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财迷抗日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现在有子弹了。财迷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反正叶家叔侄、阿德、阿毛和阿庆,都要教的,所以,从大龙到五龙,大凤到四凤,都一起学。男女平等嘛。
财迷和傅家兄弟是教官。对财迷的射击水平,傅家兄弟是服气的。
这次德国新枪与傅家兄弟的那把“德国货”一比较,发现傅家兄弟的“德国货”应该也是国内仿造的,不过做得比较精致一点。大华人的仿造能力是相当的强。
财迷也是第一次打驳壳枪。傅家兄弟的盒子枪没有枪盒,还故意把准星打磨了,以便于插入拨出腰带。
傅家兄弟对财迷说,准星一点都没有用的。
现在新的枪都有枪套(盒子)了,可以把枪套驳接在手枪后面,成了个枪托,像个小的冲锋枪,孩子们用正好。
傅家兄弟根本不用瞄准器,斜侧着枪,凭经验来对目标开枪。这样怎么行呢?
财迷上去,左手握在弹匣处,双手握枪,瞄准了靶,开了枪。打得很准,不过财迷知道了驳壳枪的缺点了!
它的子弹壳是向上抛的!这么烫的子弹壳,落到手上都受不了,如果烫到脸上、眼睛,更不得了。而把枪套驳上抵在肩上,腮贴在枪套上的话,这弹壳就在眼前蹦!
第二个缺点是后座力较大。驳壳枪射程远,达六、七百米,有效射程在三、四百米,所以后座力也大,而单用右手握在较低处时,开枪后枪口必然向上跳。所以要用枪套驳上后,用肩膀承受后座力。
侧着枪身开枪,子弹向侧面抛了,解决了弹壳伤自己的问题,不过瞄准器就没用了。这是严谨的德国人不可能采用的方法,难怪他们自己不太欢迎这种枪。
其实大华人流行用这枪,并不是完全因为这枪的性能好。只不过在清朝后期,各帝国主义列强怕大华人强大,出了一个禁止步枪出口到大华的禁令!而这驳壳枪在手枪中算是最大了,射程较远,又是连发,所以大华进口得多,结果人们用出经验了。
财迷以前看过不少自动步枪的结构。回去后,财迷仔细分析了驳壳枪的结构,发现改动现有零件,最多只能让抛弹口侧到二十度,如果要侧向更大角度,全部机构都要从新设计了。那就是新设计一支枪了,不知道要做多少试验。
尽管财迷是个工程师,还为给小k讲课,看过不少自动枪械的图纸,但也知道,要自己设计一支枪是不容易的。机构是一样的,但零件的尺寸、重量、公差配合,都是要试好多次,好几个方案,经试验择优得出的。
而按实物测绘后仿造,那已经是人家择优改进后定下的东西了。当然容易得多。
除非你能记住一支枪全部图纸,各零件的全部精确尺寸。这个,财迷做不到,就是好同学田中曾男,也不行。
田中也只能把小野次郎带去的枪给测绘出来,准备有机会就生产。他们都没有别的yy小说中主角那么有本事,随便一画,就把图纸画出来了。这么多的尺寸标注、公差配合什么的,他们都能记住?
财迷还算什么工程师?惭愧呀!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从侧面装入子弹。左面插弹匣,右面出弹壳。记得有一种老式冲锋枪就是从侧面装弹的,是不是毛瑟设计的?驳壳枪的兄弟?
不过弹匣放在侧面,这枪带起来就不方便了。
财迷最后定了个方案:弹匣从左面45度斜插入,子弹壳转到右面65度处向右、并略向上方跳出。而弹匣设计成下面是直的,上面一个小圆弧转向45度。这样,弹匣与握把还是平行的,只是弹匣向左偏了近二公分。用左手握弹匣,双手持枪更方便了。
没有枪套。在枪后面有个铰接的木头枪托。枪托向前翻上去后,可罩住枪机和枪口,就算是枪套了。枪托也可以拆下不用。
根据东方人手相对较小,改进扳机和握把的角度,使右手虎口位置移了约一公分。双手握枪的话,加上握把这一改进,不用肩托时,枪口的上跳也不大了。
这就是后来抗战中让东洋鬼子闻风丧胆的“侧把子驳壳枪”
r /> 现在有子弹了。财迷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反正叶家叔侄、阿德、阿毛和阿庆,都要教的,所以,从大龙到五龙,大凤到四凤,都一起学。男女平等嘛。
财迷和傅家兄弟是教官。对财迷的射击水平,傅家兄弟是服气的。
这次德国新枪与傅家兄弟的那把“德国货”一比较,发现傅家兄弟的“德国货”应该也是国内仿造的,不过做得比较精致一点。大华人的仿造能力是相当的强。
财迷也是第一次打驳壳枪。傅家兄弟的盒子枪没有枪盒,还故意把准星打磨了,以便于插入拨出腰带。
傅家兄弟对财迷说,准星一点都没有用的。
现在新的枪都有枪套(盒子)了,可以把枪套驳接在手枪后面,成了个枪托,像个小的冲锋枪,孩子们用正好。
傅家兄弟根本不用瞄准器,斜侧着枪,凭经验来对目标开枪。这样怎么行呢?
财迷上去,左手握在弹匣处,双手握枪,瞄准了靶,开了枪。打得很准,不过财迷知道了驳壳枪的缺点了!
它的子弹壳是向上抛的!这么烫的子弹壳,落到手上都受不了,如果烫到脸上、眼睛,更不得了。而把枪套驳上抵在肩上,腮贴在枪套上的话,这弹壳就在眼前蹦!
第二个缺点是后座力较大。驳壳枪射程远,达六、七百米,有效射程在三、四百米,所以后座力也大,而单用右手握在较低处时,开枪后枪口必然向上跳。所以要用枪套驳上后,用肩膀承受后座力。
侧着枪身开枪,子弹向侧面抛了,解决了弹壳伤自己的问题,不过瞄准器就没用了。这是严谨的德国人不可能采用的方法,难怪他们自己不太欢迎这种枪。
其实大华人流行用这枪,并不是完全因为这枪的性能好。只不过在清朝后期,各帝国主义列强怕大华人强大,出了一个禁止步枪出口到大华的禁令!而这驳壳枪在手枪中算是最大了,射程较远,又是连发,所以大华进口得多,结果人们用出经验了。
财迷以前看过不少自动步枪的结构。回去后,财迷仔细分析了驳壳枪的结构,发现改动现有零件,最多只能让抛弹口侧到二十度,如果要侧向更大角度,全部机构都要从新设计了。那就是新设计一支枪了,不知道要做多少试验。
尽管财迷是个工程师,还为给小k讲课,看过不少自动枪械的图纸,但也知道,要自己设计一支枪是不容易的。机构是一样的,但零件的尺寸、重量、公差配合,都是要试好多次,好几个方案,经试验择优得出的。
而按实物测绘后仿造,那已经是人家择优改进后定下的东西了。当然容易得多。
除非你能记住一支枪全部图纸,各零件的全部精确尺寸。这个,财迷做不到,就是好同学田中曾男,也不行。
田中也只能把小野次郎带去的枪给测绘出来,准备有机会就生产。他们都没有别的yy小说中主角那么有本事,随便一画,就把图纸画出来了。这么多的尺寸标注、公差配合什么的,他们都能记住?
财迷还算什么工程师?惭愧呀!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从侧面装入子弹。左面插弹匣,右面出弹壳。记得有一种老式冲锋枪就是从侧面装弹的,是不是毛瑟设计的?驳壳枪的兄弟?
不过弹匣放在侧面,这枪带起来就不方便了。
财迷最后定了个方案:弹匣从左面45度斜插入,子弹壳转到右面65度处向右、并略向上方跳出。而弹匣设计成下面是直的,上面一个小圆弧转向45度。这样,弹匣与握把还是平行的,只是弹匣向左偏了近二公分。用左手握弹匣,双手持枪更方便了。
没有枪套。在枪后面有个铰接的木头枪托。枪托向前翻上去后,可罩住枪机和枪口,就算是枪套了。枪托也可以拆下不用。
根据东方人手相对较小,改进扳机和握把的角度,使右手虎口位置移了约一公分。双手握枪的话,加上握把这一改进,不用肩托时,枪口的上跳也不大了。
这就是后来抗战中让东洋鬼子闻风丧胆的“侧把子驳壳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