴逛传説中的古街,两边是木门面的店铺,中间一道石板路,店铺都是摆样子的,并不开张,里面居民依然穷苦,但也有温存,譬如三隻鸡站在天井前的门槛上,对著三盆兰草,许多昔日的牌匾保留了下来,红灯上有“同庆和号道地药材,参茸官燕丸散膏丹”诉説民国时兴旺痕跡。也有文革遗跡留在墙头,毛主席语录下面陪伴著更早年“山珍海错”的广告。胡公大帝祠和陈氏宗祠算是保存较好的建筑,木雕的门楣和接榫细腻动人。有一家人好像在摆喜寿宴,门口好多张桌子,亲朋团坐吃饭,也不象北方办事那样的折腾出大动静。走马观花转了一程,不到中午就从镇外水埠头绕到鸡鸭成趣的陇上,田间还种著青菜,老农菏蓧走过。回到石桥上,我望望眼前烟灶微茫的小市镇,他从古代走到今天,生生不息,一会路过的公车便将载我到仙居,转程往永嘉方面去。
丁、楠溪江上踏莎行
仙居到永嘉的省内班车出城之后,便渐入佳境,一路上行进在绿色扑面而来的群山里,公路如髮,林海莽苍,白日当空,如入无人之境,这段行程是最美的回忆,浙江的明山秀水在此留下深刻印象。最美的也是最安静的,最美的也是倏忽易逝的,我宁愿化作一株转蓬,永生飘荡在这高低山岭上,然而楠溪江流域绵密的村落次第迎上眼来,生活气息开始和自然风光交融转化。从鲤溪村的板屋玄瓦、沿路开门做生意的淳朴民风,直到港头溪江匯流,整齐的路畔人家对衬著水边大片的梯田平圃,触眼皆是明媚花朝,可见楠溪江是一条多麼养人的丰饶之水,喂出山陬海隅一方世外桃源。青山閒的高压电綫洒脱地穿云遁去,下面的豆棚瓜架在如丝的早春光里泛出油光,明净的溪水拥进宽阔的上游江怀,客车划了一道弧綫开上跨江拱桥隐向桥头的山后。我实在是已经身临楠溪江这活生生的小气候中,看惯了水瘦山寒的北国风光,对这深藏的温柔细腻和轻灵活跃的山居岁月,报以由衷的祈福。临行查书,得知楠溪江只是近来屈就旅游宣传的俗名,原来这一带江山与金丝楠木风马牛不相及,却盛产醉人的杨梅,梅又可写成枏,与楠同音,而解放后的简化字方案削删了这个字的文化价值,移俗从众纔有了楠溪江的大名鼎鼎,总体来説这片东甌水土依然保留了相当程度的朴厚遗风。
我在人口稠密的巗头镇下了班车,这里是楠溪江旅游区的中心,随便找了一家街角的私人旅馆,房东在楼下卖大饼,楼上五层都是客房。第二天晏起,感觉体力真的不如往昔,顿生寸阴是竞的感慨,又走到班车站,趁著头午的天光,不久就送我到了上边的鹤盛,之后跟了车上一个小媳妇搭上开往下嶴的送煤气罐的小卡车,不是遇到本乡人,淡季的交通还很不方便,穿山越岭很久才到。原来石桅巗景区就在这个小山村,乡村公路在高高的山腰上,村落山水反而在脚下,独自摸索绕著村子找到入口收费站,买了50圆门票,壮观瑰丽的石桅巗就在眼前浅水上,不愧為楠溪江旅游标誌。我不禁走下溪岸,轻踩过宽阔山溪閒的碇步,从一连串的石磴上蜻蜓点水,特意去绕路接近牠,走过河滩的软软衰草,倾倒在咫尺仰观的石桅巗下,略带籐黄色的山体遗世独立,意态犹如宋朝范宽的山水画。在我出行的这一天,景区没有碰见一个其它的游客,好像是我一个人独享著美丽山川,沿著石级伴著流水,又攀登别致的木梯过了山头,眼前的地质景观美不胜收。
景区的格局是水环绕著山,可是当我走到青峰摩天的水涯,没有路了,碧潭寒波横阻在眼前,四下促狭的地势,周匝山夹著水。于是按照码头提示拨了个电话,不久一叶小舟轻轻摇来,船夫看了门票,悠悠地渡我到了下游的岸边。几户人家简易的支灶暂居在溪畔,狗儿颠来颠去,白鸭款款优游,灌木上还晒著织网,简直安居乐业的面貌。别了他们,又继续沿著鹅卵石滩寻找山径,正午的山中越来越静,转过几个山角,视野右边一片芦荻秋意,渐渐向山坡散去,左边是一带崖壁,底下河床幽深,遍佈白花花的玲瓏滚石,涓涓涧水穿越其中,有时形成跌宕的小瀑布,禪味冲淡空谷,我一人自在赏玩心情绝对放鬆。涧水越来越深入谷底,水面也逐渐开阔,过了石板桥,又援著山头栈道,在另一面山坡下出现了出口码头,下去之后却无人招呼,绕步出了门廊,别了空灵秀丽的石桅巗,来到山腰公路上。
这条山路与通往雁荡山方面的公路相通,平时少有人走,车也很少,更没有班车可乘,就鼓起精神徒步10几公里,靴子不太适合走路,中途在岔路口的小桥上歇了歇脚,乐看过往的雁宕路上轿车。沿楠溪江支脉的鹤盛溪走下来,两侧山青竹绿,云闲波定,幽静的浅水中鸭子成群游弋,沿途隔几里路就会闪出一爿小村,有时在山坡上,有时在江水边,还有江边修路留下的一两款山喦,上面生长著青松,就象水盘里的盆景一样。拖著痛脚费了两个多鐘头总算抵达鹤盛村。鹤盛村有两个很漂亮的学校,周围村庄的孩子都来此地上学,这天好多孩子放学囘家,有的等公车,有的骑脚踏车,我很喜欢,他们有活力,又象朴实清爽的竹笋一样。我就跟他们聊天,跟他们进村,好几个小学生回到家,又出来玩,陪我游览他们的村居。
鹤盛村亦名鹤嵊,村落背靠鹤山,面朝曲水的襟带,建村的渊源可远推至赵宋太平兴国年间,传為东晋永嘉四灵之一的谢灵运后裔所居,世代耕读,诗礼传家,至今仍是谢姓大村。小学生们簇拥著我这个瘦高个儿,穿过路边的闹市,走进古老的村中,老屋掩映在新楼背后,再往深处,古村原貌保持得更具原汁原味。援引永嘉县官方的材料,对鹤盛村的建筑是这样认识的:“村落的住宅多内向,院落谨严。民居平面分一字形,h字形,口字形等多种形式。所有民居建筑屋面为悬山顶和硬山顶,做清水脊,屋脊呈弧綫形,两端上弯,屋面平缓,略有擧折,造型舒展,也有个别屋面做成假歇山式样或是由于二层阁楼而形成重檐式样的,均设垂脊与戗脊。出檐深远,通常檐下设廊。硬山顶民居,左右侧山墙筑成风火墙高于屋顶。建筑佈局主次分明,明间一般大于次梢间,在梁架结构上,明间均为抬梁式,而次、俏间为穿斗式结构。所有隔断和前后墙壁均由木料组合,无砖石砌体。除了屋顶或木板墙外,其餘与人接近的大垫面层几乎全用卵石砌成。现存民居建筑多为明末清初建筑,但从建筑风格与特点来看,仍留有“宋营造法式”的传统格调,形制非常简洁古朴,富有地方特色。”
小同学兴致勃勃地领我到他们知道的一户老宅,里面廊廡规划风韵犹存,主人满脸堆笑,过著艰苦平淡的农村生活,庭院显然年久失修。在一面院墙的不起眼处,耸立著很高很高的磗雕影壁,颜色混同于周围的墻体,显然是有皇帝时代的传统文化產物,壁画以精细的兰草、松枝云彩、戏文和复杂纹样做為镶框,全部是精美雕工,比起北方通都大邑的王府名宅,别有江南朗润、俊逸的格调,而且似乎受著闽南气息的影响,有呼之欲出的飞升之势,可惜画面上手捧花瓶的青衣、尊贵的官人和帮衬的僊友三个人物,无一例外面目全非,那一定是破四旧的时候故意砸毁了,造像的衣带、冠和巾,拄杖托桃的姿态,的确是惟妙惟肖的标本。跟在我身后那可爱的小朋友,手托著墨水瓶,我不知道是他的玩具还是做功课的必须,只觉得他真诚地望着我欣赏上面的民间艺术,比起其他善跑动孩子更加有心。出来门槛,顺著高高低低的午后小巷,我听见戏曲的乐声縈绕,他们告诉我,全村的老人们会在下午聚集在跟前这幢黄色公房里消遣,门口有隻灰白番鸭,看着我,表情诡异。最后,孩子们想到我去他们过去的学校,因为那也是一套老宅院,但我们没有能够翻进墻去。他们送我到村口,我很爱这些孩子,跟他们说笑话,他们伴我走过溪桥,告诉我以前他们捉鱼的事跡,而我奉劝他们不要再採用毒鱼的的方法下手,很容易失误中毒的,而他们说有把握没事儿。
在烦嚣的路边,我又找了一辆电三马,载我顺便游览了附近的蓬溪村,村口有棵大树,就像三国话本里的大树楼桑一样。这个村子里有状元街,还有一户著名的近云山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八字形的门臺,朱文公先生来过的,还留下了山舍匾额和楹联的字跡“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那次他在浙江东路常平盐茶公事任上,特地过来拜访学士。近云山舍里面有一堵花墻,分隔成三组菱花透空窗框,上面嵌满青磗,图案生动逼真,制式悉取传统画本,可算村中宝贝。墻外开著一间杂货铺,掌柜的小伙子确然有见解,他说:“以前这是一户大家,解放后分给好多村民合住,就败掉了”
回到鹤盛的公路上,须臾候来去巗头的班车,兴高采烈回到下处,又出去在街上喫了一碗最美味的沙县水饺。傍晚的天光也别致,徒步转到下村荷花池上的花亭,木结构的攒尖顶上四角重檐,檐口置勾头滴水,里面用五层斗拱曡成八角藻井,这座明代的接官亭风华从朴素中发生,倚在斜阳巷陌,与残池剩水相得益彰。沿著丽水河道,又经过明嘉靖戊午仲秋吉旦建立的丽水桥,是為三孔拱券式石板桥,歷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简洁耐用。迟暮中白月掛在天边,回到镇子里的丽水街上,一条临水的长廊掛满红灯,更加衬托出四周的昏暗,流水呜呜的,石头路高低不平,街角的亭子里吃饱了没事的居民在悠扬晚唱。这一天过得真轻鬆有趣。
楠溪江流域的自然风光现有的旅游资源,分别為大若巗、石桅巗、北坑、水巗、陡门和四海山六处景区,北坑有龙湾潭,就是在鹤盛有小学生说他爸爸带他游过的地方,形容非常秀美,是地质、森林公园;水巗有个菠萝巗,形状跟岭南水菓一个样;陡门有鱼山、梯瀑、九龙潭;四海山有林、云、雾、雪四海奇观,限于我行摄匆匆,不能一一造访,美睡一宵,翌日旭日东昇之际,我要前往西边山深处的大若巗地区寻幽揽胜。再次踏上巗头镇始发的班车,司机师傅幽默风趣,售票员也和来自东北雪乡的同行一路调侃,那女子已经完全看不出北方样子,融入了本地生活。除了镇子不久,沿江路过狮子喦我就下了车,站在波光粼粼的楠溪江干,面对山水滩林,就象纪录片一样明澈见底,澄江如练不过就是眼前的画卷,江边停著游船,阳光下晒著一架架素面,远处短衣斗笠下竹筏出没波光里,江心两三座青巗石屿清奇鵠立,顶上丛生著烟树的帽子,应了“水是青螺带,山如碧玉簪”这两句。江面上一丝风都不起,阳光像金子洒满人閒,目送几个远道来的年轻人临江游歷,我返回大路,又登上下一班公车到了坦下的大桥边。桥下的楠溪江水向南流向温州去,更有一条支流从此向西深入上游,这就是小楠溪,我下了车就在这路口换乘开往碧莲方面的綫路,当地的候车亭古色古香,用简单实在的木质构造,一个端庄的小男孩从桥对面来,跟我一同等车,他的手机响起俏皮的西游记铃声,是他同学在上面的村庄招待他去玩耍,路口还有卖甘蔗的摊贩顶著日头叫卖,可是十二月底的行市,路上没有什么游客生意。
足足等了大半天,客车才姍姍来迟,鼓起烟尘向上爬去,溪流在左侧徘徊,山林从右边压下,经过几个小村,很快就到了大若巗前面一站的景区,下车的人不多,但景区电瓶车服务很周到,轻快的拉我们往山里面去了,道路很深远,经过香烟繚绕的陶公洞,前面是十二峰和九漈石门臺,我时间紧迫,又对开发过的景点兴趣不大,就一路折回,商求电瓶车送我到小楠溪江南的籐溪村,服务员非常热情,谈妥了车钱,就快乐地开起长长的游车过了桥梁,穿过几个幽静的村落,经过溪閒挖沙的工地,又从翠绿的树林下穿行,村边的树上,当地农人爱把稻草扎在树干上,像是腰閒的草帽,说这样可以防治雨淋。如此这般一溜烟似的把我送到籐溪村的村舍亭子前,楠溪江的每个村庄大概都有这样的一个亭子,里面供著土著的神明,本村的亭子有内外两套立柱,光外层就有十六根,都嵌在青石柱础上,外面环绕著一圈栏杆座椅,正面木柱上贴满红纸的对联,写著“且停停看看景色,请坐坐养养精神”“水远山深千载显,年豊物阜万民安”有的柱子上刷著两句,总共加起来縂有10来副联偶,没想到文化传承却在深山留下近亲,比城市有文化多了。
辞别服务车的司机,挽起裤腿,整顿行囊,我就撒开步武,走上了村外的田垄,沿著灌溉水沟走了一程,只记得村民嘱咐我一直顺路往上走就能到达山中的瀑布,可是田间菜地里的道路有时并不明显,还要跨过许多寻常沟陇,手錶时针指向下午四点,今晚的食宿还没有谱,在这荒山野岭,索性投入青山怀抱不管不问了。在进山前最后一条垄沟上,我望着还高的斜阳,距离关山阵阵苍的时光还远,慢吞吞脱下靴子,安慰了一下昨天起泡的脚丫,对面就来了一队巡山回来的游人,有的背著麻袋,不知里面装著什么光明正大的货色,上前问路,得知前面一路到底并没有交叉,也就放心了。悵望他们返回家乡渐远的背影,起身上山,行在高草深树中。
转折不久,见到一个山閒客舍,一个妇女管著许多鸡鸭,还卖一些方便食品,是一个户外组织的联络站,当时也要锁门下班了,我定了定神从后门穿过,山閒溪流响叮咚。我知道这里有个连缸潭,但因为尚未开发,所以名气不大,我要去观光的就是这种浣纱时代的西施,养在深闺人未识,原始的自然之美。我一味在摸索,时空毫无把握,紧张使我忘了劳苦,推测山涧从高空垂下,那么我必得攀上陡峰重重,才能得见连串的潭瀑壮丽。在山麓挺进,沿途看到几个水边树下的户外营地,都有轻微的垃圾没有及时处理,看来这些驴子不太专业呀。不久之后,我看到了第一个简陋的瀑布,水从上面倾斜下来,但景色不殊,这给我很大鼓励,认定险峰之上必有无限风光。
不辞辛苦披荆斩棘登了很久,看到了真正的瀑布,落差四十多米状如捣练的打鼓瀑,天水直下衝击石面,形成一片深潭,远在树林外也能听到隆冬悦耳的跫音。人跡罕至确见高山美景,心情非常振奋,不敢恋栈眼前,又将举步向更上层次游移,山路仅容一人,摩柯交错挡在头上,有的地方还有横木拦路,必须小心翼翼,因为右侧是万仞山涧。慢慢地听到上面有人语説笑,紧步前趋,地势平缓处一带清流,瀑布象在砚臺上平缓跳出两层,上层下来似剪刀切幕布,在乌油油的石壁一边淌下,降落以后有一片白石头遍佈的平砥,内中石窝横出,水汪汪的清流贯注其上,有几个游人正要收山吟归。水从平砥继续下流,形成跌宕,在下面又承起一潭,莫非就是响锣瀑。这边风景极美,笔墨难以形容。
借助侧面石壁上的铁索翻越到瀑布头顶,又进入山道的天梯,再上又见一重新瀑,也是上下两曡,上面一层匯入一个很大的石臼,可嘆周边整齐圆润,只有鬼斧神工才能凿成,下面涓涓细流,涧水无声,甚至像一条老虎尾巴,好温柔的细瀑。揽胜至此,可谓收穫颇丰,认知浙东山形多是冰臼地貌,但梦想中的连缸潭还是不见踪影,于是游兴未减,再接再厉。在绝望中不知又走了多少路,上了多少海拔,总是陷入丛生的草莽中,并无秀色可餐,最后石经绝跡,走投无路的边缘,硬起头皮鋌而走险,在促狭的山涧中上了一条不知去向的採药小道,像一条草绳搭在山壁上。上去不久,果然如释重负,望见了懞中的连缸潭影,离我那么近,又离山下的人烟那么远。欣赏这一连串的水缸似的小瀑小潭,脚却踏在三千尺深涧上面的鼻梁,不仅险要绝伦,而且局促逼迫得似乎转不过身,呼吸亦且谨慎起来。连缸潭的美恰如空谷幽兰,一缸套一缸,从鸟飞不过的高山跳出来,类似古代的滴漏装置,隐秘又鲜明,绕指柔的泉水再次演示了侵蚀青山的拿手好戏。
饱览了山水,也满足了探险的好奇心,原路下来,越发体会到登临得不容易,直上直下的感觉更加明显了,迎著满目青山夕照明,心里敞亮了许多,唱歌情歌回到山下,再次走上田垄,菜地里弄人已经手工,村庄里儿女快要掌灯晚餐了,我孤独地走过村里募资修建的功德桥,却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安息处,天随人愿,这时从后面驶过一辆别克小客车,当下拦住,车主倒乐于送我到大路上的车站,互相介绍了一下,才知道人家是村书记到大若巗镇上有事,不想搭了官轿却没摆官腔,谢天谢地。曲曲折折从村中转出,十几分鐘又来到下午的桐州大桥上,告谢下了车,看着天黑的四野,再生感激之情。
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栩栩如生,文字、版画水平一流。抬望眼木板楼上伸出一牕在阴乾的僧衣,平添山静似古日月长的寂寥。寺院深深深几许,晨鐘暮鼓早晚课,周遭深沉的环境发人深省,天地四合笼罩一统,佛香縹緲又感染著实实在在的人生观,缘起缘灭熔于一炉,出世入世共享一鑊,来来往往的僧徒与百工并无区别,佛陀教育并非镶嵌在人生边上,而是贯注在人生里。经由三圣殿旁,幸遇到王羲之亲笔“一笔鹅”石刻右半闕存眞,左半边早先闕如,咸丰间邑人曹寿人又后补上去,如今天衣无缝。踱到东边,寳用千年的隋梅宛然在目,传此梅為菜食水斋、冰床雪被的五祖灌顶手植,主干已朽,旁支迭出,互相攀附,纠结如籐,风动爽籟发,雨淋纤波凝,暮春者,千花坐果,齿颊留芬,飢渴两忘,和尚收集青梅製成罐头,传泽海内。三个鐘头漫然过去了,我依然留连在途,后山禪房飞檐上装饰味的龙形,似乎顷刻閒昇僊而去,透过条石门楣的剪影,智者大师院里的一溜薹痕苍翠老石礅,还在倾听著穿林打叶声,殿门上木雕的云纹山景、浪花涌日,穷极民间巧工造化。瀏览半日腹中蛙鼓,时在午餐与晚饭之中,不当不正,就到处找厨房。绕了八道弯,看见客堂外高悬的鱼龙木,煞是可人,冥想已久终究不知道此物作何用?只是引人欢喜。客堂板壁还掛起当晚设坛放焰口的水牌,红底黑字写满“焰口甘露法食全堂”的出席序列,或则坛设延寿堂,或则坛设西竺院,完全尊古法,是门费低廉的国清寺一宗大进项。思量中,正好一僧路过,便上前借问“如何能来此出家”答曰“一如社会秩序混乱,佛门三径也没有定规”看来又是机会主义了。到了香积厨,花三圆斋饭钱,叨扰了正忙晚饭的火头、灶头、水头,这三位当得可是“珍珠玛瑙下厨房”的美差,蓝衣灶头倒也和善,用他那长柄的方便铲,好歹给我炒了碗年糕、蘑菇烩青菜豆腐,又盛上一碗仓米饭,安排我端到水案大快朵颐,地上放著两篮野花,火头僧说那也是可用的下口菜,只是未得其味。搁架上写著“天目笋乾”笸箩里装著很多好大个的捲心菜,水房区树著木头架,扣著许多盛乾饭的木梢桶,伙房高大,一餐饭够500来口的嚼穀。这顿饭吃得舒服熨帖,素斋本来就是身心锻炼的美味,原料花样繁多,光我看见的搪瓷菜盆就好多样,丰衣足食,营养堪称均衡了。吃饱了饭,步出庙门,眼前一片霞光,脚下也有劲了,徒步出山,过了最后的迎客门楼,右侧平畴寺產田亩丰腴,星星点点的农夫在耘田,不仅是早年“平田数顷,溪流旋注”的规模了。远处隋塔如标,独树一帜,天光下披上金色霞彩,了然在胸,不便往观了。据传隋塔是缺了塔头的,借千里目模模糊糊地分辨,好像是这麼回事,传説国清寺供养五百罗汉,寺成时他们相约修一座宝塔為寺院增辉,而观世音也路过天台山,见山明水秀,有意在山閒架桥惠人,就向罗汉借砖石,罗汉不肯,又借锅造饭,罗汉使坏敲漏了锅底,观世音小施法术照样蒸出香喷喷黄梁饭,罗汉大吃一惊,拿锅来看,却漏沙不漏米,好事者于是作了副对联云:“古寺犹有寒灶石,云厨尚存漏砂锅。”可是五百罗汉造的塔头,搁在金地岭,因为得罪了观音娘娘,被定在那里,任凭罗汉拼命搬也搬不动,这样,隋塔就永无塔头矣。故事有意思,也説明天台山确实是天上人间好去处,吸引各路方家纷至遝来。天台得天独厚好道场,山中浮屠迤邐开,罗汉据席抗礼,禪座飞来移教,云门消长蔚為大国,千百年来始终是祖国佛教融合精进的一大策源地。今我来者,并无雨雪霏霏,明季再顾,想必杨柳依依,天台纪游告一段落,唯遗憾“螺溪钓艇”未能身临其境,只好在离去的车上假想“溪于深壧险奥中,澄潭半泓,幻出江湖一幅”的影片也。
丙、载驰载駆访皤滩
赶到天台汽车站将近薄暮时分,开往仙居的最后一班公车已经走掉,可我不想再耽搁,我要前往描述中旧梦一般的皤滩。在公路上日薄西山的背影下,等了好久,天擦黑的时候才拦到一辆乡间小卡车,央求车上夫妇带我到仙居去,他们朴实热心,平日以在家製作工艺品为生,早上去上海送货刚刚返回,风尘僕僕辛苦度日,是好人。颠簸的货车在黑夜里载驰载驱,农村公路曲折静謐,我们三个人谈天也很温暖。过了好几个鐘头,才到仙居县城边上,他们到家了,而我拜谢过就下车去也,在路边叫了个出租车,带我到40里路以外的皤滩镇。沿著永安溪渗透到上游村社,一路上居民点鳞次櫛比,灯火相映。不久到皤滩,那个藏在浙江山区腹地的昔日水旱码头,却嫌闃寂无声、夜色沉沉,全镇笼罩在酣眠里,踉踉蹌蹌走在街上,深巷寒犬吠声若豹,很凄凉的感觉。循著指肚大的灯光,走了半里路找到小堂客栈,里面是新房三四层,昏灯照耀下窗明几净,夜阑如水,只一小姑娘值班,而我是唯一客人。安排到楼上卸下行囊,就上街去寻宵夜,走过几条冷僻街巷,并无开张的商铺,街角古屋阶下点著忽闪忽闪的长明蜡烛,难道是本镇路灯系统?后来找到唯一一个夜点,两夫妻在灯下做麵食,一问才知道,刚才那瘮人的烛火是丧宅的民俗。主人给我煮了点水饺,味道蛮好,又拉杂地聊天,他说我夸的八仙桌是20年前他们结婚时手工打的家具之一,现在没有那样好手艺了,又说镇上青年男女都走出乡土,到县城、省城打工,白天市面很空旷。天色不早,我又踽踽踱回客舍,冷清清度过一晚。来日清朝,拾掇衣装下楼结账,那小姑娘久等不来,就站在门前观望,须臾远处集镇看到她向这里跑,我就打手势让她不急,跑到近前,一个劲道歉让我久等,说到镇上买洗衣粉,很厚道的村女,也是中专毕业呢。告别客栈,趁著朝阳时光,乘兴逛传説中的古街,两边是木门面的店铺,中间一道石板路,店铺都是摆样子的,并不开张,里面居民依然穷苦,但也有温存,譬如三隻鸡站在天井前的门槛上,对著三盆兰草,许多昔日的牌匾保留了下来,红灯上有“同庆和号道地药材,参茸官燕丸散膏丹”诉説民国时兴旺痕跡。也有文革遗跡留在墙头,毛主席语录下面陪伴著更早年“山珍海错”的广告。胡公大帝祠和陈氏宗祠算是保存较好的建筑,木雕的门楣和接榫细腻动人。有一家人好像在摆喜寿宴,门口好多张桌子,亲朋团坐吃饭,也不象北方办事那样的折腾出大动静。走马观花转了一程,不到中午就从镇外水埠头绕到鸡鸭成趣的陇上,田间还种著青菜,老农菏蓧走过。回到石桥上,我望望眼前烟灶微茫的小市镇,他从古代走到今天,生生不息,一会路过的公车便将载我到仙居,转程往永嘉方面去。
丁、楠溪江上踏莎行
仙居到永嘉的省内班车出城之后,便渐入佳境,一路上行进在绿色扑面而来的群山里,公路如髮,林海莽苍,白日当空,如入无人之境,这段行程是最美的回忆,浙江的明山秀水在此留下深刻印象。最美的也是最安静的,最美的也是倏忽易逝的,我宁愿化作一株转蓬,永生飘荡在这高低山岭上,然而楠溪江流域绵密的村落次第迎上眼来,生活气息开始和自然风光交融转化。从鲤溪村的板屋玄瓦、沿路开门做生意的淳朴民风,直到港头溪江匯流,整齐的路畔人家对衬著水边大片的梯田平圃,触眼皆是明媚花朝,可见楠溪江是一条多麼养人的丰饶之水,喂出山陬海隅一方世外桃源。青山閒的高压电綫洒脱地穿云遁去,下面的豆棚瓜架在如丝的早春光里泛出油光,明净的溪水拥进宽阔的上游江怀,客车划了一道弧綫开上跨江拱桥隐向桥头的山后。我实在是已经身临楠溪江这活生生的小气候中,看惯了水瘦山寒的北国风光,对这深藏的温柔细腻和轻灵活跃的山居岁月,报以由衷的祈福。临行查书,得知楠溪江只是近来屈就旅游宣传的俗名,原来这一带江山与金丝楠木风马牛不相及,却盛产醉人的杨梅,梅又可写成枏,与楠同音,而解放后的简化字方案削删了这个字的文化价值,移俗从众纔有了楠溪江的大名鼎鼎,总体来説这片东甌水土依然保留了相当程度的朴厚遗风。
我在人口稠密的巗头镇下了班车,这里是楠溪江旅游区的中心,随便找了一家街角的私人旅馆,房东在楼下卖大饼,楼上五层都是客房。第二天晏起,感觉体力真的不如往昔,顿生寸阴是竞的感慨,又走到班车站,趁著头午的天光,不久就送我到了上边的鹤盛,之后跟了车上一个小媳妇搭上开往下嶴的送煤气罐的小卡车,不是遇到本乡人,淡季的交通还很不方便,穿山越岭很久才到。原来石桅巗景区就在这个小山村,乡村公路在高高的山腰上,村落山水反而在脚下,独自摸索绕著村子找到入口收费站,买了50圆门票,壮观瑰丽的石桅巗就在眼前浅水上,不愧為楠溪江旅游标誌。我不禁走下溪岸,轻踩过宽阔山溪閒的碇步,从一连串的石磴上蜻蜓点水,特意去绕路接近牠,走过河滩的软软衰草,倾倒在咫尺仰观的石桅巗下,略带籐黄色的山体遗世独立,意态犹如宋朝范宽的山水画。在我出行的这一天,景区没有碰见一个其它的游客,好像是我一个人独享著美丽山川,沿著石级伴著流水,又攀登别致的木梯过了山头,眼前的地质景观美不胜收。
景区的格局是水环绕著山,可是当我走到青峰摩天的水涯,没有路了,碧潭寒波横阻在眼前,四下促狭的地势,周匝山夹著水。于是按照码头提示拨了个电话,不久一叶小舟轻轻摇来,船夫看了门票,悠悠地渡我到了下游的岸边。几户人家简易的支灶暂居在溪畔,狗儿颠来颠去,白鸭款款优游,灌木上还晒著织网,简直安居乐业的面貌。别了他们,又继续沿著鹅卵石滩寻找山径,正午的山中越来越静,转过几个山角,视野右边一片芦荻秋意,渐渐向山坡散去,左边是一带崖壁,底下河床幽深,遍佈白花花的玲瓏滚石,涓涓涧水穿越其中,有时形成跌宕的小瀑布,禪味冲淡空谷,我一人自在赏玩心情绝对放鬆。涧水越来越深入谷底,水面也逐渐开阔,过了石板桥,又援著山头栈道,在另一面山坡下出现了出口码头,下去之后却无人招呼,绕步出了门廊,别了空灵秀丽的石桅巗,来到山腰公路上。
这条山路与通往雁荡山方面的公路相通,平时少有人走,车也很少,更没有班车可乘,就鼓起精神徒步10几公里,靴子不太适合走路,中途在岔路口的小桥上歇了歇脚,乐看过往的雁宕路上轿车。沿楠溪江支脉的鹤盛溪走下来,两侧山青竹绿,云闲波定,幽静的浅水中鸭子成群游弋,沿途隔几里路就会闪出一爿小村,有时在山坡上,有时在江水边,还有江边修路留下的一两款山喦,上面生长著青松,就象水盘里的盆景一样。拖著痛脚费了两个多鐘头总算抵达鹤盛村。鹤盛村有两个很漂亮的学校,周围村庄的孩子都来此地上学,这天好多孩子放学囘家,有的等公车,有的骑脚踏车,我很喜欢,他们有活力,又象朴实清爽的竹笋一样。我就跟他们聊天,跟他们进村,好几个小学生回到家,又出来玩,陪我游览他们的村居。
鹤盛村亦名鹤嵊,村落背靠鹤山,面朝曲水的襟带,建村的渊源可远推至赵宋太平兴国年间,传為东晋永嘉四灵之一的谢灵运后裔所居,世代耕读,诗礼传家,至今仍是谢姓大村。小学生们簇拥著我这个瘦高个儿,穿过路边的闹市,走进古老的村中,老屋掩映在新楼背后,再往深处,古村原貌保持得更具原汁原味。援引永嘉县官方的材料,对鹤盛村的建筑是这样认识的:“村落的住宅多内向,院落谨严。民居平面分一字形,h字形,口字形等多种形式。所有民居建筑屋面为悬山顶和硬山顶,做清水脊,屋脊呈弧綫形,两端上弯,屋面平缓,略有擧折,造型舒展,也有个别屋面做成假歇山式样或是由于二层阁楼而形成重檐式样的,均设垂脊与戗脊。出檐深远,通常檐下设廊。硬山顶民居,左右侧山墙筑成风火墙高于屋顶。建筑佈局主次分明,明间一般大于次梢间,在梁架结构上,明间均为抬梁式,而次、俏间为穿斗式结构。所有隔断和前后墙壁均由木料组合,无砖石砌体。除了屋顶或木板墙外,其餘与人接近的大垫面层几乎全用卵石砌成。现存民居建筑多为明末清初建筑,但从建筑风格与特点来看,仍留有“宋营造法式”的传统格调,形制非常简洁古朴,富有地方特色。”
小同学兴致勃勃地领我到他们知道的一户老宅,里面廊廡规划风韵犹存,主人满脸堆笑,过著艰苦平淡的农村生活,庭院显然年久失修。在一面院墙的不起眼处,耸立著很高很高的磗雕影壁,颜色混同于周围的墻体,显然是有皇帝时代的传统文化產物,壁画以精细的兰草、松枝云彩、戏文和复杂纹样做為镶框,全部是精美雕工,比起北方通都大邑的王府名宅,别有江南朗润、俊逸的格调,而且似乎受著闽南气息的影响,有呼之欲出的飞升之势,可惜画面上手捧花瓶的青衣、尊贵的官人和帮衬的僊友三个人物,无一例外面目全非,那一定是破四旧的时候故意砸毁了,造像的衣带、冠和巾,拄杖托桃的姿态,的确是惟妙惟肖的标本。跟在我身后那可爱的小朋友,手托著墨水瓶,我不知道是他的玩具还是做功课的必须,只觉得他真诚地望着我欣赏上面的民间艺术,比起其他善跑动孩子更加有心。出来门槛,顺著高高低低的午后小巷,我听见戏曲的乐声縈绕,他们告诉我,全村的老人们会在下午聚集在跟前这幢黄色公房里消遣,门口有隻灰白番鸭,看着我,表情诡异。最后,孩子们想到我去他们过去的学校,因为那也是一套老宅院,但我们没有能够翻进墻去。他们送我到村口,我很爱这些孩子,跟他们说笑话,他们伴我走过溪桥,告诉我以前他们捉鱼的事跡,而我奉劝他们不要再採用毒鱼的的方法下手,很容易失误中毒的,而他们说有把握没事儿。
在烦嚣的路边,我又找了一辆电三马,载我顺便游览了附近的蓬溪村,村口有棵大树,就像三国话本里的大树楼桑一样。这个村子里有状元街,还有一户著名的近云山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八字形的门臺,朱文公先生来过的,还留下了山舍匾额和楹联的字跡“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那次他在浙江东路常平盐茶公事任上,特地过来拜访学士。近云山舍里面有一堵花墻,分隔成三组菱花透空窗框,上面嵌满青磗,图案生动逼真,制式悉取传统画本,可算村中宝贝。墻外开著一间杂货铺,掌柜的小伙子确然有见解,他说:“以前这是一户大家,解放后分给好多村民合住,就败掉了”
回到鹤盛的公路上,须臾候来去巗头的班车,兴高采烈回到下处,又出去在街上喫了一碗最美味的沙县水饺。傍晚的天光也别致,徒步转到下村荷花池上的花亭,木结构的攒尖顶上四角重檐,檐口置勾头滴水,里面用五层斗拱曡成八角藻井,这座明代的接官亭风华从朴素中发生,倚在斜阳巷陌,与残池剩水相得益彰。沿著丽水河道,又经过明嘉靖戊午仲秋吉旦建立的丽水桥,是為三孔拱券式石板桥,歷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简洁耐用。迟暮中白月掛在天边,回到镇子里的丽水街上,一条临水的长廊掛满红灯,更加衬托出四周的昏暗,流水呜呜的,石头路高低不平,街角的亭子里吃饱了没事的居民在悠扬晚唱。这一天过得真轻鬆有趣。
楠溪江流域的自然风光现有的旅游资源,分别為大若巗、石桅巗、北坑、水巗、陡门和四海山六处景区,北坑有龙湾潭,就是在鹤盛有小学生说他爸爸带他游过的地方,形容非常秀美,是地质、森林公园;水巗有个菠萝巗,形状跟岭南水菓一个样;陡门有鱼山、梯瀑、九龙潭;四海山有林、云、雾、雪四海奇观,限于我行摄匆匆,不能一一造访,美睡一宵,翌日旭日东昇之际,我要前往西边山深处的大若巗地区寻幽揽胜。再次踏上巗头镇始发的班车,司机师傅幽默风趣,售票员也和来自东北雪乡的同行一路调侃,那女子已经完全看不出北方样子,融入了本地生活。除了镇子不久,沿江路过狮子喦我就下了车,站在波光粼粼的楠溪江干,面对山水滩林,就象纪录片一样明澈见底,澄江如练不过就是眼前的画卷,江边停著游船,阳光下晒著一架架素面,远处短衣斗笠下竹筏出没波光里,江心两三座青巗石屿清奇鵠立,顶上丛生著烟树的帽子,应了“水是青螺带,山如碧玉簪”这两句。江面上一丝风都不起,阳光像金子洒满人閒,目送几个远道来的年轻人临江游歷,我返回大路,又登上下一班公车到了坦下的大桥边。桥下的楠溪江水向南流向温州去,更有一条支流从此向西深入上游,这就是小楠溪,我下了车就在这路口换乘开往碧莲方面的綫路,当地的候车亭古色古香,用简单实在的木质构造,一个端庄的小男孩从桥对面来,跟我一同等车,他的手机响起俏皮的西游记铃声,是他同学在上面的村庄招待他去玩耍,路口还有卖甘蔗的摊贩顶著日头叫卖,可是十二月底的行市,路上没有什么游客生意。
足足等了大半天,客车才姍姍来迟,鼓起烟尘向上爬去,溪流在左侧徘徊,山林从右边压下,经过几个小村,很快就到了大若巗前面一站的景区,下车的人不多,但景区电瓶车服务很周到,轻快的拉我们往山里面去了,道路很深远,经过香烟繚绕的陶公洞,前面是十二峰和九漈石门臺,我时间紧迫,又对开发过的景点兴趣不大,就一路折回,商求电瓶车送我到小楠溪江南的籐溪村,服务员非常热情,谈妥了车钱,就快乐地开起长长的游车过了桥梁,穿过几个幽静的村落,经过溪閒挖沙的工地,又从翠绿的树林下穿行,村边的树上,当地农人爱把稻草扎在树干上,像是腰閒的草帽,说这样可以防治雨淋。如此这般一溜烟似的把我送到籐溪村的村舍亭子前,楠溪江的每个村庄大概都有这样的一个亭子,里面供著土著的神明,本村的亭子有内外两套立柱,光外层就有十六根,都嵌在青石柱础上,外面环绕著一圈栏杆座椅,正面木柱上贴满红纸的对联,写著“且停停看看景色,请坐坐养养精神”“水远山深千载显,年豊物阜万民安”有的柱子上刷著两句,总共加起来縂有10来副联偶,没想到文化传承却在深山留下近亲,比城市有文化多了。
辞别服务车的司机,挽起裤腿,整顿行囊,我就撒开步武,走上了村外的田垄,沿著灌溉水沟走了一程,只记得村民嘱咐我一直顺路往上走就能到达山中的瀑布,可是田间菜地里的道路有时并不明显,还要跨过许多寻常沟陇,手錶时针指向下午四点,今晚的食宿还没有谱,在这荒山野岭,索性投入青山怀抱不管不问了。在进山前最后一条垄沟上,我望着还高的斜阳,距离关山阵阵苍的时光还远,慢吞吞脱下靴子,安慰了一下昨天起泡的脚丫,对面就来了一队巡山回来的游人,有的背著麻袋,不知里面装著什么光明正大的货色,上前问路,得知前面一路到底并没有交叉,也就放心了。悵望他们返回家乡渐远的背影,起身上山,行在高草深树中。
转折不久,见到一个山閒客舍,一个妇女管著许多鸡鸭,还卖一些方便食品,是一个户外组织的联络站,当时也要锁门下班了,我定了定神从后门穿过,山閒溪流响叮咚。我知道这里有个连缸潭,但因为尚未开发,所以名气不大,我要去观光的就是这种浣纱时代的西施,养在深闺人未识,原始的自然之美。我一味在摸索,时空毫无把握,紧张使我忘了劳苦,推测山涧从高空垂下,那么我必得攀上陡峰重重,才能得见连串的潭瀑壮丽。在山麓挺进,沿途看到几个水边树下的户外营地,都有轻微的垃圾没有及时处理,看来这些驴子不太专业呀。不久之后,我看到了第一个简陋的瀑布,水从上面倾斜下来,但景色不殊,这给我很大鼓励,认定险峰之上必有无限风光。
不辞辛苦披荆斩棘登了很久,看到了真正的瀑布,落差四十多米状如捣练的打鼓瀑,天水直下衝击石面,形成一片深潭,远在树林外也能听到隆冬悦耳的跫音。人跡罕至确见高山美景,心情非常振奋,不敢恋栈眼前,又将举步向更上层次游移,山路仅容一人,摩柯交错挡在头上,有的地方还有横木拦路,必须小心翼翼,因为右侧是万仞山涧。慢慢地听到上面有人语説笑,紧步前趋,地势平缓处一带清流,瀑布象在砚臺上平缓跳出两层,上层下来似剪刀切幕布,在乌油油的石壁一边淌下,降落以后有一片白石头遍佈的平砥,内中石窝横出,水汪汪的清流贯注其上,有几个游人正要收山吟归。水从平砥继续下流,形成跌宕,在下面又承起一潭,莫非就是响锣瀑。这边风景极美,笔墨难以形容。
借助侧面石壁上的铁索翻越到瀑布头顶,又进入山道的天梯,再上又见一重新瀑,也是上下两曡,上面一层匯入一个很大的石臼,可嘆周边整齐圆润,只有鬼斧神工才能凿成,下面涓涓细流,涧水无声,甚至像一条老虎尾巴,好温柔的细瀑。揽胜至此,可谓收穫颇丰,认知浙东山形多是冰臼地貌,但梦想中的连缸潭还是不见踪影,于是游兴未减,再接再厉。在绝望中不知又走了多少路,上了多少海拔,总是陷入丛生的草莽中,并无秀色可餐,最后石经绝跡,走投无路的边缘,硬起头皮鋌而走险,在促狭的山涧中上了一条不知去向的採药小道,像一条草绳搭在山壁上。上去不久,果然如释重负,望见了懞中的连缸潭影,离我那么近,又离山下的人烟那么远。欣赏这一连串的水缸似的小瀑小潭,脚却踏在三千尺深涧上面的鼻梁,不仅险要绝伦,而且局促逼迫得似乎转不过身,呼吸亦且谨慎起来。连缸潭的美恰如空谷幽兰,一缸套一缸,从鸟飞不过的高山跳出来,类似古代的滴漏装置,隐秘又鲜明,绕指柔的泉水再次演示了侵蚀青山的拿手好戏。
饱览了山水,也满足了探险的好奇心,原路下来,越发体会到登临得不容易,直上直下的感觉更加明显了,迎著满目青山夕照明,心里敞亮了许多,唱歌情歌回到山下,再次走上田垄,菜地里弄人已经手工,村庄里儿女快要掌灯晚餐了,我孤独地走过村里募资修建的功德桥,却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安息处,天随人愿,这时从后面驶过一辆别克小客车,当下拦住,车主倒乐于送我到大路上的车站,互相介绍了一下,才知道人家是村书记到大若巗镇上有事,不想搭了官轿却没摆官腔,谢天谢地。曲曲折折从村中转出,十几分鐘又来到下午的桐州大桥上,告谢下了车,看着天黑的四野,再生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