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甸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每一说起茶,朋友们便都发笑。
我是个随缘之人,凡事讲究一个“缘”字。缘生则动,缘尽则止。但我与茶似乎向来无缘。不是我不爱喝茶,而是茶一入肚,腹中难受异常。次数一多,我就知道,我与茶是相冲相克的,于是就不再碰茶。一直来喜欢喝咖啡的原因,亦多半是因了与茶之不合脾胃有关。我这非常传统的中国之胃,却莫名其妙地就喜欢上了洋咖啡。初始之时,很是让朋友们不解了一回,后来,他们也就习惯了。故而每当我谈起“茶”字,他们就发笑,好象我生来就是一个不配谈“茶”的命!其实,我也害怕谈茶说茶,尤其是当“茶”穿上了许多文化的衣裳之后,我就更加害怕了。但凡世上之物,一旦披上了“文化”的外衣之后,看上去美则美矣,然却无法亲热地向它靠近。有一次,我在一个名茶之乡观看茶道表演,看着那些五花八门的茶道功夫,我对“茶”这个平常之物渐渐地产生了敬畏之心,所以等到司仪小姐把她们精心泡制的茶端到我手里的时候,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喝下去了,我将喝下去的岂只是一杯茶,简直就是茶文化呀!一整套茶文化喝到我的肚子里太可惜了。我把茶杯放在桌子上,仔细地看着,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茶,仍是一杯普通的茶,那份浓浓的“茶文化”随着热气慢慢地散逸而去直至最后消失。旁边的朋友们都很有文化地喝着“茶文化”我就暗暗地惭愧起来,觉得自己太没有文化了,眼睁睁地看着“茶文化”随着热气跑掉了。
就禁不住想起多年前的一次喝茶经历来:那一次,我在李白笔下的天姥山对面的沃洲湖边避暑,乡野之中多茶树,云雾时常绕而缭之,茶叶清脆欲滴。夏茶嫩绿,我们亲自上山采摘了一大篮,取一把放于滚水之中泛上一泛,去其涩味,迅即捞起置于透明的茶杯之中,冲上开水,此时,杯中之茶叶如花,一朵一朵盛开在杯内,作着升降之状,痛而无伤,仍然从容浮沉,凑到杯沿去嗅一嗅,奇香扑鼻,沁人心脾,喝一口,原汁原味,自然真切。方知道,茶之为茶,没有文化似更有味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他又说:道法自然。不知道我们常常听到的“茶道”之“道”字,是否指的就是“道法自然”的“道”?如果是,茶道之“道”经过了这么多人为的工序之后,早无自然可言,何“道”法之?如若不是,那么“茶道”一词就枉用了一个“道”字。当初看陆羽的茶经,本想学点茶事知识,一看到里面光是适用于烹茶、品饮的茶具就有二十四器,且一器有一器的不同。每饮之,二十四器必备。想想看,喝一杯茶,居然要弄得如此复杂,如若没有一副闲适悠雅的好心情,恐怕是不能为之的。如我等浮躁者,更该远离茶道才是,否则,一套茶道完毕,早已难耐得背过气去,非但清不了心明不了目,反而高了血压乱了心脏。
同是茶,儒家饮之,就饮出文化来了;道家饮之,亦饮出文化来了。惟独佛家饮之,似乎离文化远了。佛家把茶推到了民间,使茶成为大众的解渴之物,还茶于平常,还茶于普通。尤其是佛教的禅宗,更与茶如影随形,故向来有“茶禅一味”之说。禅宗讲究“明心见性”、“即心即物”悟禅一道,有如人之饮茶,冷暖自知,味道自识。最爱听僧家的一句话:无事么?喝茶去!何等自然亲切!既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无树,就不必去浇灌培植了;没有了明镜台,也就毋须时时去擦拭了。没事做,不就闲下来了吗?闲着是吧?好,喝茶去!
在“茶文化”一词满天飞的时候,我有一种杞人之想:茶一旦成了文化,离道就更远了!“茶道”之说岂非虚枉?也许“茶道”的“道”并非“道法自然”之道,它只是一种功夫一个过程?如是这样,我便没有道理可讲了,真是“道可道,非此道”了。
我得赶紧打住,否则,在这里没完没了地纠缠一个“道”字,要是被禅家看见,定会对我猛然一喝:无事么?喝茶去!老天,我那只没有文化的胃,如何消受得了又是“文化”又是“道”的茶呢!趋早溜吧!
我每一说起茶,朋友们便都发笑。
我是个随缘之人,凡事讲究一个“缘”字。缘生则动,缘尽则止。但我与茶似乎向来无缘。不是我不爱喝茶,而是茶一入肚,腹中难受异常。次数一多,我就知道,我与茶是相冲相克的,于是就不再碰茶。一直来喜欢喝咖啡的原因,亦多半是因了与茶之不合脾胃有关。我这非常传统的中国之胃,却莫名其妙地就喜欢上了洋咖啡。初始之时,很是让朋友们不解了一回,后来,他们也就习惯了。故而每当我谈起“茶”字,他们就发笑,好象我生来就是一个不配谈“茶”的命!其实,我也害怕谈茶说茶,尤其是当“茶”穿上了许多文化的衣裳之后,我就更加害怕了。但凡世上之物,一旦披上了“文化”的外衣之后,看上去美则美矣,然却无法亲热地向它靠近。有一次,我在一个名茶之乡观看茶道表演,看着那些五花八门的茶道功夫,我对“茶”这个平常之物渐渐地产生了敬畏之心,所以等到司仪小姐把她们精心泡制的茶端到我手里的时候,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喝下去了,我将喝下去的岂只是一杯茶,简直就是茶文化呀!一整套茶文化喝到我的肚子里太可惜了。我把茶杯放在桌子上,仔细地看着,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茶,仍是一杯普通的茶,那份浓浓的“茶文化”随着热气慢慢地散逸而去直至最后消失。旁边的朋友们都很有文化地喝着“茶文化”我就暗暗地惭愧起来,觉得自己太没有文化了,眼睁睁地看着“茶文化”随着热气跑掉了。
就禁不住想起多年前的一次喝茶经历来:那一次,我在李白笔下的天姥山对面的沃洲湖边避暑,乡野之中多茶树,云雾时常绕而缭之,茶叶清脆欲滴。夏茶嫩绿,我们亲自上山采摘了一大篮,取一把放于滚水之中泛上一泛,去其涩味,迅即捞起置于透明的茶杯之中,冲上开水,此时,杯中之茶叶如花,一朵一朵盛开在杯内,作着升降之状,痛而无伤,仍然从容浮沉,凑到杯沿去嗅一嗅,奇香扑鼻,沁人心脾,喝一口,原汁原味,自然真切。方知道,茶之为茶,没有文化似更有味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他又说:道法自然。不知道我们常常听到的“茶道”之“道”字,是否指的就是“道法自然”的“道”?如果是,茶道之“道”经过了这么多人为的工序之后,早无自然可言,何“道”法之?如若不是,那么“茶道”一词就枉用了一个“道”字。当初看陆羽的茶经,本想学点茶事知识,一看到里面光是适用于烹茶、品饮的茶具就有二十四器,且一器有一器的不同。每饮之,二十四器必备。想想看,喝一杯茶,居然要弄得如此复杂,如若没有一副闲适悠雅的好心情,恐怕是不能为之的。如我等浮躁者,更该远离茶道才是,否则,一套茶道完毕,早已难耐得背过气去,非但清不了心明不了目,反而高了血压乱了心脏。
同是茶,儒家饮之,就饮出文化来了;道家饮之,亦饮出文化来了。惟独佛家饮之,似乎离文化远了。佛家把茶推到了民间,使茶成为大众的解渴之物,还茶于平常,还茶于普通。尤其是佛教的禅宗,更与茶如影随形,故向来有“茶禅一味”之说。禅宗讲究“明心见性”、“即心即物”悟禅一道,有如人之饮茶,冷暖自知,味道自识。最爱听僧家的一句话:无事么?喝茶去!何等自然亲切!既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无树,就不必去浇灌培植了;没有了明镜台,也就毋须时时去擦拭了。没事做,不就闲下来了吗?闲着是吧?好,喝茶去!
在“茶文化”一词满天飞的时候,我有一种杞人之想:茶一旦成了文化,离道就更远了!“茶道”之说岂非虚枉?也许“茶道”的“道”并非“道法自然”之道,它只是一种功夫一个过程?如是这样,我便没有道理可讲了,真是“道可道,非此道”了。
我得赶紧打住,否则,在这里没完没了地纠缠一个“道”字,要是被禅家看见,定会对我猛然一喝:无事么?喝茶去!老天,我那只没有文化的胃,如何消受得了又是“文化”又是“道”的茶呢!趋早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