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暗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构造,就像五个手指一样伸长在大地上,自然有四条山沟。
第一条山沟离县城最近,大约只有二三公里山路,出得山来,就是该县城关镇,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城。
这一条山沟也是最宽敞的,701的家属院就建在此,院子里有医院、学校、商店、餐馆、招待所、运动场地等,几乎是一个小社会,里面的人员也是相对比较繁杂的,进出也不难。
我后来因为要写这本书,经常来采访,一来往往要在招待所住上几天,几次下来,这里很多人都认识我,因为我老戴墨镜(我自23岁起,右眼被一种叫强光敏感症的病纠缠不休,在正常的白炽灯光下都要戴墨镜保护),人们都喊我叫墨镜记者。
后面三条山沟是越来越狭小,就进出的难度言,也是越来越大。
我曾有幸三次去过第二条山沟,第三条山沟去过两次,而第四条,也就是最里面的山沟,一次都没去过。
据说,那里是破译局的地盘,也是整个山上最秘密的地方。
行动局是在第二条山沟里的右边,此外还有一个701培训中心,是个副局级单位,建在山沟的左边,两个单位如一对翅膀一样依山而扎,呈扇形张开,但左边的扇形明显要比右边大。
据说,行动局其实没几个人,他们的人大概都是"出门在外"的。
第三条山沟里也有两个单位,一个是监听局,再一个是701机关,两个单位的分布不同于行动局和培训中心,是面对面,相对而立,而是分一前一后。
前者为701机关,后者为监听局,中间地带属双方共享,都是公用设施,如球场、食堂、卫生所等。
因为无乡民进得了山,山上的一切无人糟蹋,年复一年地,现在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鸟兽成群结队,驱车前往,路上经常可以看到飞禽走兽出没。
路都是盘山公路,发黑的沥青路面,看上去挺不错的,只是过于狭窄,弯又多,很考验司机的手艺。
据说,山体里还有直通的隧道,可以在几个单位之间快速来回。
我第二次去监听局时,曾提议安院长是不是可以让我走一回隧道,老头子看我一眼,未予理睬,好像我这个要求有点过分似的。
也许吧。
不过,说真的,在我与包括安院长在内的701人的接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他们对我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表面上是害怕我接近他们,骨子里又似乎希望我接近。
很难想像,如果只有害怕,我这本书将如何完成。
肯定完成不了的。
好在还有"希望"。
当然,更好在每年还有"解密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05我要说,作为一个特别单位,701的特别性几乎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有些特别你简直想都想不到。
比如它一年中有个很特殊的日子,系统内部的人都管它叫"解密日"。
我们知道701人的工作是以国家安全为终极目标的,但职业本身具有的严格保密性却使他们自己失去了甚至是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以致连收发一封信的自由都没有,都要经过组织审查,审查合格方可投递或交付本人阅读。
这就是说,若你给他们去信,主人能否看到,要取决于你在信中究竟写些什么,如果你的言谈稍有某种嫌疑,主人便有可能无缘一睹。
退一步说,即便有缘一睹,也仅仅是一睹而已,因为信看过后将由组织统一存档保管,个人是无权留存的。
再说,如果你有幸收到他们发出的信(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比较小,除非你是他们直系亲人),也许会奇怪他们为什么会用复写纸写信。
第3节:解密日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他们投出的信件组织上必须留下副本。
在尚无复印设备的年代里,要让一份东西生出副本,最好的办法无疑是依靠复写纸。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他们离开单位时,所有文字性的东西,包括他们平时记的日记,都必须上交,由单位档案部门统一代管,直到有一天这些文字具备的密度消失殆尽,方可归还本人。
这一天,就是他们的"解密日"。
这是一个让昔日的机密大白于天下的日子。
这个日子不是从来就有,而是始于1994年,即我邂逅两位乡党后的第三年。
这一年是安院长离任的年头,也是我初步有写作此书打算的年头。
由此不难想见,我写作此书不是因为结识了两位乡党,而是因为有幸迎来了701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解密日"。
因为有解密日,我才有权进山,去"里面的山沟"看看。
因为有解密日,701人,严格说是获得解密的人,才有资格接受我的采访。
不用说,若没有解密日,我写作此书的愿望将无从谈起。
06我的身份无关紧要,我说过,这里人都叫我墨镜记者。
我的名字叫麦家,如此而已。
生活中,邂逅一个人,或者邂逅一件事,这是常有的事。
我认为,有的邂逅只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形态,一种经历,一点趣味而已,并不会给你的生活和创造带来什么特殊的不同,但有的邂逅却可能从根本上把你改变了。
现在,我忧郁地觉得,我与两位乡党的邂逅,属于后一种,即把我从根本上改变了。
现在的我,以写作为乐,为荣,为苦,为父母,为孩子,为一切。
我不觉得这是好的,但我没办法。
因为,这是我的命运,我无法选择。
至于本书,我预感它可能是一本不错的书,秘密,神奇,性感,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现代的风雅,还有一点命运的辛酸和无奈。
遗憾的是,最支持我写此书的安院长,已经去世,无缘一睹此书的出版。
他的死,让我感到生命是那么不真实,就像爱情一样,昨天还是好好的,今天就完蛋了,鸡飞蛋打,什么都没有了,生变成了死,爱变成了恨,有变成了无。
如果说,此书的出版能够给他的亡灵带去一点安慰,那即是我此刻最大的愿望。
此书谨献给安院长并全体701人!
瞎子阿炳的故事就是我的两位乡党之一安院长讲给我听的,这也是我听到的第一个关于701的故事。
讲这个故事时,安院长还是安院长。
就是说,他是在离任前给我讲这个故事的,当然还是"密中之人"。
再说,那时候,也还没有"解密日"之说,即使现在,他依然没有被列入解密的名单中。
根据以往惯例,701头号人物的解密时间一般是在离职后的10年左右,如果以10年计,那么也要到明年才是他的解密时间。
所以,有关他的故事,我所知甚少,有所知也不敢妄言。
这不是胆大胆小的问题,而是常识问题。
人在常识面前犯错误,不叫胆大,而是愚蠢。
那么,他何以敢在解密日颁布之前私自将阿炳故事告诉我?我思忖,大概他在当时已经知道即将有解密日之事,而且阿炳的事情必在头批解密的名单中。
事实也是。
所谓艺高胆大,他是艺高胆大——站得高,看得远。
他时处701众人之上,比众人先知早觉一些内情秘事,实属正常。
但以我之见,这不会是他急冲冲给我讲阿炳故事的决定性理由,决定性理由也许是没有的,倒是有两个可以想见的理由:一个,他是阿炳故事最直接的知情人,自然是最权威的讲述者;另一个,我怀疑他对自己的命数充满不祥之虑,担心某一天会说走就走,所以便有"早说为妙"的心计。
他后来果然是"说走就走"的,夜里还好好的,还在跟人打电话,说往事,一觉睡下去,却永远瞑目不醒。
现在,我重述着他留下的故事,有种通灵的感觉。
下面是老人的口述实录——01我去世已久的父母不知道,我以前和现在的妻子,还有我三个女儿包括女婿,他们也都不知道,我是特别单位701的人。
这是我的秘密。
但首先是国家的秘密。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秘密,秘密的机构,秘密的武器,秘密的人物,秘密的我是说,有说不完的秘密。
很难想像,一个国家要没有秘密,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也许就不会存在了,就像那些冰山,如果没有了隐匿在水下的那部分,它们还能独立存在吗?有时候我想,一个秘密对自己亲人隐瞒长达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不这样,我的国家有可能不存在,起码有不存在的危险,不公平似乎也只有让它不公平了。
秘密不等于见不得人。
在我秘密的一生中,我从没干过见不得人的事,我的单位,你知道,它不是什么恐怖组织,而是一个重要的情报机构,主要担负无线电侦听和破译任务。
要说这类机构任何国家和军队都有,所以它的秘密存在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真正秘密的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员编制、工作手段及困难和成果,等等,这些东西打死我也不会说的,因为它们远远比我的生命重要。
在我们701,大家把像阿炳这样的人,搞侦听的人,叫"听风者"。
他们是靠耳朵吃饭的,耳朵是他们的武器,是他们的饭碗,也是他们的故事。
不用说,作为一个从事侦听工作的专业机构,701聚集了众多在听觉方面有特别能力的人,他们可以听到常人听不到的天外之音,并且能够识别声音中常人无法识别的细微差别。
所以,他们的耳朵常常被人誉为"顺风耳"。
顺风耳是跟着风走的,风到哪里,他们的听觉就跟到哪里,无音不闻,无所不知。
然而,在1969年的那阵子,我们一双双顺风耳都被对方捂住了,一个个都成了有耳无闻的聋子。
事情是这样的,这年春季,由我们负责侦听的苏联军方师旅级以上单位的无线电系统突然静默了52个小时。
这么大范围,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电台,无一例外的处于静默,这在世界无线电通讯史上是创下记录的。
如果说这是出于战略需要,那么这种军事谋略也是破天荒的,与其说是军事谋略,倒不如说是疯狂行为。
想想看,这52个小时会发生多少天下大事?什么天下大事都可能发生!所以说,对方的这一招绝对是疯狂透顶的。
然而,他们这次耍疯狂的结果是当了个大赢家,52个小时静静地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
构造,就像五个手指一样伸长在大地上,自然有四条山沟。
第一条山沟离县城最近,大约只有二三公里山路,出得山来,就是该县城关镇,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城。
这一条山沟也是最宽敞的,701的家属院就建在此,院子里有医院、学校、商店、餐馆、招待所、运动场地等,几乎是一个小社会,里面的人员也是相对比较繁杂的,进出也不难。
我后来因为要写这本书,经常来采访,一来往往要在招待所住上几天,几次下来,这里很多人都认识我,因为我老戴墨镜(我自23岁起,右眼被一种叫强光敏感症的病纠缠不休,在正常的白炽灯光下都要戴墨镜保护),人们都喊我叫墨镜记者。
后面三条山沟是越来越狭小,就进出的难度言,也是越来越大。
我曾有幸三次去过第二条山沟,第三条山沟去过两次,而第四条,也就是最里面的山沟,一次都没去过。
据说,那里是破译局的地盘,也是整个山上最秘密的地方。
行动局是在第二条山沟里的右边,此外还有一个701培训中心,是个副局级单位,建在山沟的左边,两个单位如一对翅膀一样依山而扎,呈扇形张开,但左边的扇形明显要比右边大。
据说,行动局其实没几个人,他们的人大概都是"出门在外"的。
第三条山沟里也有两个单位,一个是监听局,再一个是701机关,两个单位的分布不同于行动局和培训中心,是面对面,相对而立,而是分一前一后。
前者为701机关,后者为监听局,中间地带属双方共享,都是公用设施,如球场、食堂、卫生所等。
因为无乡民进得了山,山上的一切无人糟蹋,年复一年地,现在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鸟兽成群结队,驱车前往,路上经常可以看到飞禽走兽出没。
路都是盘山公路,发黑的沥青路面,看上去挺不错的,只是过于狭窄,弯又多,很考验司机的手艺。
据说,山体里还有直通的隧道,可以在几个单位之间快速来回。
我第二次去监听局时,曾提议安院长是不是可以让我走一回隧道,老头子看我一眼,未予理睬,好像我这个要求有点过分似的。
也许吧。
不过,说真的,在我与包括安院长在内的701人的接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他们对我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表面上是害怕我接近他们,骨子里又似乎希望我接近。
很难想像,如果只有害怕,我这本书将如何完成。
肯定完成不了的。
好在还有"希望"。
当然,更好在每年还有"解密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05我要说,作为一个特别单位,701的特别性几乎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有些特别你简直想都想不到。
比如它一年中有个很特殊的日子,系统内部的人都管它叫"解密日"。
我们知道701人的工作是以国家安全为终极目标的,但职业本身具有的严格保密性却使他们自己失去了甚至是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以致连收发一封信的自由都没有,都要经过组织审查,审查合格方可投递或交付本人阅读。
这就是说,若你给他们去信,主人能否看到,要取决于你在信中究竟写些什么,如果你的言谈稍有某种嫌疑,主人便有可能无缘一睹。
退一步说,即便有缘一睹,也仅仅是一睹而已,因为信看过后将由组织统一存档保管,个人是无权留存的。
再说,如果你有幸收到他们发出的信(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比较小,除非你是他们直系亲人),也许会奇怪他们为什么会用复写纸写信。
第3节:解密日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他们投出的信件组织上必须留下副本。
在尚无复印设备的年代里,要让一份东西生出副本,最好的办法无疑是依靠复写纸。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他们离开单位时,所有文字性的东西,包括他们平时记的日记,都必须上交,由单位档案部门统一代管,直到有一天这些文字具备的密度消失殆尽,方可归还本人。
这一天,就是他们的"解密日"。
这是一个让昔日的机密大白于天下的日子。
这个日子不是从来就有,而是始于1994年,即我邂逅两位乡党后的第三年。
这一年是安院长离任的年头,也是我初步有写作此书打算的年头。
由此不难想见,我写作此书不是因为结识了两位乡党,而是因为有幸迎来了701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解密日"。
因为有解密日,我才有权进山,去"里面的山沟"看看。
因为有解密日,701人,严格说是获得解密的人,才有资格接受我的采访。
不用说,若没有解密日,我写作此书的愿望将无从谈起。
06我的身份无关紧要,我说过,这里人都叫我墨镜记者。
我的名字叫麦家,如此而已。
生活中,邂逅一个人,或者邂逅一件事,这是常有的事。
我认为,有的邂逅只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形态,一种经历,一点趣味而已,并不会给你的生活和创造带来什么特殊的不同,但有的邂逅却可能从根本上把你改变了。
现在,我忧郁地觉得,我与两位乡党的邂逅,属于后一种,即把我从根本上改变了。
现在的我,以写作为乐,为荣,为苦,为父母,为孩子,为一切。
我不觉得这是好的,但我没办法。
因为,这是我的命运,我无法选择。
至于本书,我预感它可能是一本不错的书,秘密,神奇,性感,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现代的风雅,还有一点命运的辛酸和无奈。
遗憾的是,最支持我写此书的安院长,已经去世,无缘一睹此书的出版。
他的死,让我感到生命是那么不真实,就像爱情一样,昨天还是好好的,今天就完蛋了,鸡飞蛋打,什么都没有了,生变成了死,爱变成了恨,有变成了无。
如果说,此书的出版能够给他的亡灵带去一点安慰,那即是我此刻最大的愿望。
此书谨献给安院长并全体701人!
瞎子阿炳的故事就是我的两位乡党之一安院长讲给我听的,这也是我听到的第一个关于701的故事。
讲这个故事时,安院长还是安院长。
就是说,他是在离任前给我讲这个故事的,当然还是"密中之人"。
再说,那时候,也还没有"解密日"之说,即使现在,他依然没有被列入解密的名单中。
根据以往惯例,701头号人物的解密时间一般是在离职后的10年左右,如果以10年计,那么也要到明年才是他的解密时间。
所以,有关他的故事,我所知甚少,有所知也不敢妄言。
这不是胆大胆小的问题,而是常识问题。
人在常识面前犯错误,不叫胆大,而是愚蠢。
那么,他何以敢在解密日颁布之前私自将阿炳故事告诉我?我思忖,大概他在当时已经知道即将有解密日之事,而且阿炳的事情必在头批解密的名单中。
事实也是。
所谓艺高胆大,他是艺高胆大——站得高,看得远。
他时处701众人之上,比众人先知早觉一些内情秘事,实属正常。
但以我之见,这不会是他急冲冲给我讲阿炳故事的决定性理由,决定性理由也许是没有的,倒是有两个可以想见的理由:一个,他是阿炳故事最直接的知情人,自然是最权威的讲述者;另一个,我怀疑他对自己的命数充满不祥之虑,担心某一天会说走就走,所以便有"早说为妙"的心计。
他后来果然是"说走就走"的,夜里还好好的,还在跟人打电话,说往事,一觉睡下去,却永远瞑目不醒。
现在,我重述着他留下的故事,有种通灵的感觉。
下面是老人的口述实录——01我去世已久的父母不知道,我以前和现在的妻子,还有我三个女儿包括女婿,他们也都不知道,我是特别单位701的人。
这是我的秘密。
但首先是国家的秘密。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秘密,秘密的机构,秘密的武器,秘密的人物,秘密的我是说,有说不完的秘密。
很难想像,一个国家要没有秘密,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也许就不会存在了,就像那些冰山,如果没有了隐匿在水下的那部分,它们还能独立存在吗?有时候我想,一个秘密对自己亲人隐瞒长达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不这样,我的国家有可能不存在,起码有不存在的危险,不公平似乎也只有让它不公平了。
秘密不等于见不得人。
在我秘密的一生中,我从没干过见不得人的事,我的单位,你知道,它不是什么恐怖组织,而是一个重要的情报机构,主要担负无线电侦听和破译任务。
要说这类机构任何国家和军队都有,所以它的秘密存在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真正秘密的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员编制、工作手段及困难和成果,等等,这些东西打死我也不会说的,因为它们远远比我的生命重要。
在我们701,大家把像阿炳这样的人,搞侦听的人,叫"听风者"。
他们是靠耳朵吃饭的,耳朵是他们的武器,是他们的饭碗,也是他们的故事。
不用说,作为一个从事侦听工作的专业机构,701聚集了众多在听觉方面有特别能力的人,他们可以听到常人听不到的天外之音,并且能够识别声音中常人无法识别的细微差别。
所以,他们的耳朵常常被人誉为"顺风耳"。
顺风耳是跟着风走的,风到哪里,他们的听觉就跟到哪里,无音不闻,无所不知。
然而,在1969年的那阵子,我们一双双顺风耳都被对方捂住了,一个个都成了有耳无闻的聋子。
事情是这样的,这年春季,由我们负责侦听的苏联军方师旅级以上单位的无线电系统突然静默了52个小时。
这么大范围,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电台,无一例外的处于静默,这在世界无线电通讯史上是创下记录的。
如果说这是出于战略需要,那么这种军事谋略也是破天荒的,与其说是军事谋略,倒不如说是疯狂行为。
想想看,这52个小时会发生多少天下大事?什么天下大事都可能发生!所以说,对方的这一招绝对是疯狂透顶的。
然而,他们这次耍疯狂的结果是当了个大赢家,52个小时静静地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