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我爱比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缓慢起伏的丘陵的前方,出现一棵柏树。在视野里周游了许久,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其余都是低矮的茶田,没有人影。天是辽阔的,有一些云彩。一辆大客车走在土路上,颠簸着。阿三看着窗栅栏后面的柏树,心想,其实一切都是从爱比尔开始的。
说起来,那是十年前了。阿三还在师范大学艺术系里读二年级。在这个活跃的年头,阿三和她的同学们频繁地出人展览会、音乐厅和剧场,汲取着新鲜的见识。她们赶上了好时候,什么都能亲闻目睹,甚至还可能试一试。阿三学的是美术专业,她同几个校外的画家,联合举办了一个画展。比尔就是在这画展上出现的。
画展的另两个画家,是阿三业余学画时期的老师,也是爱护她的大哥哥,都是要比阿三年长近十岁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他们的青春时代。在他们的画里,难免就要宣泄出愤懣的情绪,还有批判的意识。相比之下,阿三无思无虑的水彩画,便以一股唯美的气息吸引了人们。在圈内人的座谈会上,阿三声音颤抖地发言,说她画画只是因为快乐,也吸引了人们。这阵子,阿三很出了些风头。当然,随着画展结束,说过去也过去了。重要的是,比尔。
比尔是美国驻沪领馆的一名文化官员。他们向来关注中国民间性质的文化活动,再加上比尔的年轻和积极,自然就出现在阿三这小小的画展上了。比尔穿着牛仔裤,条纹衬衣,栗色的头发,喜盈盈的眼睛,是那类电影上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典型美国青年形象。他自我介绍道:我是毕和瑞。这是他的汉语老师替他起的中国名字,显然,他引以为荣。他对阿三说,她的画具有前卫性。这使阿三欣喜若狂。他用清晰、准确且稚气十足的汉语说: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你来告诉什么,我们看见了我们需要的东西,就足够了。阿三回答道:而我也只要我需要的东西。比尔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他伸出一个手指,有力地点着一个地方,说:这就是最有意思的,你只要你的,我们却都有了。
这几句对话沟通了他们,彼此都觉着很快活。
比尔问阿三,"阿三"这名字的来历。阿三说她在家排行第三,从小就叫她阿三,现在就拿这来作笔名。
比尔说他喜欢这个名字。阿三也问他"毕和瑞"这名字的意思。比尔认真地解释给她听,这是一个吉祥的名字,"和"是"万事和为贵"的"和","瑞"是"瑞雪兆丰年"的"瑞"。阿三见他出口成典,就笑,比尔也笑,再加上一句:我喜欢这个名字。阿三觉着这个年轻的外交官有点傻,你逗他,他却认认真真地回答你,你笑,他也笑。他随和得叫阿三都不相信,怎么都行似的。可阿三也能看出,他不怎么愿意叫他比尔。如要叫他毕和瑞,却又轮到阿三不愿意了,她觉得这是个名不副实的名字。于是她对比尔说:你要我叫你中国名字,你就也要叫我英文名字。比尔就问她的英文名字是什么,她临时胡诌了一个:苏珊。比尔说:这个不好,太多,我给你起一个,就叫numberthree。阿三这时发现,比尔并不像他看上去那么老实。
就像爱他的中国名字一样,比尔爱中国。中国饭菜,中国文字,中国京剧,中国人的脸。他和许多中国人一样,有一辆自行车,骑着车,汇人街道上的车流之中。现在,他的身边有了阿三,骑的是女式跑车,背着一个背囊,像是要跟着他走天涯似的。其实呢,两人赛车般地疯骑着,最后是走进某个宾馆,去那咖啡座喝饮料。这种地方,是有着势利气的。有一回,比尔去洗手间,阿三一个人先去落座,一个小姐过来送饮料单,很不情愿的表情,说了句:要收兑换券。阿三不回答她,矜持地坐着。等比尔回来,在她对面坐下,小姐再过来时,便是躲着阿三眼睛的。阿三心里就有些好笑。还有些时候,遇到的是一个轻浮的小姐,和比尔打得火热,而把阿三晾在一边,阿三心里也好笑。再听到比尔歌颂中国,就在心里说:你的中国和我的中国可不一样。不过她并不把这层意思说出口,相反,她还鼓励比尔更爱中国。她向比尔介绍中国的民间艺术:上海地方戏,金山农民画,到城隍庙湖心亭喝茶,还去周庄看明清时代的居民。
周庄真是把比尔迷住了。那些小石桥在比尔的大身躯之下,像个小世界。比尔在周庄的桥上走过去,引来一些人跟着。有一个老妇就扯扯阿三的衣袖,很内行地问:他是什么国的人?阿三说:美国。老妇撇着嘴不以为然地说:前几天来过三个英国人,带的照相机比他的大,是托在肩胛上的。这时,比尔和两个小孩攀谈上了。他们告诉比尔,有一户人家的灶间里,也开了一条河,船可直接走进房里。比尔就让他们带路去。两个小孩走在前边,就有别的孩子嘲笑他们,还向他们扔石子。他俩险些儿就要打退堂鼓,还是比尔稳住了局势。他回过身邀请大家一起去,那些孩子则红了脸,退缩了。中午饭以后,比尔和阿三再出现在周庄著名的双桥上,人们就已经熟悉了他们,甚至还有人问道,有没有吃过饭?本是当天就要回去的,可是下午的宁静留住了他们。等到夕照来临,将那桥下的水染金,炊烟也染金,比尔就更走不脱了。他听见了唱晚的牧歌。
他们就决定明天早上回去。
周庄的旅馆大约也是明清时代的,板壁的结构,推开二楼的窗,看着楼下沿水的街市,清明上河图似的。他们俩隔着一面板壁,各从各自的房间窗户伸出头去,看风景,聊天。黄昏的光线是很细致的,连水波都匀出了细纹,丝丝缕缕的。比尔背诵起桃花源记,阿三没一句接得上的,也没一句听得进的。想的是些别的事情。后来,天黑到头了,月亮又没升起来,竟连一线光也没有了。两人在一间房内坐了一时,心情忽变得惨淡,甚至有些后悔留在这里。各人都搜寻着话题,想渲染一下气氛,终也没有结果,便分手就寝。关灯前,阿三听见板壁上响了三记,她也叩了三响,彼此就算道了晚安。同时,还生出一点相濡以沫的亲切心情。夜里,阿三醒来一次,发现房内特别明亮,抬头一看,月亮正在周庄的天空。静静地想着,比尔就在隔了一层板的地方,似乎能听见他的鼻息声。可是待她敛息屏气仔细听去听到的却是哪里传来的电视机里的节目声。阿三这才晓得,其实还不很晚呢。早晨,阿三起来一个人出去转悠。转悠到一处,见薄雾中有一个身影仁立着,走近去,那人转脸朝她一笑,原来是比尔。两人都有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心情。
周庄之行使阿三和比尔亲近了一步,建立起一点个人间的关系。在此之前,他们就好像两个文化使者似的,进行着友邦交流。他们再坐到酒吧喝酒,双方的心情都有些变化。有一回,比尔新要了一种酒,让阿三尝尝。他将酒杯递近去,阿三伸过脖于,噘起嘴凑到杯沿上。忽然一抬眼,遇上比尔的眼睛,两人停了有一秒钟,有一些重要的事情就在这一秒钟里发生了。
&nb... -->>
缓慢起伏的丘陵的前方,出现一棵柏树。在视野里周游了许久,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其余都是低矮的茶田,没有人影。天是辽阔的,有一些云彩。一辆大客车走在土路上,颠簸着。阿三看着窗栅栏后面的柏树,心想,其实一切都是从爱比尔开始的。
说起来,那是十年前了。阿三还在师范大学艺术系里读二年级。在这个活跃的年头,阿三和她的同学们频繁地出人展览会、音乐厅和剧场,汲取着新鲜的见识。她们赶上了好时候,什么都能亲闻目睹,甚至还可能试一试。阿三学的是美术专业,她同几个校外的画家,联合举办了一个画展。比尔就是在这画展上出现的。
画展的另两个画家,是阿三业余学画时期的老师,也是爱护她的大哥哥,都是要比阿三年长近十岁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他们的青春时代。在他们的画里,难免就要宣泄出愤懣的情绪,还有批判的意识。相比之下,阿三无思无虑的水彩画,便以一股唯美的气息吸引了人们。在圈内人的座谈会上,阿三声音颤抖地发言,说她画画只是因为快乐,也吸引了人们。这阵子,阿三很出了些风头。当然,随着画展结束,说过去也过去了。重要的是,比尔。
比尔是美国驻沪领馆的一名文化官员。他们向来关注中国民间性质的文化活动,再加上比尔的年轻和积极,自然就出现在阿三这小小的画展上了。比尔穿着牛仔裤,条纹衬衣,栗色的头发,喜盈盈的眼睛,是那类电影上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典型美国青年形象。他自我介绍道:我是毕和瑞。这是他的汉语老师替他起的中国名字,显然,他引以为荣。他对阿三说,她的画具有前卫性。这使阿三欣喜若狂。他用清晰、准确且稚气十足的汉语说: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你来告诉什么,我们看见了我们需要的东西,就足够了。阿三回答道:而我也只要我需要的东西。比尔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他伸出一个手指,有力地点着一个地方,说:这就是最有意思的,你只要你的,我们却都有了。
这几句对话沟通了他们,彼此都觉着很快活。
比尔问阿三,"阿三"这名字的来历。阿三说她在家排行第三,从小就叫她阿三,现在就拿这来作笔名。
比尔说他喜欢这个名字。阿三也问他"毕和瑞"这名字的意思。比尔认真地解释给她听,这是一个吉祥的名字,"和"是"万事和为贵"的"和","瑞"是"瑞雪兆丰年"的"瑞"。阿三见他出口成典,就笑,比尔也笑,再加上一句:我喜欢这个名字。阿三觉着这个年轻的外交官有点傻,你逗他,他却认认真真地回答你,你笑,他也笑。他随和得叫阿三都不相信,怎么都行似的。可阿三也能看出,他不怎么愿意叫他比尔。如要叫他毕和瑞,却又轮到阿三不愿意了,她觉得这是个名不副实的名字。于是她对比尔说:你要我叫你中国名字,你就也要叫我英文名字。比尔就问她的英文名字是什么,她临时胡诌了一个:苏珊。比尔说:这个不好,太多,我给你起一个,就叫numberthree。阿三这时发现,比尔并不像他看上去那么老实。
就像爱他的中国名字一样,比尔爱中国。中国饭菜,中国文字,中国京剧,中国人的脸。他和许多中国人一样,有一辆自行车,骑着车,汇人街道上的车流之中。现在,他的身边有了阿三,骑的是女式跑车,背着一个背囊,像是要跟着他走天涯似的。其实呢,两人赛车般地疯骑着,最后是走进某个宾馆,去那咖啡座喝饮料。这种地方,是有着势利气的。有一回,比尔去洗手间,阿三一个人先去落座,一个小姐过来送饮料单,很不情愿的表情,说了句:要收兑换券。阿三不回答她,矜持地坐着。等比尔回来,在她对面坐下,小姐再过来时,便是躲着阿三眼睛的。阿三心里就有些好笑。还有些时候,遇到的是一个轻浮的小姐,和比尔打得火热,而把阿三晾在一边,阿三心里也好笑。再听到比尔歌颂中国,就在心里说:你的中国和我的中国可不一样。不过她并不把这层意思说出口,相反,她还鼓励比尔更爱中国。她向比尔介绍中国的民间艺术:上海地方戏,金山农民画,到城隍庙湖心亭喝茶,还去周庄看明清时代的居民。
周庄真是把比尔迷住了。那些小石桥在比尔的大身躯之下,像个小世界。比尔在周庄的桥上走过去,引来一些人跟着。有一个老妇就扯扯阿三的衣袖,很内行地问:他是什么国的人?阿三说:美国。老妇撇着嘴不以为然地说:前几天来过三个英国人,带的照相机比他的大,是托在肩胛上的。这时,比尔和两个小孩攀谈上了。他们告诉比尔,有一户人家的灶间里,也开了一条河,船可直接走进房里。比尔就让他们带路去。两个小孩走在前边,就有别的孩子嘲笑他们,还向他们扔石子。他俩险些儿就要打退堂鼓,还是比尔稳住了局势。他回过身邀请大家一起去,那些孩子则红了脸,退缩了。中午饭以后,比尔和阿三再出现在周庄著名的双桥上,人们就已经熟悉了他们,甚至还有人问道,有没有吃过饭?本是当天就要回去的,可是下午的宁静留住了他们。等到夕照来临,将那桥下的水染金,炊烟也染金,比尔就更走不脱了。他听见了唱晚的牧歌。
他们就决定明天早上回去。
周庄的旅馆大约也是明清时代的,板壁的结构,推开二楼的窗,看着楼下沿水的街市,清明上河图似的。他们俩隔着一面板壁,各从各自的房间窗户伸出头去,看风景,聊天。黄昏的光线是很细致的,连水波都匀出了细纹,丝丝缕缕的。比尔背诵起桃花源记,阿三没一句接得上的,也没一句听得进的。想的是些别的事情。后来,天黑到头了,月亮又没升起来,竟连一线光也没有了。两人在一间房内坐了一时,心情忽变得惨淡,甚至有些后悔留在这里。各人都搜寻着话题,想渲染一下气氛,终也没有结果,便分手就寝。关灯前,阿三听见板壁上响了三记,她也叩了三响,彼此就算道了晚安。同时,还生出一点相濡以沫的亲切心情。夜里,阿三醒来一次,发现房内特别明亮,抬头一看,月亮正在周庄的天空。静静地想着,比尔就在隔了一层板的地方,似乎能听见他的鼻息声。可是待她敛息屏气仔细听去听到的却是哪里传来的电视机里的节目声。阿三这才晓得,其实还不很晚呢。早晨,阿三起来一个人出去转悠。转悠到一处,见薄雾中有一个身影仁立着,走近去,那人转脸朝她一笑,原来是比尔。两人都有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心情。
周庄之行使阿三和比尔亲近了一步,建立起一点个人间的关系。在此之前,他们就好像两个文化使者似的,进行着友邦交流。他们再坐到酒吧喝酒,双方的心情都有些变化。有一回,比尔新要了一种酒,让阿三尝尝。他将酒杯递近去,阿三伸过脖于,噘起嘴凑到杯沿上。忽然一抬眼,遇上比尔的眼睛,两人停了有一秒钟,有一些重要的事情就在这一秒钟里发生了。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