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红楼梦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牞只有诗联
套语加诗联
第几回
枻,柸,柘,柀,戌枷庚柣戌柭庚殶,毖庚洳,洙,洚庚洬
戚、全、庚枷;戌、全、庚柅;全、庚柫;柤庚柂─枹,柎庚洇
戚柅;戚、戌柫柷戚、庚柰,柼戚洘
("戌"代表甲戌本。"全"代表全抄本。只有数目字的是各本相同的。"柂─枹"是第十七、十八回合。)
甲戌本头五回与第二十五回是废套语期的产物,此外庚本还有七回也属于这时期,散见全书。第六至八回有诗联──各本同──属于下一个时期,诗联期。庚本第十七、十八合回也属于诗联期,因此是在诗联期注"俇"字。同期稍后,把这注解移到第六回。
前面提过,第五回回末删去媚人的名字,上半回仍旧有媚人,因为改的都在末两页,前面就没注意。同样的,废套期与诗联期也只影响各期间新写、改写诸回。废套期未触及的各回仍旧保留回末套语,到了诗联期,如果改写这一回,就又在套语下面赘上一副诗联。这是表上"套语加诗联"几回的来源。但是内中第六、第七回是怎么回事?第六回只有戚本属于这一类,其他各本都只有诗联。第七回戚本、甲戌本同是回末套语加诗联,全抄本、庚本只有诗联。
第六至八回这三回仍旧是甲戌本异文最多,如第六回开始,宝玉梦遗,叫袭人不要告诉人,多"要紧!"二字(戚本同),不像儿童口吻,反面削弱了对白的力量。同回平儿称周瑞家的为"周大嫂",不够客气──连凤姐还称她"周姐姐"──他本都作"周大娘"。第七回薛姨妈说宫花"白放着可惜旧了,何不给他姊妹们带(戴)去?"(戚本同)全抄、庚本作"白放着可惜了儿的",是更流利的京片子。第二十一回脂批"近日多用可惜了的四字"(庚本第四六六页,戚本同),可见这句北方俗语当时已经流行,不是后人代改的。而且"白放着可惜旧了"不清楚,仿佛已经旧了,使这十二枝宫花大为减色,其实是说"老搁着旧了可惜"。同回焦大骂大总管赖二:"焦大太爷跷起一只脚(戚本作"腿"),比你的头还高呢",似带秽亵,戚本更甚。全抄、庚本作"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比较含糊雅驯。第八回宝玉掷茶杯,"打个虀粉",当指"打了个碎为虀粉"。他本作"打了个粉碎"。以上四项与甲戌本第五回的异文性质相仿,都是较粗糙的初稿,他本是改笔。又有俗字甲戌本写法较特别,如"一扒(巴)掌"(第六回),他本作"一把掌";"嘴"(第六、七、八回)他本作"努嘴"。
甲戌本其他异文大都是南京话,如第六回"那板儿才亦(也才)五六岁的孩子,"他本缺"亦"字;第七回"亦发连贾珍都说出来",戚本同,全抄、庚本作"越发"。也有文言,第六回给刘姥姥开出一桌"客馔",戚本同,全抄、庚本作"客饭"(注十三)。
这些异文戚本大都与甲戌本相同,有几处也已经改掉了,与他本一致。但是戚本第七回有吴语,"尤氏问派了谁人送去"──全抄本第五十九回第一页下也有"这新鲜花篮是谁人编的?"他本无"人"字。弹词里有"谁人",近代写作"啥人"。第六十七回戚本特有的一段又有吴语"小人"(儿童)──第九页上,第五行。全抄本吴语很多,庚本也偶有(注十四),显然是此书早期的一个特色。
第六回只有戚本有回末套语,回目也是戚本独异,作"刘老妪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回目"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戚本作"村老妪是信口开河,痴情子偏寻根究底",全抄本作"村老妪谎谈承色笑,痴情子实意觅踪迹"。前面提起过,全抄本此回几乎全部用"嫽嫽",显然是可靠的早本,回目也是戚本回目的前身,"村老妪"这名词是书中原有的。
第四十一回回目,戚本也与庚本不同,作"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老妪醉卧怡红院"(程本同,不过"老妪"作"老老")。显然戚本"刘老妪"的称呼前后一贯,还是早期半文半白的遗迹。
第七、八两回回目纷歧。第七回戚本作"尤氏女独请王熙凤,贾宝玉初会秦鲸卿",称尤氏为"尤氏女",仿佛是未嫁的女子。甲戌本作"送宫花周瑞叹英莲,谈肄业秦钟结宝玉",称周瑞家的为周瑞,更不妥。下句"秦钟结宝玉",其实是宝玉更热心结交秦钟。庚本"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上句似乎文法不对,但是在这里"送宫花"指"当宫花送来的时候",并不是贾琏送宫花。但是称白昼行房为戏凤,仍旧有问题,俞平伯也提出过。
第八回戚本作"拦酒兴李奶母讨恹,掷茶杯贾公子生嗔","贾公子"与"尤氏女"都是此书没有的称呼,带弹词气息。
甲戌本此回回目作"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全抄、庚本作"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似乎是后改的,因为第三十五回才透露莺儿原名黄金莺,那一回回目"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绾梅花络",显然是现取了"黄金莺"的名字去对"白玉钏"。
统观第六、七、八回,这三回戚本、甲戌本大致相同,是文言与南京话较多的早本,戚本稍后,已经改掉了一些,但是也有漏改的吴语,甲戌本里已经不见了的。庚本趋向北方口语化,但是也有漏改的地方,反而比戚本、甲戌本更早。全抄本的北边话更道地。例如第七回焦大说:
这等黑更半夜(庚本,半文半白──早本漏改)
这样黑更半夜(戚、甲戌本,普通话。南京话同)
这黑更半夜(全抄本,北方话)
但是戚本、甲戌本也有几处比他本晚,如第六回刘姥姥对女婿称亲家爹为"你那老的",甲戌本有批注:"妙称。何肖之至!"全抄本作"你那老人家",庚本误作"你那老家"。既然批者盛赞"老的",作者不见得又改为"老人家"。当然是先有"老人家",后改"老的"。
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穿夹道,彼时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庚本第一六四页。全抄本次句缺"彼时",句末多个"来"字。甲戌、戚本缺加点的十九字,批注:"细极。李纨虽无花,岂可失而不写,故用此顺笔便墨,间三带四,使观者不忽。")别房的仆妇在窗外走过,可以看见李纨在炕上睡觉,似乎有失尊严,尤其不合寡妇大奶奶的身分,而且也显得房屋浅陋,尽管玻璃窗在当时是珍品。看来是删去的败笔。甲戌、戚本有批注,可见注意此处一提李纨,不会有遗漏字句或后人妄删。
周瑞家的送花到凤姐处,"小丫头丰儿坐在凤姐房中门槛上",摆手叫她往东屋去:"周瑞家的会意,忙蹑手蹑足往东边房里来,只见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呢。周瑞家的巧(悄)问奶子道:姐儿睡中觉呢?也该请醒了。奶子摇头儿。正说着,只听那边一阵笑声,却有贾琏的声音。"(庚本第一六四页)全抄本同,甲戌、戚本作"奶奶睡中觉呢?正问着,"当然是后者更对,但是前者也说得通,不过是随口撘讪的话,不及后者精警。
同回秦钟自忖家贫无法结交宝玉,"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庚本第一七一页)。全抄本"窭"误作"缕"。甲戌、戚本作"可知贫富二字限人,"句下批注:"贫富二字中失却多少英雄朋友。"王府本批:"此是作者一大发泄处,可知贫富二字限人。总是作者大发泄处,借此以伸多少不乐。""限人"比"陷人"较平淡,而语意更深一层,也更广。三条批语指出这句得意之笔的沉痛,王府本的两条并且透露这是作者的一个切身问题。
以上四点都是文艺性的改写,与庚本、全抄本这三回语言上的修改,性质不同。
第七回的标题诗写秦氏,末句"家住江南本姓秦",书中并没提秦家是江南人或是在江南住过。秦氏列入"金陵十二钗",似乎只是因为夫家原籍金陵。第八回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第四十一回妙玉用"斝"给宝钗吃茶,"旁边有一耳"──与茶盅不同──给宝玉用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支绿玉斗","斗"似是"斝"字简写,否则"斗"仿佛是形容它的大,妙玉自己日常不会用特大的茶杯。而且她又"找出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来,笑道:你可吃的了这一海?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塌。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起先那绿玉"斗"一定也不过一杯的容量。
从第八回的标题诗看来,宝玉这次探望宝钗,用绿玉斝喝酒──后文当然不会再用这名色──而且没有黛玉在座,至少开筵的时候黛玉还没来。这两首标题诗都与今本情节不符,显然来自早本,比用"嫽嫽"的第四十一回更早。无怪第七回那首诗只有戚本、甲戌本有,第八回这首更是甲戌本独有,因为戚本已经改掉了一些早本遗迹。
甲戌本在废套语期把第六、七、八这三回收入新的本子,换了回目。第六回开始,宝玉"初试云雨情"一段,其实附属废套期新写的第五回,是梦游太虚的余波或后果。稿本都是一回本,正如现代用钢夹子把一章或一篇夹在一起,不过线装书究竟拆开麻烦,因此最简便的改写方法是在回首或回末加上一段,只消多钉一叶。第六回回首添上"初试云雨情"一段,过渡到早本三回,又把此回刘姥姥口中的"你那老人家"改为"你那老的"。戚本此回显然在这期间及时抽换改稿,因此回首新添的一段有秦氏进房慰问,又把"老人家"改"老的",但是漏删回末套语;此后经过诗联期,在套语下加上一副诗联,又再抽换回首一段,改写秦氏未进房的今本,但是漏删"要紧!"二字。
甲戌本第七回改写三处──删李纨睡在炕上等等──戚本都照改。看来这三处与第六回的改写一样,都是废套期改的。戚本第七回也在这期间抽换新稿,但是这次甲戌本与戚本一样漏删回末套语。当然此回改写三处都不在回末,容易忘了删"下回分解"。但是第六回也不过回首加了一段,上半回又改了两个字,距回末还更远,怎么倒记得删回末套语?因为甲戌本头五回都删了回末套语,一口气删下来,第六回也还特为掀到回末,删掉套语,此后就除非改写近回末部份,才记得删。
庚本与全抄本这两个早本,在废套期都没有及时抽换,因此第六、七两回改写的四处与回首添的一段都没有。作者显然是在诗联期在这两个本子上两次修改这三回的北方话,方才连带的抽换改稿,所以第六回回首加的"初试"一段已经是今本,秦氏未进房。因为是诗联期改的,三回回末都只有诗联。第七回回目改来改去都不妥,最后全抄本索性删去再想。
第八回在废套期改写过──可能就是不符合标题诗的情节──因此各本一致,都没有回末套语,诗联期加诗联。庚本、全抄本这两个改了北方口音的晚本,此回回目也是后改的,提到第三十五回才编造的名字:金莺。
把这三回的一团乱丝理了出来,连带的可以看出除了甲戌本,这些本子都是早本陆续抽改,为了尽可能避免重抄,注重整洁,有时候也改得有选择性。正如全抄本始终用"旷"与"姆姆",戚本始终用"嫫嫫",又常保留旧回目,因为改回目势必涂抹,位置又特别刺目。白文本就忠于底本,不求一致化,所以用"旷"而又有一个"",正如头四回没有回末套语,仍是本来面目。因此白文本虽然年代晚──否则不会批语全删──质地比那两个外围的脂本好。
因为长时期的改写,重抄太费工,所以有时候连作者改写都利用早本,例如改北方话改在两个早本上,忘了补入以前改写的几处,更增加了各本的混乱。
甲戌本头八回本来都是废套语期的本子,不过内中只有前五回是重抄过的新稿,后三回是早本,还在用"嫽嫽",废套期其实已经采用"姥姥"──见庚本第三十九回──但是第六回改"姥姥"改得不彻底。这三回当时只换了回目,除了第八回大改,只零星改写四处,第六回回首又添了段"初试云雨情"。三回统在诗联期整理重抄,第六回添写总批,提及"初试云雨情",所以此回总批为甲戌本独有。同一时期作者正在别的本子上修改这三回的北方话,先后改了两次,而此本并没改,也可见此本这三回确是脂评人编校的,不是作者自己。
废套期的本子,头五回与第二十五回还保存在甲戌本里,此外庚本里也保存了七回:第十六、第三十九、四十、第五十四、第五十六、第五十八、第七十一回,这是沉没在今本里的一个略早些的本子,上限是一七五四年,下限似乎不会晚于一七五五──一七五六夏誊清的第七十五回似已恢复回末套语,中间还隔着个诗联期──看来这本子就是一七五四本,但是我们需要更确定,暂称x本。
此书的标题诗都是很早就有,不光是第七、八两回的。头两回原先的格局都是回目后总批、标题诗,而第一回的总批还是初名"石头记"的时候写的。唯一的例外是第五回的标题诗,只有戚本、全抄本有,己卯本另纸录出。
己卯本前十一回也批语极少,而且一部份另纸录出──是一个近白文本,批语几乎全删后,又有人从别的抄本上另笺补录几条批、两首标题诗,第五、第六回的。第六回那首,除庚本是白文本外,各本都有,显然是早有的,己卯本是删批的时候一并删掉了,后来才又补抄一份。第五回那首极可能也是己卯本原有,删批时删去。倘是那样,那就只有甲戌本没有第五回的标题诗,因为甲戌本第五回是初稿,其他各本是定稿;此回原无标题诗,到诗联期改写,才添写一首,所以甲戌本独无。
除了第五回这首,标题诗都早。到了x本,是此书最现代化的阶段,回前回末一切形式都废除了,新的第五回就没有标题诗。第三回大改,如果原有标题诗也不适用了,因此也没有。第一、二、四回小改,头两回原有的标题诗仍予保留。第四回只有全抄本有: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俞平伯说:"按第四回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此诗云云,似不贴切。岂因其中有贾雨村曰: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等语乎?信如是解,实未必佳。贾雨村何足与语捐躯报国耶!恐未必是原有"(注十五)
宝玉有一次骂"文死谏,武死战"都是沽名,"必定有昏君,他方谏",让皇帝背恶名,不算忠臣(第三十六回,庚本第八二九页)。书中贾雨村代表宝玉心目中的"禄蠹"。"捐躯"当是"死谏"。八十回后应当还有贾雨村文字,大概与贾赦石呆子案有关。这首诗更牵涉不上,似专指此回。可能x前本写贾雨村看了"护官符",想冒死参劾贾史王薛四家亲族植党营私,结果改变主张。后来删去这段,这首诗也跟着删了。
"凡例"第四段这样开始:"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书中京城从来没称"中京",总是"都"、"都中"、"京都"。只有第七十八回贾政讲述林四娘故事:"后来报至中都",也仍旧不是"中京",而且出自贾政口中,也并不是"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唯一的一次称"长安",在第五十六回宝玉梦中甄宝玉说:"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
林四娘故事中又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庚本批注:"妙!赤眉黄巾两时之时("事"误),今合而为一,若云不合两用,便呆矣。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长安在西北,不会称"中京",也是"为混人也",故意使人感到迷离惝恍。为了文字狱的威胁,将时代背景移到一个不确定的前朝,但是后来作风更趋写实,虽然仍旧用古代官名,贾母竟向贾政说:"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第三十三回),不说"回金陵去"。南京是明清以来与北京对立的名词,只差明言都城是北京了。
"凡例"还有一点与今本不大符合。第三段讲书名点题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这一段的语气,仿佛是说"通部"快看完了,才看到"红楼梦一回"──第五回。十二钗中,巧姐第五回还没出场,其余的也刚介绍完毕。
各本第五回有三副回目,甲戌本、庚本的两副都有"红楼梦"字样。此外还有第二十五回,庚本、戚本回目是:"魇魔法姐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通灵"当然是"通灵玉"。此处的"红楼梦"除非是指此回内和尚持诵那玉,念的诗有:s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爹孽偿清好散场。
理由似乎太单薄。俞平伯评此回回目下联:"各本此一句均不甚妥",包括"红楼梦通灵遇双真"(注十六)。
上半回贾环推倒灯台,烫伤宝玉,王夫人"急的又把赵姨娘数落一顿",批"总是为楔紧五鬼一回文字"(甲戌、庚、戚本)。显然宝玉被烫与"五鬼一回"原是两回。五鬼回一定删掉很多,所以两回并一回。
第二十四回"贾环见宝玉同邢夫人坐在一个坐褥上,邢夫人又百般摸娑抚弄他,早已心中不自在了。"庚本夹批:"千里伏线。"贾环贾兰先走了,宝玉与姊妹们在邢夫人处吃了饭回去"母女姊妹们"一块吃饭,因此姊妹们只是迎春探春惜春,叙述极简,没提是谁──"各自回房安歇,不在话下。"庚本批注:"一段为五鬼魇魔法引。脂砚。"
五鬼回就在下一回,不能称"千里伏线"。如果以后另有更严重的贾环陷害宝玉的事,脂砚不会这样短视,批"一段为五鬼魇魔法引"。当是两条批同指五鬼回,不过早先五鬼回在后部,与第二十四回隔得很远。"凡例"所说的"红楼梦一回"也在后部。
x本第五回──即甲戌本第五回──是初稿。甲戌本第二十五回也属于x本,所以是x本删并五鬼等两回为第二十五回,删去的大段文字显然是太虚幻境,移前到第五回。早先五鬼回内宝玉遭巫魇昏迷不醒,死了过去,投到警幻案下,见到十二钗册子,听到红楼梦曲,但是没有与警幻的妹妹成亲,因为"绮栊昼夜困鸳鸯",显然已经有性经验,用不着警幻给他受性教育。太虚幻境搬到第五回,才有警幻的妹妹兼美,字可卿,又"用秦氏引梦"。
因此第五回在诗联期定稿,只改最后两页娶警幻妹,偕游至迷津遇鬼怪惊醒,秦氏听见他梦中叫"可卿",因为只有这一段是初稿──除了前面极简略的"秦氏引梦"一节。其他的太虚幻境文字如警幻赋赞、册子曲子都是旧稿。
"凡例"所谓"红楼梦一回"就是五鬼回,虽然在后部,也不会太后,十二钗册子大概仍旧是预言,不是评赞。照理这一回也似乎应当位置较后,因为第一回甄士隐也是午睡梦见太虚幻境,第五回宝玉倒又去了,成了跑大路似的。但是这至多是结构上的小疵,搬到第五回,意境相去天壤。原先在昏迷的时候做这梦,等于垂危的病人生魂出窍游地府,有点落套。改为秦氏领他到她房中午睡,被她的风姿与她的卧室淫艳的气氛所诱惑,他入睡后做了个绮梦,而这梦又关合他的人生哲学,梦中又预知他爱慕的这些女子一个个的凄哀的命运。这造意不但不像是十八世纪中国能有的,实在超越了一切时空的限制。──一说梦游太虚是暗示秦氏与宝玉这天下午发生了关系,这论争不在本文范围内,不过纯粹作为艺术来看,那暗示远不及上述的经过,也有天渊之别。
第二十五回赵姨娘向马道婆说凤姐的话,俞平伯指出全抄本多几句:
提起这主儿来,真真把人气杀,教人一言难尽。我白和你打个赌儿,明日这份家私
全抄本此回还有许多异文(注十七),甲戌本与他本也略有点不同。这两个本子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下列两处:
若说谢的这个字,可是你错打算了。(全抄本;戚本同)
若说谢的这个字,可是你错打了法马了。(甲戌本)
若说谢我的这两个字,可是你错打算盘了。(庚本)
甲戌本的白话比全抄本流利,但是"法马"──今作"码",秤上的衡量记号──这句较晦涩。庚本才是标准白话。"谢"指谢礼,改为"谢我"也清楚得多。
贾母等捧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全抄本)
贾母等正围着他两个哭时,只见宝玉(甲戌本)
贾母等正围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庚、戚本)
"捧着宝玉哭"是古代白话。凤姐与宝玉同时中邪,都抬到王夫人上房内守护。只哭宝玉,冷落了凤姐,因此改为"围着他两个哭",但是分散注意力,减轻了下句出其不意的打击,因此又改为"围着宝玉哭"。
贾环的意图,各本都作"要用热油烫瞎他的眼睛",甲戌本独作"要用蜡灯里的滚油烫他一下",显然是油灯改蜡灯后的改文,但是啰唆软弱。
马道婆纸铰的五鬼"青面红发"(全抄、甲戌本),庚、戚作"青面白发"。青面红发是鬼怪常有的,白发是人,与青面对照,反而更恐怖。
此回写黛玉,全抄、甲戌本各有一句太露。凤姐取笑黛玉"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做媳妇?"李纨赞凤姐诙谐:"黛玉含羞笑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甲戌本)这段谈话后,大家走了,宝玉叫住黛玉,拉着她的袖子笑,说不出话来。"黛玉心中也有几分明白,只是自己不住的把脸红涨起来"(全抄本)其他各本都删了此处加点的字。
写宝玉与彩霞,"宝玉便拉他手笑道:好姐姐,你也理我理儿呢,一面说,一面拉他的手。"(庚、戚本)甲戌本没有末两句。这两句本来重复得毫无意义,原因是删去了全抄本的"(一面拉他的手)只往衣内放"五字,因为涉嫌秽亵。甲戌本把重复的字句也删了。
全抄本此回无疑的是初稿。甲戌本是改稿,庚、戚本是定稿,但是都有漏改漏删。
x本此回是甲戌本的,因此删并五鬼等二回,成为第二十五回后,又还改过一次,才收入x本。──全抄本此回也应当没有回末套语,但是此本回末缺套语的一概都给妄加了──第二十五回直到诗联期后,恢复回末套语后才定稿。
全抄本此回回目"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姐弟遇双仙",俞平伯说:"上句合于戌、晋、程甲。下句与诸本并异,各本此一句均不甚妥,但此本上言叔嫂,下言姐弟,而姐弟即叔嫂,亦未必很对。"(注十八)
甲戌本下句作"通灵玉蒙蔽遇双真","蒙蔽"不对"叔嫂"。都是为了此回删去太虚幻境文字,需要改掉回目中的"红楼梦"三字,越改越坏。庚本、戚本仍用旧回目。
与贾环恋爱的丫头,在第三十三、第六十一、六十二回是彩云,第二十五、第七十二回是彩霞。
第三十九回李纨正称赞鸳鸯平儿是贾母凤姐的膀臂,"宝玉道:太太屋里的彩霞是个老实人。探春道:可不外头老实,心里有数儿。太太是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他都知道,凡百一应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连老爷在家出外去,一应大小事,他都知道,太太忘了,他背后告诉太太。"这彩霞当然就是贾环的彩霞。第七十二回"赵姨娘素日与彩霞契合,巴不得与了贾环,方有个膀臂。"正因为是王夫人身边最得力的人,才于赵姨娘有利。
第六十二回作"彩云",但显然就是第三十九回大家说她老实的彩霞,偷了许多东西送贾环,反而受他的气,第七十二回他终于负心。
第三十九回与第二十五回同属x本。第三十三回作"彩云",同回有早本漏改的"姆姆"二字。显然贾环的恋人原名彩云,至x本改名彩霞,从此彩云不过是一个名字,没有特点或个性。
全抄本第二十五回彩霞初出场的一段如下:
那贾环一时又叫彩云倒茶,一时又叫金钏儿剪蜡花。众丫嬛素日原厌恶他,只有彩云(他本作"霞")还和他合的来,倒了一杯茶递与他悄悄向贾环说:"你安分些罢,"贾环道:"你别哄我,如今你和宝玉好,把我不大理论,我也看出来了。"彩云(他本作"霞")道:"没良心的"(以下统作"彩霞")
此外还有歧异,但是最值得注意的是彩霞头两次作"彩云",此后方改彩霞。
全抄本此回是宝玉烫伤一回与五鬼回删并的初稿。原先宝玉烫伤一回写贾环支使不动别人,至少叫彩云倒茶倒了给他,因为彩云跟他还合得来。今本强调众婢的鄙薄,叫彩云倒茶也不倒,还是彩霞倒了杯给他──也许彩云改名彩霞自此始──。这一点删并时已改,全抄本这两个"彩云"是漏网之鱼。这是全抄本是x本第二十五回初稿的又一证。
吴世昌著“红楼梦探源",发现元妃本来死在第五十八回,后来改为老太妃薨,是此书结构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第五十八回属于x本。
第五十四回也属于x本,庚本此回与下一回之间的情形特殊,第五十四回末句"且说当下元宵已过",与下一回第一句"且说元宵已过"重复,当是底本在这一行划了道线,分成两回。未分前这句是"且说当下元宵已过","当下"二字上承前段。这句挪到下一回回首,"当下"语气不合,因此删去。大概勾划得不够清楚,抄手把原来的一句也保存了。分回处没加"下回分解",显然是x本把第五十四、五十五合回分成两回,所以不用回末套语。新的第五十五回仍旧保有第五十四、五十五合回的回末套语。
第五十五回开始,"且说元宵已过"底下紧接着就是庚本独有的太妃病一节,伏老太妃死。一回稿本最取巧的改写法是在回首加一段,这是又一例。如果在x本之前已经改元妃之死为老太妃死,无法加上第五十五回回首太妃病的伏笔,因为第五十四、五十五合回还没有一分为二。显然是x本改掉第五十八回元妃之死。
庚本八张回目页,也就是十回本的封面。内中七张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字样,下半部有三张又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唯一的例外是第六册,回目页上只有书名"石头记"与回目,前面又多一张题页,上书"石头记第五十一回至六十回",是这十回本的封面。回目页背面有三行小字:
第五十一回至六十回庚辰秋定本
脂砚斋凡四阅评过
题页已有回数,这里又再重一遍,叠床架屋,显然不是原定的格式。这十回当是另一来源,编入"庚辰秋定本"的时候草草添上这本子的标志。
上半部四张回目页都没有日期。第四册的一张,上有"村嫽嫽是信口开河"句,在第三十九回回首已经改为"村姥姥是信口开河"。第三十九、四十两回属于x本。第四十一回正文"姥姥"最初三次都作"嫽嫽",将此回与上十回的回目页连在一起,形成此本中部一个共同的基层。至少这一部份是个早本,还在用"嫽嫽"。第三十九、四十这两回是x本改写抽换的。
第一张回目页上"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嫽"已改"姥",与第三十一至四十回的回目页显然不同时,是拼凑上白文本的时候,抄配一张回目页,──白文本本身没有回目页──所以照着第六回回首的回目抄作"姥"。这一张回目页可以撇开不算。
白文本与抄配的两回当然不算,另一来源的第六册虽然编入"庚辰秋定本",也暂时搁过一边。此外的正文与回目页有些共同的特点,除了中部的"嫽嫽",还有第十二回回末"林儒海"病重,第十四回回目作"林儒海捐馆扬州城",回目页上也作"儒海",可知林如海原名儒海;第十七、十八合回未分回,第十九、第八十回尚无回目,也都反映在回目页上。但是下半部也有几处不同,如第四十六回回目"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回目页上作"鸳鸯女誓绝鸳鸯女"(女误,改侣,同戚本);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回目页上作"冕璃"。
戚本保留了一些极旧的回目,因此第四十六回回目该是"鸳鸯侣"较早。"琉璃"是通行的写法,当是先写作"冕璃",后改"琉"。庚本下半部回目页与各回歧异处,都是回目页较老。那是因为这几回经过改写抽换,所以比回目页新。
吴世昌认为庚本回目页上"脂砚斋凡四阅评过这条小字签注,也是从另一个不相干的底本上抄袭来硬加上的";"四阅评过"、"某年某月定本"──如"己卯冬月定本"──都是"藏主或书贾加上去的签条名称"(注十九)。但是吴氏相信"庚辰秋月定本"确是一七六年的本子,因为标明这日期的后四册内,第七十五回回前附叶上有"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五月初七日对清"的记载。"从对清到定本,相隔四年,完全可信。"前四册没有日期,第二十二回未完,吴氏指出回末附叶上墨笔附记与正文大小笔迹相同:"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因为这条附记是一个人用墨笔与正文同时过录,可知在底本中原已如此,也就清楚地证明:第二十二回和这一部份的其他各回的底本是丁亥(一七六七)年以后才钞的。"又举出"正文中的内证,即在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之间,有一条素不为人注意的分界线":第四十回回末筵席上"只听见外面乱嚷",故起波澜,使人急于看下回,而下一回没有交代,仍旧在喝酒行令,显然第四十回回末惊人之笔是后加的,属于一七六七后编的改本,而第四十一回抄自一七六"定"的旧本(注二十)。
第四十回是x本改写的,与下一回不衔接,因为没联带改下一回回首,与第三十五、第七十回同一情形。第三十五回回末"只听黛玉在院中说话,宝玉忙叫快请",也没有下文;第七十回贾政来信延期返京,下一回开始,却已经如期回来了,也并不能证明第三十六回起是另一个本子,第七十一至八十回又是一个本子。这不过是改写一回本稿本难免的现象,下一回不在手边,回首小改暂缓,就此忘了。
nbsp;牞只有诗联
套语加诗联
第几回
枻,柸,柘,柀,戌枷庚柣戌柭庚殶,毖庚洳,洙,洚庚洬
戚、全、庚枷;戌、全、庚柅;全、庚柫;柤庚柂─枹,柎庚洇
戚柅;戚、戌柫柷戚、庚柰,柼戚洘
("戌"代表甲戌本。"全"代表全抄本。只有数目字的是各本相同的。"柂─枹"是第十七、十八回合。)
甲戌本头五回与第二十五回是废套语期的产物,此外庚本还有七回也属于这时期,散见全书。第六至八回有诗联──各本同──属于下一个时期,诗联期。庚本第十七、十八合回也属于诗联期,因此是在诗联期注"俇"字。同期稍后,把这注解移到第六回。
前面提过,第五回回末删去媚人的名字,上半回仍旧有媚人,因为改的都在末两页,前面就没注意。同样的,废套期与诗联期也只影响各期间新写、改写诸回。废套期未触及的各回仍旧保留回末套语,到了诗联期,如果改写这一回,就又在套语下面赘上一副诗联。这是表上"套语加诗联"几回的来源。但是内中第六、第七回是怎么回事?第六回只有戚本属于这一类,其他各本都只有诗联。第七回戚本、甲戌本同是回末套语加诗联,全抄本、庚本只有诗联。
第六至八回这三回仍旧是甲戌本异文最多,如第六回开始,宝玉梦遗,叫袭人不要告诉人,多"要紧!"二字(戚本同),不像儿童口吻,反面削弱了对白的力量。同回平儿称周瑞家的为"周大嫂",不够客气──连凤姐还称她"周姐姐"──他本都作"周大娘"。第七回薛姨妈说宫花"白放着可惜旧了,何不给他姊妹们带(戴)去?"(戚本同)全抄、庚本作"白放着可惜了儿的",是更流利的京片子。第二十一回脂批"近日多用可惜了的四字"(庚本第四六六页,戚本同),可见这句北方俗语当时已经流行,不是后人代改的。而且"白放着可惜旧了"不清楚,仿佛已经旧了,使这十二枝宫花大为减色,其实是说"老搁着旧了可惜"。同回焦大骂大总管赖二:"焦大太爷跷起一只脚(戚本作"腿"),比你的头还高呢",似带秽亵,戚本更甚。全抄、庚本作"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比较含糊雅驯。第八回宝玉掷茶杯,"打个虀粉",当指"打了个碎为虀粉"。他本作"打了个粉碎"。以上四项与甲戌本第五回的异文性质相仿,都是较粗糙的初稿,他本是改笔。又有俗字甲戌本写法较特别,如"一扒(巴)掌"(第六回),他本作"一把掌";"嘴"(第六、七、八回)他本作"努嘴"。
甲戌本其他异文大都是南京话,如第六回"那板儿才亦(也才)五六岁的孩子,"他本缺"亦"字;第七回"亦发连贾珍都说出来",戚本同,全抄、庚本作"越发"。也有文言,第六回给刘姥姥开出一桌"客馔",戚本同,全抄、庚本作"客饭"(注十三)。
这些异文戚本大都与甲戌本相同,有几处也已经改掉了,与他本一致。但是戚本第七回有吴语,"尤氏问派了谁人送去"──全抄本第五十九回第一页下也有"这新鲜花篮是谁人编的?"他本无"人"字。弹词里有"谁人",近代写作"啥人"。第六十七回戚本特有的一段又有吴语"小人"(儿童)──第九页上,第五行。全抄本吴语很多,庚本也偶有(注十四),显然是此书早期的一个特色。
第六回只有戚本有回末套语,回目也是戚本独异,作"刘老妪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回目"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戚本作"村老妪是信口开河,痴情子偏寻根究底",全抄本作"村老妪谎谈承色笑,痴情子实意觅踪迹"。前面提起过,全抄本此回几乎全部用"嫽嫽",显然是可靠的早本,回目也是戚本回目的前身,"村老妪"这名词是书中原有的。
第四十一回回目,戚本也与庚本不同,作"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老妪醉卧怡红院"(程本同,不过"老妪"作"老老")。显然戚本"刘老妪"的称呼前后一贯,还是早期半文半白的遗迹。
第七、八两回回目纷歧。第七回戚本作"尤氏女独请王熙凤,贾宝玉初会秦鲸卿",称尤氏为"尤氏女",仿佛是未嫁的女子。甲戌本作"送宫花周瑞叹英莲,谈肄业秦钟结宝玉",称周瑞家的为周瑞,更不妥。下句"秦钟结宝玉",其实是宝玉更热心结交秦钟。庚本"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上句似乎文法不对,但是在这里"送宫花"指"当宫花送来的时候",并不是贾琏送宫花。但是称白昼行房为戏凤,仍旧有问题,俞平伯也提出过。
第八回戚本作"拦酒兴李奶母讨恹,掷茶杯贾公子生嗔","贾公子"与"尤氏女"都是此书没有的称呼,带弹词气息。
甲戌本此回回目作"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全抄、庚本作"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似乎是后改的,因为第三十五回才透露莺儿原名黄金莺,那一回回目"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绾梅花络",显然是现取了"黄金莺"的名字去对"白玉钏"。
统观第六、七、八回,这三回戚本、甲戌本大致相同,是文言与南京话较多的早本,戚本稍后,已经改掉了一些,但是也有漏改的吴语,甲戌本里已经不见了的。庚本趋向北方口语化,但是也有漏改的地方,反而比戚本、甲戌本更早。全抄本的北边话更道地。例如第七回焦大说:
这等黑更半夜(庚本,半文半白──早本漏改)
这样黑更半夜(戚、甲戌本,普通话。南京话同)
这黑更半夜(全抄本,北方话)
但是戚本、甲戌本也有几处比他本晚,如第六回刘姥姥对女婿称亲家爹为"你那老的",甲戌本有批注:"妙称。何肖之至!"全抄本作"你那老人家",庚本误作"你那老家"。既然批者盛赞"老的",作者不见得又改为"老人家"。当然是先有"老人家",后改"老的"。
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穿夹道,彼时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庚本第一六四页。全抄本次句缺"彼时",句末多个"来"字。甲戌、戚本缺加点的十九字,批注:"细极。李纨虽无花,岂可失而不写,故用此顺笔便墨,间三带四,使观者不忽。")别房的仆妇在窗外走过,可以看见李纨在炕上睡觉,似乎有失尊严,尤其不合寡妇大奶奶的身分,而且也显得房屋浅陋,尽管玻璃窗在当时是珍品。看来是删去的败笔。甲戌、戚本有批注,可见注意此处一提李纨,不会有遗漏字句或后人妄删。
周瑞家的送花到凤姐处,"小丫头丰儿坐在凤姐房中门槛上",摆手叫她往东屋去:"周瑞家的会意,忙蹑手蹑足往东边房里来,只见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呢。周瑞家的巧(悄)问奶子道:姐儿睡中觉呢?也该请醒了。奶子摇头儿。正说着,只听那边一阵笑声,却有贾琏的声音。"(庚本第一六四页)全抄本同,甲戌、戚本作"奶奶睡中觉呢?正问着,"当然是后者更对,但是前者也说得通,不过是随口撘讪的话,不及后者精警。
同回秦钟自忖家贫无法结交宝玉,"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庚本第一七一页)。全抄本"窭"误作"缕"。甲戌、戚本作"可知贫富二字限人,"句下批注:"贫富二字中失却多少英雄朋友。"王府本批:"此是作者一大发泄处,可知贫富二字限人。总是作者大发泄处,借此以伸多少不乐。""限人"比"陷人"较平淡,而语意更深一层,也更广。三条批语指出这句得意之笔的沉痛,王府本的两条并且透露这是作者的一个切身问题。
以上四点都是文艺性的改写,与庚本、全抄本这三回语言上的修改,性质不同。
第七回的标题诗写秦氏,末句"家住江南本姓秦",书中并没提秦家是江南人或是在江南住过。秦氏列入"金陵十二钗",似乎只是因为夫家原籍金陵。第八回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第四十一回妙玉用"斝"给宝钗吃茶,"旁边有一耳"──与茶盅不同──给宝玉用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支绿玉斗","斗"似是"斝"字简写,否则"斗"仿佛是形容它的大,妙玉自己日常不会用特大的茶杯。而且她又"找出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来,笑道:你可吃的了这一海?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塌。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起先那绿玉"斗"一定也不过一杯的容量。
从第八回的标题诗看来,宝玉这次探望宝钗,用绿玉斝喝酒──后文当然不会再用这名色──而且没有黛玉在座,至少开筵的时候黛玉还没来。这两首标题诗都与今本情节不符,显然来自早本,比用"嫽嫽"的第四十一回更早。无怪第七回那首诗只有戚本、甲戌本有,第八回这首更是甲戌本独有,因为戚本已经改掉了一些早本遗迹。
甲戌本在废套语期把第六、七、八这三回收入新的本子,换了回目。第六回开始,宝玉"初试云雨情"一段,其实附属废套期新写的第五回,是梦游太虚的余波或后果。稿本都是一回本,正如现代用钢夹子把一章或一篇夹在一起,不过线装书究竟拆开麻烦,因此最简便的改写方法是在回首或回末加上一段,只消多钉一叶。第六回回首添上"初试云雨情"一段,过渡到早本三回,又把此回刘姥姥口中的"你那老人家"改为"你那老的"。戚本此回显然在这期间及时抽换改稿,因此回首新添的一段有秦氏进房慰问,又把"老人家"改"老的",但是漏删回末套语;此后经过诗联期,在套语下加上一副诗联,又再抽换回首一段,改写秦氏未进房的今本,但是漏删"要紧!"二字。
甲戌本第七回改写三处──删李纨睡在炕上等等──戚本都照改。看来这三处与第六回的改写一样,都是废套期改的。戚本第七回也在这期间抽换新稿,但是这次甲戌本与戚本一样漏删回末套语。当然此回改写三处都不在回末,容易忘了删"下回分解"。但是第六回也不过回首加了一段,上半回又改了两个字,距回末还更远,怎么倒记得删回末套语?因为甲戌本头五回都删了回末套语,一口气删下来,第六回也还特为掀到回末,删掉套语,此后就除非改写近回末部份,才记得删。
庚本与全抄本这两个早本,在废套期都没有及时抽换,因此第六、七两回改写的四处与回首添的一段都没有。作者显然是在诗联期在这两个本子上两次修改这三回的北方话,方才连带的抽换改稿,所以第六回回首加的"初试"一段已经是今本,秦氏未进房。因为是诗联期改的,三回回末都只有诗联。第七回回目改来改去都不妥,最后全抄本索性删去再想。
第八回在废套期改写过──可能就是不符合标题诗的情节──因此各本一致,都没有回末套语,诗联期加诗联。庚本、全抄本这两个改了北方口音的晚本,此回回目也是后改的,提到第三十五回才编造的名字:金莺。
把这三回的一团乱丝理了出来,连带的可以看出除了甲戌本,这些本子都是早本陆续抽改,为了尽可能避免重抄,注重整洁,有时候也改得有选择性。正如全抄本始终用"旷"与"姆姆",戚本始终用"嫫嫫",又常保留旧回目,因为改回目势必涂抹,位置又特别刺目。白文本就忠于底本,不求一致化,所以用"旷"而又有一个"",正如头四回没有回末套语,仍是本来面目。因此白文本虽然年代晚──否则不会批语全删──质地比那两个外围的脂本好。
因为长时期的改写,重抄太费工,所以有时候连作者改写都利用早本,例如改北方话改在两个早本上,忘了补入以前改写的几处,更增加了各本的混乱。
甲戌本头八回本来都是废套语期的本子,不过内中只有前五回是重抄过的新稿,后三回是早本,还在用"嫽嫽",废套期其实已经采用"姥姥"──见庚本第三十九回──但是第六回改"姥姥"改得不彻底。这三回当时只换了回目,除了第八回大改,只零星改写四处,第六回回首又添了段"初试云雨情"。三回统在诗联期整理重抄,第六回添写总批,提及"初试云雨情",所以此回总批为甲戌本独有。同一时期作者正在别的本子上修改这三回的北方话,先后改了两次,而此本并没改,也可见此本这三回确是脂评人编校的,不是作者自己。
废套期的本子,头五回与第二十五回还保存在甲戌本里,此外庚本里也保存了七回:第十六、第三十九、四十、第五十四、第五十六、第五十八、第七十一回,这是沉没在今本里的一个略早些的本子,上限是一七五四年,下限似乎不会晚于一七五五──一七五六夏誊清的第七十五回似已恢复回末套语,中间还隔着个诗联期──看来这本子就是一七五四本,但是我们需要更确定,暂称x本。
此书的标题诗都是很早就有,不光是第七、八两回的。头两回原先的格局都是回目后总批、标题诗,而第一回的总批还是初名"石头记"的时候写的。唯一的例外是第五回的标题诗,只有戚本、全抄本有,己卯本另纸录出。
己卯本前十一回也批语极少,而且一部份另纸录出──是一个近白文本,批语几乎全删后,又有人从别的抄本上另笺补录几条批、两首标题诗,第五、第六回的。第六回那首,除庚本是白文本外,各本都有,显然是早有的,己卯本是删批的时候一并删掉了,后来才又补抄一份。第五回那首极可能也是己卯本原有,删批时删去。倘是那样,那就只有甲戌本没有第五回的标题诗,因为甲戌本第五回是初稿,其他各本是定稿;此回原无标题诗,到诗联期改写,才添写一首,所以甲戌本独无。
除了第五回这首,标题诗都早。到了x本,是此书最现代化的阶段,回前回末一切形式都废除了,新的第五回就没有标题诗。第三回大改,如果原有标题诗也不适用了,因此也没有。第一、二、四回小改,头两回原有的标题诗仍予保留。第四回只有全抄本有: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俞平伯说:"按第四回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此诗云云,似不贴切。岂因其中有贾雨村曰: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等语乎?信如是解,实未必佳。贾雨村何足与语捐躯报国耶!恐未必是原有"(注十五)
宝玉有一次骂"文死谏,武死战"都是沽名,"必定有昏君,他方谏",让皇帝背恶名,不算忠臣(第三十六回,庚本第八二九页)。书中贾雨村代表宝玉心目中的"禄蠹"。"捐躯"当是"死谏"。八十回后应当还有贾雨村文字,大概与贾赦石呆子案有关。这首诗更牵涉不上,似专指此回。可能x前本写贾雨村看了"护官符",想冒死参劾贾史王薛四家亲族植党营私,结果改变主张。后来删去这段,这首诗也跟着删了。
"凡例"第四段这样开始:"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书中京城从来没称"中京",总是"都"、"都中"、"京都"。只有第七十八回贾政讲述林四娘故事:"后来报至中都",也仍旧不是"中京",而且出自贾政口中,也并不是"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唯一的一次称"长安",在第五十六回宝玉梦中甄宝玉说:"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
林四娘故事中又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庚本批注:"妙!赤眉黄巾两时之时("事"误),今合而为一,若云不合两用,便呆矣。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长安在西北,不会称"中京",也是"为混人也",故意使人感到迷离惝恍。为了文字狱的威胁,将时代背景移到一个不确定的前朝,但是后来作风更趋写实,虽然仍旧用古代官名,贾母竟向贾政说:"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第三十三回),不说"回金陵去"。南京是明清以来与北京对立的名词,只差明言都城是北京了。
"凡例"还有一点与今本不大符合。第三段讲书名点题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这一段的语气,仿佛是说"通部"快看完了,才看到"红楼梦一回"──第五回。十二钗中,巧姐第五回还没出场,其余的也刚介绍完毕。
各本第五回有三副回目,甲戌本、庚本的两副都有"红楼梦"字样。此外还有第二十五回,庚本、戚本回目是:"魇魔法姐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通灵"当然是"通灵玉"。此处的"红楼梦"除非是指此回内和尚持诵那玉,念的诗有:s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爹孽偿清好散场。
理由似乎太单薄。俞平伯评此回回目下联:"各本此一句均不甚妥",包括"红楼梦通灵遇双真"(注十六)。
上半回贾环推倒灯台,烫伤宝玉,王夫人"急的又把赵姨娘数落一顿",批"总是为楔紧五鬼一回文字"(甲戌、庚、戚本)。显然宝玉被烫与"五鬼一回"原是两回。五鬼回一定删掉很多,所以两回并一回。
第二十四回"贾环见宝玉同邢夫人坐在一个坐褥上,邢夫人又百般摸娑抚弄他,早已心中不自在了。"庚本夹批:"千里伏线。"贾环贾兰先走了,宝玉与姊妹们在邢夫人处吃了饭回去"母女姊妹们"一块吃饭,因此姊妹们只是迎春探春惜春,叙述极简,没提是谁──"各自回房安歇,不在话下。"庚本批注:"一段为五鬼魇魔法引。脂砚。"
五鬼回就在下一回,不能称"千里伏线"。如果以后另有更严重的贾环陷害宝玉的事,脂砚不会这样短视,批"一段为五鬼魇魔法引"。当是两条批同指五鬼回,不过早先五鬼回在后部,与第二十四回隔得很远。"凡例"所说的"红楼梦一回"也在后部。
x本第五回──即甲戌本第五回──是初稿。甲戌本第二十五回也属于x本,所以是x本删并五鬼等两回为第二十五回,删去的大段文字显然是太虚幻境,移前到第五回。早先五鬼回内宝玉遭巫魇昏迷不醒,死了过去,投到警幻案下,见到十二钗册子,听到红楼梦曲,但是没有与警幻的妹妹成亲,因为"绮栊昼夜困鸳鸯",显然已经有性经验,用不着警幻给他受性教育。太虚幻境搬到第五回,才有警幻的妹妹兼美,字可卿,又"用秦氏引梦"。
因此第五回在诗联期定稿,只改最后两页娶警幻妹,偕游至迷津遇鬼怪惊醒,秦氏听见他梦中叫"可卿",因为只有这一段是初稿──除了前面极简略的"秦氏引梦"一节。其他的太虚幻境文字如警幻赋赞、册子曲子都是旧稿。
"凡例"所谓"红楼梦一回"就是五鬼回,虽然在后部,也不会太后,十二钗册子大概仍旧是预言,不是评赞。照理这一回也似乎应当位置较后,因为第一回甄士隐也是午睡梦见太虚幻境,第五回宝玉倒又去了,成了跑大路似的。但是这至多是结构上的小疵,搬到第五回,意境相去天壤。原先在昏迷的时候做这梦,等于垂危的病人生魂出窍游地府,有点落套。改为秦氏领他到她房中午睡,被她的风姿与她的卧室淫艳的气氛所诱惑,他入睡后做了个绮梦,而这梦又关合他的人生哲学,梦中又预知他爱慕的这些女子一个个的凄哀的命运。这造意不但不像是十八世纪中国能有的,实在超越了一切时空的限制。──一说梦游太虚是暗示秦氏与宝玉这天下午发生了关系,这论争不在本文范围内,不过纯粹作为艺术来看,那暗示远不及上述的经过,也有天渊之别。
第二十五回赵姨娘向马道婆说凤姐的话,俞平伯指出全抄本多几句:
提起这主儿来,真真把人气杀,教人一言难尽。我白和你打个赌儿,明日这份家私
全抄本此回还有许多异文(注十七),甲戌本与他本也略有点不同。这两个本子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下列两处:
若说谢的这个字,可是你错打算了。(全抄本;戚本同)
若说谢的这个字,可是你错打了法马了。(甲戌本)
若说谢我的这两个字,可是你错打算盘了。(庚本)
甲戌本的白话比全抄本流利,但是"法马"──今作"码",秤上的衡量记号──这句较晦涩。庚本才是标准白话。"谢"指谢礼,改为"谢我"也清楚得多。
贾母等捧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全抄本)
贾母等正围着他两个哭时,只见宝玉(甲戌本)
贾母等正围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庚、戚本)
"捧着宝玉哭"是古代白话。凤姐与宝玉同时中邪,都抬到王夫人上房内守护。只哭宝玉,冷落了凤姐,因此改为"围着他两个哭",但是分散注意力,减轻了下句出其不意的打击,因此又改为"围着宝玉哭"。
贾环的意图,各本都作"要用热油烫瞎他的眼睛",甲戌本独作"要用蜡灯里的滚油烫他一下",显然是油灯改蜡灯后的改文,但是啰唆软弱。
马道婆纸铰的五鬼"青面红发"(全抄、甲戌本),庚、戚作"青面白发"。青面红发是鬼怪常有的,白发是人,与青面对照,反而更恐怖。
此回写黛玉,全抄、甲戌本各有一句太露。凤姐取笑黛玉"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做媳妇?"李纨赞凤姐诙谐:"黛玉含羞笑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甲戌本)这段谈话后,大家走了,宝玉叫住黛玉,拉着她的袖子笑,说不出话来。"黛玉心中也有几分明白,只是自己不住的把脸红涨起来"(全抄本)其他各本都删了此处加点的字。
写宝玉与彩霞,"宝玉便拉他手笑道:好姐姐,你也理我理儿呢,一面说,一面拉他的手。"(庚、戚本)甲戌本没有末两句。这两句本来重复得毫无意义,原因是删去了全抄本的"(一面拉他的手)只往衣内放"五字,因为涉嫌秽亵。甲戌本把重复的字句也删了。
全抄本此回无疑的是初稿。甲戌本是改稿,庚、戚本是定稿,但是都有漏改漏删。
x本此回是甲戌本的,因此删并五鬼等二回,成为第二十五回后,又还改过一次,才收入x本。──全抄本此回也应当没有回末套语,但是此本回末缺套语的一概都给妄加了──第二十五回直到诗联期后,恢复回末套语后才定稿。
全抄本此回回目"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姐弟遇双仙",俞平伯说:"上句合于戌、晋、程甲。下句与诸本并异,各本此一句均不甚妥,但此本上言叔嫂,下言姐弟,而姐弟即叔嫂,亦未必很对。"(注十八)
甲戌本下句作"通灵玉蒙蔽遇双真","蒙蔽"不对"叔嫂"。都是为了此回删去太虚幻境文字,需要改掉回目中的"红楼梦"三字,越改越坏。庚本、戚本仍用旧回目。
与贾环恋爱的丫头,在第三十三、第六十一、六十二回是彩云,第二十五、第七十二回是彩霞。
第三十九回李纨正称赞鸳鸯平儿是贾母凤姐的膀臂,"宝玉道:太太屋里的彩霞是个老实人。探春道:可不外头老实,心里有数儿。太太是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他都知道,凡百一应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连老爷在家出外去,一应大小事,他都知道,太太忘了,他背后告诉太太。"这彩霞当然就是贾环的彩霞。第七十二回"赵姨娘素日与彩霞契合,巴不得与了贾环,方有个膀臂。"正因为是王夫人身边最得力的人,才于赵姨娘有利。
第六十二回作"彩云",但显然就是第三十九回大家说她老实的彩霞,偷了许多东西送贾环,反而受他的气,第七十二回他终于负心。
第三十九回与第二十五回同属x本。第三十三回作"彩云",同回有早本漏改的"姆姆"二字。显然贾环的恋人原名彩云,至x本改名彩霞,从此彩云不过是一个名字,没有特点或个性。
全抄本第二十五回彩霞初出场的一段如下:
那贾环一时又叫彩云倒茶,一时又叫金钏儿剪蜡花。众丫嬛素日原厌恶他,只有彩云(他本作"霞")还和他合的来,倒了一杯茶递与他悄悄向贾环说:"你安分些罢,"贾环道:"你别哄我,如今你和宝玉好,把我不大理论,我也看出来了。"彩云(他本作"霞")道:"没良心的"(以下统作"彩霞")
此外还有歧异,但是最值得注意的是彩霞头两次作"彩云",此后方改彩霞。
全抄本此回是宝玉烫伤一回与五鬼回删并的初稿。原先宝玉烫伤一回写贾环支使不动别人,至少叫彩云倒茶倒了给他,因为彩云跟他还合得来。今本强调众婢的鄙薄,叫彩云倒茶也不倒,还是彩霞倒了杯给他──也许彩云改名彩霞自此始──。这一点删并时已改,全抄本这两个"彩云"是漏网之鱼。这是全抄本是x本第二十五回初稿的又一证。
吴世昌著“红楼梦探源",发现元妃本来死在第五十八回,后来改为老太妃薨,是此书结构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第五十八回属于x本。
第五十四回也属于x本,庚本此回与下一回之间的情形特殊,第五十四回末句"且说当下元宵已过",与下一回第一句"且说元宵已过"重复,当是底本在这一行划了道线,分成两回。未分前这句是"且说当下元宵已过","当下"二字上承前段。这句挪到下一回回首,"当下"语气不合,因此删去。大概勾划得不够清楚,抄手把原来的一句也保存了。分回处没加"下回分解",显然是x本把第五十四、五十五合回分成两回,所以不用回末套语。新的第五十五回仍旧保有第五十四、五十五合回的回末套语。
第五十五回开始,"且说元宵已过"底下紧接着就是庚本独有的太妃病一节,伏老太妃死。一回稿本最取巧的改写法是在回首加一段,这是又一例。如果在x本之前已经改元妃之死为老太妃死,无法加上第五十五回回首太妃病的伏笔,因为第五十四、五十五合回还没有一分为二。显然是x本改掉第五十八回元妃之死。
庚本八张回目页,也就是十回本的封面。内中七张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字样,下半部有三张又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唯一的例外是第六册,回目页上只有书名"石头记"与回目,前面又多一张题页,上书"石头记第五十一回至六十回",是这十回本的封面。回目页背面有三行小字:
第五十一回至六十回庚辰秋定本
脂砚斋凡四阅评过
题页已有回数,这里又再重一遍,叠床架屋,显然不是原定的格式。这十回当是另一来源,编入"庚辰秋定本"的时候草草添上这本子的标志。
上半部四张回目页都没有日期。第四册的一张,上有"村嫽嫽是信口开河"句,在第三十九回回首已经改为"村姥姥是信口开河"。第三十九、四十两回属于x本。第四十一回正文"姥姥"最初三次都作"嫽嫽",将此回与上十回的回目页连在一起,形成此本中部一个共同的基层。至少这一部份是个早本,还在用"嫽嫽"。第三十九、四十这两回是x本改写抽换的。
第一张回目页上"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嫽"已改"姥",与第三十一至四十回的回目页显然不同时,是拼凑上白文本的时候,抄配一张回目页,──白文本本身没有回目页──所以照着第六回回首的回目抄作"姥"。这一张回目页可以撇开不算。
白文本与抄配的两回当然不算,另一来源的第六册虽然编入"庚辰秋定本",也暂时搁过一边。此外的正文与回目页有些共同的特点,除了中部的"嫽嫽",还有第十二回回末"林儒海"病重,第十四回回目作"林儒海捐馆扬州城",回目页上也作"儒海",可知林如海原名儒海;第十七、十八合回未分回,第十九、第八十回尚无回目,也都反映在回目页上。但是下半部也有几处不同,如第四十六回回目"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回目页上作"鸳鸯女誓绝鸳鸯女"(女误,改侣,同戚本);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回目页上作"冕璃"。
戚本保留了一些极旧的回目,因此第四十六回回目该是"鸳鸯侣"较早。"琉璃"是通行的写法,当是先写作"冕璃",后改"琉"。庚本下半部回目页与各回歧异处,都是回目页较老。那是因为这几回经过改写抽换,所以比回目页新。
吴世昌认为庚本回目页上"脂砚斋凡四阅评过这条小字签注,也是从另一个不相干的底本上抄袭来硬加上的";"四阅评过"、"某年某月定本"──如"己卯冬月定本"──都是"藏主或书贾加上去的签条名称"(注十九)。但是吴氏相信"庚辰秋月定本"确是一七六年的本子,因为标明这日期的后四册内,第七十五回回前附叶上有"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五月初七日对清"的记载。"从对清到定本,相隔四年,完全可信。"前四册没有日期,第二十二回未完,吴氏指出回末附叶上墨笔附记与正文大小笔迹相同:"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因为这条附记是一个人用墨笔与正文同时过录,可知在底本中原已如此,也就清楚地证明:第二十二回和这一部份的其他各回的底本是丁亥(一七六七)年以后才钞的。"又举出"正文中的内证,即在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之间,有一条素不为人注意的分界线":第四十回回末筵席上"只听见外面乱嚷",故起波澜,使人急于看下回,而下一回没有交代,仍旧在喝酒行令,显然第四十回回末惊人之笔是后加的,属于一七六七后编的改本,而第四十一回抄自一七六"定"的旧本(注二十)。
第四十回是x本改写的,与下一回不衔接,因为没联带改下一回回首,与第三十五、第七十回同一情形。第三十五回回末"只听黛玉在院中说话,宝玉忙叫快请",也没有下文;第七十回贾政来信延期返京,下一回开始,却已经如期回来了,也并不能证明第三十六回起是另一个本子,第七十一至八十回又是一个本子。这不过是改写一回本稿本难免的现象,下一回不在手边,回首小改暂缓,就此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