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看书网 www.32kan.com,甸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诗纪胜游云,其一曰:
落日在平野,怅然怀千秋。
缅彼临安区,当年栖王侯。
楼台何郁郁,冠盖纷相酬。
一朝世事尽,百代成荒邱。
徒存指点迹,令人心伤忧。
何如蓬庐士,偃息岩壑幽。
诗书共朝夕,花木递春秋。
觞酌洽朋友,卧起新凫鸥。
岂不念世故,中心自有求。
生有无穷娱,既没名长流。
杭州原是南宋的都城,昔人往矣,故事逝矣。“一朝世事尽,百代成荒丘”现在能够看到的,也只能是仅供指点的那几处残迹了,指点处,叹息与悲凉同在,抬望眼,天高云淡,林深涧幽,不如就寄身于岩壑间,效仿那蓬庐士,偃息林壑间,与诗书共度朝夕,与花木同送春秋。闲时请三五好友来喝喝酒,睡醒之后与鸟儿说说话。这也不比在官场中差!
其二曰:
偶来山中坐,兀兀二旬余。
心中澹无事,宛若生民初。
流泉当几席,众山立庭除。
高树依岩秀,修竹夹路疏。
所至得心赏,终日欣欣如。
流光易蹉跎,此日良不虚。
寄言养性者,速驾深山居。
从这首诗来看,高攀龙的确是对官场心冷如灰了。他再也不想踏入宦场了!“流光易蹉跎,此日良不虚。寄言养性者,速驾深山居。”他似乎是想明白了,明白时光易逝,生命宝贵,好象要把所有的“养性者”都叫到深山里去住,过一辈子与林为友,与鸟为朋的好日子!
我倒是希望高攀龙先生能够一直住在韬光,直到离开人世。这样的话,他也不会这么早就投池而死。
“终南捷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都爱走这条道。尽管走这条道得先吃点苦,但总有一天要离苦得乐。这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显”的一面。虽则说失意之时,亲近自然,偃居深山,然一旦有机会,还是要出去闯荡的,美其名曰:“大丈夫当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岂能避世山野自保耳!”
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恩赐启用废黜的朝廷旧臣,高攀龙诏拜光禄寺丞。明熹宗元年(公元1621年)拜光禄少卿,后转太常少卿、太仆卿,旋又晋升为刑部侍郎、都察院都御史。身在庙堂,景况又是另外一番了,不知此时的高攀龙,是否经常回忆起在韬光静坐的那三十七天?是否还写那样的诗句?也许,此一时,彼一时了。乌纱重戴,愿望又起,他想好好把握这一次机会,努力为朝廷作贡献。知识分子总爱犯老毛病,犹如妇人生孩子,阵痛时大喊:“痛死我了,以后再也不生了。”接下去仍然接二连三地生,每生一次都说下次不生了。知识分子善忘,失意时,想着去深山疗治心灵创伤。要是得了意,这伤就自动痊愈。高攀龙初任御史,新官上任,三把火总是要放的,更何况他确是想大力整顿吏治,使得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新。就从一位名叫崔呈秀的含官(御史)入手,准备挖一批朝廷蛀虫出来。谁知这崔呈秀系魏忠贤心腹。时魏忠贤权高皇上,专断国政,谁敢动他的毫毛啊?你想把他的心腹崔呈秀拉下马,那不是笑话么!到头来,高攀龙没把崔呈秀铲除掉,反让崔呈秀诬告公报私仇。明熹宗在启五年(公元1625年),魏忠贤兴起大狱,追杀东林党人,高攀龙被逐出朝廷,崔呈秀仍居高位。
至此,我想,高攀龙应该有所醒悟了,这个时候倒真的可以去深山“偃息”了。但他没有去,仍在观望,仍在想着有一天,神州出青天,让他官复原职,大展宏图。这一等,等来了杀身之祸!第二年,崔呈秀想斩草除根,以免后患,派兵逮捕他。到这时,他才知道,他活不了了,只得“肃衣冠,草遗表,”临死之前给熹宗皇帝留下一份遗疏,说:“大臣不可辱,辱大臣则辱国矣。谨北面稽首,以效屈平之遗。”他说他要向屈原学习,不愿让你们杀掉,不如跳进水里死去清白!
高攀龙就这么死了,明崇祯时得了一个谥号:忠宪。平生操履笃实,涵养邃密,文格清遒,诗意冲淡,被称为当代大儒。著有高子遗书十二卷,易学著述有周易孔义、周易易简说,另有春秋孔义、二程节录、正蒙释等。
诗纪胜游云,其一曰:
落日在平野,怅然怀千秋。
缅彼临安区,当年栖王侯。
楼台何郁郁,冠盖纷相酬。
一朝世事尽,百代成荒邱。
徒存指点迹,令人心伤忧。
何如蓬庐士,偃息岩壑幽。
诗书共朝夕,花木递春秋。
觞酌洽朋友,卧起新凫鸥。
岂不念世故,中心自有求。
生有无穷娱,既没名长流。
杭州原是南宋的都城,昔人往矣,故事逝矣。“一朝世事尽,百代成荒丘”现在能够看到的,也只能是仅供指点的那几处残迹了,指点处,叹息与悲凉同在,抬望眼,天高云淡,林深涧幽,不如就寄身于岩壑间,效仿那蓬庐士,偃息林壑间,与诗书共度朝夕,与花木同送春秋。闲时请三五好友来喝喝酒,睡醒之后与鸟儿说说话。这也不比在官场中差!
其二曰:
偶来山中坐,兀兀二旬余。
心中澹无事,宛若生民初。
流泉当几席,众山立庭除。
高树依岩秀,修竹夹路疏。
所至得心赏,终日欣欣如。
流光易蹉跎,此日良不虚。
寄言养性者,速驾深山居。
从这首诗来看,高攀龙的确是对官场心冷如灰了。他再也不想踏入宦场了!“流光易蹉跎,此日良不虚。寄言养性者,速驾深山居。”他似乎是想明白了,明白时光易逝,生命宝贵,好象要把所有的“养性者”都叫到深山里去住,过一辈子与林为友,与鸟为朋的好日子!
我倒是希望高攀龙先生能够一直住在韬光,直到离开人世。这样的话,他也不会这么早就投池而死。
“终南捷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都爱走这条道。尽管走这条道得先吃点苦,但总有一天要离苦得乐。这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显”的一面。虽则说失意之时,亲近自然,偃居深山,然一旦有机会,还是要出去闯荡的,美其名曰:“大丈夫当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岂能避世山野自保耳!”
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恩赐启用废黜的朝廷旧臣,高攀龙诏拜光禄寺丞。明熹宗元年(公元1621年)拜光禄少卿,后转太常少卿、太仆卿,旋又晋升为刑部侍郎、都察院都御史。身在庙堂,景况又是另外一番了,不知此时的高攀龙,是否经常回忆起在韬光静坐的那三十七天?是否还写那样的诗句?也许,此一时,彼一时了。乌纱重戴,愿望又起,他想好好把握这一次机会,努力为朝廷作贡献。知识分子总爱犯老毛病,犹如妇人生孩子,阵痛时大喊:“痛死我了,以后再也不生了。”接下去仍然接二连三地生,每生一次都说下次不生了。知识分子善忘,失意时,想着去深山疗治心灵创伤。要是得了意,这伤就自动痊愈。高攀龙初任御史,新官上任,三把火总是要放的,更何况他确是想大力整顿吏治,使得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新。就从一位名叫崔呈秀的含官(御史)入手,准备挖一批朝廷蛀虫出来。谁知这崔呈秀系魏忠贤心腹。时魏忠贤权高皇上,专断国政,谁敢动他的毫毛啊?你想把他的心腹崔呈秀拉下马,那不是笑话么!到头来,高攀龙没把崔呈秀铲除掉,反让崔呈秀诬告公报私仇。明熹宗在启五年(公元1625年),魏忠贤兴起大狱,追杀东林党人,高攀龙被逐出朝廷,崔呈秀仍居高位。
至此,我想,高攀龙应该有所醒悟了,这个时候倒真的可以去深山“偃息”了。但他没有去,仍在观望,仍在想着有一天,神州出青天,让他官复原职,大展宏图。这一等,等来了杀身之祸!第二年,崔呈秀想斩草除根,以免后患,派兵逮捕他。到这时,他才知道,他活不了了,只得“肃衣冠,草遗表,”临死之前给熹宗皇帝留下一份遗疏,说:“大臣不可辱,辱大臣则辱国矣。谨北面稽首,以效屈平之遗。”他说他要向屈原学习,不愿让你们杀掉,不如跳进水里死去清白!
高攀龙就这么死了,明崇祯时得了一个谥号:忠宪。平生操履笃实,涵养邃密,文格清遒,诗意冲淡,被称为当代大儒。著有高子遗书十二卷,易学著述有周易孔义、周易易简说,另有春秋孔义、二程节录、正蒙释等。